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全史 第9卷 中国隋唐五代思想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全史 第9卷 中国隋唐五代思想史
  • 史仲文 胡晓林 谢保成 武金铭 刘士文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254页
  • 文件大小:3MB
  • 文件页数:2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全史 第9卷 中国隋唐五代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隋唐五代思想史1

一、隋唐五代思想概述1

二、隋朝的思想发展4

(一)思想领域的基本态势4

1.儒、佛、道思想的对立4

2.三教趋同观点的提出6

3.官方的方针8

(二)王通的思想12

1.生平和著作12

2.明王道13

3.三教可一16

三、唐初鉴戒思想的发展18

(一)贞观君臣“以古鉴今”的意识18

1.太宗“以古为镜”18

2.古籍皆“为治之具”19

3.修史以“览前王得失”21

(二)注重“人事”的“取鉴于亡国”23

1.“取鉴于亡国”思想的演进23

2.取“亡国之君”为戒24

3.“取鉴”的基本特色27

(三)兼通众意的“取鉴乎哲人”30

1.“取鉴乎哲人”的提出31

2.兼取“众家之意”的思想32

四、重振儒家思想的尝试35

(一)对儒家思想正宗地位的重新确认35

1.选拔儒学之士37

2.兴学培养后继人才38

3.以崇儒为基本国策39

(二)官方对经学的统一41

1.颜师古与《五经》定本41

2.陆德明与《经典释文》43

3.孔颖达与《五经正义》52

(一)三家并立的基本国策64

1.对儒、道、佛的认识64

五、儒、道、佛思想论争64

2.尊崇道教67

3.扶植佛教69

(二)儒家思想对佛、道的驳论72

1.傅奕上疏废佛72

2.狄仁杰、姚崇的援佛反佛74

3.辛替否的援佛反佛77

4.吕才、李华、卢藏用的反迷信思想79

(三)佛、道思想交锋83

1.“夷”夏尊卑之辩84

2.礼法人伦之辩85

3.社会影响之辩86

4.老子化胡之辩87

1.刘知几生平90

六、学术思想的系统反思90

(一)刘知几著《史通》90

2.以史为主,错综经纬93

(二)《史通》的思想特色96

1.求实录与扬名教96

2.疑古与惑经101

3.天人论与变易论109

七、经学思想的重大变异119

(一)社会变动引出“思想危机”119

1.异端斯起,学说林立119

2.反思中的困惑122

(二)《春秋》新学的兴起124

1.一个独特学派的形成125

2.颇具特色的解经新意126

(三)从历代评论看其影响与地位133

1.救乱之旨影响久远133

2.《新唐书》的苛责134

3.理学大师们一致称赞136

4.几点结论137

八、非古是今的经世思想139

(一)杜佑纂《通典》的旨趣139

1.杜佑生平140

2.从“体要”探“政理”的经世意识141

3.全新的社会结构说144

(二)《通典》的非古是今147

1.古今既异,形势亦殊147

2.欲行古道,势莫能遵149

3.随时立制,既弊而变152

(三)《通典》的历史地位155

1.思想史上的地位155

2.学术史上的地位158

(一)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生平162

九、中国古代“天人论”的基本总结162

(二)“受命不于天,于其人”163

(三)“天人不相预”和“天与人交相胜”166

1.“天人不相预”167

2.“天与人交相胜”170

(四)顺人、重势与理、数、势173

1.柳宗元的顺人、重势173

2.刘禹锡的理、数、势175

十、道学先驱者的思想179

(一)韩愈的思想179

1.道统说179

2.性三品与情三品184

(二)李翱的思想186

1.去情惑以复性186

2.格物以致知189

十一、儒、佛、道思想的相互借鉴与融合192

1.佛教借鉴儒学的一般状况193

(一)佛教对儒、道的借鉴193

2.佛教的中国化--禅宗194

3.佛教对道教的借鉴197

(二)儒学对佛、道的吸取198

1.柳宗元“统合儒释”198

2.刘禹锡“援佛入儒”200

3.李翱“以佛解儒”202

4.儒学对道教的吸取203

(三)道教及道家思想对儒、佛的吸取205

1.对儒学的吸取205

2.对佛教的吸取207

十二、晚唐的思想213

(一)“剥非”与“补失”的经世思想213

1.直指时病俗弊213

2.推崇“道统”以救世216

3.“取天下以民心”217

4.相面之“诞妄”219

(二)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深入思考223

1.自然起源与人类进化223

2.“无欲而无私”的为人处世观226

(三)反专制思想与辩证思想228

1.反专制思想的萌芽229

2.辩证思想的发展232

十三、五代时期的思想239

(一)思想领域的趋势239

1.道教思想的时代特点239

2.儒学受到冲击241

3.佛教禅宗独盛242

(二)《化书》的思想成就243

1.谭峭生平243

2.万物皆化的朴素辩证观244

3.恤民、均食、重俭的社会政治观246

十四、结语2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