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通信技术实用大全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编写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43913674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730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761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网络通信技术实用大全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篇 网络通信基础3
概述3
第1章 网络综述5
1.1计算机网络的演变与发展5
1.1.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5
1.1.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6
1.1.4网络计算的新时代8
1.1.3开放式标准化的网络8
1.1.5什么是计算机网络9
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10
1.2.1网络的功能10
1.2.2网络的应用11
1.3计算机网络的层次体系结构12
1.3.1层次模型12
1.3.2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14
1.3.3层间服务16
1.3.4Internet参考模型17
1.4网络通信标准化组织19
1.4.1ISO和ITU-T19
1.4.2因特网有关的标准化组织21
1.4.3其他组织22
1.5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2
1.5.1按地理范围分类22
1.5.2其他分类23
2.1.1传输媒体基本概念25
2.1传输媒体种类25
第2章 传输媒体25
2.1.2同轴电缆27
2.1.3双绞线29
2.1.4光缆35
2.1.5无线媒体45
2.2布线46
2.2.1传统布线46
2.2.2开放型布线47
2.2.3综合布线主要类型49
2.3传输媒体测试58
2.3.1测试标准59
2.3.2测试内容与工具61
2.3.3测试方法66
第3章 网络设备70
3.1概述70
3.1.1网络设备分类70
3.1.2网络设备的发展71
3.2.1网络适配器的作用72
3.2网络适配器72
3.2.2网络适配器的结构73
3.3网络收发器和转换设备82
3.3.1网络收发器83
3.3.2网络转换设备85
3.4中继器88
3.4.1中继器的功能88
3.4.2中继器的分类88
3.5.1网桥的功能与分类95
3.5网桥95
3.5.2透明网桥96
3.5.3源路由网桥98
3.5.4源路由透明网桥99
3.5.5封装网桥99
3.5.6翻译网桥100
3.6路由器100
3.6.1路由器的功能100
3.6.2路由器的结构101
3.6.3路由器的分类103
3.6.4路由器的配置108
3.7交换机110
3.7.1交换机的功能与发展110
3.7.2交换机的结构与分类112
3.7.3帧交换机114
3.7.4ATM交换机119
3.7.5第三层交换机123
3.8.1网关的功能125
3.8网关125
3.8.2网关中的协议转换126
第4章 网络软件127
4.1概述127
4.2网络编程语言Java128
4.2.1Java概述128
4.2.2Java的特点128
4.2.3Java实例129
4.2.4Java语言语法131
4.2.6JavaBean132
4.2.5Java的类库132
4.2.7远程方法调用RMI134
4.2.8数据库调用按口JDBC135
4.2.9三类Java应用程序137
4.2.10Java开发工具139
4.2.11Java与C++的不同点140
4.3网络操作系统140
4.3.2UNIX141
4.3.1操作系统的网络功能141
4.3.3Windows144
4.3.4Netware145
4.3.5网络编程接口146
4.4网络数据库149
4.4.1网络数据库概述149
4.4.2数据库与网络的连接方式150
4.4.3数据库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151
4.4.4分布式数据库151
4.4.5常见数据库的网络连接方法158
4.4.6数据仓库(DataWarehousing,简称DW)165
4.5网络工具软件168
4.5.1搜索引擎168
4.5.2浏览器175
4.5.3网页制作软件178
4.5.4电子邮件软件180
4.5.5文件传输软件181
4.5.6远程登录软件183
4.5.7其他网络工具软件简介184
4.6分布计算环境DCE189
4.6.1DCE的发展190
4.6.2DCE的组成结构及功能191
4.6.3DCE产品及应用195
4.7分布对象计算标准CORBA201
4.7.1CORBA标准概述201
4.7.2CORBA对象管理架构(OMA)203
4.7.3CORBA的对象请求代理(ORB)209
4.7.4CORBA的应用开发及其相关产品216
4.7.5CORBA的互操作性221
4.7.6小结224
4.8分布构件对象计算DCOM224
4.8.1DCOM概述224
4.8.2DCOM的系统结构225
4.8.3DCOM开发示例226
4.8.4DCOM运行的详细过程229
4.8.5DCOM与Web231
4.9展望与对策233
第5章 网络安全238
5.1概述238
5.1.1安全概念238
5.1.2安全问题的重要性238
5.1.3安全问题的现状238
5.2网络的安全问题和需求239
5.2.1网络安全的定义和因素239
5.3构造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策略241
5.2.2协议层的安全问题241
5.3.1安全网络总体策略242
5.3.2安全网络实施策略242
5.4信息安全技术243
5.4.1密码学基本概念243
5.4.2信息的保密性245
5.4.3信息的完整性251
5.4.4因特网安全中的密码技术254
5.4.5密码管理和分配256
5.5防御技术260
5.5.1防火墙技术261
5.5.2防火墙结构264
5.5.3防火墙策略269
5.5.4实现一个防火墙271
5.5.5病毒防御272
5.6审计和监控系统274
5.6.1审计与监控系统功能274
5.6.2审计与监控技术275
