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康定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康定县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2859482.jpg)
- 四川省康定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 ISBN:7805435014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620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65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康定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9
建置沿革卷32
第一章 民国以前概况32
第一节 县境由来32
第二节 建县前隶属33
第二章 民国建置36
第一节 县政隶属36
第二节 区、乡(镇)设置37
第三节 金汤设治局38
第四节 县境内的省级政权及其他机构38
第三章 解放后建置39
第一节 县政及区乡演变39
第二节 1985年时的区乡区划40
第四章 县城41
第二章 地质构造46
第一章 位置与疆域46
自然地理卷46
第三章 地貌48
第一节 地貌特征48
第二节 山脉48
第四章 水系50
第一节 河流50
第二节 湖泊52
第三节 热泉52
第五章 气候53
第一节 气候特征53
第二节 垂直气候54
第三节 气象55
第六章 土壤58
第一节 土壤分布特点58
第二节 土壤类型59
第二节 类型和分布61
第一节 土壤与植被61
第七章 植被61
第三节 植物分类64
第四节 观赏植物与其他65
第八章 野生动物65
第一节 珍稀动物65
第二节 其他动物68
第九章 地震68
人口卷72
第一章 人口演变72
第一节 清代人口72
第二节 民国人口73
第三节 解放后人口74
第二章 人口结构75
第一节 人口分布76
第二节 民族结构76
第三节 文化结构78
第四节 职业结构79
第五节 农牧业人口结构80
第六节 性别、年龄人口结构81
第三章 人口普查82
第一节 1950年人口调查82
第二节 第一次人口普查83
第三节 第二次人口普查83
第四节 第三次人口普查83
第四章 计划生育85
第一节 规划85
第二节 宣传教育85
第三节 机构设置86
第四节 技术队伍建设86
第五节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86
农业卷88
第一章 生产关系88
第一节 封建农奴制88
第二节 土改和民改89
第三节 互助合作社91
第四节 人民公社92
第五节 联产承包制93
第二章 农业经济94
第一节 农业发展94
第二节 水利建设95
第三节 农田建设95
第三章 农业资源95
第一节 土地资源96
第二节 农业气候97
第三节 水利资源100
第四章 农作物100
第一节 粮食作物101
第二节 经济作物104
第三节 病虫害及防治105
第一节 种子与肥料106
第五章 农业技术106
第二节 耕作技术107
第三节 农机具108
第六章 农业管理机构109
第一节 农牧局109
第二节 农技站110
第三节 下属站(厂)110
第一章 牧区分布112
牧业卷112
第一节 塔公牧区113
第二节 营官、沙德牧区113
第三节 东部牧区114
第二章 管理体制115
第三章 牲畜116
第一节 发展概况116
第二节 畜种与改良116
第三节 商品产量120
第一节 牧草121
第四章 牧草与饲料121
第二节 饲料125
第五章 疫病与防治125
第一节 疫病125
第二节 寄生虫病126
第三节 疫病防治129
乡镇企业卷131
第一章 发展概况131
第二章 经营管理132
第三章 企业分类132
第一节 种植养殖133
第二节 矿业135
第三节 其他各业136
林业卷139
第一章 林业资源140
第一节 林业资源调查140
第二节 林业区划与植被分布142
第三节 林木种类与地区分布143
第四节 经济林146
第二章 营林149
第一节 采种149
第二节 育苗150
第三节 植树造林150
第四节 迹地更新151
第三章 护林152
第一节 森林火灾防护152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154
第三节 封山育林154
第四节 林权划分154
第五节 采伐监管156
第四章 采伐与经销157
第一节 采伐经营157
第二节 销售158
第一节 野生动物159
第五章 野生动物资源159
第二节 保护管理160
第三节 人工养獐160
第六章 珍稀植物161
第一节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61
第二节 康定杜鹃花161
第七章 林业机构162
商贸卷163
第一章 锅庄163
第一节 兴衰概况163
第二节 经营特点165
第二章 商帮168
第三章 解放后的商业170
第一节 私营、合作、公私合营商业170
第二节 供销社171
第三节 国营商业172
第四节 农用品及物资经营173
第五节 农牧副产品收购174
第四章 商品门类175
第一节 边茶175
第二节 食盐177
第三节 藏族特需商品178
第四节 五金交电179
第五节 干鲜果品180
第六节 肉食181
第七节 其他182
第五章 服务行业184
第一节 饮食业184
第二节 旅店与行栈185
第三节 茶馆187
第四节 浴池187
第五节 其他188
第六章 粮油189
第二节 粮油征收190
第一节 管理机构190
第三节 供销192
第四节 储运194
第七章 物价195
