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综合自然地理学纲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学纲要
  • 刘胤汉,岳大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7441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49页
  • 主题词:自然地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综合自然地理学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与自然综合体的发展第1章 地理学的性质、发展与组织层次系统3

1.1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3

1.1.1 地理学的性质4

1.1.2 地理学的发展过程5

1.1.3 中国地理学的近、现代发展历程10

1.2 地理学分科与研究对象15

1.2.1 地理学的分科体系16

1.2.2 自然地理学18

1.2.3 人文地理学19

1.2.4 技术地理学20

1.3 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综合自然地理学23

1.3.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任务24

1.3.2 新技术手段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应用25

参考文献26

第2章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与理论拓展28

2.1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28

2.1.1 开展全国自然区划和编制1∶100万土地类型图促使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29

2.1.2 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理论,助推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形成31

2.1.3 开设专业课程与招收研究生,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培养人才32

2.1.4 举办讲习班和成立教学研究会,推动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33

2.2 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拓展与理论探索33

2.2.1 土地系统研究34

2.2.2 综合自然区划与自然地域系统研究38

2.2.3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41

2.3 结论与讨论41

参考文献42

第3章 自然地理综合体47

3.1 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思想与发展47

3.1.1 我国自然地理综合体思想的萌芽47

3.1.2 国外自然地理综合体思想的形成49

3.1.3 自然综合体的发展50

3.2 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特点58

3.2.1 综合性58

3.2.2 区域性61

3.2.3 等级性63

3.2.4 动态性68

3.2.5 稳定性69

3.3 对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研究71

3.3.1 土地类型演变过程71

3.3.2 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结合研究的范例73

3.3.3 区域划分与区域发展研究77

参考文献80

第二篇 自然综合体的整体性、分异规律与区域划分第4章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5

4.1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义85

4.2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组分结构及其特征87

4.2.1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组分结构87

4.2.2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格局的多样性与环境组分的作用89

4.3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91

4.3.1 空间结构特征91

4.3.2 核心活动层及其整体性92

4.3.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93

4.4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整体性97

4.4.1 能量交换97

4.4.2 物质交换100

参考文献101

第5章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02

5.1 地域分异及其尺度102

5.1.1 地域分异的含义102

5.1.2 地域分异的尺度103

5.2 地带性分异规律104

5.2.1 地带性学说104

5.2.2 大陆纬度地带性107

5.2.3 大洋表层纬度地带性113

5.2.4 案例——陕西省水平地带性规律115

5.3 非地带性规律118

5.3.1 海陆分布不均导致陆地干湿带分异118

5.3.2 具有构造与地貌成因的区域分异119

5.3.3 垂直地带性分异120

5.3.4 案例——陕西省非地带性分异规律129

5.3.5 地方性的地域分异132

5.3.6 微域性的地域分异133

5.4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134

5.4.1 等级关系134

5.4.2 成因关系135

5.5 关于三维地带性137

5.5.1 三维地带性的概念137

5.5.2 特罗尔在喜马拉雅山系如何研究三维地带性137

参考文献139

第6章 综合自然区划与区域发展140

6.1 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140

6.1.1 综合自然区划的概念140

6.1.2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论142

6.1.3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简析149

6.1.4 综合自然区划的步骤与方法162

6.1.5 山地综合自然区划问题164

6.2 综合自然区划方案评价169

6.2.1 我国有代表性的综合自然区划方案介绍169

6.2.2 对我国几个主要综合自然区划方案的评述175

6.3 综合自然区域发展与整治178

6.3.1 区域的特点179

6.3.2 区域发展与整治研究的内容179

参考文献183

第三篇 土地类型、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图的编制第7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生态设计187