第6章 网络管理与测试277
6.1网络管理277
6.1.1网络管理概述277
6.1.2网络管理的标准化278
6.1.3网络管理功能280
6.1.4网络管理系统构成284
6.1.5网络管理协议287
6.1.6远程网络监控(RMON)295
6.1.7网络管理工具介绍与选择298
6.2网络测试301
6.2.1网络测试概述301
6.2.2网络的性能分析测试302
6.2.3网络的一致性测试304
6.2.4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健康测试与验收305
6.2.5网络测试仪表308
7.1.1多媒体315
7.1.2多媒体分类315
7.1概述315
第7章 多媒体网络技术基础315
7.1.3多媒体数据316
7.1.4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316
7.1.5多媒体系统318
7.1.6多媒体网络318
7.2多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319
7.2.1数字语音与音频319
7.2.3图像扫描仪321
7.2.2电子笔321
7.2.4数字相机322
7.2.5静态图像与动画322
7.2.6运动视频323
7.2.7打印输出324
7.3多媒体网络需求324
7.3.1支持多媒体应用的网络性能325
7.3.2音频和运动视频的连网要求327
7.4.1在LAN上使用的方法331
7.4网络多媒体的传输与处理技术331
7.4.2在WAN上的处理技术332
7.4.3在线路广域网上的传输处理334
7.4.4在ATM广域网上的实现技术334
7.4.5编码与压缩传送技术335
7.5多媒体信息存储与检索340
7.5.1多媒体磁介质技术340
7.5.2多媒体光介质技术341
7.6.1交互访问多媒体服务器343
7.6基于网络服务器的多媒体应用343
7.6.2基于网络服务器的分布应用344
7.6.3多媒体文档的网络发送344
第2篇 计算机网络技术347
概述347
第8章 局域网349
8.1计算机局域网特点、功能和种类349
8.1.1计算机局域网的特点349
8.1.2局域网的主要技术问题349
8.1.3局域网的层次结构及标准化模型350
8.2逻辑链路控制353
8.2.1LLC服务353
8.2.2流量控制技术355
8.2.3差错控制技术359
8.3中低速、亚高速局域网360
8.3.1CSMA/CD总线型局域网360
8.3.2令牌环局域网363
8.3.3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364
8.4.1无线局域网368
8.4新型局域网368
8.3.4100M以太网368
8.3.5100VG-AnyLAN368
8.4.2ATM局域网373
8.4.3千兆以太网377
8.5控制系统网络382
8.5.1控制系统网络概述382
8.5.2智能建筑控制网383
8.5.3工业控制网络384
8.5.4LonWorks385
8.5.5运用LonWorks技术进行控制设计388
8.5.6控制系统网络的发展趋势393
第9章 广域网394
9.1广域网的发展394
9.1.1ARPANET的发展394
9.1.2NSFNET的发展394
9.1.3广域网在中国的发展395
9.1.4组织396
9.1.5主机的增长396
9.1.6广域网的发展方向397
9.2广域网的使用设备398
9.2.1广域网的结构体系398
9.2.2调制解调器400
9.2.3网桥402
9.2.4路由器405
9.3广域网的软件系统结构406
9.3.1网络支持软件406
9.3.2网络操作系统409
9.3.3网络软件安装412
9.4广域网的连接414
9.4.1X.25414
9.4.2帧中继416
9.4.3综合业务数字网418
9.4.4异步传输模式420
9.5广域网的服务系统422
9.5.1电子邮件422
9.5.3FTP文件传输423
9.5.2信息检索423
9.5.4新闻组与多媒体应用424
9.5.5视频点播425
9.5.6电视会议425
第10章 城域网427
10.1概述427
10.2MAN的拓扑428
10.3协议体系结构429
10.3.1DQDB服务和服务原语429
10.3.2DQDB层430
10.3.3物理层431
10.4分布式队列访问协议432
10.4.1基本协义的描述432
10.4.2计数器机制433
10.5IEEE802.6标准436
10.5.1DQDB协议数据单元436
10.5.2PLCP439
10.6MAN的应用举例441
10.7三种网络(LAN、WAN、MAN)的比较442
第11章 因特网443
11.1概述443
11.1.1Internet的起源443
11.1.2Internet的现状445
11.1.3Internet的未来448
11.2.1Internet的结构449
11.2.2ISP入网方式449
11.2Internet结构和入网方式449
11.2.3用户入网方式450
11.3Internet的关键技术452
11.3.1TCP/IP技术452
11.3.2标识技术460
11.3.3安全技术463
11.3.4RFC464
11.4Internet提供的服务465
11.4.1电子邮件E-mail465
11.4.2专题讨论Usenet466
11.4.3文件传输FTP467
11.4.4远程登录Telnet467
11.4.5全球网络资源WWW468
第12章 内部网474
12.1内部网(Intranet)的概述474
12.1.1从Internet到Intranet474
12.1.2Intranet的定义和组成474
12.2.1Intranet的优点475
12.2Intranet的特点475
12.2.2Intranet带来的机遇476
12.2.3Intranet存在的问题477
12.3Intranet的应用477
12.3.1第一代Intranet应用477
12.3.2第二代Intranet应用479
12.3.3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479
第三代Intranet应用479
12.4.1Intranet的建设策略480
12.4Intranet的规划、设计和实现480
12.4.2Intranet的开发方法482
12.4.3Intranet应用规划和需求分析483
12.4.4与遗留系统的集成484
12.4.5Intranet的设计和实现484
12.4.6Intranet的安全性487
12.4.7Intranet的运行和管理488
12.5E-Business——新一代企业经营管理系统488
12.5.1网上销售服务489
