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外翻译史解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外翻译史解读](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2742006.jpg)
- 徐琼星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211MB
- 文件页数:3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外翻译史解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明清前的翻译史1
第一节 中国翻译史的划分2
第二节 明清前的翻译活动导入3
一、明清前的佛经翻译概述4
二、明清前的科技翻译10
三、明清前的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12
第三节 明清前的翻译人物与其理论介绍13
一、安世高与其“直译”译本14
二、支娄迦谶与其“弃文存质,深得经意”16
三、支谦与其“会译”的体裁17
四、释道安与其“五失本”和“三不易”18
五、鸠摩罗什与其“新译”时代21
六、彦琮与其“十条”和“八备”23
七、玄奘与其“五不翻”25
八、赞宁与其“六例”27
第二章 清朝至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活动30
第一节 清朝至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活动的导入32
一、清朝至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翻译活动32
二、清朝至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哲社类翻译34
三、清朝至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圣经翻译36
四、清朝至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翻译40
五、清朝至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作品的外译活动47
第二节 清朝至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理论与相关译者介绍58
一、马建忠与其“善译”58
二、严复与其“信、达、雅”60
三、鲁迅与其“宁信而不顺”64
四、茅盾与其“神韵”说和“艺术创造性翻译”论67
五、傅雷与其“神似说”70
六、钱钟书与其“化境”74
第三章 19世纪前西方的翻译活动78
第一节 西方翻译史和翻译流派的划分79
一、西方翻译史阶段的划分79
二、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82
第二节 19世纪前翻译史介绍87
一、19世纪前翻译史论概述87
二、19世纪前翻译活动概述88
第三节 19世纪前的翻译理论家及其理论95
一、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与其“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方法95
二、贺拉斯与其“忠实于客户翻译”法97
三、昆体良与其“竞争”说99
四、哲罗姆与其“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99
五、奥古斯丁与其“上帝的感召”说102
六、曼里乌·波伊提乌与其“逐词对译”法103
七、西德利乌·伊拉斯谟与其“尊重原作”主张104
八、马丁·路德与其采用“民众语言”的观点105
九、艾蒂安·多雷与其翻译五原则108
十、夏尔·巴特与其“作者是主人”之说110
十一、约翰·沃尔夫刚·冯·歌德与其“译者是先知”说113
十二、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与其“直译”、“意译”两分法115
十三、维廉·洪堡与其可译性与不可译性119
十四、约翰·德莱顿与其翻译三分法122
十五、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与其翻译三原则124
十六、弗朗西斯·纽曼与其“评判标准在于一般读者而非学者”的观点126
十七、马休·阿诺德与其“评判译作的优劣要看专家的反映”论128
第四章 翻译语言学派132
第一节 翻译语言学派概述133
一、翻译语言学派的诞生及其特点133
二、翻译语言学派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态势134
第二节 重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介绍149
一、罗曼·雅各布森与等值翻译149
二、约翰·卡特福德与等值转换理论158
三、尤金·奈达:翻译科学的构筑164
四、彼特·纽马克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175
五、乔治·穆南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183
六、沃尔夫兰·威尔斯的翻译科学论186
第五章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192
第一节 功能学派概述192
一、功能学派简介192
二、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研究194
第二节 重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介绍197
一、凯瑟琳娜·莱斯:文本类型理论197
二、汉斯·弗米尔:目的论208
三、贾斯塔·霍茨-曼塔里:翻译行为理论215
四、克里斯蒂安·诺德:功能加忠诚理论219
五、朱莉安·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224
第六章 翻译的文化转向231
第一节 翻译的文化转向简介231
一、翻译文化学派概述232
二、翻译文化学派发展的四个阶段234
三、翻译文化转向的历史渊源236
四、文化学派及“文化转向”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237
第二节 重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介绍238
一、詹姆斯·霍尔姆斯的翻译学分类图238
二、伊塔玛·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论243
三、吉迪恩·图里的描述性翻译或译语文本翻译论258
四、西奥·赫曼斯的操纵论265
五、安德烈·勒菲弗尔的“哲射”与“改写”271
六、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279
七、安德鲁·切斯特曼的文化模因论(图里的发展)286
八、玛丽·斯内尔-霍恩比的翻译研究的综合法292
第七章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297
第一节 翻译的阐释学派概述297
一、阐释学的定义及来源297
二、阐释学的发展阶段298
三、阐释学派的翻译观300
第二节 重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介绍301
一、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301
二、狄尔泰的体验阐释学305
三、海德格尔的翻译本真追寻309
四、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315
五、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四步骤318
六、安托瓦纳·贝尔曼的翻译作为对异的考验及翻译的12种变形倾向327
第八章 解构主义学派翻译理论336
第一节 解构主义概述336
一、解构主义简介336
二、解构学派翻译观及其局限性338
第二节 重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介绍340
一、德里达的“异延”和“播撒”翻译340
二、罗兰·巴特的“作者死了”345
三、米歇尔·福柯的文本存在着历史性348
四、瓦尔特·本雅明的“纯语言”352
五、保罗·德曼的解构修辞学359
六、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365
主要参考书目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