7.1 土地的基本含义187

7.1.1 劳动人民给土地赋予的名称举例187

7.1.2 土地科学名称的形成188

7.1.3 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89

7.2 土地类型形成的机制191

7.2.1 土地类型形成机制是随地区而异191

7.2.2 陕北黄土高原和银川平原土地类型形成机制分析192

7.3 土地分级与土地类型划分197

7.3.1 土地分级197

7.3.2 土地分类单位的划分200

7.4 土地类型命名与特征分析205

7.4.1 土地命名问题205

7.4.2 土地特征分析的格式与方法206

7.5 土地类型结构与演变209

7.5.1 土地类型结构209

7.5.2 土地类型演变模式223

7.6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229

7.6.1 土地覆被变化与内涵230

7.6.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231

7.6.3 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土地退化态势分析232

7.6.4 秦岭近20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233

7.6.5 城郊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以西安市郊区为例235

7.7 土地生态设计238

7.7.1 土地生态设计的含义238

7.7.2 土地形态单位的生态样地239

7.7.3 土地基本单位的生态设计——陕西省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举例242

7.8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244

7.8.1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含义245

7.8.2 国内外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举例246

参考文献248

第8章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与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250

8.1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251

8.1.1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界定251

8.1.2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253

8.1.3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和指标254

8.1.4 陕西省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258

8.1.5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264

8.1.6 主要土地资源评价系统266

8.1.7 农业土地资源评价模式271

8.2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276

8.2.1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意义276

8.2.2 我国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研究277

8.2.3 农用地分等的理论与原理278

8.2.4 农用地分等研究281

8.2.5 农用地定级研究287

8.2.6 农用地估价研究288

8.3 耕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89

8.3.1 土地供需矛盾与土地可持续利用290

8.3.2 耕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界定292

8.3.3 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与方法293

8.3.4 节约、集约用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294

8.3.5 按国策、制度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297

8.3.6 把“占补平衡”落到实处297

8.3.7 我国农业必须着力转变增长方式302

参考文献303

第9章 城镇土地评价与土地集约利用305

9.1 城镇土地评价的产生背景与特点305

9.1.1 产生背景305

9.1.2 城镇土地评价的特点306

9.2 城镇土地定级307

9.2.1 土地定级的理论308

9.2.2 划分土地单元与建立定级因素、因子体系309

9.2.3 土地定级的方法310

9.2.4 西安市首次对土地定级的研究312

9.2.5 西安市国有土地级别更新研究321

9.3 城镇土地评价323

9.3.1 土地评价的理论324

9.3.2 土地评价的基本方法328

9.3.3 西安市基准地价更新研究332

9.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333

9.4.1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意义334

9.4.2 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界定335

9.4.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337

9.4.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338

9.4.5 实现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339

9.4.6 西安市大兴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340

参考文献342

第10章 土地图编制343

10.1 土地图制图规范343

10.1.1 土地图制图的基本要求343

10.1.2 土地图基础底图343

10.1.3 土地制图科学内容的处理与表示方法344

10.2 土地图的调查与编制345

10.2.1 土地调查与制图的程序345

10.2.2 土地图的制图对象346

10.2.3 土地图的种类、特点与编制方法346

10.2.4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系列制图364

参考文献370

第四篇 生态环境与人地关系协调373

第11章 生态环境分类、评价及其保护与建设373

11.1 生态环境的概念374

11.1.1 “生态环境”术语的起源374

11.1.2 “生态环境”概念的内涵375

11.2 生态环境分类375

11.2.1 分类概念的界定376

11.2.2 分类原则376

11.2.3 分类系统376

11.3 生态环境评价378

11.3.1 生态环境评价的原理379

11.3.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380

11.3.3 评价指标体系381

11.4 陕北延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381

11.4.1 生态环境形成的背景381

11.4.2 生态环境分类与特征382

11.4.3 生态环境评价384

11.5 生态环境分区397

11.5.1 生态区划概况397

11.5.2 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和特点399

11.5.3 西北五省(区)生态环境综合分区及其建设对策400

11.6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406

11.6.1 生态环境保护406

11.6.2 生态环境建设414

参考文献418

第12章 人地关系问题419

12.1 人地关系的内涵419

12.1.1 人地关系以地域为基础419

12.1.2 人地关系研究的内容421

12.1.3 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421

12.2 综合自然地理学要正确地对待人地关系问题422

12.2.1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容量相适应423

12.2.2 从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出发,利用和改造综合自然地理环境426

12.2.3 利用和改造综合自然地理环境,要顺应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规律427

12.2.4 人类与综合自然地理环境长期处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429

参考文献431

后记4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