12.5.2基于内部/外部网的业务流程管理489
12.5.3知识管理与智能化经营489
12.5.4信息基础设施建设489
12.5.5结束语489
第13章 外部网和虚拟专用网491
13.1概述491
13.1.1背景491
13.2安全通信网络492
13.2.1Intranet安全需求492
13.1.2什么是Extranet492
13.2.2Extranet安全需求493
13.2.3Extranet安全性的几个特点493
13.3Extranet的实现497
13.3.1Extranet的总体规划497
13.3.2Extranet的总体框架498
13.3.3具体实现503
13.4虚拟专用网(VPN)504
13.4.1什么是VPN?504
13.4.2VPN的技术原理506
13.4.3VPN的类型507
13.4.4VPNTunnel和协议507
13.4.5VPN的实现512
13.4.6几个VPN的产品实例518
13.5四种网络的比较525
14.2IP宽带网基本特性527
14.2.1IP协议527
14.1概述527
第14章 IP宽带网527
14.2.2路由选择协议528
14.2.3多层交换530
14.2.4IP宽带网的特点531
14.3IP宽带网组网方式532
14.3.1POS(PacketOverSONET)532
14.3.2WDM(WaveDivisionMultiplexing)533
14.3.3其他组网方式538
14.3.4上海信息港IP宽带网组网实例539
14.4IP宽带网实例应用541
14.4.1概述541
14.4.2VoIP545
14.4.3VOD(VideoonDemand)550
14.4.4视频会议554
14.5IP宽带网典型产品557
14.5.1Versalar45000特级交换级路由器557
14.5.2CiscoGSR12000路由器558
14.6IP宽带网未来发展559
15.1.1下一代Internet的提出561
第15章 下一代Internet网络技术561
15.1概述561
15.1.2新一代Internet发展计划562
15.2美国的下一代超高速网络563
15.2.1Internet2563
15.2.2下一代Internet(NGI)创新计划567
15.2.312与NGI的关系570
15.3日本、新加坡及亚太地区的下一代Internet570
15.3.1日本下一代Internet570
15.3.2新加坡下一代高速网络——SingARGN573
15.3.3亚太地区下一代Internet计划——APAN576
15.4下一代Internet的发展578
15.4.1下一代Internet的关键技术578
15.4.2下一代Internet的服务质量问题579
15.4.3高性能计算机是下一代高速网络的重要基础582
15.4.4超带宽网络服务vBNS584
15.4.5资源预约协议RSVP586
15.4.6IPv6589
15.5机遇与挑战591
附录1 上网设置593
附录2 网上浏览与收发电子邮件603
附录3 主要网站、网址介绍612
附录4 部分作者简介631
第3篇 公共通信网络技术639
概述639
16.1通信基础641
16.1.1信息、消息与信号641
第16章 通信概论641
16.1.2通信642
16.2通信网组网643
16.2.1通信系统及其模型643
16.2.2通信系统的分类643
16.2.3通信网组成645
16.2.4通信网参考模型646
16.2.5通信网类型651
16.2.6通信网拓扑结构652
16.2.7通信业务653
16.2.8通信网性能指标654
16.2.9信息网与通信网655
16.3传送网656
16.3.1概述656
16.3.2传输、复用与交换657
16.3.3传送网的分层与分割666
16.3.4数字传送技术的发展668
16.4.2电话网671
16.4.3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671
16.4.1概述671
16.4业务网671
16.4.4数据通信网672
16.4.5宽带网673
16.4.6移动通信网674
16.4.7智能网675
16.4.8有线电视网676
16.4.9因特网(Internet)677
16.5.3同步网678
16.5.2公共信道信令网678
16.5支撑网678
16.5.1概述678
16.5.4电信管理网679
16.6通信网的发展680
第17章 公共交换电话网689
17.1电话通信发展简史689
17.2电话通信技术概要689
17.2.1电话交换689
17.2.2传输690
17.2.3综合数字网(IDN)695
17.3公共电话网的组成和电话号码的编排699
17.3.1本地电话网700
17.3.2长途电话网702
17.3.3电话号码的编排703
17.4公共电话网的信令704
17.4.1用户信令705
17.4.2局间随路信令706
17.4.3七号公共信令708
17.5公共电话网的网同步718
17.5.1滑码问题718
17.5.2准同步和主从同步719
17.5.3对时钟的要求720
17.5.4同步网设备720
17.5.5帧同步的解决办法和弹性存储器721
17.6.1实行集中维护,对设备进行监控722
17.6公共电话网的网络管理722
17.6.2建立软件中心,对网络运行作后援支持724
17.6.3建立各级网管中心,加强网管工作726
17.7公共电话网提供的服务727
第18章 数据通信网731
18.1数字数据网(DDN)731
18.1.1概述731
18.1.2基本原理732
18.1.3网络结构736
18.1.4主要设备及维护738
18.1.5业务及入网要求740
18.2分组交换网(X.25)741
18.2.1分组交换技术的产生741
18.2.2分组交换的基本特点742
18.2.3通信协议742
18.2.4分组交换网络750
18.2.5DPN-100分组交换系统753
18.3.1概述755
18.3帧中继网(FrameRelay)755
18.3.2协议标准757
18.3.3设备及网络结构761
18.3.4帧中继与ATM的互通764
18.3.5帧中继的业务应用766
第19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和智能网769
19.1ISDN概述769
19.1.1什么是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769
19.1.2国外ISDN的发展情况772
19.2.1ISDN交换机774
19.1.3国内ISDN的发展情况774
19.2ISDN的通路类型、接口和设备774
19.2.2ISDN通路类型和接口结构777
19.2.3ISDN一类网络终端778
19.2.4ISDN终端设备780
