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中医治病绝招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实用中医治病绝招](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2587005.jpg)
- 谭奇纹编著 著
-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80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中医治病绝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针刺篇1
一、毫针疗法1
二、颈项针疗法9
(一)颈项部常用腧穴10
(二)取穴原则13
(三)操作方法13
(四)注意事项13
三、背俞针疗法13
(一)背俞穴14
(二)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16
(三)操作方法16
(四)注意事项16
四、脊针疗法16
(一)夹脊穴17
(二)取穴原则18
(三)操作方法18
(四)注意事项18
五、胸穴指压疗法18
(一)穴位定位与主治19
(二)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23
(三)操作方法23
(四)注意事项24
六、腹针疗法24
(一)腹针常用穴位24
(二)取穴原则25
(三)操作方法25
(四)注意事项25
(五)腹针的适应证25
(六)腹针的禁忌证25
七、耳针疗法30
(一)耳郭表面解剖31
(二)耳穴的分布规律31
(三)耳穴的名称、部位与主治31
(四)耳穴在诊治疾病上的应用39
(五)耳穴操作41
(六)注意事项43
八、头皮针疗法43
(一)概述43
(二)标准穴线的定位与主治44
(三)刺激区的定位与主治45
(四)头针的适应证47
(五)头针操作47
(六)注意事项49
九、三棱针疗法49
(一)针具49
(二)操作方法49
(三)适应范围50
(四)注意事项50
十、快速点刺疗法51
(一)针的选择51
(二)操作方法51
(三)注意事项52
十一、放血疗法52
(一)消毒53
(二)体位53
(三)操作方法53
(四)注意事项53
十二、小宽针疗法54
(一)针具54
(二)操作方法54
(三)注意事项55
十三、粗针疗法55
(一)针具55
(二)操作方法56
(三)针刺原则56
(四)注意事项56
十四、皮肤针疗法57
(一)针具57
(二)操作方法57
(三)刺激强度58
(四)适应范围58
(五)注意事项58
十五、皮内针疗法58
(一)针具59
(二)操作方法59
(三)适应范围59
(四)注意事项59
十六、鍉针疗法60
(一)针具60
(二)操作方法60
(三)注意事项61
十七、指针疗法61
(一)操作方法61
(二)注意事项62
十八、火针疗法62
(一)针具63
(二)操作方法63
(三)注意事项64
二十、割治疗法64
(一)割治部位64
(二)操作方法64
(三)注意事项65
二十一、芒针疗法65
(一)针具65
(二)操作方法66
(三)注意事项66
二十二、穴位注射法67
(一)用具及药物67
(二)选穴与剂量67
(三)操作方法68
(四)疗程68
(五)适应范围68
(六)注意事项68
二十三、穴位埋线疗法69
(一)用具的准备69
(二)埋线方法69
(三)注意事项69
二十四、针挑疗法70
(一)选择针挑点70
(二)操作方法70
(三)注意事项74
二十五、割烙疗法74
(一)常用器材74
(二)操作方法75
(三)配合使用的药物75
(四)注意事项75
二十六、结扎疗法76
(一)操作方法76
(二)注意事项76
二十七、面针疗法76
(一)穴位定位77
(二)取穴原则78
(三)操作方法79
(四)注意事项79
二十八、眼针疗法79
(一)眼球经区定位79
(二)观眼察病诊断法80
(三)取穴规律81
(四)操作方法82
(五)注意事项82
二十九、鼻针疗法83
(一)鼻部穴位定位83
(二)选穴原则与配穴方法84
(三)操作方法85
(四)注意事项86
三十、人中针疗法86
(一)穴位的定位86
(二)取穴原则86
(三)操作方法86
(四)注意事项87
三十一、口针疗法87
(一)穴位定位87
(二)取穴原则87
(三)操作方法88
(四)注意事项88
三十二、舌针疗法88
(一)穴位定位88
(二)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89
(三)操作方法90
(四)注意事项90
三十三、手针疗法91
(一)穴位定位91
(二)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92
(三)操作方法93
(四)注意事项93
三十四、足针疗法93
(一)穴位定位与主治94
(二)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97
(三)操作方法98
(四)注意事项98
三十五、手象针与足象针疗法98
(一)手部划线98
(二)穴区的命名99
(三)穴区的定位99