第一节 价格与货币变化195
第二节 商品价管理196
第三节 粮油价调控197
第一节 机构198
第二节 管理198
第一章 机构和管理198
水利卷198
第三节 技术力量199
第二章 水资源199
第一节 水电与水文199
第二节 雪山、冰川、海子、热泉202
第三章 水利建设202
第一节 引水、蓄水工程203
第二节 其他水利工程209
第一章 解放前水力发电211
电力卷211
第二章 解放后的电力事业212
第一节 城区电力事业212
第二节 其他小水电213
工业卷223
第一章 加工制造业223
第一节 金属制品223
第三节 制革与皮毛224
第二节 竹木陶器224
第四节 纺织与服装226
第五节 食品工业227
第六节 农具制造227
第二章 建筑与建材228
第一节 建筑概况228
第二节 水泥厂228
第一节 矿藏229
第三章 矿业229
第二节 采矿230
第五章 其他工业233
第一节 印刷233
第二节 自来水234
第三节 翻胎234
第六章 机构234
交通卷236
第一章 古道236
第一节 大道236
第二节 便道237
第二章 公路与津梁238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公路238
第二节 解放后的公路239
第三节 区乡公路240
第四节 渡口与桥梁243
第一节 陆运244
第三章 运输244
第二节 航运246
第四章 管理及养护246
第一节 管理机构246
第二节 道路养护247
邮电卷248
第一章 邮政248
第二章 电信249
第一节 电报249
第二节 电话250
第三节 线路维修250
财政卷251
第一章 财政收入251
第一节 农业税(田赋)251
第二节 牧业税254
第三节 茶税、药材税256
第四节 工商税收257
第五节 其他地方各税259
第六节 企业利润261
第二章 财政支出264
第一节 经济建设投资264
第二节 行政经费支出265
第三节 事业费支出266
第四节 其他支出268
金融卷271
第一章 货币271
第一节 解放前货币271
第二节 人民币273
第二章 地方金融事业274
第一节 民间金融业274
第二节 地方银行275
第三节 合作金融275
第二节 解放后国家银行276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国家银行276
第三章 国家银行276
第三节 银行业务278
第四章 保险284
第一节 机构设置284
第二节 保险类别284
城乡建设卷286
第一章 城镇演变与规划286
第一节 城镇演变286
第二节 城建规划287
第二章 县城建设288
第一节 城垣与街道288
第二节 房屋建筑291
第三节 城区设施292
第三章 乡镇演变与规划294
第一节 乡镇演变294
第二节 乡镇建设294
第一节 建筑队伍295
第四章 建筑队伍与建材295
第二节 建筑技术296
第三节 建筑材料296
政权卷298
第一章 政府298
第一节 解放前行政机构298
第二节 人民政权设置302
第三节 镇区乡设置308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312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312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314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315
第三章 选举316
第一节 民国时期选举316
第二节 人民政权时期选举317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319
政党卷31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319
第二节 中共康定县委员会320
第三节 党的基层组织328
第二章 国民党及其他党派333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333
第二节 青年党和民社党336
第三章 政协336
第一节 政协委员结构336
第二节 历界会议338
第四节 宣传工作341
第四章 群众团体344
第一节 西康省总工会344
第二节 康定县总工会345
第三节 政治协商349
第三节 共青团349
第四节 妇女工作353
第五节 农会与商会356
军事卷359
第一章 古代军事359
第一节 清以前梗概359
第二节 清代军事设置359
第二章 民国驻军361
第一节 县境驻军361
第二节 地方武装362
第三节 兵变363
第三章 人民军队364
第一节 红军364
第二节 人民武装365
第三节 民兵建设366
第四节 平叛368
第五节 “三支两军”370
第二节 人民兵役371
第一节 解放前概况371
第四章 兵役371
政法卷374
第一章 公安374
第一节 机构设置374
第二节 治安管理375
第三节 户籍与调解378
第四节 消防工作379
第二章 检察379
第一节 机构379
第二节 案件检察380
第三章 法院382
第一节 机构和制度382
第二节 案件审判383
第四章 司法384
第一节 机构设置384
第四节 法律顾问385
第五节 法制宣传385
第二节 民事调解385
第三节 公证385
民政卷387
第一章 机构387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民政387
第二节 解放后民政387
第一节 调解纠纷388
第二节 地政地籍管理388
第二章 民事地政388
第三节 婚姻登记389
第三章 差役390
第一节 乌拉390
第二节 夫役391
第三节 民工391
第四章 社会福利392
第一节 福利机构392
第二节 社会救济393
