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简明中国古代史 (第四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简明中国古代史 (第四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2539614.jpg)
- 张传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56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7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简明中国古代史 (第四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我国历史的主要特点1
1.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1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
3.我国古代的文化光辉灿烂3
4.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又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4
二、学习祖国历史的重要意义4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明辨是非4
2.了解祖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5
3.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6
4.为做好各项工作准备必要的历史知识7
第一编 原始社会11
第一章 原始社会11
第一节 原始群11
一、原始群前期11
元谋人、蓝田人12
北京人12
金牛山人15
二、原始群后期15
马坝人、长阳人15
丁村人16
三、有关原始群的传说16
第二节 氏族公社18
一、母系氏族公社18
1.母系氏族公社初期18
山顶洞人18
峙峪人19
左镇人19
2.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21
河姆渡文化21
仰韶文化21
半坡村遗址21
细石器文化25
二、父系氏族公社25
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25
社会生产的发展26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27
神农、黄帝、蚩尤29
禅让时代29
第二编 奴隶社会33
第二章 夏 商33
第一节 夏朝33
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33
夏传子,家天下33
国家机构33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34
农业34
手工业36
三、夏朝的灭亡37
第二节 商朝39
一、商朝的建立39
商族的兴起39
汤建商朝39
盘庚迁殷39
国家机构42
二、社会经济42
农业42
手工业43
商业46
三、文化艺术46
甲骨文46
天文、历法47
艺术47
四、商朝的灭亡49
奴隶主的残暴统治49
周武王伐纣51
第三编(上) 封建领主制社会55
第三章 西周 春秋 战国55
第一节 西周55
一、西周的建立55
周族的兴起55
文王治岐56
武王伐纣57
周公东征57
二、贵族政治制度58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58
王位世袭制58
六官制60
分封制60
吕刑61
三、封建领主制经济62
井田制度62
农业62
手工业63
商业63
四、西周的灭亡65
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65
宣王中兴65
犬戎破周66
第二节 春秋68
一、王室衰微五霸迭兴69
王室衰微69
齐桓公始霸70
晋文公称霸73
楚庄王问鼎中原74
弭兵之盟75
吴王夫差争霸黄池76
越王勾践称霸徐州76
秦霸西戎77
二、领主经济解体 地主经济萌芽77
铁器和牛耕出现78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78
初税亩80
手工业80
民间商业发展81
三、政在家门82
三家分晋82
田氏代齐83
第三节 战国85
一、各国的改革85
1.魏国李悝改革85
选贤任能,赏罚严明86
尽地力86
善平籴87
制定《法经》87
2.楚国吴起改革88
3.赵韩齐燕改革88
4.秦国商鞅变法89
变法背景89
变法的主要内容89
与保守派的斗争91
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92
1.土地私有制92
土地买卖92
地主阶级92
农民阶级93
2.农业93
铁农具94
农业技术94
水利95
3.手工业96
冶铁业96
铸铜业97
漆器业97
造船业98
4.商业98
货币98
城市99
三、从诸侯称雄到秦统一中国100
1.诸侯兼并100
魏齐争雄100
合纵与连横101
秦远交近攻102
燕乐毅伐齐102
2.秦统一中国103
统一的历史趋势103
秦灭六国104
第四节 西周、春秋、战国文化106
一、五经 三传106
五经106
三传107
二、诸子百家108
孔子与儒家108
老子与道家110
墨子与墨家110
法家与韩非110
兵家与孙武、孙膑111
三、文学112
屈原与楚辞112
散文113
四、科学技术114
天文114
历法114
医学115
五、三星堆文化115
