图书介绍

治政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治政论
  • 皮钧,高波著 著
  •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0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治政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导论 执政党建设核心问题是什么3

第一章 现代政治文明11

一、政治文明是“物质—精神”文明双轮的主轴11

(一)从“生产关系”向“交往关系”倾斜12

(二)政治文明史上“执政尺度”的三次转移14

(三)“以人为本”就是赢得民心、志愿参与、平治天下15

(四)“公民志愿”成为全球化社会中人与人的最重要的交往尺度16

二、现代政治文明执政主体与其环境的关系17

(一)组织主体的必要性:政党尤其是执政党17

(二)一屋与天下:环境变化决定政党制度走向20

三、现代执政文明奠基于治政和行政的统一26

(一)治政与行政:执政能力之源26

(二)治政文明是现代执政文明的灵魂30

(三)科学治政决定执政党的生死存亡33

第二章 治政的结构与功能39

一、治政结构就是执政党对人及组织的配置组合42

(一)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权和解释权是治政之本42

(二)规则&价值&角色:三大治政结构要件45

二、治政功能是对人及组织的不同配置组合产生的不同结果47

(一)持续有效的制度力是治政功能之源47

(二)定规&定位&定向:三大基本治政功能50

三、治政的终极目标是制定让人民创造并获得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的规则52

(一)规则就是在时空向度上稳定下来的制度化实践53

(二)使民意在所有规则的细节上都体现出来56

(三)科学治政的本质就是“给政治定规则”59

第三章 治政的内因和外因65

一、治政内核分析:民心向背纲要65

(一)“民心向背”为什么是政治文明的价值尺度66

(二)价值尺度的变化由人们看到的事实多少所决定68

(三)自然科学的价值尺度如何转化为社会科学的价值尺度70

(四)交往重心从“物”到“人”的转移——回到家庭73

(五)价值尺度的来源76

(六)社会必要消费时间的引入78

(七)从传媒到志愿:社会必要消费时间的凝结物80

(八)价值尺度的现实基础与哲学基础82

(九)全向度传播是稳定的定盘星85

(十)“天下传媒”的凸现88

(十一)“公民志愿”成为“价值尺度”90

(十二)“平天下指数”何以成为“民心向背”的评价体系之本92

二、治政外因分析:天下分合通鉴95

(一)天下分合“拐点”意味着怎样的历史转型96

(二)历史上的政治气候是怎样形成的100

(三)历史上传媒形态是如何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104

(四)历史上传媒形态如何作用于人类社会110

(五)家国传媒形态如何形成“一体多元”、“天下和合”的政治气候114

(六)宗教传媒形态如何成为政治文明的“反动”120

(七)政党传媒形态如何终结“史前时代”124

(八)大众传媒形态应当怎样服务于全球化交往时代的世界政治文明129

(九)如何从政治文明的尺度和高度评价已有的各种传媒形态135

(十)为什么说世界政治文明必须依托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思想精华139

(十一)走向“和合”的天下政治气候终将形成天下传媒形态141

(十二)“全交往指数”何以成为“天下分合”的评价体系之本145

第四章 中国传统治政实践的历史考察157

一、历史传承中的治政结构157

(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58

(二)短命的开端与长寿的治政——秦汉与隋唐的治政反思159

(三)正确的动作重复一万次,就是功夫160

二、治政反思:中国传统治政实践的组织缺位163

(一)“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之间缺了什么链条163

(二)民众的联合与强大的组织165

(三)没有吸纳精英的组织和制度是治政缺位的关键169

三、中国当代治政结构的组织创新172

(一)“诺斯悖论”与“舟水关系”172

(二)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三分法”175

(三)一种新的注解:“文革悖论”的提出178

(四)一个关于人的比喻180

(五)“骨肉圆满”的巨大成就183

第五章 治政在政治文明体系中的作用189

一、政党政治、国家政治、天下政治189

(一)什么是政治文明体系190

(二)为什么说政治文明体系是在不断重塑中与时俱进的193

(三)历史上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文明体系重塑方式198