19.3ISDN的组网、编号和路由选择785
19.3.1ISDN的组网方式785
19.3.2ISDN的编号785
19.3.4ISDN的路由选择787
19.3.3ISDN的终端选择787
19.4ISDN的信令789
19.4.1ISDN的局间信令ISUP789
19.4.2ISDN的用户信令DSS1792
19.5ISDN提供的业务和应用797
19.5.1ISDN提供的承载业务797
19.5.2ISDN的补充业务798
19.5.3ISDN的应用举例799
19.6.1智能网的概念和实现原理801
19.6智能网的概况801
19.6.2国际上智能网发展概况802
19.6.3我国国内智能网发展概况803
19.7智能网的组成和其开放的业务804
19.7.1智能网的组成804
19.7.2智能网开放的业务807
19.8智能网的概念模型811
19.8.1业务平面(SP)812
19.8.2总功能平面(GFP)813
19.8.3分布功能平面(DFP)813
19.8.4物理平面(PP)814
19.8.5智能网业务处理模型814
19.9智能网应用规程(INAP)815
19.9.1INAP的作用815
19.9.2INAP的规程体系结构815
19.9.3INAP操作和信息流816
20.1.1通信网的演变818
20.1宽带通信网综述818
第20章 宽带通信网818
20.1.2通信网向宽带发展的需求和情况819
20.2同步数字体系(SDH)网820
20.2.1由PDH向SDH发展820
20.2.2SDH组网技术821
20.3B-ISDN与ATM821
20.3.1B-ISDN参考模型821
20.3.2ATM的基本概念823
20.3.3ATM的交换结构826
20.3.4ATM的信令827
20.3.5ATM的流量与拥塞控制829
20.3.6ATM与其他网络的互通831
20.4宽带接入网832
20.4.1铜线接入网——xDSL832
20.4.2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网——HFC834
20.4.3光纤接入网835
20.5.1数据业务837
20.5宽带通信网的业务837
20.5.2语音业务839
20.5.3视频业务840
20.6宽带通信网的管理840
20.6.1ATM网络管理结构和功能840
20.6.2ATM网络管理协议842
20.6.3ATM网接口管理843
20.6.4ATM网业务量控制管理843
21.1.1移动通信的发展845
第21章 移动通信网845
21.1移动通信发展与应用概述845
21.1.2移动通信的特点846
21.1.3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848
21.2移动通信网络849
21.2.1移动通信网的体制及结构849
21.2.2移动通信中电波传播850
21.2.3移动通信的信令与接口851
21.2.4移动通信网路设计852
21.2.5网络优化854
21.3数字移动通信网858
21.3.1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发展858
21.3.2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多址方式859
21.3.3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概述861
21.3.4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872
21.4无线电寻呼系统879
21.4.1无线电寻呼及其发展879
21.4.2无线电寻呼系统的组成879
21.4.3POCSAG系统881
21.4.4FLEX系统883
21.5数字无绳电话系统888
21.5.1无绳电话系统及其发展888
21.5.2PHS(PersonalHandyPhone)889
21.5.3DECT(DigitalEuropeanCordlessTelecommunications)890
21.5.4PACS(PersonalAccessCommunicationsSystem)891
21.5.5性能比较891
21.6.1概述892
21.6卫星移动通信系统892
21.5.6国内动态892
21.6.2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介绍893
21.6.3卫星移动通信的新技术897
21.7移动通信的未来898
21.7.1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概述898
21.7.2IMT-2000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型899
21.7.3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化900
21.7.4W-CDMA和CDMAOne901
21.7.6我国的对策905
21.7.5第三代(3G)移动通信的网络技术905
第22章 广播和电视网908
22.1广播和电视网络技术综述908
22.1.1概述908
22.1.2广播电视网络频率规划909
22.2广播电视内部网络910
22.2.1概述910
22.2.2ISDN网络911
22.3.1地面无线传播网络913
22.3广播电视外部网络913
22.2.3微波网络913
22.3.2有线电视传播网络936
22.3.3卫星传播网络944
22.4广播电视网络新技术948
22.4.1因特网技术与广播电视948
22.4.2广播电视使用因特网的实例950
23.1.2微波通信的技术发展953
23.1.1微波通信的特点953
23.1微波通信概述953
第23章 微波通信953
23.2微波接力通信系统954
23.2.1微波通信系统的构成954
23.2.2模拟微波通信系统955
23.2.3数字微波通信系统957
23.2.4天馈线系统960
23.2.5微波线路频率配置964
23.3微波传播966
23.3.3费涅耳区半径967
23.3.1自由空间传播967
23.3.2自由空间传播损耗967
23.3.4微波在大气中的传播968
23.3.5衰落的分类和起因971
23.3.6抗衰落技术972
23.4SDH微波通信974
23.4.1SDH微波传送体制概述974
23.4.2SDH微波传送系统的关键技术975
23.4.3微波帧复用技术980
23.4.4SDH微波传输系统的网络管理982
23.5数字微波通信线路测试983
23.5.1天馈线系统的调测983
23.5.2数字微波设备单机测试985
23.5.3波道倒换988
第24章 卫星通信991