第三编(下) 封建地主制社会121
第四章 秦 汉121
第一节 秦朝121
一、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123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23
皇帝制124
三公九卿制124
郡县制125
2.实行统一经济、文化政策127
实行土地私有制128
统一货币128
统一度量衡128
统一车轨129
统一文字130
二、镇压反动势力131
迁徙豪富131
修治驰道131
焚书坑儒132
三、经略边疆133
统一两越,开通灵渠134
通西南夷,开五尺道135
北防匈奴,修万里长城137
四、秦末农民战争139
1.起义背景139
徭役频繁139
赋税沉重139
刑罚残酷140
2.秦朝灭亡140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140
项羽巨鹿之战141
刘邦入关灭秦142
3.楚汉战争142
4.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144
第二节 西汉146
一、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148
1.西汉初的制度和政策148
“无为而治”148
汉承秦制148
赋税制度151
重农抑商政策151
对匈奴、两越的羁縻政策152
2.文景之治153
贵粟政策153
轻徭薄赋153
修“马复令”154
惠商政策154
废除肉刑155
3.削藩155
《治安策》与《削藩策》155
平定七国之乱156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57
1.改革政治体制158
建立中朝158
设置刺史与司隶校尉158
实行《推恩令》与《附益法》158
加强法治159
2.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160
期门军和羽林骑160
八校尉160
3.改革财政161
改革币制161
盐铁专卖162
均输、平准162
算缗、告缗163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4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164
1.农业164
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164
铁器与牛耕165
代田法166
兴修水利167
2.手工业168
冶铁业168
纺织业169
漆器业170
3.商业172
经济区与都会172
陆路与海外交通172
经商哲学173
四、民族关系的发展174
1.匈奴174
汉匈战争174
昭君出塞175
2.西域177
西域三十六国177
张骞通西域179
设置西域都护180
丝绸之路181
3.两越182
东越182
南越182
4.西南夷182
5.朝鲜183
五、西汉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184
1.汉武帝政策的转变184
土地与奴婢问题184
流民起义185
轮台罪己诏185
2.“限田”与“再受命”186
农民和铁官徒起义186
“限田限奴婢”之议187
“再受命”闹剧187
3.王莽改制188
王莽篡位188
王莽改制189
改制失败190
六、西汉末农民战争191
1.绿林军192
绿林军起义192
昆阳之战与刘玄称帝192
新莽覆灭与绿林军瓦解194
2.赤眉军194
赤眉军起义194
赤眉军入关与刘盆子称帝195
赤眉军失败196
3.铜马等异号各军196
4.刘秀建立东汉王朝196
刘秀称帝196
统一全国197
第三节 东汉199
一、加强封建专制体制200
1.调整政治、军事政策200
退功臣,进文吏200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202
加强监察制度204
集军权于中央205
2.社会经济政策206
解放奴婢206
度田与度田事件206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207
1.农业208
农具的改进208
水利的发展209
地主庄园211
2.手工业213
冶铁业213
铸铜业214
纺织业214
3.商业214
商业与城市214
民族合市215
陆路与海外交通215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218
1.南匈奴 北匈奴218
2.西域219
西域诸国向汉219
班超经营西域219
3.羌族220
4.东北各族221
乌桓、鲜卑221
夫余等族222
5.蛮族222
6.西南夷222
哀牢夷222
掸族223
白狼等部223
四、宦官与朋党224
1.外戚与宦官224
梁冀擅权224
单超等诛除梁氏225
2.清议与党锢225
宦官肆虐225
士人清议226
党锢之祸226
五、东汉末农民战争228
1.黄巾大起义228
太平道228
黄巾大起义229
2.黑山黄巾与青徐黄巾231
黑山黄巾231
青徐黄巾231
3.汉中、巴蜀的农民政权232
五斗米道232
张鲁政权232
4.黄巾大起义的历史意义232
第四节 秦汉文化235
一、经学 哲学 宗教235
1.经学235
今文经235
古文经236
2.哲学237
唯心主义237
唯物主义237
3.宗教238
道教238
佛教238
二、文学 艺术239
1.文学239
散文239
赋239
诗歌239
2.艺术240
绘画240
雕塑240
三、史学242
司马迁与《史记》242
班固与《汉书》243
四、科学技术244
算学244
天文学245
历法246
医学247
纸248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250
