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
  • 陈鹏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3373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63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煤炭性质、分类和利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20世纪煤化学进展回顾2

1.1.1 20世纪煤利用研究的重大贡献2

1.1.2 20世纪煤利用研究的兴衰3

1.2 煤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5

1.2.1 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地位6

1.2.2 能源效率和洁净煤技术11

2 中国煤炭资源的特点及分级17

2.1 煤的生成:成煤作用及煤的系列17

2.2 中国煤炭资源分类和分级20

2.2.1 煤炭资源储量的分类20

2.2.2 煤炭资源储量的分级21

2.3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和特点24

2.3.1 储量24

2.3.2 资源分布特征24

3 煤的岩相组成与特性及其分类27

3.1 煤显微组分及其分类27

3.1.1 煤岩宏观组成27

3.1.2 煤岩显微组分28

3.1.3 显微煤岩类型33

3.1.4 显微组分的成因34

3.2 镜质组平均反射率36

3.2.1 镜质组反射率:表征煤阶的分类指标36

3.2.2 最大反射率、随机反射率和最小反射率37

3.3.1 用反射率分布图来判别混煤39

3.3 反射率分布图39

3.3.2 评价煤岩分离组分的纯度41

3.3.3 反射率分布图的特征划分42

3.4 中国煤岩相组成特点44

3.4.1 中国煤岩组成的分布特征44

3.4.2 不同成煤时代煤显微组分的性质差异49

3.4.3 还原程度及其应用50

3.4.4 显微组分性质53

3.4.5 近代分析技术测试显微组分性质56

3.5 煤岩参数对加工工艺的影响及“煤岩相化学”61

3.5.1 煤岩参数对加工工艺过程的影响61

3.5.2 煤岩学在煤化学中的应用及“煤岩相化学”61

4.1.1 煤质分析中的基准与符号64

4 煤炭的组成、性质及检测64

4.1 煤的化学组成与性质64

4.1.2 元素分析、碳和氢69

4.1.3 元素分析、氧和氮73

4.1.4 元素分析:硫75

4.1.5 水分77

4.1.6 灰分81

4.1.7 挥发分和固定碳84

4.1.8 发热量89

4.2 煤中矿物质与有害元素96

4.2.1 矿物质来源与赋存形态96

4.2.2 煤中矿物质测定与灰分98

4.2.3 矿物质的分析方法100

4.2.4 煤灰的化学组成101

4.2.5 煤中微量元素与有害元素103

4.2.6 煤中伴生元素:锗、镓、铀、钡及其他104

4.3 煤的孔结构106

4.3.1 煤中孔的分类与形态107

4.3.2 煤中孔的孔径及其分布110

4.3.3 煤多孔性的应用116

4.4 煤的物理性质与工艺性质118

4.4.1 密度、视密度和散密度119

4.4.2 煤的抗碎强度和显微硬度125

4.4.3 煤的成型性128

4.4.4 煤的可选性132

4.4.5 煤的可磨性135

4.4.6 煤的磨损性140

4.4.7 煤的燃点与氧化自燃143

4.4.8 煤受热后的塑性145

4.4.9 粘结性154

4.4.10 结焦性162

4.4.11 煤灰熔融性和灰粘度166

4.4.12 煤灰玷污性173

4.4.13 煤对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性174

4.4.14 煤的热稳定性176

4.4.15 煤的结渣性177

4.4.16 煤液透光率180

5 煤炭分类181

5.1 分类研究的历史沿革181

5.2 中国煤炭分类的完整体系186

5.3 中国煤炭分类187

5.3.1 烟煤分类188

5.3.2 无烟煤分类199

5.3.3 褐煤分类200

5.3.4 分类效果与特点201

5.3.5 各类煤的性质204

5.4 中国煤炭编码系统207

5.4.1 编码参数和方法208

5.4.2 编码系统的积极作用及与国外编码系统的比较213

5.5 中国煤层煤分类214

5.5.1 煤阶215

5.5.2 组成221

5.5.4 煤层煤分类的称谓与命名表述223

5.5.3 品位223

5.6 中国煤分类体系的工程意义224

5.6.1 炼焦用煤评价方法225

5.6.2 煤炭利用指南228

5.7 国际煤炭分类231

5.7.1 国际硬煤分类231

5.7.2 国际褐煤分类233

