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武德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联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ISBN:7506535823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武德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中华武德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
前言页1
二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历史分期和发展轨迹9
三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基本特征13
四 研究中华武德史的意义20
第一章 华夏民族的崛起与中华武德的初萌31
一 部落归并战争与华夏民族的奠基31
第一编 初萌与奠基31
二 武德意识的产生与军人价值意识的初醒33
三 夏、商、周的更替与军事伦理文化的勃发34
第二章 管仲贵人贵德的军事伦理思想42
一 “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的军人价值观43
二 “竞于德”而“不竞于兵”的战争伦理观44
三 “赏罚有信”的将德标准论47
第三章 老子以“守柔”为宏旨的“慈战”观49
一 “不以兵强天下”说50
二 军事“守柔”主义53
第四章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军事伦理思想59
一 “足兵”说60
二 “慎战”说63
三 “征伐自天子出”的“仁战”标准论64
四 “仁战”说的真正精髓所在65
第五章 孙子与中国古典军事伦理思想的奠基68
一 军事仁本伦理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源流70
二 以“安国保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观76
三 以“五德”以纲的将帅修养论78
四 古朴的军事人道主义81
五 “君命有所不受”的道德选择方针83
六 “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方略85
七 “众陷于害”的战场道德环境效应说86
第六章 《春秋》三传中的武德是非之辨91
一 楚庄王的武德人格及其“止戈为武”说92
二 宋襄公“仁义”战法之辨难95
三 “向戌弭兵”的是非之争100
四 战道观的冲突与嬗变102
第七章 墨子以“非攻”为核心的义战观109
第二编 争鸣盛世109
一 “非攻”说的社会伦理基础110
二 “非攻”说的军事伦理内函112
第八章 吴起的武德人格及其军事伦理思想120
一 吴起的武德人格特征121
二 “举顺天人”的义战观124
三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国防伦理观126
四 “良将”德行论128
第九章 孙膑对孙武军事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31
一 “战胜而强立”的军人价值观132
二 “人为贵”的治军原则135
第十章 《商君书》的“农战”“去战”“劝战”之道140
一 “农战”兴国的增殖型国防价值论140
二 “以战去战”的战争伦理观143
三 “壹赏、壹刑、壹教”的劝战之道147
第十一章 孟子的“仁战”说150
一 “吊民伐罪的”的“仁战”标准151
二 “仁人无敌于天下”说153
一 “王霸合一”的安国方略157
第十二章 荀子对儒家军事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57
二 “仁本”主义的战争观159
三 “隆礼”教战和以“利”养“礼”161
四 “顺命为上”的军事道德律令164
第十三章 《尉缭子》的义战观和治军之道167
一 “伐暴乱而定仁义”的义战观167
二 先明礼后刑赏的治军之道169
三 “必从己先”的将帅修养说171
第十四章 《司马法》的军事伦理思想174
一 “仁本”主义的战争观175
二 以“礼”为核心的治军之道179
三 将帅武德修养论184
第十五章 《六韬》的军事伦理思想188
一 民本主义的军事伦理观189
二 “利”而“服”之的义战观191
三 “五材十过”的论将之道193
四 “存劝示惩”的赏罚论197
第十六 《吕氏春秋》的军事伦理思想203
一 “先德后武”的上德顺民适威说203
第三编 在融合中发展203
二 “义兵之为天下良药”说207
第十七章 陈胜、吴广的武德情结211
一 “揭竿而起”的伦理基础212
二 “大楚兴,陈胜王”的得中之失214
第十八章 刘邦、项羽武德人格比较217
一 项羽的武德人格之失218
二 刘邦的武德人格之得222
一 韩信的“叛”与“忠”228
第十九章 两汉名将的武功与武德228
二 李广为将之道的“成”与“败”231
三 卫青和霍去病的武德精神233
四 马援的武德情怀234
第二十章 《黄石公三略》的军事伦理思想237
一 “得干”、“收本”的安邦安国之道238
二 “崇礼”、“重禄”的“用兵之要”241
三 以“五德”、“十二能”、“八祸”、“四明诫”为核心的武德规范体系245
四 “刚柔相济”、“正己化人”的武德人格修身目标248
第二十一章 曹操的武德实践250
一 强兵足食,安国利民252
二 内抑豪强,外御边敌253
三 善俘安降,和军恤士257
四 严于律己,守于节俭261
第二十二章 诸葛亮的武德情操和将德论263
一 “鞠躬尽瘁”、“以身殉国”的忠贞节气264
二 将帅武德修养说268
三 选将任贤之道272
一 《李靖兵法》与《李卫公问对》中的军事伦理思想279
第四编 由衰微走向复兴279
第二十三章 唐代兵书及其军事伦理思想279
二 《太白阴经》的“存亡在德”说和“贵和重人”思想284
三 《长短经》的“五兵”分野说和“道德方略”论290
第二十四章 北宋初期的国防伦理冲突与宋太祖的武德观293
一 “黄袍加身”的武德意义293
二 宋太祖国防伦理冲突中的决策性选择295
第二十五章 南宋军民抗金救国的历史使命与岳飞的武德风范300
一 “靖康之耻”与南宋军民抗金救国的历史使命300
二 岳飞的武德人格及其武德治军实践301
第二十六章 南宋的死亡与文天祥的“儒将”气节306
一 宋蒙之战的伦理本质306
二 文天祥的爱国气节与他的忠烈诗魂307
第二十七章 宋代兵书及其军事伦理思想311
一 《虎铃经》的“人将”正身说和“先胜”之术311
二 《权书》的“用仁济义之术”315
三 《翠微北征录》的“和议”献策和“戒饬将帅之道”318
一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军旅生涯323
第二十八章 戚继光的国防伦理精神及其武德教育思想323
二 戚继光的军旅人生观和“戚家军”的武德风貌327
三 戚继光的武德教育思想338
第二十九章 郑成功的军事爱国实践及其道德两难选择356
一 抗清斗争中的民族气节与忠孝两难选择357
二 保民爱国--受诏的根本宗旨360
三 收复台湾的道德意义361
第三十章 明代兵书及其军事伦理思想364
一 《陈纪》的“选练至精”说和“庸将败德”论364
二 《投笔肤谈》“以谋为本”的武德方针和“将贤”标准369
三 《草庐经略》的为将立身“五德”说372
四 《兵经》的“缉睦”“德胜”和正军方略375
第五编 同化·退化·转化385
第三十一章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武德385
一 努乐哈赤的武德实践精神387
二 皇太极的武德人格特征391
第三十二章 以反帝爱国为核心的中华武德新文化的诞生396
一 林则徐、魏源的国防伦理观396
二 鸦片战争后反帝保华的国防英雄主义400
第三十三章 太平天国对农民起义军武德的继承与发展405
一 以夺权安民为核心的军事伦理观406
二 以宗教迷信为手段的军事功利主义409
三 反帝爱国的民族气节414
四 洪秀全等人的武德人格417
五 太平天国失败的伦理归因422
第三十四章 孙中山对中华武德文化的创新427
一 论军队的“灵魂”427
二 论军人“精神之要素”431
三 论军官的“精神品性”432
后记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