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 辜正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22567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06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626页
  • 主题词:诗歌-对比研究-中国、西方国家-高等学校-教材;诗歌-翻译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一 中西诗歌鉴赏与比较理论3

绪论3

第一章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汉语:汉诗媒介之妙蒂所在6

1.1 诗歌视象美6

1.1.1 语意视象美6

1.1.2 语形视象美11

1.2 中西诗音象美比较20

1.2.1 节奏与韵式、一元与多元20

1.2.2 音义同构现象与汉诗音象美24

1.3 诗歌义象美27

1.4 诗歌事象美32

1.5 诗歌味象美35

1.5.1 画味35

1.5.2 韵味36

1.5.3 气味37

1.5.4 情味39

1.6 小结40

第二章 中西诗义钩玄录41

第三章 东西诗阴阳对立七大潮47

第四章 中西诗歌鉴赏十角度55

4.1 时间角度55

4.2 空间角度56

4.3 作者角度57

4.4 作品角度58

4.5 读者角度59

4.5.1 被动读者角度59

4.5.2 主动读者角度59

4.6 年龄角度60

4.7 性别角度62

4.8 社会文化角度63

4.9 阐释者角度63

4.10 译者角度64

第五章 中西诗五功能与鉴赏五标准65

5.1 诗歌的五功能及其互补性65

5.2 诗歌的五功能与阴阳元泛诗的关系68

5.3 诗歌五功能与鉴赏五标准70

5.4 诗歌鉴赏五标准和十角度的应用72

5.4.1 论点甲:语言雕琢的诗是好诗:一吟双泪流72

5.4.2 论点乙:语言雕琢的诗不是好诗75

5.4.3 论点丙:李白、杜甫优劣论76

第六章 中国诗坛的现当代复兴——中国20世纪纯抒情诗综论81

第七章 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中西诗作品比较87

7.1 比较文学学科定位探源87

7.1.1 比较文学学科正名的重要性87

7.1.2 传统比较文学与传统比较语言学在学理上遥相呼应87

7.1.3 Littérature Comparée本不该翻译成“比较文学”90

7.1.4 法国比较文学学派已不是核心的比较文学学派91

7.1.5 元比较文学—亚比较文学—泛比较文学93

7.1.6 对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批评98

7.1.7 中西比较文学应该是21世纪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心99

7.2 中西诗坛两绝唱:《荒原》与《凤凰涅槃》100

7.2.1 诗人与诗威101

7.2.2 《奥义书》与泛神论108

7.2.3 水火与生死114

7.2.4 尝试与成功——《荒原》和《凤凰涅槃》语言风格略论119

7.3 爱伦·坡的《乌鸦》与茅盾的《叩门》比较125

卷二 中西诗歌鉴赏举隅137

第八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举隅137

李白137

蜀道难138

王湾141

次北固山下141

崔颢142

黄鹤楼142

高适143

别董大(其一)143

燕歌行144

刘长卿146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46

王建147

宫词一百首(选一)147

十五夜望月147

张祜148

宫词二首(其一)148

李贺149

李凭箜篌引149

雁门太守行151

南园十三首(其五)152

南园十三首(其六)152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153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154

致酒行155

温庭筠156

商山早行156

更漏子157

梦江南158

罗隐159

西施159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159

韦庄160

荷叶杯160

金昌绪161

春怨161

谭用之162

秋宿湘江遇雨162

无名氏163

金缕衣163

冯延巳164

谒金门164

李璟165

摊破浣溪沙165

王禹偁166

点绛唇·感兴166

林逋167

园梅167

范仲淹168

渔家傲168

张先169

天仙子169

晏殊170

浣溪沙170

踏莎行171

蝶恋花172

欧阳修172

蝶恋花173

采桑子(其四)173

王安石174

桂枝香·金陵怀古174

晏几道176

临江仙176

阮郎归177

苏轼177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178

水调歌头179

题西林壁180

念奴娇·赤壁怀古180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8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83