第一节 三国 西晋250
一、魏、蜀、吴三国鼎立250
1.曹操统一北方250
董卓之乱250
官渡之战251
2.三国的形成253
赤壁之战253
三国的建立255
二、三国的政治、经济256
1.魏国256
“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256
屯田与水利258
2.蜀国259
平定南中259
经济260
3.吴国261
招抚山越261
经营夷洲与朱崖洲261
经济与海外交通262
三、西晋统一中国263
1.西晋的统一263
魏灭蜀263
晋灭吴263
2.晋初的经济264
户调式264
社会经济的恢复265
3.贵族门阀政治266
藩王拥兵擅权266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266
统治集团奢侈腐朽266
四、西晋灭亡267
八王之乱267
“五胡”亡晋268
第二节 东晋 南朝270
一、东晋偏安江南270
1.东晋的建立270
永嘉南渡270
王与马,共天下271
“侨置”与“土断”271
2.东晋北伐 前秦南征273
祖逖北伐273
桓温北伐274
淝水之战274
二、东晋灭亡277
1.东晋的黑暗统治277
世族门阀的残酷剥削277
政治黑暗277
统治集团割据混战278
2.东晋末农民战争278
孙恩起义279
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279
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281
3.刘裕代晋282
灭南燕、后秦282
整顿政治、经济282
废晋建宋283
三、南朝各代的更替283
1.刘宋284
2.南齐286
3.萧梁287
4.陈朝288
四、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288
1.农业288
农业技术288
水利289
官僚地主庄园289
寺院地主庄园290
2.手工业291
冶铁业291
纺织业291
青瓷业291
造船业292
造纸业293
3.商业293
国内商业293
海外贸易293
第三节 十六国 北朝295
一、十六国的兴亡295
1.两赵、冉魏的民族仇杀295
前赵295
后赵297
冉魏298
2.前燕、前秦的兴亡300
前燕300
前秦300
3.北魏统一北方301
二、北魏的政治302
1.“混一戎华”政策302
发展经济文化302
宗主督护制304
九品混通304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305
2.孝文帝改革306
整顿吏治306
均田制306
三长制307
户调制307
迁都洛阳308
改易习俗308
3.改革的意义310
三、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310
1.农业310
农业技术310
水利311
寺院地主庄园311
2.手工业312
冶铁业312
纺织业313
制瓷业313
3.商业314
洛阳商业314
国内商业314
国外贸易315
四、北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315
1.起义背景315
2.各地相继起义316
六镇起义316
河北起义317
山东起义317
关陇起义318
3.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319
五、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319
1.东魏 北齐320
东魏320
北齐321
2.西魏 北周321
西魏321
北周322
杨坚代周322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文化324
一、哲学 宗教324
1.哲学324
玄学324
无君论324
范缜与《神灭论》325
2.宗教326
佛教326
道教326
二、文学 艺术327
建安文学327
田园、山水诗328
民歌329
文学评论330
石窟寺330
绘画、书法332
三、史学 地理学332
史学332
地理学333
四、科学技术334
算学334
医学334
农学334
第六章 隋唐五代336
第一节 隋朝336
一、隋前期的政治336
1.统一中国336
2.维新朝政337
三省六部制337
州县制338
改革府兵制338
创立科举制338
编制《开皇律》339
3.发展经济的措施339
均田制339
租调力役制340
“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340
4.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340
营建东都340
开凿运河341
5.经略边疆341
突厥342
吐谷浑342
流求342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343
1.农业343
田野垦辟,户口增殖343
府库充实344
2.手工业344
纺织业344
制瓷业344
造船业344
3.商业345
三、隋末农民战争345
1.起义背景345
统治者骄奢淫逸345
大兴土木346
劳师远征346
长白山起义346
2.三大农民起义军347
河北起义军347
瓦岗起义军347
江淮起义军349
3.隋朝灭亡349
江都兵变349
李渊建唐349
4.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350
第二节 唐朝352
一、唐初的主要制度352
1.政治制度352
三省六部制352
一台五监九寺354
州县和道356
2.兵制356
府兵356
兵募358
健儿358
蕃兵358
北衙禁军359
3.科举制359