24.1卫星通信概述991
24.1.1卫星通信的一般概念991
24.2.1卫星的轨道993
24.1.2卫星通信中频率的选用993
24.2通信卫星993
24.2.2通信卫星的设置、传输时延和回波994
24.2.3通信卫星的组成994
24.2.4我国通信卫星概况996
24.3卫星通信网络的管理997
24.3.1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网络及其管理997
24.3.2国内卫星通信网999
24.4.1多址方式的概述1000
24.4卫星通信的多址方式1000
24.4.2几种常用的多址连接方式1001
24.5卫星通信中信号的传输1009
24.5.1概述1009
24.5.2模拟信号的传输1010
24.5.3数字信号的传输1010
24.6地球站系统1012
24.6.1地球站的分类与要求1012
24.6.2地球站主要设备组成1013
24.7.1VSAT系统简介1016
24.7VSAT系统1016
24.7.2VSAT的应用1018
24.8卫星通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1020
24.8.1国际移动卫星组织(Inmarsat)1020
24.8.2GPS(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1020
24.8.3卫星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1021
第25章 平流层通信1023
25.1平流层通信概述1023
25.1.1平流层通信的特点1023
25.1.2平流层通信的发展1024
25.2平流层空中平台1024
25.2.1平流层的大气特性1025
25.2.2空中平台系统的组成1026
25.3平流层通信的电波传播1030
25.3.1平流层通信使用的频率1030
25.3.2传播损耗1031
25.4.1通信系统基本结构1033
25.4平流层通信系统1033
25.4.2机载通信设备1036
25.4.3CDMA中继转发器1037
25.5平流层通信平台的应用1039
25.5.1平流层移动无线通信1039
25.5.2固定无线接入通信1040
25.5.3电视广播应用1040
25.5.4地球观测应用1041
第4篇 城市信息网络设计与实施实例1045
概述1045
第26章 城市信息网络1047
26.1概述1047
26.1.1网络技术与应用的发展1047
26.1.2我国城市网络建设的进展1048
26.1.3上海建设城域网的需求和基础条件1050
26.2信息网络的设计1052
26.2.1城市信息网络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1052
26.2.2网络的传输、交换和接入技术1054
26.2.3城市信息网络的技术选择和架构1057
26.3城市信息网络的管理与运营1059
26.3.1网络构成与业务关系1059
26.3.2网络的运行管理1060
26.3.3城市信息网络的运营模式探讨1061
26.4城市信息网络建设实例1062
26.4.1上海宽带信息网1062
26.4.2天津信息港核心网络1063
26.4.4新加坡信息基础设施1064
26.4.3济南城域信息网1064
26.4.5韩国电信的光纤城域网1065
26.4.6结束语1065
第27章 上海科技网1066
27.1概述1066
27.1.1建设背景1066
27.1.2目标和任务1066
27.2.1网络系统组成1067
27.2系统组成和功能1067
27.1.4发展现状1067
27.1.3建设过程1067
27.2.2应用系统组成1068
27.2.3系统功能1068
27.3ATM城域网1069
27.3.1ATM概述1069
27.3.2网络设计原则1071
27.3.3网络结构1071
27.3.4网络设计特点1072
27.4网络的应用1073
27.4.1信息库建设1073
27.4.2数据库资源1077
27.4.3高质量视频应用1077
27.4.4虚拟专用网络应用1080
27.5网络管理1081
27.6小结1082
28.1.1建设背景与目标1083
28.1概述1083
第28章 上海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1083
28.1.2组织与管理1084
28.1.3发展历史1085
28.1.4现状1086
28.2网络系统建设1088
28.2.1系统设计原则1088
28.2.2系统结构设计1089
28.2.3通信速率设计1090
28.2.4网络协议设计1091
28.2.5网络中心设计1092
28.2.6实施运行1093
28.3网络应用建设1094
28.3.1概述1094
28.3.2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1095
28.3.3高基成职幼信息资源1097
28.3.4政务信息系统1099
28.3.5高校行政管理信息系统1100
28.3.6高校虚拟图书馆1103
28.3.7扬帆中英文搜索站1105
28.3.8中国服装文化库1107
28.4发展展望1110
28.4.1系统建设1110
28.4.2应用建设1111
28.4.3管理建设1112
28.4.4结束语1112
第29章 上海公共信息网(上海热线)1113
29.1概述1113
29.1.1上海热线的建设背景1113
29.1.2上海热线的业务发展概况1113
29.1.3上海热线的工程发展概况1114
29.2上海热线的网络结构1117
29.2.1总体结构1117
29.2.2广域网1118
29.2.3局域网1119
29.2.5基本网络服务及技术特点1120
29.2.4接入方式1120
29.3上海热线的管理系统1121
29.3.1系统主要功能1121
29.3.2系统结构及运行环境1122
29.3.3系统的性能特点1126
29.4上海热线的应用系统1128
29.4.1证券之星(StockStar)1128
29.4.2“我的热线”——MCIS1130
29.4.3电子商务应用系统1132
29.5上海热线的发展展望1135
29.5.1上海热线的总体规划1135
29.5.2上海热线的业务发展方向1136
29.5.3上海热线发展的三个阶段1137
第30章 上海金卡网络工程实例1139
30.1概述1139
30.1.1项目背景1139
30.1.2研制过程1139
30.1.4设计原则1140
30.1.3系统特点1140
30.2.1ATM网络连接1141
30.2系统网络结构1141
30.2.2POS网络连接1142
