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任继愈文集 3 中国哲学史研究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任继愈文集 3 中国哲学史研究二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12MB
  • 文件页数:5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任继愈文集 3 中国哲学史研究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哲学史研究二1

专集二1

天人之际1

序1

一 哲学的永恒主题——究天人之际3

二 宗教、哲学与人生6

三 中国与西方的安身立命之学8

四 中国哲学史的特点10

五 如何看待唯心主义13

六 中国哲学发展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5

七 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18

八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地区性和多种文化的融合过程20

九 详细占有历史资料26

一○ 中国哲学的成长期29

一一 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的互相转化32

一二 哲学思想的继承问题35

一三 继承以谁为主38

一四 “微言大义”41

一五 论阴阳五行说43

一六 重视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研究46

一七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萌芽48

一八 “文化影响衰减”现象51

一九 文化遗产的增益现象54

二○ 先秦两汉的哲学探索57

二一 《易经》本义与后人的解说58

二二 《周易》特点和研《易》原则61

二三 《周易》研究的方法64

二四 儒道两家思想何以影响深远66

二五 已具备了研究孔子的条件71

二六 汉以后的孔子74

二七 孔子的贡献和被后代的尊奉76

二八 天文学与老子79

二九 王夫之反对“道生天地”82

三○ 不可替古人讲清楚84

三一 发展观与老子研究85

三二 《孙子兵法》中的哲学88

三三 庄周的“回到原始”91

三四 后期庄学:从天道自然无为到宿命论93

三五 后期庄学:从相对主义到虚无主义97

三六 后期庄学:无条件的精神自由103

三七 庄周的绝对运动观107

三八 虚静和游世110

三九 释《庄子·齐物论》篇的“以明”113

四○ 韩非的参验116

四一 先秦哲学无“六家”118

四二 司马迁论历史动力121

四三 从汉代的神学经学到魏晋的思想解放123

四四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佛学125

四五 玄学简论126

四六 魏晋南北朝哲学概说129

四七 王弼的“崇本息末”132

四八 隋唐哲学概说134

四九 李贽思想的进步性136

五○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民族哲学家140

五一 文化发展诸现象145

五二 中国哲学的前途150

五三 中国哲学的远景152

五四 总结传统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156

五五 美学是鉴赏之学161

五六 美的范型、形式163

五七 论“自然美”166

五八 美学、艺术与宗教168

五九 上帝、祖先崇拜及其演变172

六○ 宗教变化的四种形式174

六一 宗教学的基本问题——天人(神人)关系175

六二 宗教产生的两个根源178

六三 康德论上帝存在180

六四 泛神论在宇宙观方面对宗教的破坏作用183

六五 泛神论在方法论方面对宗教的破坏作用185

六六 重视对儒教的研究188

六七 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189

六八 宗教与中世纪194

六九 中国哲学与中国的宗教197

七○ 儒教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202

七一 三教合一208

七二 佛教向儒教的靠拢210

七三 三教合一与中国封建社会212

七四 儒教与封建社会215

七五 儒教的彼岸世界218

七六 从儒家到儒教220

七七 儒教个性与宗教共性223

七八 儒教是人伦日用中的神学225

七九 主敬、慎独与坐禅228

八○ 儒教与国民性230

八一 韩愈排佛231

八二 韩愈的道统论233

八三 佛教与儒教236

八四 北宋儒教对佛教的继承240

八五 从程门立雪看儒教242

八六 朱熹论人性和求仁246

八七 朱熹的格物穷理249

八八 朱熹的天人合一251

八九 事父事君也是妙道254

