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孔雪雄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35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4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言1
第二篇 山东之乡村建设11
第一章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1
第一节 研究院之成立及其旨趣11
第二节 研究院之组织13
第三节 研究院之设备15
第四节 学生及学生之训练15
第五节 学生自治及结业同学会17
第二章 乡村建设之试行18
第一节 实验县之设立及邹平概况18
第二节 试验工作之入手19
第三节 设立乡农学校20
第四节 乡村自卫之倡导20
第五节 造林21
第六节 倡办合作22
第七节 农业之改良推广24
第八节 风俗善导25
第三章 乡农学校27
第一节 名义的解释27
第二节 乡农学校之组成28
第三节 乡农学校之编制30
第四节 乡农学校之经费及设备33
第五节 乡农学校之课程及教材35
第六节 乡农学校之总机关38
第七节 实验县区的乡农学校39
第八节 二年来乡农学校之发展45
第四章 乡村建设倡导者梁漱溟先生之理论50
第一节 梁漱溟先生与村治学说50
第二节 乡村建设运动由何而起55
第三节 乡村建设之四原则62
第三篇 平民教育促进会之定县实验工作67
第一章 除文盲作新民67
第一节 平教运动的口号67
第二节 平教会之开闢与探查的精神70
第三节 工作之着手处——定县74
一 实验县74
二 研究区75
三 研究村75
四 实施中心村75
五 定县实验县区图76
第四节 除旧布新的路径77
第二章 四大教育80
第一节 对症下药80
第二节 文艺教育81
一 文字教育之大概82
二 艺术教育的内容82
三 艺术教育的目标及办法84
第三节 生计教育86
一 生计教育纲领86
二 生计教育之研究设计事项86
三 生计教育之实施87
第四节 卫生教育89
一 农村新医药制度之创设89
二 预防及治疗90
三 各村保健员规则90
第五节 公民教育91
一 公民教育的理论91
二 公民教育的标准94
三 公民教育的工作设施97
第三章 六年计划98
第一节 分期之研究实验及其范围98
第二节 六年计划工作的组织99
第三节 六年计划大纲101
一 研究实验之原则提要101
二 六年计划成功之条件与准备102
第四节 六年计划之进行105
一 研究实验之六年期105
二 六年计划初期实施细目107
三 六年计划与农村运动110
第四章 三种活动111
第一节 学校式教育的活动111
一 学校式教育的范围112
二 定县平校之分布112
三 平校的组织115
四 平校课程纲目115
五 平校之开设及经费116
第二节 社会式教育的活动116
一 社会式教育的内容116
二 社会活动的中心组织——平校毕业同学会118
三 爱乡会及公共生活训练119
第三节 家庭式教育的活动121
一 家庭式教育之困难与重要121
二 农村家庭会之拟案121
三 模范家庭之调查表彰122
第四篇 江苏之乡村改进事业及民众教育125
第一章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及其乡村实验工作125
第一节 教育学院125
一 成立旨趣125
二 组织系统126
三 学生概况127
四 农场工场127
五 研究实验127
第二节 实验三年之黄巷128
一 黄巷之环境128
二 黄巷之今昔129
三 文盲扫除一半131
四 黄巷实验之经过133
五 黄巷实验之所得133
第三节 北夏实验区134
一 地位及实验之开始134
二 组织及进行步骤135
三 事业之设施136
四 事业进行之中心138
第四节 惠北实验区139
第二章 中华职业教育社之乡村事业140
第一节 职业教育社之乡村改进方案140
一 职业教育运动与乡村运动140
二 乡村改进试验之步骤141
三 乡村改进事业细目142
第二节 徐公桥乡村改进会145
一 徐公桥之地位145
二 徐公桥改进区史略145
三 徐公桥乡村改进会章程146
四 徐公桥事业概况149
第三节 黄墟农村改进区154
第四节 善人桥农村改进会156
一 教育156
二 农事157
三 建设157
四 保安157
第三章 江苏之民教运动158
第一节 普遍全省的乡村改进空气158
第二节 江苏之民教机关159
第三节 教育馆之事业168
第四节 关于乡村改进会174
第四章 民众教育之发展及其理论175
第五篇 匪区中之镇平的民团与自治183
第一章 救乡运动183
第一节 动乱的豫南183
第二节 镇平之特殊环境184