常举359
制举359
4.土地与赋役制度359
均田制360
租庸调法360
5.唐律361
二、贞观之治361
1.唐太宗君臣论治363
2.选练举贤363
选贤任能363
兼听纳谏364
3.轻徭薄赋 发展生产364
4.华戎同轨 爱之如一365
三、武则天主政365
1.则天称帝365
2.武氏政绩366
削弱士族,扶植庶族366
改进科举制度367
选用贤能367
劝课农桑367
四、玄宗励精政事367
1.李唐复国367
2.开元盛世368
五、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369
1.农业369
推广铁犁牛耕369
兴修水利370
垦田与产量370
2.手工业370
官营手工业370
私营手工业371
主要手工业部类371
3.商业与交通372
商业与市集372
国内交通372
国外交通372
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73
1.统一大漠南北373
东突厥373
回纥374
2.经略西域374
安西四镇374
西突厥375
3.唐蕃和亲375
4.册封南诏377
5.经营东北377
经略辽东377
靺鞨、室韦、契丹、奚377
七、唐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378
1.东亚378
新罗378
日本380
2.东南亚 南亚381
东南亚诸国381
玄奘南亚求经381
3.中亚 西亚382
波斯382
大食383
八、安史之乱383
1.安史之乱的原因383
2.安史之乱的经过384
3.安史之乱的影响385
九、唐后期的政局385
1.藩镇割据385
割据局面的形成385
朝廷对藩镇的斗争387
2.宦官专权388
宦官专权388
南衙北司之争389
3.朋党之争390
牛李两党的形成390
牛李党争390
十、唐后期社会经济的变化391
1.地主经济的发展391
均田制的瓦解391
地主田庄的发展391
2.财赋制度的改革392
财政危机392
刘晏理财392
两税法393
3.南方经济的发展394
农业394
手工业395
商业和草市396
十一、唐末农民战争396
1.起义背景396
土地兼并396
赋税繁苛397
统治集团腐朽贪残397
农民起义不断爆发398
2.黄巢领导的农民战争398
转战南北398
建立大齐政权400
黄巢败死401
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401
3.唐朝灭亡402
第三节 五代十国、契丹(辽)404
一、五代更替 契丹兴起404
梁、唐递嬗404
契丹建国406
后晋兴亡408
汉、周更代409
二、十国兴亡409
1.南方九国409
吴、南唐410
吴越410
前、后蜀410
楚410
荆南410
闽411
南汉411
2.南方经济的发展411
3.北汉412
三、后周改革 北宋代周412
后周的改革412
后周的征伐412
陈桥兵变413
第四节 隋唐五代文化414
一、哲学 宗教414
1.哲学414
唯心主义414
唯物主义414
2.宗教415
佛教415
道教416
伊斯兰教、袄教、摩尼教、景教417
二、文学418
诗歌418
古文运动420
传奇421
词421
三、艺术421
绘画421
雕塑422
书法424
音乐、舞蹈424
四、史学 地理学425
开馆修史425
通典425
史通425
元和郡县图志426
五、科学技术426
天文、历法426
医学426
建筑427
雕版印刷术430
第七章 宋 辽 金 元432
第一节 北宋 辽 西夏432
一、北宋的中央集权432
1.北宋的统一432
2.加强中央集权433
政治制度433
军事制度435
财政与法律436
二、辽国的制度与宋、辽对峙437
1.辽国的政治、军事制度437
“南面官”与“北面官”437
部族制与州县制439
“汉法”与“国法”440
军制441
赋役制度441
2.辽国的经济441
农业441
手工业442
城市经济442
3.北宋与辽的和战442
高梁河之役与雍熙北伐442
澶渊之盟443
宋辽和平相处443
三、北宋与西夏的对峙444
西夏建国444
西夏的制度445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445
四、王安石变法446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446
冗官冗兵冗费446
土地高度集中447
赋役苛重448
王小波、李顺起义448
庆历新政及其失败449
2.王安石变法449
上“万言书”449
变法内容450
变法失败452
五、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453
1.农业453
户口和耕地的增加453
生产技术的进步453
农作物的推广和交流454
2.手工业454
矿冶业454
纺织业454
造船业454
3.商业455
城市经济455
农村集市455
交子455
海外贸易455
六、边疆民族456
1.回鹘456
河西回鹘456
西州回鹘456
葱岭西回鹘457
2.吐蕃457
3.大理457
4.壮族458
壮族的社会458
侬智高的反宋斗争458
七、金灭辽和北宋459
1.金国的建立459
女真族的兴起459
阿骨打建金459
2.辽的灭亡460
宋金海上之盟460
金灭辽460
西辽461
3.北宋的灭亡461
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461
方腊、宋江起义461
金军第一次围开封462
金灭北宋463
第二节 南宋 金465
一、南宋与金的和战465
1.宋将抗金与宋高宗南逃465
南宋建立465
宋高宗南逃465
黄天荡之战466
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466
2.岳飞等人抗金与“绍兴和议”467