5.7.3 国际中、高煤阶煤编码系统236

5.7.4 制订中的国际煤分类(ISO 11760)236

5.8 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炭分类237

5.8.1 美国煤炭分类237

5.8.2 澳大利亚煤炭分类与编码系统239

5.8.3 前苏联煤炭分类240

5.8.4 英国煤炭分类242

5.8.5 波兰煤炭分类244

5.8.6 德国煤炭分类245

5.8.7 法国、荷兰和意大利煤炭分类246

6 煤分类学在燃烧工程中的应用248

6.1 煤燃烧的基本原理248

6.1.1 煤的燃烧过程249

6.1.2 煤燃烧的动力工况250

6.1.3 煤的燃烧机理252

6.1.4 煤的燃烧方式与环境保护253

6.1.5 煤质特征对燃烧工况的关系254

6.2 煤阶的影响256

6.3.1 发热量258

6.3 化学组成和性质258

6.3.2 挥发分261

6.3.3 灰分与矿物质267

6.3.4 水分271

6.3.5 硫272

6.3.6 氮274

6.3.7 氯与氟279

6.4 物理机械性能281

6.4.1 粘结性和膨胀性281

6.4.2 可磨性282

6.5 煤岩相组成及其性质284

6.6 评定燃烧特性的有潜力的分析技术286

6.6.1 差示热重分析287

6.6.3 滴管炉试验及其他289

6.6.2 热解质谱289

7 气化工艺及对煤质的要求291

7.1 概述291

7.2 气化工艺分类293

7.3 气化工艺特点及对煤质的要求295

7.3.1 移动床气化295

7.3.2 流化床气化297

7.3.3 气流床气化299

7.3.4 熔融床气化300

7.4 影响煤成浆性的煤质因素300

7.4.1 煤的成浆性及其分类301

7.4.2 煤阶302

7.4.3 灰分303

8 煤分类学在焦化工程中的应用305

8.1 煤阶的影响307

8.2 化学组成和性质312

8.2.1 碳和氢及其原子比312

8.2.2 氧313

8.2.3 硫316

8.2.4 氯和磷316

8.2.5 挥发分317

8.2.6 水分318

8.2.7 无机组分318

8.3 物理性质与工艺性质319

8.3.1 吉泽勒最大流动度321

8.3.2 胶质层最大厚度323

8.3.3 粘结指数325

8.3.4 坩埚膨胀序数326

8.3.5 奥阿膨胀度327

8.4 煤岩相组成和性质330

8.4.1 活性组分与惰性组分331

8.4.2 显微组分受热后的变化特征332

8.4.3 活性组分与惰性组分的最佳比例334

8.4.4 焦炭的显微结构335

8.5 评定煤结焦性能的有潜力的分析技术337

8.5.1 核磁共振NMR337

8.5.2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340

9.1 概述342

9 液化工艺及对煤质的要求342

9.2 煤液化与化学制品347

9.2.1 煤间接液化与煤化工347

9.2.2 煤直接液化与煤化工349

9.3 液化工艺对煤质的要求353

9.3.1 煤阶的影响354

9.3.2 煤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碳和氢360

9.3.3 氧和氮361

9.3.4 硫363

9.3.5 挥发分364

9.3.6 水分364

9.3.7 无机组分365

9.4 岩相组成和性质366

9.5.1 差示扫描热量计367

9.5 具有潜力的分析技术367

9.5.2 热解质谱368

9.5.3 核磁共振370

9.5.4 傅立叶红外光谱370

9.5.5 热重分析374

10 煤和煤利用过程中的有害物质及其防治376

10.1 煤中有害元素的分布、迁移及防治376

10.1.1 煤中微量元素及其分布376

10.1.2 煤中有害元素的迁移与富集385

10.1.3 煤中有害物质的防治389

10.2 煤利用过程中的致癌化合物392

10.2.1 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形成392

10.2.2 致癌化合物的活性及其分子结构394

10.3 煤中硫和SO2排放及其防治398

10.3.1 中国不同含硫量煤的分布399

10.3.2 高硫煤的赋存、生产与消费401

10.3.3 SO2的减排措施及其经济性405

10.3.4 脱除煤中有机硫的方法413

附录1 烟煤分类用煤(洗煤)性质及其炼焦所得焦炭结果415

附录2 烟煤分类煤样(大样的浮煤)的分析结果427

附录3 烟煤分类煤样(小样)的分析结果435

附录4 无烟煤分类煤样的分析结果446

附录5a 褐煤分类煤样的分析结果456

附录5b 褐煤分类煤样煤质特征综合表459

主要参考书目461

后记4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