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知识阶层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知识阶层
  • 楼劲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5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知识阶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魏晋南北朝隋唐知识群体的概观3

1.1文儒之士与文书之人3

1.1.1文儒之士4

1.1.2文书之人14

1.2方术之士与伎巧之人21

1.2.1方术之士21

1.2.2伎巧之人34

1.3宗教人士、部族智者、才识女子49

1.3.1宗教人士50

1.3.2部族智者65

1.3.3才识女子80

2.魏晋南北朝隋唐知识者的养成体制93

2.1国学各学及其培养体制94

2.1.1国学各学的构成与规模95

2.1.2各学的生源及其身份101

2.1.3课程内容及其培养的主要群体107

2.1.4教学方式与培养效果117

2.2地方州郡县学体系127

2.2.1州、郡、县学的设置与规模128

2.2.2地方官学及其教学培养135

2.2.3主要培养对象143

2.3部门之学及其教学和训练146

2.3.1律学147

2.3.2方术之学150

2.3.3乐舞之学157

2.3.4工巧之学及其他164

2.4民间学校及其教学培养方式170

2.4.1乡校与家馆171

2.4.2名师学馆180

2.4.3民间方技之学198

2.5自学、游学与讲学论学201

2.5.1自学201

2.5.2游学213

2.5.3讲学论学222

2.6家传世授与职业见习234

2.6.1家传世授235

2.6.2职业见习255

2.7佛、道师徒及寺、观之学264

2.7.1佛教寺院之学及其教学活动265

2.7.2道教师徒及道观之学277

3魏晋南北朝隋唐知识者的出路292

3.1仕途结构及其不同境遇292

3.1.1以地方官学生徒登进为例的考察293

3.1.2不同的仕途、出身和遭逢300

3.2依附于私家的奴客与馆客305

3.2.1知识技艺者充私家奴客、仆役306

3.2.2充当馆客的知识技艺者309

3.2.3馆客的层类区分及不同处境318

3.3民间知识技艺职业320

3.3.1执教民间321

3.3.2佣书等业324

3.3.3行医、卖卜之类327

3.3.4匠师、乐伎之业332

3.4避世隐逸与出世方外334

3.4.1隐逸遁世者之况335

3.4.2皈依佛、道及其俗缘341

4魏晋南北朝隋唐知识者的生计347

4.1官吏的俸禄收入及其代表性347

4.1.1各级官员的俸禄及其赡养能力347

4.1.2地方官和吏员的俸禄问题356

4.2民间知识技艺职业的收入363

4.2.1民间教师的收入364

4.2.2佣书等业的收入369

4.2.3医师收入373

4.2.4卜筮占相的收入376

4.2.5匠作、伎乐者的收入378

4.3负担、赡养及生活水平384

4.3.1公家负担之况385

4.3.2家庭成员和亲属的赡养394

4.3.3基本收、支情况的估测401

4.4资产、积累及聚敛与散财403

4.4.1田产及其收入概要404

4.4.2其他资产的积累和经营406

4.4.3治产聚敛与散财亲故412

5魏晋南北朝隋唐知识者的阶层流动419

5.1士、庶之别及其逐渐瓦解419

5.1.1士、庶之别与士族垄断清要官职420

5.1.2寒庶之人的登进与士、庶淆杂429

5.1.3士族的衰落及其流风余韵435

5.2官吏、文武之别及文教官与伎术官438

5.2.1官、吏之别及由吏为官之途438

5.2.2文、武之别及其关系演变447

5.2.3文教官与伎术官的界限461

5.3官、民之别及其相互关系484

5.3.1官、民之别的新动向484

5.3.2官员的身份化及其特权488

5.3.3知识标准下的官、民流动与沟通4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