(四)作用与主治101
(五)取穴原则与配穴方法102
(六)操作方法103
(七)注意事项103
三十六、暖针疗法103
(一)操作方法103
(二)注意事项104
三十七、陶针疗法104
(一)操作方法104
(二)注意事项105
三十八、传统时间针灸法105
(一)子午流注105
(二)灵龟八法112
(三)飞腾八法114
(四)注意事项115
第二章 灸疗篇117
一、艾炷灸118
(一)直接灸118
(二)间接灸119
二、艾卷灸123
(一)悬灸123
(二)实按灸123
三、温针灸125
四、温灸器灸125
五、灯火灸125
(一)施灸材料126
(二)操作方法126
(三)注意事项127
(四)适应范围127
六、天灸127
七、骑竹马灸疗法127
(一)定穴法128
(二)操作方法128
八、三角灸疗法128
(一)操作方法128
(二)适应症128
九、苇管器灸疗法128
(一)灸器的制作129
(二)操作方法129
十、肛灸疗法129
(一)灸器的制作129
(二)操作方法129
(三)注意事项129
十一、药熏蒸气灸疗法130
(一)药物处方130
(二)注意事项131
十二、阳燧锭灸疗法131
(一)药物配制132
(二)使用方法132
十三、硫姜灸疗法132
(一)硫磺灸料的制作132
(二)硫姜灸法操作规程132
十四、硫朱灸疗法133
(一)硫朱灸料的制作133
(二)操作方法133
十五、麝火疗法133
(一)药物配制133
(二)施治方法134
(三)注意事项134
十六、火柴头灸疗法135
(一)选定穴位135
(二)操作方法135
(三)注意事项135
十七、燎灸法135
(一)取穴规律136
(二)操作方法136
(三)注意事项136
十八、抓火疗法137
(一)操作方法137
(二)注意事项137
十九、拔罐疗法138
(一)罐的种类138
(二)拔罐的方法139
(二)拔罐法的应用140
(三)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141
(四)拔罐的注意事项141
第三章 推拿篇142
一、伤科、正骨推拿疗法142
(一)伤科、正骨推拿疗法的作用原理142
(二)伤科、正骨推拿疗法的作用手法143
(三)具体操作方法143
(四)伤科、正骨推拿疗法的作用部位147
(五)注意事项147
二、捏脊疗法147
(一)捏脊疗法的作用手法147
(二)捏脊疗法的作用部位148
(三)注意事项148
三、捏筋弹拨拍打疗法149
(一)捏筋弹拨拍打疗法的原理149
(二)捏筋疗法的作用手法150
(三)拍打疗法的作用手法151
(四)捏筋弹拨拍打疗法的作用部位151
(五)捏筋弹拨拍打疗法的操作步骤151
(六)注意事项152
四、振击疗法与“药指”疗法153
(一)振击工具154
(二)振击手法154
(三)振击部位155
(四)药酒配制与使用方法155
(五)注意事项155
五、外用药物推拿疗法155
(一)外用药物推拿疗法的作用原理156
(二)外用药物推拿疗法的作用手法156
(三)外用药物推拿疗法的作用部位156
(四)注意事项156
六、脚踩按摩法157
(一)踩前准备157
(二)脚踩循经点穴法157
(三)主治病症159
(四)注意事项159
七、抓扯刮痧推拿疗法159
(一)抓扯刮痧推拿疗法的作用原理160
(二)抓扯刮痧推拿疗法的作用手法160
(三)抓扯刮痧推拿疗法的作用部位160
(四)注意事项161
八、子午流注推拿法161
(一)纳子法161
(二)补母泻子配穴法162
(三)主客配穴法162
(四)母子经配法162
(五)开穴通闭六法162
(六)外经脉相引法163
(七)注意事项163
九、气功推拿法163
(一)常用练功方法164
(二)气功推拿手法164
(三)注意事项165
第四章 外治篇166
一、擦牙开噤法166
(一)操作方法166
(二)注意事项166
二、催嚏开窍法166
(一)操作方法167
(二)注意事项167
三、冰敷法167
(一)操作方法167
(二)注意事项168
四、灌肠点滴法168
(一)操作方法168
(二)注意事项170
四、点眼法170
(一)操作方法171
(二)注意事项171
五、呬鼻法171
(一)操作方法172
(二)注意事项172
六、塞鼻法172
(一)操作方法172
(二)注意事项173
七、含漱法173
(一)操作方法173
(二)注意事项173
八、鼻嗅法173
(一)操作方法173
(二)注意事项174
九、刷牙法174
(一)操作方法174
(二)注意事项174
十、噙化法175
(一)操作方法175
(二)注意事项175
十一、吹耳法175
(一)操作方法175
(二)注意事项175
十二、滴耳加压法175
(一)操作方法176
(二)注意事项176
十三、酒醋法176
(一)酒疗法176
(二)醋疗法177
(三)注意事项177
十四、淋洗法177
(一)操作方法177
(二)注意事项177
十五、浸洗法177
(一)操作方法178
(二)注意事项178
十六、沐浴法178
(一)操作方法178
(二)注意事项178
十七、蒸气疗法179
(一)全身蒸熏179
(二)局部蒸熏179
(三)注意事项179
十八、坐药法179
(一)操作方法180
(二)注意事项180
十九、热罨法180
(一)操作方法180
(二)注意事项180
二十、热烘疗法181