岳飞北伐467
刘锜顺昌大捷469
岳飞郾城大捷469
岳飞被害470
绍兴和议470
3.宋与金的再战再和470
采石之战472
张浚北伐与“隆兴和议”472
韩侂胄北伐与“嘉定和议”472
二、金国的政治与经济473
1.政治制度473
中央制度473
地方制度474
2.社会经济475
农业475
手工业476
商业476
3.各族人民的抗金斗争477
三、南宋的社会经济477
1.农业477
农田水利477
推广优良品种477
2.手工业478
纺织业478
制瓷业478
造纸业478
印刷业479
造船业479
3.商业479
城市、墟市和榷场479
海外贸易479
会子480
四、南宋阶级矛盾尖锐化481
1.残酷的剥削压迫481
土地兼并481
赋税繁苛481
2.钟相、杨么起义481
五、蒙古国的建立与金的灭亡482
1.蒙古国的建立482
蒙古族的兴起482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483
成吉思汗建国483
2.蒙古军西征与南进484
三征中西亚484
灭西夏485
灭金485
统一吐蕃486
灭大理487
蒙哥汗战死合州487
第三节 元朝489
一、忽必烈灭南宋489
1.建国号“大元”489
采用汉法489
忽必烈即汗位490
建国号,定大都490
2.灭南宋490
贾似道擅权误国490
襄阳、樊城之战492
元军陷临安493
文天祥等人抗元493
二、“天下一家”政策494
1.中央制度494
中书省494
枢密院496
御史台496
宣政院等496
2.地方制度496
行省496
吐蕃地区之管理498
澎湖巡检司498
路府州县498
地方监察机构499
3.军制499
禁军与镇戍军499
军屯与军户500
4.驿站500
站赤500
站户501
急递铺501
5.土地制度501
官田与私田501
土地集中502
驱口502
佃户503
6.赋税制度504
税粮与科差504
夏、秋二税504
括马、和买、和雇505
徭役与差役505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505
1.农业505
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505
农业生产的发展506
2.手工业507
官手工业507
棉织业508
丝织业509
制瓷业510
3.商业510
钞法510
专卖与斡脱511
城市商业512
海外贸易512
4.运河与海运512
开通大运河513
海运513
四、中外关系514
钦察汗国514
伊儿汗国514
东亚、南亚、非洲514
欧洲516
五、元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516
皇位争夺516
政治腐败517
土地兼并518
赋税繁苛518
天灾518
六、元末农民战争519
1.农民大起义519
韩山童、刘福通红巾军起义519
其他红巾军520
方国珍、张士诚起义521
2.红巾军三路北伐521
三路北伐521
北伐失败521
3.朱元璋建立明朝522
4.红巾军起义的历史意义523
第四节 宋辽金元文化524
一、哲学 宗教524
1.哲学524
理学524
唯物主义524
2.宗教525
佛教525
道教525
基督教、伊斯兰教等525
二、文学 艺术526
宋词526
话本小说526
元曲526
绘画527
三、史学528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528
《通鉴纪事本末》528
《通志》528
《文献通考》529
其他史书529
四、科学技术529
活字印刷术529
指南针530
火药530
天文、历算531
医学532
农学533
第八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534
第一节 明朝534
一、制度与律令534
1.中央制度534
六部534
内阁537
五府、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539
2.地方制度540
省道府县540
州541
3.卫所制度542
4.学校与科举542
学校542
科举544
5.《大明律》与《大诰》545
《大明律》545
《大诰》546
二、“分封”与“靖难”546
明初的分封546
靖难之变547
明成祖削藩548
三、明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548
经营蒙古地区548
奴儿干都司549
对西藏的管理549
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552
四、明初的经济与赋役制度552
1.恢复与发展农业的措施552
奖励垦荒与实行屯田552
鼓励种植桑棉553
兴修水利553
2.改革工匠制度554
3.赋役制度554
黄册、鱼鳞册555
里甲制度555
赋555
役556
五、明中期社会矛盾的发展与张居正改革557
1.政治腐败557
宦官王振专权557
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558
宦官汪直与刘瑾乱政559
世宗修道与严嵩当国560
庚戌之变561
2.土地兼并与赋税加重561
土地兼并561
赋税繁重562
3.农民起义563
叶宗留、邓茂七起义563
刘通、李原起义563
刘六、杨虎起义563
4.张居正改革564
整顿吏治564
整饬边防565
兴修水利565
清丈田地565
一条鞭法566
六、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567
1.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567
农业567
手工业568
2.商品经济的发展570