30.2.3与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的连接1143
30.2.4与国际信用卡组织的连接1143
30.3系统功能1144
30.3.1ATM交易1144
30.3.2POS交易1145
30.3.3交易的异常处理1145
30.3.4路由控制1145
30.3.5日期切换1146
30.3.6交易资金的清分1146
30.3.7交易明细的联网查询1146
30.3.8帐务调整1146
30.3.9网络业务管理1146
30.4.2POS交易流程1147
30.4交易处理流程1147
30.4.1ATM交易流程1147
30.4.3交易异常处理的消息流程1148
30.4.4网络业务管理的消息流程1150
30.5采用的技术标准1150
30.6安全保密措施1151
30.6.1对PIN的加密/解密1151
30.6.2对消息来源正确性的鉴别1152
30.6.3密钥及其管理1153
30.7交换中心应用软件的设计原则1154
30.7.1运行环境1154
30.7.2总体结构1154
30.7.3各主要模块的功能1154
30.8成员银行实现联网1156
30.8.1前置机联网方式1156
30.10实现与VISA国际组织的联网1157
30.9.3交易处理流程1157
30.10.2联网功能1157
30.10.3交易处理流程1157
30.10.1联网方式1157
30.9.1联网方式1157
30.9实现与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的联网1157
30.8.2主机直接联网方式1157
30.9.2联网功能1157
30.10.4对帐和清分1158
30.11实现与MASTERCARD国际组织的联网1158
30.11.1联网方式1158
30.11.2联网功能1158
30.11.3交易处理流程1158
30.11.4对帐和清分1158
30.12发展1158
第31章 上海社会保障网1159
31.1概述1159
31.1.1SIMS工程建设的背景1159
31.1.2SIMS工程建设的意义1159
31.1.5SIMS工程目前的状况1160
31.1.3SIMS工程建设的目标1160
31.1.4SIMS工程建设的原则1160
31.2系统网络结构1161
31.2.1系统网络建设需求和设计原则1161
31.2.2网络总体结构1161
31.2.3广域网结构1162
31.2.4局域网结构1162
31.2.5网络系统特点1163
31.3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1165
31.3.1系统/网络管理的需求和目标1165
31.3.2系统/网络管理应用情况1166
31.4SIMS工程应用系统1171
31.4.1应用系统概述1171
31.4.2社保业务处理系统1172
31.5社会保障网建设展望1175
32.2网络结构1178
32.1.2发展状况1178
32.2.1设计原则1178
32.1.1建设背景1178
32.1概述1178
第32章 上海市行政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网1178
32.2.2拓扑结构1179
32.2.3网络功能1180
32.2.4环境设计1180
32.2.5管理模式1181
32.3.1办公业务处理系统1182
32.3网络应用1182
32.3.2电子信息库系统1184
32.3.3影像和多媒体制作系统1185
32.3.4无线集群应急指挥系统1185
32.3.5微机网系统1186
32.3.6综合地理信息系统1186
32.3.7综合信息集成显示系统1187
32.4网络建设展望1188
32.4.1基本思路1188
32.4.2实施步骤1188
33.1概述1190
第33章 上海国际经贸EDI网络1190
33.2上海市EDI中心1195
33.3行业EDI中心1196
33.3.1上海海关EDI中心1196
33.3.2上海港肮EDI中心1196
33.3.3上海外经贸EDI中心1200
33.4EDI网络管理办法1201
33.4.1《上海市国际经贸电子数据交换管理规定》1201
33.4.2《上海市国际经贸电子数据交换收费规则(试行)》1202
33.5EDI业务扩展1204
33.6.2电子商务的构成1205
33.6电子商务网络1205
33.6.1电子商务的概念1205
33.6.3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1210
第34章 上海信息交互网1215
34.1建设背景1215
34.1.1国内外现状1215
34.1.2目标和任务1216
34.3.1Internet内外部路由协议1217
34.3建设的基础1217
34.2.4规范信息网络发展的市场1217
34.2.2网络的互联互通1217
34.2.1网络交换流量的剧增1217
34.2建设的必要性1217
34.2.3网络的经济和安全1217
34.3.2路由仲裁计划1218
34.3.3多边对等协议1221
34.4总体方案1222
34.4.1设计原则1222
34.4.2组网方案1222
34.4.3系统组成1225
34.4.4信息交换系统1226
34.4.5SHIX的运行1226
34.4.6系统管理1227
34.4.7对加入SHIX的互联网络基本要求1228
34.4.8运行效果1228
34.5展望1229
概述1233
第5篇 网络通信系统应用实例1233
第35章 铁路信息网络1235
35.1概述1235
35.1.1背景1235
35.1.2系统内容1235
35.1.3网络建设1236
35.1.4系统目标1236
35.2系统网络结构1237
35.2.1网络设计原则1237
35.2.2网络层次结构1237
35.2.3网络管理1239
35.2.4网络安全1239
35.3应用系统1240
35.3.1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1240
35.3.2铁路客票发售和预定系统(PMIS)1245
36.1概述1249
36.1.1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建设目标1249
第36章 上海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网络系统1249
36.1.2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应用环境1250
36.1.3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构成1250
36.1.4上海电视大学正在探索中的一种现代远程教学模式1251