九○ 朱熹的天256

九一 白鹿洞学规的政教合一精神257

九二 朱熹的宗教感情260

九三 儒教的国教品格263

九四 朱熹《四书集注》的特点265

九五 《四书集注》的历史地位266

九六 佛教与佛教研究268

九七 佛教文化传播的“势差”现象270

九八 佛教的本貌和变迁272

九九 佛教的“判教”274

一○○ 天台宗的判教276

一○一 我们对佛教的态度278

一○二 从儒教经学到佛教经学280

一○三 南北朝佛教经学282

一○四 从玄学到般若学285

一○五 南北朝的社会和各自的佛教288

一○六 心性论是南北朝佛学的核心291

一○七 论中观学派294

一○八 中观学派“十八空”298

一○九 中观学派“八不缘起”300

一一○ 关于《物不迁论》302

一一一 关于《不真空论》304

一一二 僧肇的《般若无知论》306

一一三 慧远论“神”308

一一四 慧远报应观的主体310

一一五 慧远和鸠摩罗什关于“法身”的讨论312

一一六 慧远的神和传统的鬼神观念314

一一七 慧远的报应论316

一一八 道生的顿悟说318

一一九 道生“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论的本土血缘320

一二○ 《维摩诘经》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心态322

一二一 《维摩诘经》的佛国论324

一二二 《法华经》的“开佛知见”326

一二三 《法华经》与观音信仰327

一二四 《华严经》中的毗卢舍那佛329

一二五 《华严经》的“一多相即”331

一二六 《摄大乘论》的“八识说”333

一二七 关于《大乘起信论》336

一二八 隋唐佛教宗派与寺院经济338

一二九 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339

一三○ 法相宗的根本观点341

一三一 法相宗的“种子说”342

一三二 法相宗的因缘说344

一三三 法想宗的成佛论346

一三四 玄奘的成就和国家的支持347

一三五 菩提达摩论349

一三六 弘忍的禅学350

一三七 用禅宗的思维方法研究禅宗353

一三八 神秀北宗禅354

一三九 南北禅宗异同356

一四○ 惠能南宗禅359

一四一 宗密的禅法362

一四二 超脱与成仁364

一四三 敦煌本《坛经》367

一四四 《中华大藏经》的校勘方式369

一四五 论翻译371

一四六 道教研究的重要性373

一四七 道教概述375

一四八 道教的发展阶段378

一四九 内丹学与心性论380

一五○ 全真教与儒教382

一五一 三教鼎立中道教的命运383

一五二 汉魏晋南北朝道教概况385

一五三 隋唐道教388

一五四 宋元道教392

一五五 明清道教395

一五六 道家、道教以及对日本等国的影响398

一五七 由道教衍生的民间宗教401

一五八 论道书的编辑405

一五九 《中国行业神崇拜》一书的特点407

一六○ 《古代基督教史》的特点409

一六一 整理古籍也要走现代化的道路413

一六二 族姓之根与文化之根416

一六三 从孔门说诗看孔子教学421

一六四 思想家和政治家425

一六五 文化发展的势差规律427

一六六 精神文明的内容431

一六七 中华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433

一六八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434

一六九 救亡,与中国近代历届政权的寿夭436

一七○ 我们应该求助谁437

一七一 清除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439

一七二 正确对待中医441

一七三 人才的涌现与配置443

一七四 人才的选拔与流动446

一七五 创业人才与守成人才449

一七六 武则天与宗教453

一七七 武则天的皇位继承455

一七八 韩愈的古文457

一七九 书写工具与书法460

一八○ 文化思潮与书法风格462

一八一 “南帖北碑”463

一八二 隋唐书法464

一八三 宋代书法466

一八四 明清以来的书法468

一八五 汤用彤先生尊重史实的治学态度470

一八六 汤用彤先生的史学和史识472

一八七 浩荡为学 高尚做人474

一八八 虚往而实归475

一八九 昂首天外 挥斥八极476

一九○ 伟大而高尚的理想 深挚又悲苦的责任感478

一九一 谈学术文章的写作482

一九二 充实的伪书与空洞的真品485

一九三 知人论世与为人处世488

一九四 国子监祭酒与北大校长491

一九五 北大的“大”492

一九六 松公府旧北大图书馆杂忆494

一九七 追求——自我小传498

一九八 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哲学史500

一九九 我对《老子》认识的转变503

二○○ 我的书斋505

二○一 对我影响最大的书508

编后记5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