第三节 彭禹廷先生与其救乡运动185
第二章 镇平之民团189
第一节 民团之成立189
第二节 民团之编制190
第三节 民团之训练与给养191
一 抽调192
二 教育训练192
三 给养193
第四节 民团与地方治安193
一 清乡193
二 勦匪194
第三章 镇平之地方自治195
第一节 自治机关之组织195
第二节 自治实施之程序196
第三节 自治事业一般197
一 调查户口197
二 清理地亩198
三 整顿教育198
四 交通建设199
五 造林199
六 改良丝绸199
七 设立金融机关199
八 公共卫生设备200
九 备荒救贫200
十 改良风俗及其他201
第四节 县财政及自治经费202
第四章 彭禹廷先生之言论209
第一节 地方革命论209
第二节 论民团与军队212
第三节 镇平自治之目标216
第六篇 河北之农村信用合作事业219
第一章 河北合作事业之发展219
第一节 河北合作事业之倡导者219
第二节 河北合作事业之现状221
一 量的方面221
二 质的方面222
三 合联会223
四 各县展布状况224
第三节 河北合作事业历年进展状况225
第四节 历年放款及放款之用途227
一 历年放款状况227
二 历年各社放款用途之分配228
第五节 廿一年各社放款之分类统计229
一 用途细数统计229
二 数额分类统计230
三 期限分类统计232
第六节 全省已承认各社近况之鸟瞰232
第二章 社务之指导及管理235
第一节 统辖合作社之机关235
第二节 合作社的组织进行236
第三节 请求承认之手续237
第四节 月报及视查241
第五节 社员之教育训练244
第六节 社务考成之标准248
第七节 指导管理之费用255
第八节 指导之态度及精神257
第三章 放欵及存储办法259
第一节 声请借款之手续262
第二节 放款之限度265
第三节 存放之利率266
第四节 放款之期限267
第五节 社员信用程度之评定268
第六节 提倡存储271
第七节 放款之意义272
第八节 银行放款之参加273
第四章 由合作到乡村改造273
第一节 合作之教育的意义273
第二节 兴办教育之例274
第三节 修路掘井之例275
第四节 合作生产之例276
第五节 改善风习之例277
第六节 服务公共事业之例279
第七篇 从晓庄学校到工学团运动281
第一章 晓庄学校281
第一节 晓庄学校之历史281
第二节 诗的生活282
第三节 十八个信条283
第四节 试验乡村师范284
第五节 晓庄小学286
第二章 晓庄乡村改造活动288
第一节 乡村教育先锋团288
第二节 小学及幼稚园289
第三节 会朋友290
第四节 中心茶园290
第五节 晓庄医院291
第六节 中心木匠店291
第七节 联村组织292
第八节 未及实行之计划294
第三章 工学团运动295
第一节 何谓工学团295
第二节 工学团之创设及其推行298
第三节 二种新人物299
第四节 乡村儿童自动工学团组织法302
第五节 一个县的普及教育急成方案305
第六节 工学团运动之现状313
第四章 从晓庄学校到工学团运动之立论318
第一节 新教育的错误318
第二节 现在我们需要的教育319
第三节 普及生活教育321
第四节 以教育改造乡村的原则322
第五节 从学校到工学团325
第八篇 以党训政的萧山东乡自治329
第一章 沈玄庐先生与东乡自治之始末329
第一节 东乡及东乡自治之时期329
第二节 领导东乡自治的沈玄庐先生330
第三节 当时的农民运动及民众团体331
第四节 衙前村自治会之成立333
第五节 东乡各村自治之推进335
第六节 工作一般及财政基础336
第七节 东乡自治之意义与国民党339
第八节 沈玄庐先生被刺和其后之东乡自治341
第二章 东乡自治之组织及计划342
第一节 东乡自治体之统系342
第二节 村自治法344
第三节 乡自治法348
第四节 村自治会之工作计划354
一 衙前村自治会初步工作组织系统355
二 衙前村自治会工作计划纲要及意义357
第五节 乡自治的经济建设计划361
第六节 乡自治会户地整理法364
一 东乡自治会户籍章程364
二 东乡自治会土地陈报注册章程369
第七节 东乡自治中之儿童地位373
第八节 县建设之初步计划378
第三章 东乡自治之事业387
第一节 机关之设立387
第二节 户籍地籍之编造388
第三节 教育设施390
第四节 改良蚕桑390
第五节 倡办合作社391
第六节 修治道路392
第七节 水利工程393
第八节 其他建设394
第四章 沈玄庐先生对于农民运动及地方自治之意见395
第一节 农民运动方策395
第二节 以党训政教民自治398
第九篇 结论401
附录417
一、各地农村运动主要人员一览417
二、全国农村改进事业调查423
三、农村运动参考书目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