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570
工商业城市的繁荣570
商业资本的活跃570
以银为货币570
3.资本主义萌芽571
七、明朝的对外关系572
1.郑和下西洋572
下西洋的原因572
下西洋的经过572
下西洋的意义575
2.倭寇之患576
倭寇的侵扰576
戚继光、俞大猷平倭寇577
3.援朝抗日578
4.西方殖民者的入侵579
葡萄牙占据澳门580
荷兰侵占台湾580
传教士来中国581
八、满族建国582
1.努尔哈赤建立后金582
女真三部582
统一女真各部582
八旗制度583
建立后金585
萨尔浒之战585
辽沈之战586
宁远之战587
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587
改国号,称皇帝587
继续伐明587
九、明后期社会、政治矛盾尖锐588
1.土地兼并与三饷加派588
土地兼并588
三饷加派589
2.市民反矿监税使的斗争589
3.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590
东林党590
阉党打击东林党人590
十、明末农民战争591
1.农民起义591
王二起义591
荥阳大会与战斗的发展592
2.李自成进京灭明593
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593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594
李自成进北京594
3.清兵入关595
4.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596
第二节 清朝(鸦片战争前)598
一、清帝入主中原598
1.清朝定都北京598
顺治帝入京598
清初政策的得失598
2.各种抗清势力599
李自成、张献忠之败599
南明福王、鲁王、唐王政权600
农民军余部与南明桂王政权的联合抗清600
郑成功抗清及收复台湾601
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602
1.平定三藩602
三藩割据602
三藩叛乱603
康熙帝平三藩603
2.统一台湾604
3.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叛乱606
蒙古三部606
平噶尔丹叛乱,统一外蒙古606
平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607
统一新疆607
土尔扈特归国609
4.平罗卜藏丹津叛乱,安定青海610
5.改土归流610
西南土司制度610
鄂尔泰改土归流610
三、奠定疆域611
1.反对沙俄侵略611
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611
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611
《布连斯奇条约》与《恰克图条约》612
2.制止廓尔喀侵扰615
3.清朝的疆域615
四、政治、军事制度615
1.中央制度615
内阁615
军机处616
六部与三法司617
理藩院618
内务府618
2.地方制度618
行省制618
道619
府、县620
3.边疆制度620
东北地区620
内外蒙古621
青海621
新疆621
西藏623
4.兵制624
八旗兵624
绿营兵625
五、社会经济的发展626
1.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626
招民垦荒626
更名地626
治河626
蠲免钱粮627
地丁合一627
废除匠籍628
2.社会经济的发展629
农业629
手工业629
商业631
3.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632
六、清代中期各族人民起义633
1.社会矛盾的加剧633
土地高度集中633
赋税苛重634
统治集团奢侈腐朽635
吏治败坏635
2.各族人民起义636
苗民起义636
白莲教起义636
天理教起义636
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637
1.天主教会的侵略活动和清政府禁止传教637
天主教会的侵略活动637
清政府严禁传教638
2.英、美等国的对华贸易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639
英、美等国的对华贸易639
清政府的闭关政策641
3.英国罪恶的鸦片贸易642
第三节 明清(鸦片战争前)文化645
一、哲学645
唯心主义王学与王学左派645
唯物主义思想家645
二、文学647
小说647
戏剧649
三、史学 地理学649
史学649
地理学、地图650
四、图书整理与编纂652
《永乐大典》652
《古今图书集成》653
《四库全书》653
五、科学技术653
天文、历法653
数学653
医学654
建筑654
附一:历代帝(王)系表目录34
夏朝王系表34
商朝王系表40
西周王系表58
春秋时期周王世系表70
春秋时期鲁侯世系表71
战国时期周王世系表85
秦朝帝系表121
西汉帝系表146
东汉帝系表199
魏国帝系表256
蜀国帝系表259
吴国帝系表261
西晋帝系表263
东晋帝系表271
刘宋帝系表284
南齐帝系表286
萧梁帝系表287
陈朝帝系表288
北魏、西魏、东魏帝系表303
北齐帝系表320
北周帝系表322
隋朝帝系表337
唐朝帝系表354
五代帝系表407
北宋帝系表433
辽朝(契丹)帝系表439
西夏帝系表444
南宋帝系表466
金朝帝系表473
元朝(蒙古)帝系表492
明朝帝系表538
清朝帝系表599
附二:地图目录35
夏代形势图35
商代形势图41