36.2现代远程教育中使用的信息技术1252
36.2.1视频压缩和点播技术1252
36.2.2视频会议技术1254
36.2.3Web页面的制作技术1256
36.3上海电视大学远程教学网络系统1257
36.3.1建设原则1257
36.3.2网络组织架构1258
36.3.3传输技术1258
36.3.4远程教学中心的建设1260
36.3.5远程学习点的建设1261
37.1.2系统背景和需求1263
37.1.1系统现况1263
第37章 上海图书馆网络系统1263
37.1概述1263
37.1.3系统目标和任务1264
37.2网络系统结构1265
37.2.1网络系统设计原则1265
37.2.2网络系统总体结构与功能1265
37.2.3用户子网结构与功能1267
37.2.4网络系统管理1269
37.3.1应用系统设计原则1270
37.2.5系统配置1270
37.3应用系统1270
37.3.2应用系统运行开发环境1271
37.3.3应用系统总体结构与功能1272
37.3.4图书馆集成化管理开发子系统1273
37.3.5二次文献与全文检索子系统1274
37.3.6古籍光盘全文制作与查询子系统1275
37.3.7办公自动化子系统1276
37.4展望1277
37.3.10广域网信息服务子系统1277
37.4.1系统的主要特点1277
37.3.9多媒体导读子系统1277
37.3.8电子阅览室子系统1277
37.4.2国外主要图书馆网络系统现状和打算1278
37.4.3系统展望1279
第38章 远程医学系统1281
38.1远程医学概论1281
38.1.1概述1281
38.1.2国外远程医学发展状况1281
38.1.3国内远程医学发展1282
38.1.4上海医科大学远程医学研究及信息服务1283
38.2项目概况1285
38.2.1一期工程概况1285
38.2.2二期工程概况1286
38.3系统管理设计及其在网络上的实现1287
38.3.1系统管理设计1287
38.3.2系统管理的网上实现1289
38.4大中城市远程医学系统网络1290
38.4.1大中城市远程医学系统网络模型的研究1290
38.4.2大中城市远程医学系统的网络管理和应用分析1292
38.5.1实时系统1293
38.5远程医学上的多媒体运用1293
38.5.2会议电视系统举例1294
38.5.3基于Web服务器的远程医学1296
39.1.1系统建设目标与任务1300
39.1.2系统建设规划1300
39.1.3系统建设进程1300
39.1概述1300
第39章 上海工商行政管理网络系统1300
39.2系统网络架构1301
39.2.1系统网络的设计原则1301
39.2.2广域网联接1301
39.2.3系统网络结构与功能1302
39.2.4设备选型的基本原则1302
39.3系统运行环境设计1304
39.3.1主机系统1304
39.3.2数据的分布和数据库管理系统1304
39.3.4开发工具1305
39.3.3操作系统1305
39.3.5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1306
39.3.6系统管理1307
39.3.7主要系统配置1307
39.4应用系统的设计1307
39.4.1应用软件体系架构1307
39.4.4应用系统的集成化1308
39.4.6用户界面的设计1308
39.4.5数据库的设计1308
39.4.3应用系统的适应性1308
39.4.2应用系统的层次化1308
39.4.7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1309
39.4.8主要的功能模块1309
39.5主要应用系统介绍1310
39.5.1名称登记子系统1310
39.5.2企业登记子系统1311
39.5.3企业监督管理子系统1312
39.5.4经济案件处理子系统1313
39.5.5广告监督管理子系统1314
39.5.6消费者投诉信息处理子系统1315
39.5.7政府上网和政务公开1317
39.5.8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1318
39.6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特点1320
39.6.1系统的技术特点1320
39.6.2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计算机化和信息网络化1320
39.6.3做到了三个服务1321
39.7系统的作用和主要成效1321
39.7.2规范业务流程,统一工作模式,加强监督管理,实现依法行政1322
39.7.1发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1322
39.7.3设立企业标识码,建立企业电子档案,实现实时动态的管理1323
39.7.4开发信息资源,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1323
39.8经验与展望1324
39.8.1计算机应用的两种模式及其特点1324
39.8.2信息化建设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1324
39.8.3系统的意义和展望1325
40.1概述1326
40.1.1系统的开发背景和现状1326
第40章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网络系统1326
40.1.2系统建设的需求1327
40.2质量技术监督网络系统的建设1327
40.2.1系统建设原则1327
40.2.2系统总体方案1329
40.2.3网络系统的组成1329
40.3质量技术监督应用系统的建设1336
40.3.1技术监督应用系统的功能模型1336
40.3.2质量技术监督应用系统的设计1337
第41章 上海市财税业务管理信息网络系统1342
41.1概述1342
41.1.1财税业务需求分析1342
41.1.2财税业务管理信息网络设计指导思想1346
41.2财税信息网络技术方案1346
41.2.1局域网系统1347
41.2.2广域网系统1353
41.2.3网络安全性设计1358
41.2.4网络管理设计1362
41.3财税业务管理应用系统1364
41.3.1财政子系统1364
41.3.2税务子系统1366
41.4展望1368
41.4.1建立财税系统内部网(Intra-net)以及与外部的广域网连接1368
41.4.2网络应用展望1371
42.2上海港信息网络的功能和结构1373
42.2.1上海港信息网络的功能1373
42.1概述1373
第42章 上海港信息网络1373