第一节 抚恤397
第三节 离退休人员安置与管理397
第五章 优抚397
第二节 拥军优属398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401
第四节 康定革命公墓402
劳动人事卷403
第一章 机构403
第二章 干部队伍403
第一节 干部结构403
第二节 民族干部405
第三章 人事管理405
第一节 干部任免406
第二节 调配407
第三节 离退休与退职407
第四节 培训与奖惩408
第五节 工资福利409
第一节 劳动管理410
第四章 劳动410
第二节 就业与安置411
第三节 职工与工资412
第四节 劳动保护414
土司卷416
第一章 土司的形成416
第二章 明正土司417
第一节 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417
第二节 衙署与机构420
第三节 差役与武备421
第四节 土司世系423
第五节 明正辖区425
第三章 鱼通土司426
第一节 鱼通始末426
第二节 鱼通长官司的产生427
第三节 行政与武备428
第四节 疆域429
第五节 世系430
民族宗教礼俗卷432
第一章 民族432
第一节 藏族432
第二节 回族437
第三节 汉族和其他民族438
第二章 宗教441
第一节 喇嘛教(藏传佛教)441
第二节 伊斯兰教448
第三节 道教及多神信奉450
第四节 天主教与基督教452
第三章 礼俗455
第一节 婚丧455
第二节 礼仪祭祀457
第三节 节日习俗459
第五节 庙会464
第六节 社会积弊465
第一节 行政管理468
第一章 学校教育468
教育科技卷468
第二节 义学和私塾469
第三节 官学和学差470
第四节 学前教育471
第五节 小学教育472
第六节 中等教育479
第七节 成人教育484
第二章 教育教学486
第一节 教育方针486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487
第三节 政治思想品德教育488
第四节 教学教研工作490
第五节 学校体育卫生492
第六节 课余活动493
第三章 教师495
第一节 队伍建设495
第二节 经济待遇496
第四章 经费和设备497
第一节 经费497
第二节 设备500
第五章 科技500
第一节 民国时期概况500
第二节 科技机构501
第三节 科研规划管理502
第四节 科技人员及经费管理503
第五节 科普宣传504
文化艺术卷506
第一章 藏族文化506
第一节 藏戏506
第二节 曲艺歌舞508
第三节 美术510
第二章 文学艺术512
第一节 文学创作512
第二节 民间文艺513
第三节 戏剧518
第四节 绘画、书法、摄影521
第三章 文化机构522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522
第二节 文化馆523
第四章 文化社团525
第一节 解放前的组织525
第二节 解放后的组织526
第五章 图书527
第一节 书店527
第二节 图书馆528
第六章 电影、广播、电视529
第一节 电影529
第二节 广播、电视530
第一章 藏医藏药533
第一节 藏医533
医药卫生卷533
第二节 藏药535
第二章 中医中药536
第一节 中医传入536
第二节 中医发展536
第三节 中药537
第三章 西医西药538
第一节 西医传入与诊所538
第三节 区乡卫生院(所)539
第二节 康定县人民医院539
第四节 乡村医生540
第五节 非县属医疗机构540
第六节 西药541
第四章 医学教育542
第一节 学校教育542
第二节 传统教育542
第二节 卫生监测监督543
第一节 机构543
第五章 卫生防疫543
第三节 进修与刊授543
第三节 防治地方病544
第四节 防治传染病545
第六章 爱国卫生546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546
第二节 城镇爱国卫生活动546
第四节 除四害547
第三节 卫生宣传547
第七章 妇幼卫生548
第一节 康定县妇幼保健站548
第二节 妇女保健548
第三节 儿童保健550
第八章 机构与管理551
第一节 康定县卫生局551
第二节 队伍551
第三节 财务管理551
第四节 药政553
体育卷554
第一章 藏族民间体育554
第一节 竞技554
第二节 体育娱乐556
第二章 传入的体育项目557
第一节 武术557
第二节 田径558
第三节 球类558
第四节 体操与柔道559
第五节 登山560
第六节 其他560
第三章 竞赛561
第四章 训练与管理569
第一节 人才培训569
第二节 管理机构570
第三节 经费设施571
第一章 跑马山风景区572
旅游名胜卷572
第二章 木格措风景区574
第三章 塔公草原风景区575
第四章 贡嘎山风景区576
人物卷577
人物传577
事略599
英名录601
附录605
康定县志编纂委员会历界成员名录605
康定县志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名单606
康定县志纂修和协助纂修人员名单606
志序607
《打箭炉厅志·炉厅图考》607
《康定县图志·序》607
鱼通麦崩包氏节孝坊碑607
碑文607
炉城头道桥瓦斯焦陵园残碑607
文告608
敕谕著退还被营官强占之打箭炉地方608
为出示晓谕改土归流通知608
改明正土司所辖之地为各县文告609
西康省政府 陆军第二十四军司令部布告609
打箭炉厅610
筹设关外学务局折610
平定昌侧集烈之乱610
文录610
西吴王的传说与明正土司渊考611
水雅甲布城遗址611
木雅语考察记612
诗歌614
楹联618
康定情歌619
后记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