(一)操作方法181
(二)注意事项181
二十一、握药法181
(一)操作方法181
(二)注意事项181
二十二、涂搽法181
(一)操作方法182
(二)注意事项182
二十三、白降丹划点法182
(一)划点方法183
(二)划点部位183
(三)疗程183
(四)注意事项184
二十四、蜂毒法184
(一)操作方法184
(二)注意事项185
二十五、药捻法185
(一)操作方法185
(二)注意事项186
二十六、药棒疗法186
(一)操作方法186
(二)注意事项187
二十七、扑粉法187
(一)操作方法188
(二)注意事项188
第五章 治疗篇189
一、急症189
(一)高热189
(二)中署190
(三)中风191
(四)溺水194
(五)煤气中毒194
(六)食物中毒195
二、内科病症195
(一)感冒195
(二)支气管炎197
(三)支气管哮喘198
(四)肺结核200
(五)高血压201
(六)心率失常202
(七)三叉神经痛203
(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04
(九)面肌痉挛206
(十)头痛206
(十一)偏头痛210
(十二)脑血管意外及后遗症212
(十三)神经衰弱212
(十四)失眠症213
(十五)癔病215
(十六)震颤麻痹215
(十七)肋间神经痛216
(十八)股外侧皮神经炎217
(十九)坐骨神经痛217
(二十)桡神经麻痹221
(二十一)正中神经麻痹221
(二十二)急性胃肠炎222
(二十三)慢性胃炎225
(二十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26
(二十五)胃下垂226
(二十六)神经性呕吐228
(二十七)胃神经官能症230
(二十八)膈肌痉挛232
(二十九)肠炎233
(三十)便秘236
(三十一)胆囊炎、胆石症236
(三十二)肾小球肾炎238
(三十三)肾盂肾炎238
(三十四)泌尿系结石239
(三十五)急性尿潴留239
(三十六)前列腺炎240
(三十七)阳痿241
(三十八)遗精242
(三十九)甲状腺功能亢进243
(四十)甲状腺功能减退244
(四十一)高脂血症244
(四十二)糖尿病245
(四十三)肥胖症246
(四十四)白细胞减少症247
(四十五)风湿性关节炎247
三、外科、皮肤科病症251
(一)急性乳腺炎251
(二)急、慢性阑尾炎251
(三)肠梗阻252
(四)痔疮253
(五)直肠脱垂254
(六)落枕254
(七)颈椎病256
(八)肩关节周围炎257
(九)冈上肌腱炎259
(十)肱骨外上髁炎260
(十一)腕管综合征261
(十二)腱鞘囊肿261
(十三)肋软骨炎262
(十四)急性腰扭伤262
(十五)腰肌劳损263
(十六)腰椎间盘突出症264
(十七)梨状肌综合征266
(十八)骨性膝关节炎266
(十九)跟痛症266
(二十)斑秃267
(二十一)痤疮267
(二十二)神经性皮炎268
(二十三)多发性神经炎269
(二十四)丹毒270
(二十五)湿疹270
(二十六)皮神经炎272
(二十七)荨麻疹272
(二十八)带状疱疹273
(二十九)扁平疣274
(三十)老人斑274
(三十一)白癫风275
(三十二)颈淋巴结核276
(三十三)外伤性截瘫278
四、妇科病症280
(一)月经不调280
(二)痛经282
(三)闭经283
(四)功能性子宫出血285
(五)子宫脱垂286
(六)盆腔炎287
(七)宫颈炎288
(八)子宫肌瘤289
(九)胎位不正289
(十)产后腹痛:产后子宫收缩疼痛290
(十一)乳少290
(十二)更年期综合征291
五、儿科病症291
(一)小儿惊风291
(二)小儿高热292
(三)小儿疳积293
(四)小儿腹泻293
(五)小儿遗尿294
(六)小儿夜啼295
(七)小儿消化不良295
(八)小儿麻痹后遗症296
(九)小儿多动症297
(十)小儿脑瘫297
(十一)百日咳、顿咳298
(十二)腮腺炎298
(十三)佝偻病299
六、五官科病症299
(一)近视299
(二)麦粒肿300
(三)急性结膜炎301
(四)斜视302
(五)眼睑下垂303
(六)白内障303
(七)视神经萎缩304
(八)目中云翳304
(九)夜盲305
(十)眼睑痉挛305
(十一)耳鸣、耳聋306
(十二)耳源性眩晕307
(十三)鼻炎307
(十四)急性扁桃体炎309
(十五)咽喉肿痛310
(十六)牙痛311
(十七)口腔溃疡313
第六章 食疗篇314
一、药粥314
(一)药粥制作方法315
(二)主治病症316
(三)注意事项325
二、药酒325
(一)药酒制作方法327
(二)使用方法328
(三)主治病症328
三、药饼333
(一)药饼制作方法334
(二)主治病症334
(三)注意事项337
四、药茶337
(一)药茶的制用方法338
(二)主治病症338
(三)注意事项346
五、膏滋346
(一)膏滋制作方法347
(二)主治病症348
(三)注意事项354
六、动物脏器食疗法354
(一)动物脏器处理方法355
(二)主治病症355
(三)注意事项373
七、鸡蛋373
(一)操作方法373
(二)主治病症374
(三)注意事项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