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复杂信息系统理论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复杂信息系统理论基础
  • 邬焜编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53673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信息系统-复杂性理论-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复杂信息系统理论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类古代哲学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1

第一节 古希腊哲学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2

一、微观不变的简单性观念基础上的世界整体统一观2

二、微观不变的简单性观念基础上的宏观可变的复杂性观念2

三、整体性质不能简单归约为部分性质的整体涌现性思想4

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世界、事物演化生成的自组织性4

五、承认世界本原具有“多样性”的复杂性观念5

六、承认偶然性在事物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的复杂性思想6

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物质世界与信息世界在存在方式上的差异7

八、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发现了认识发生和认识过程的信息中介的机理8

九、没有创新的预成论的全息理论10

十、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两大缺陷11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11

一、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坚持世界具有整体统一性的观念11

二、在人类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类似于信息结构化的理论12

三、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事物自身显示自身的信息性存在的性质12

四、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事物存在的全息性特征13

五、在人类科学与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信息网络的思想13

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看到了整体性质的涌现性特征13

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提出了关于人的认识的信息中介论理论的萌芽性思想13

八、具有丰富的过程论和生成论的思想14

九、提出了明晰而深刻的非决定论的复杂自组织思想15

十、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等缺陷15

第三节 古印度哲学中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16

一、丰富的宇宙及其事物自生性的过程论思想16

二、以大梵为本体的世界整体统一性理论19

三、形形色色的多元实在论的本体论观念21

四、明确的信息自在显现思想25

五、丰富的宇宙、事物的全息思想27

六、深刻的信息认识中介论思想31

七、差异整体论和差异认识论的复杂性观念34

八、和合论中的整体涌现论的复杂性思想36

九、事物自然因、无目的、非决定论的复杂性观念39

十、无常无我论、空论中的变易、无主宰、无主体的复杂性思想43

十一、“中道论”中两极兼容、对立互补的复杂性思想44

十二、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神学性等缺陷46

第二章 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与现代复杂信息系统科学的崛起48

第一节 科学技术革命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48

一、科学与科学革命49

二、技术与技术革命49

三、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关系50

四、作为展开过程的科技革命51

第二节 第一次科技革命:实体实在论和实体思维51

一、第一次科学革命的时间、内容和过程51

二、第一次科学革命的科学意义52

三、实体思维53

四、第一次技术革命54

第三节 第二次科技革命:场能实在论和能量思维54

一、第二次科学革命的时间、内容和过程54

二、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科学意义55

三、当代物理学的危机57

四、超弦:一个关于超微观世界构造模式的研究纲领59

五、能量思维63

六、第二次技术革命64

第四节 第三次科学革命:信息系统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和信息思维65

一、第三次科学革命的时间、阶段和过程65

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第一阶段的主要学科66

三、第三次科学革命第二阶段的主要学科67

四、第三次科学革命第三阶段的主要学科70

五、信息系统复杂综合世界图景和信息思维76

第五节 第三次技术革命及其基本领域77

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时间、内容和过程77

二、第三次技术革命第一、第二阶段的基本领域77

三、第三次技术革命第三阶段的基本领域80

四、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实质82

第三章 信息86

第一节 平衡态和熵86

一、平衡态87

二、熵90

第二节 信息论的诞生和信息系统模型94

一、信息论简史95

二、通信系统的申农模型96

三、信息创生系统98

四、信息实现系统101

第三节 信息的本质和分类102

一、存在领域的分割103

二、信息本质的界定106

三、信息的分类110

第四节 信息的质、特性和功能113

一、信息的质113

二、信息的特性115

三、信息的功能116

第五节 信息的度量122

一、信息在差异关系中被认识122

二、自信息的度量125

三、信息熵(平均信息量)126

第六节 信道与编码130

一、信道及其分类130

二、通信速率(传信率)130

三、信道容量(编码容量)131

四、编码方法132

第七节 通信信息论的拓广134

一、申农信息论的局限135

二、动态信息量135

三、信息研究的三个层次138

第四章 系统143

第一节 系统科学的创立和系统科学的体系143

一、一般系统论的创立143

二、系统科学的体系146

第二节 系统概念和系统性质152

一、系统概念152

二、系统分类的多样性158

三、系统的整体性160

四、系统的动态性164

五、系统的开放性与进化性167

六、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69

第三节 控制系统理论175

一、控制系统理论的发生和发展175

二、控制与控制系统177

三、反馈179

四、输入与输出182

五、状态与变换183

六、控制论的基本方法188

第五章 自组织195

第一节 进化与广义热力学第二定律195

一、热力学部分内容简介195

二、热寂说与麦克斯韦妖200

三、开放性与广义热力学第二定律203

四、对“宇宙热寂论”的质疑204

五、闭宇宙的自组织循环演化模式207

第二节 自组织及其基本特征和机制211

一、自组织的概念211

二、一些典型的自组织现象212

三、自组织现象的基本特征215

四、自组织行为的一般过程和机制218

第三节 耗散结构理论221

一、有序演化的条件和根据221

二、系统有序演化的动力223

第四节 协同学227

一、基本演化方程227

二、协同学的三条基本原理228

三、结构有序演化的分叉结构232

四、协同学对系统科学的重要贡献233

第五节 超循环理论234

一、生命起源的分子自组织阶段234

二、循环与超循环236

三、超循环进化原理239

四、生命起源的超循环机制241

五、超循环理论的方法论意义242

第六节 突变理论243

一、渐变与突变243

二、初等突变的基本类型244

三、尖拐突变245

四、突变现象的基本特征247

第六章 复杂性249

第一节 分形几何学249

一、分维与分维的计算249

二、分形与分形构造251

第二节 混沌理论257

一、混沌学的创立258

二、一维映射的分叉与混沌263

三、混沌及混沌的基本特征269

四、走向混沌的道路272

第三节 全息境界273

一、相互作用、时空转化与全息273

二、演化历史关系全息277

三、演化未来关系全息280

四、演化系列关系全息281

五、演化内在关系全息283

六、演化结构全息284

第四节 纳米科技286

一、纳米科技的兴起286

二、纳米科技的研究领域287

三、作为信息科技前沿的纳米科技289

第五节 虚拟现实科学技术292

一、虚拟现实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292

二、虚拟现实的认识论基础293

三、虚拟现实虚拟了什么?294

四、虚拟实在世界中的实在295

第六节 复杂性理论研究的主要学派296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297

二、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305

三、复杂范式理论313

主要参考文献3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