42.2.2上海港信息网络的局级网络1374
42.2.3上海港信息网络的基层级网络1377
42.2.4上海港信息网络的数据传输方式1379
42.3基于上海港信息网络的应用系统1381
42.3.1上海港生产管理系统1381
42.3.2上海港集装箱生产管理系统1385
42.4.1与Internet的互联1389
42.4上海港信息网络与其他网络的互联1389
42.4.2与一关三检的互联1390
第43章 贸易网络系统1391
43.1概述1391
43.1.1系统建设背景1391
43.1.2系统建设规划1391
43.2.1STPNET网络系统建设概述1392
43.2STPNET网络系统建设1392
43.1.4最新进展情况1392
43.1.3系统建设过程1392
43.2.2STPNET系统设计1393
43.2.3STPNET系统运行情况1396
43.3STPNET网络应用建设1397
43.3.1STPNET应用建设概述1397
43.3.2全球贸易网络上海网点1397
43.3.3上海国际经贸信息网1398
43.3.4上海投资之路1400
43.3.5网上虚拟博览会1401
43.3.6企业级应用实例1402
43.3.7其他应用系统1403
43.4目标与展望1403
第44章 上海气象综合业务网络系统1404
44.1气象信息及其传输1404
44.1.1气象信息的发展变化1404
44.1.2气象信息的传输概况和特点1404
44.2.2上海气象综合业务网络系统的技术要求1405
44.2.1建设前的上海市气象局网络系统情况1405
44.2上海气象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1405
44.2.3上海气象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1406
44.2.4上海气象综合业务网络系统的组成1407
44.3气象业务网络1407
44.3.1气象局域网络1407
44.3.2网络布线1408
44.3.3网络协议1408
44.3.4网络设备选型1408
44.3.8广域网结构1409
44.3.7虚拟网技术的应用1409
44.3.5IP地址分配1409
44.3.6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资源的监控和管理1409
44.4远程主干通信网1410
44.4.1地面主干通信网络1410
44.4.2VSAT和ISDN网络1411
44.5气象服务网络1412
44.5.1Internet1412
44.5.2气象传真广播1413
44.5.3用户通信网1413
44.6资料平台通信网1414
44.6.1自动气象站通信网1414
44.6.2多普勒雷达数据的传输1414
44.7结束语1414
第45章 上海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1415
45.1概述1415
的开发、利用和管理1416
45.2.1上海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和信息流程1416
45.2上海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1416
45.2.2房地产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1417
45.3市交易中心在市场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1418
45.4上海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1418
45.4.1设计原则和系统目标1419
45.4.2综合布线系统方案1419
45.4.3网络技术方案1420
45.4.4应用系统的设计1421
45.5结束语1423
45.4.5应用现状1423
第6篇 规定、规范、缩略语1427
概述1427
第46章 网络通信规定1429
46.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429
46.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430
46.3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431
46.4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暂行管理办法1433
47.2.2网络(信息)中心的管理职责1435
47.2.1网络(信息)中心的组织机构1435
47.2网络(信息)中心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1435
第47章 网络(信息)中心管理规范1435
47.1前言1435
47.2.3网络(信息)中心的开发职能1436
47.2.4网络(信息)中心的运行管理职能1436
47.2.5网络(信息)中心的主任、总工程师的岗位职责1436
47.3信息化规划的制订1436
47.3.1制订信息化规划的必要性1436
47.3.2制订规划的指导思想1436
47.3.3信息化规划的主要内容1436
47.3.4信息化规划的编写及实施1436
47.4.6组织交流、培训1437
47.5.4项目组各类人员的职责1437
47.5.3项目开发组的组成1437
47.5.2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1437
47.5.1遵循开发规范1437
47.5网络(信息)系统开发规范1437
47.4.7职称评审、人才队伍建设1437
47.4.5技术指导1437
47.4.4审查、检查、督促制度1437
47.4.3技术协调1437
47.4.2发布指导性文件1437
47.4.1实施总体规划1437
47.4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统一管理1437
47.5.5软件开发流程1438
47.5.6软件开发文档1441
47.6运行管理1444
47.5.7文档资料的编写和管理1444
47.6.1信息的组织与管理1445
47.6.2联机处理管理1445
47.6.3网络管理1446
47.7安全管理1447
47.7.1安全管理的机构1447
47.7.2安全管理制度1447
47.7.3安全措施1447
47.8编制本规范的主要依据1448
第48章 缩略语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