(四)“第二拐点”以来的两大政治文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204

(五)为什么“序变”实际上是两大不同体系共同的重塑之本210

(六)为什么说“序变型”政治体系的轴心在于“第三尺度”217

(七)“新相对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体系有何意义223

(八)政党政治能否或如何实现平治天下229

二、亲民政治、为民政治、新民政治232

(一)任何人不可能自己诞生232

(二)家庭是创造人类的土壤233

(三)文化并不决定我们的命运235

(四)不要离开国界谈民主236

(五)亲民是基于传统治政实践的个人行为239

(六)为民是赋予当代治政思想的组织行为241

(七)新民是达于未来治政时代的志愿行为243

(八)精英新论: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是精英们关注的问题246

第六章 影响执政党地位的三大要素251

一、组织性要素254

(一)人民群众的志愿忠诚心是执政党的组织化基础254

(二)执政党必须是对群众实践进行科学评价的组织化力量256

(三)让人民群众的首创实践科学地上升为党的意志257

(四)“内化团结原理”259

二、结构性要素264

(一)决策制度是治政稳定性的试金石265

(二)治政须保持政治“输入——输出”的平衡态266

(三)“第一志愿原理”&“新生事物原理”&“人才流动原理”268

三、时序性要素274

(一)执政党的“对手原理”与“伙伴原理”275

(二)“天下认同原理”277

(三)西方为什么会“没落”280

第七章 执政党面临的四大政治危机291

一、危机之一:偏向——组织结构中权力原则对民主集中原则的束缚292

(一)通过组织决议的方式发出的个人思想的行为292

(二)斩断政党基本力量的来源294

(三)权力尺度代替影响力尺度295

二、危机之二:断层——组织结构对个人能动性的束缚297

(一)从空间上看,是组织内部一个层面与另一个层面接轨298

(二)从时间上看,是组织内部最高接班人的权力传承299

三、危机之三:他换——组织结构对政党定位的束缚301

(一)政党行政化:组织离心力之产生302

(二)志愿组织因市场而生,依市场运作303

(三)熟悉社会组织游戏规则,让成员在竞合中受益304

四、危机之四:自朽——组织结构对效率的束缚306

(一)个人力量大于组织力量,是政党自朽的第一个信号306

(二)组织权威在民众中丧失,是政党自朽的第二个信号309

(三)组织效率的严重低下,是政党自朽的第三个信号309

第八章 结构性腐败与结构性反腐败313

一、国际反腐败新动向:国际组织的反腐败评价指数313

(一)透明国际组织的清廉(CPI)指数和行贿(BPI)指数314

(二)世界银行的腐败控制(CC)指数315

(三)全球竞争力报告(GCR)指标316

(四)商业国际组织(BI)指标317

二、我国古代反腐倡廉的基本状况318

(一)古代中国的腐败问题319

(二)腐败产生的一般规律320

(三)中国古代的反腐做法321

(四)中国古代反腐的反思325

三、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工作327

(一)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工作的基本情况327

(二)制度反腐:高官落马求解反腐新路329

四、反腐新论331

(一)调整权力结构:从51:49到50:50331

(二)新公共监督法:党内监督条例332

(三)反腐战略应做“三大转向”335

(四)审计风暴340

第九章 改革新时期的执政党建设359

一、认识论359

(一)传统文化为本:学习民心向背与天下分合的大国治理360

(二)马列主义为纲:学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362

(三)西方经验为用:学习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技术手段362

二、交往观364

(一)“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364

(二)人类历史上的交往关系有哪三大规律368

(三)向跨国公司学习什么370

(四)人类的交往关系有哪三大基本类型373

(五)非营利组织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375

(六)治政创新关系的“双重心”何在378

第十章 结论383

一、民心向背:亘古不变的大文章384

二、天下分合:政治文明的大变局386

三、公民志愿:以人为本的新标尺388

四、传媒治政:大国责任的新纪元390

附录一:执政王牌395

附录二:十大治政技术手段400

后记:写一本年轻的书4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