西周形势图59
春秋形势图68
战国形势图86
秦朝疆域图123
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138
楚汉战争形势图143
西汉形势图147
西汉长安城图149
西汉初同姓诸王割据示意图150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178
西汉末年农民战争形势图193
东汉形势图201
东汉雒阳城图203
东汉时期中外交通路线图217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形势图230
官渡之战示意图252
赤壁之战示意图254
三国鼎立形势图257
淝水之战示意图276
东晋末年农民战争形势图280
南北朝形势图285
五胡十六国示意图296
北魏洛阳城图309
北魏末年人民起义形势图318
隋唐洛阳城图341
隋末农民起义及封建割据形势图348
唐代形势图353
唐长安城图355
唐代中外交通路线图379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图386
唐末农民战争形势图399
五代十国形势图405
北宋开封城图435
北宋、辽、西夏形势图438
南宋金对峙形势图471
金中都城图474
元大都图491
元朝形势图495
元代海上交通路线图515
元末农民战争形势图520
明代形势图536
明清京师城图537
明奴儿干都司辖区550
郑和下西洋航海路线图573
满洲的兴起584
明末农民战争形势图592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形势图613
清朝疆域图614
附三:插图目录12
元谋人牙齿化石12
北京人复原像13
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头部(大脑)的变化13
周口店出土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14
原始人制作工具图15
丁村出土石球16
山顶洞人复原像20
山顶洞出土的骨针20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20
半坡村出土陶器22
仰韶文化出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23
左:骨耜复原图 右:石耜复原图23
姜寨氏族村落复原图24
细石器24
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25
石铲26
石锄26
彩陶背壶27
黑陶高柄杯27
大汶口出土骨和象牙雕刻28
夏禹像36
夏桀以女人当坐具37
青铜铲43
司母戊鼎及铭文45
妇好墓出土铜鸮45
武丁时期的卜甲48
四羊尊49
武官村大墓复原图50
大盂鼎及铭文64
晋空首布81
商鞅铜方升91
铁锄范94
李冰石像95
都江堰96
错金银铜犀尊97
战国时期的货币99
孔子像109
韩非像111
屈原像113
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物116
秦始皇像122
阳陵虎符125
统一货币示意图128
秦权 秦量129
统一文字示意图129
秦峄山刻石摹本130
秦陵铜车马132
灵渠134
秦陵兵马俑136
汉武帝像157
五铢铜钱161
西汉大铁犁165
耧车复原模型167
素纱单衣170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漆器171
王昭君墓176
“单于和亲”砖177
张骞出使西域图179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质护膊181
滇王之印183
刘胜金缕玉衣184
王莽货币190
东汉大铁犁208
翻车210
绿釉陶楼212
水排模型213
“汉委奴国王”金印216
匈奴骑士铜像219
西汉彩绘帛画241
天马行空242
地动仪模型245
张仲景像247
华佗像248
曹操像251
魏晋画砖牛耕图258
诸葛亮像260
青瓷羊262
南朝青瓷莲花尊292
北朝青瓷莲花尊313
云冈石窟大佛像331
唐太宗步辇图357
《贞观政要》362
武则天像366
曲辕犁构造示意图369
唐陇右道西部诸府县印375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像376
鉴真和尚像380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382
契丹文与汉文对照408
李白像418
杜甫像419
韩愈像420
柳宗元像420
龙门奉先寺大佛423
安济桥427
大雁塔428
唐刻《金刚经》429
辽女揉面壁画440
辽褐釉马镫壶442
西夏文与汉文对照444
王安石像449
女真文与汉文对照459
岳飞塑像468
卢沟桥475
“行在会子库”版480
成吉思汗像483
八思巴拜见忽必烈壁画486
黄道婆像508
元影青观音像509
中统元宝交钞510
山西洪洞元代杂剧壁画527
活字版530
指南针531
火箭、突火枪531
河南登封元代观星台531
针灸铜人532
明太祖朱元璋像535
“永宁寺碑”拓本551
花楼机569
郑和航海船队574
戚继光像578
努尔哈赤像582
康熙帝玄烨像604
清代台湾耕田、耖田图605
布达拉宫608
“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609
呼和浩特市五塔寺621
喀什市艾提尕尔清真寺622
金本巴瓶624
《授时通考·织图》630
《红楼梦》插图648
清乾隆《皇舆全览图》(局部)651
《四库全书》652
李时珍像654
乾清宫内景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