蝶恋花183

黄庭坚184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选一)184

清平乐185

贺铸186

青玉案186

张元干187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187

陆游189

剑门道中遇微雨189

诉衷情189

卜算子·咏梅190

范成大191

秦楼月191

杨万里192

小池192

张孝祥193

念奴娇·过洞庭193

陈亮194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194

姜夔195

暗香195

疏影196

刘克庄197

贺新郎·九日198

史达祖199

双双燕·咏燕199

吴文英200

风入松200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201

关汉卿203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203

蒋捷206

贺新郎·兵后寓吴206

虞美人·听雨207

第九章 西方名诗鉴赏举隅209

荷马209

世代如落叶210

阿尔凯奥斯211

进酒歌212

萨福214

致阿那克托里亚214

夜216

断章(105)217

欧玛尔·海亚姆218

《鲁拜集》诗选(3首)218

第1首218

第3首219

第12首219

威廉·莎士比亚220

第18首220

第29首222

第66首225

第73首228

第94首229

第129首231

第65首233

第71首234

第104首234

第117首235

第124首235

第128首236

《麦克白斯》选段欣赏236

龙萨239

《致爱伦十四行诗》(选一)240

普希金241

焚毁的信(1825)241

乌云242

爱伦·坡243

安娜贝尔·李243

丁尼生245

鹰245

威廉·华兹华斯246

咏水仙246

罗伯特·弗罗斯特249

雪夜林边驻脚249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250

红色的手推车251

佛瑞诺252

野忍冬花(野杜鹃花)252

在巴比伦河边254

第十章 诗歌评论另类编256

10.1 毛泽东诗词评论及翻译256

10.2 中国二十世纪纯抒情诗序269

10.3 后殖民主义、艺术侵权、国家大剧院与诗歌艺术271

10.3.1 艺术侵权与安德鲁的所谓现代国家大剧院模型设计271

10.3.2 后殖民主义与泡浑蛋形国家大剧院274

10.3.3 对安德鲁先生的辩词的反辩词275

10.3.4 当代建筑艺术的诗歌艺术性投射278

10.4 当代民间诗人创作随感录281

10.5 中西诗余论——中西诗与当代人类世界的命运282

卷三 翻译理论与技巧289

第十一章 翻译理论部分:玄翻译学引论289

11.1 何谓玄翻译学289

11.2 翻译的定义与本质291

11.3 翻译学体系框架略论292

11.4 对翻译理论术语的厘定295

11.4.1 第一原则:总要质疑译学界现行术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总要挑战因袭、公认的观点和术语296

11.4.2 典型个案研究之一:挑战盲信296

11.4.3 第二原则:总要警惕自我辩解297

11.4.4 典型个案研究之二297

11.4.5 第三原则:总要警惕修辞手段的误用298

11.4.6 典型个案研究之三:质疑公认的比喻298

11.5 创建翻译批评标准的前导原则299

11.5.1 翻译批评的对象299

11.5.2 建立翻译理论批评标准的前导原则299

11.5.3 建立翻译对策和译作批评标准的前导原则309

第十二章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315

12.1 翻译标准难题何以久攻不克?315

12.2 何谓立体思维方式315

12.3 具体翻译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317

12.4 具体翻译标准多元化317

12.5 翻译的绝对标准就是原作本身318

12.6 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319

12.7 标准系统:绝对标准—最高标准—具体标准320

12.7.1 多元具体标准群的设立321

12.8 标准系统划分的重要性325

12.9 翻译标准系统内部的辩证关系326

12.10 近似度与原作—译作球形空间比较327

12.11 翻译标准系统中的可变主次标准问题329

12.12 多元翻译标准的互补性330

12.13 多元互补翻译标准的实际意义330

第十三章 多元化翻译标准存在的客观依据332

13.1 翻译的多功能332

13.1.1 翻译的第一功能:摹拟信息332

13.1.2 翻译的第二功能:揭示思维模式333

13.1.3 翻译的第三功能:翻译活动本身的审美娱乐性335

13.1.4 翻译的第四功能:丰富译入语和译入语国家文学与文化337

13.1.5 翻译的第五功能:缩小世界语言距离338

13.2 人类审美趣味多样化339

13.3 读者及译者的多层次343

13.4 小结345

第十四章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与翻译学经典命题辩证347

14.1 直译与意译问题347

14.2 诗歌可译与不可译问题349

14.3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问题352

14.4 超过原作的译作是最佳译作辩354

14.5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辩355

第十五章 多元互补翻译标准与西诗汉译词曲体问题357

第十六章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人类文化积淀重创论370

16.1 何谓筛选积淀重译论—文化积淀性创作论371

16.1.1 筛选积淀重译的学理依据:保护人类的创造性得到持续增长371

16.1.2 不借鉴旧译的危害性372

16.1.3 筛选积淀重译的好处373

16.2 筛选积淀重译论的法理学重构374

16.2.1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当代西式著作权法的冲突374

16.2.2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我国传统学术不成文法的通融性374

16.2.3 建构中西合璧式的有关翻译作品权益的新著作权法375

16.3 筛选积淀重译法与传统的重译论的区别375

16.4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通常的校译法的区别376

16.5 筛选积淀重译与文化承传创造论的关系376

第十七章 翻译批评新论与翻译界现状略评378

17.1 当代译坛译道三病379

17.2 当代译坛译论指弊379

17.3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建构基本学术要求刍论380

17.4 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看理论建构问题385

17.5 从彩虹翻译奖看中国当代诗歌翻译的现状387

17.5.1 关于彩虹翻译奖候选人杨德豫《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译本的审读报告388

17.5.2 关于彩虹翻译奖候选人屠岸《济慈诗选》译本的审读报告391

17.5.3 关于彩虹翻译奖候选人王焕生《荷马史诗·奥德赛》汉译本的审读报告396

17.6 翻译主体论与归化异化考辨398

17.6.1 翻译主体概念厘定398

17.6.2 从佛经翻译看古代翻译家的地位400

17.6.3 中国当代翻译家的尴尬地位401

17.6.4 翻译活动与创作活动价值比较402

17.6.5 地道的译文与地道的原文——归化与异化论403

17.6.6 从《金刚经》的翻译看归化与异化翻译对策的千年对阵405

17.6.7 翻译家的个性往往可以决定翻译行为和翻译理论的走向407

第十八章 诗歌翻译对策与技巧409

18.1 以英国诗人罗赛蒂的《闪光》为例探讨英诗汉译技巧409

18.2 翻译罗赛蒂此诗的理论准备413

18.3 外汉翻译中的归化还原增色—减色翻译对策416

18.4 翻译对策举隅418

18.4.1 译文一翻译对策举隅418

18.4.2 译文二翻译对策举隅419

18.4.3 译文三翻译对策举隅419

18.4.4 译文四翻译对策举隅420

18.5 从莎士比亚商籁体诗翻译看翻译对策422

18.5.1 莎士比亚商籁体诗简介422

18.5.2 关于莎士比亚商籁体诗的翻译对策问题424

18.6 中诗西渐译例品味427

18.6.1 对西方汉学家《关雎》英译之批评427

18.7 中西爱情诗翻译赘言436

18.8 中国古代及近百年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437

18.8.1 中国古代诗歌翻译成就略论437

18.8.2 中国近百年来诗歌翻译成就与翻译观略论439

18.8.3 中国诗歌翻译理论发展的新领域442

第十九章 美文翻译技巧446

19.1 从《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论散文翻译技巧446

19.2 书名标题翻译问题453

卷四 翻译与学术文化459

第二十章 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459

20.1 博弈论——何以当了冠军就必须去下棋459

20.2 蒲鲁东:哲学并不贫困,贫困的是人461

20.3 悲剧:属于中国还是西方463

20.4 中国人何以失掉了人格464

20.5 “元”、“玄”辩义——中西术语二“元”错位465

20.6 史诗未必真诗467

20.7 主客颠倒说异化467

20.8 语言何曾转向468

20.9 产品不等于“对象”469

20.10 意识形态与思想潮流469

20.11 再现表现与写实写情470

20.12 存在主义不等于人道主义471

20.13 明白清楚须借条分缕析472

第二十一章 翻译与文化474

21.1 中西翻译大潮与西化一千年474

21.2 元散曲概论与英译——《元散曲150首》序486

21.3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中国文化学派的兴起490

21.3.1 对翻译研究的文学学派的评价491

21.3.2 对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的评价491

21.3.3 对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的评价492

21.3.4 所谓国际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纪略495

21.3.5 中国:100年前翻译领域的文化取向496

21.3.6 小结501

第二十二章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答疑502

22.1 诗歌Wild Nights的翻译502

22.1.1 如何看待“忠实”这个概念?502

22.1.2 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如何兼容?503

22.1.3 关于狄金森Wild Nights一诗译文的评论504

22.2 辜正坤就Wild Nights译文答江先生512

22.2.1 英语名词的复数形式有没有办法用汉语表达?512

22.2.2 英语本色能够翻译吗?522

22.2.3 是先形似而后神似还是先神似而后形似?529

22.2.4 “Wild nights”这个词组是否只能“惟一”地翻译成“暴风雨夜”?531

22.2.5 朱生豪先生将“wild night”译成“狂暴的夜晚”有没有道理?534

22.2.6 Wild Nights是情诗还是宗教性思辨诗?538

22.2.7 翻译能够等同于归化么?543

22.2.8 如何看待翻译中的约定俗成论544

22.2.9 白话文白话诗也可以是陈词滥调544

22.2.10 中学老师的批阅、鉴定趣话546

22.2.11 江先生的批阅、鉴定趣话550

22.2.12 什么叫作“形式”?552

22.2.13 世界上没有半个人在音节之间寻找形似的么?553

22.2.14 世界上真的不存在“二音诗、三音诗、四音诗、五音诗&”么?554

22.2.15 中国也有二音、三音、四音、五音&诗!555

22.3 诗歌翻译批评555

22.3.1 误译问题556

22.3.2 汉语表达问题560

篇终结语 诗论与译论合璧:万理万教相贯同源互补论574

参考文献576

再版后记602

附录 辜正坤教授主要著、译、校、编著作书目6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