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 诸葛忆兵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2731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60页
  • 主题词:官制(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年代: 两宋时代) 官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宰辅制度的沿革与宋代宰辅制度4

第一节 汉唐宰辅制度之沿革4

一、宰相5

二、三公制6

三、三省制7

尚书省8

门下省9

中书省10

三省制的建立11

第二节 两宋宰相制度的演变12

一、唐五代宰相制度的演变12

二、宋代宰辅制度的沿革13

宰相制度沿革14

平章军国事19

执政20

第三节 元明清宰相制度的演变20

一、元代宰相制度20

二、明清内阁制度21

明代内阁制的形成21

清代内阁制度22

第二章 宋代的三省制23

第一节 中书门下23

一、“政事堂”制度的沿革23

二、北宋前期的中书门下26

第二节 三省的建构26

职掌和职官27

一、中书省27

机构设置28

中书省独尊的地位28

二、门下省29

职掌和职官31

机构设置32

三、尚书省33

恢复尚书省的要求及付诸实践33

职掌和职官35

机构设置36

第三节 三省的再度趋同36

一、三省制的不合理性37

二、三省的趋同演变39

三、三省演变的原因45

第三章 宋代相权强化之原因47

第一节 与士大夫治天下49

一、历史的反思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50

以文抑武50

崇文措施52

以文为贵53

二、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54

出身孤寒,依附皇权54

“看不见篡夺”的时代58

第二节 对后妃、外戚、宗室、宦官的抑制60

一、对后妃的抑制61

后妃的权力欲望62

皇帝对后妃的抑制63

士大夫势力对后妃的抑制64

后妃的自我抑制68

二、对外戚的抑制69

对外戚使用的限制70

后妃对外戚的抑制73

外戚的士大夫化74

南宋两侧外戚擅权之剖析75

三、对宗室的抑制77

四、对宦官的抑制78

第三节 地方权力收归中央83

一、地方行政建制与官员的任命84

二、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控制85

三、地方兵权归上86

一、太宗登基的特殊背景87

第四节 相权短暂的萎缩87

二、太宗的疑忌心态88

三、相权的萎缩89

第五节 宰辅集体领导制91

一、集体领导制的重建和完善91

二、宰辅人数92

三、宰相的任期93

四、集体领导制中“和而不同”的原则97

五、宰辅之间的回避制度99

六、集体领导制的破坏100

七、集体领导制下易出平庸之辈103

第四章 宋代宰相的职权105

一、御前讨论108

御前会议108

第一节 议政权108

留身独对113

二、二府议定上奏116

二府各自议事116

宰辅聚议117

议定上奏举例118

三、个人疏奏议事119

四、审核和监督之议政120

宰辅当面或上书谏诤120

缴还词头和封驳121

第二节 施政权121

一、颁布诏令122

二、处理政务和监督执行123

第三节 代行决策权128

一、皇帝的最高决策权129

二、宰相代使决策权130

三、临时设置的行政机构134

第四节 宰相代行用人权135

一、皇帝控制用人权136

高层或要害部门官员的任命136

其他官员的任命137

皇帝用人决策时与宰辅的合作139

二、宰相的用人权142

“堂除”范围的膨胀143

宰辅以用人为已任145

宰辅插手高层和要害部门官员的任用146

三、中下层官员的任用150

皇帝对宰辅用人权的控制152

四、皇帝和宰辅之间用人权的相互控制152

宰辅对皇帝用人的诤谏155

第五节 宋代尊崇宰辅的措施156

一、拜相之前156

效迎之礼156

入宫恭谢及赏赐157

二、任相期间157

宰相序位和班位157

俸禄158

赏赐159

役使杂务军士160

官职升迁160

荫补制度161

允许骑马人禁中162

追封祖先163

三、去职之后163

赏官爵163

授旄钺、赐御诗164

赏赐、录子弟164

同议军国大事165

陪祀大礼165

厚赐丧葬165

第五章 参知政事167

第一节 参加政事的设立167

一、宋初宰相人选的过渡167

二、参知政事的设立168

四、参加政事的员数171

三、参知政事官称之沿革171

第二节 参知政事职权的演变172

一、皇帝特诏带来的改变172

开宝六年(973)的改变172

至道元年(995)的改变173

二、参知政事对宰相职权的侵夺175

三、代理行使宰相职权178

第三节 与宰相的关系179

一、宰相对参加政事的控制180

参知政事的任命180

参知政事的任期182

参知政事的被排除在议政之外184

参知政事的参政、议政要求185

二、参知政事与宰相的相互制衡185

参知政事驳议宰相186

参知政事调和政府矛盾187

参知政事参与策划的政变188

“和而不同”关系的实现189

第六章 枢密院191

第一节 枢密院机构和职权191

一、枢密院沿革191

枢密院之前的军政管理192

枢密院之沿革193

二、宋代枢密院的机构和职能195

分房195

职权196

官职设置196

三、重文轻武的枢密院班子结构197

一、二府分权与争权201

第二节 二府之间的矛盾201

二、二府的位置及关系202

三、二府矛盾的协调204

第三节 宰相对枢密院军政的节制206

一、宋代宰相的之职权:事无不统208

二、重大军事决策涉及众多方面,必须二府协调209

三、日常性事务,二府不通声气,容易政出多门,无所适从211

第四节 枢密院参预军政以外的政务212

一、从枢密院的职官渊源来看214

二、五代枢密院权力膨胀的沿袭218

三、个人因素的作用220

一、取消枢密院,恢复旧制的要求223

第五节 二府趋同的走势223

二、二府“聚议”与同进呈制度的确立226

三、中书或三省对枢密院领导地位的确立229

第七章 宋代宰相与三司的关系237

第一节 三司制度的建立和演变238

一、唐以前三司制度的渊源238

二、三司制度的出现和确立239

三、宋代三司制度240

第二节 三司归属中书领导243

一、三司的人事任命权操纵在中书手中244

三司使的任命245

三司的其他官吏之任免247

三司的财政立法权听命于二府248

二、中书及二府对三司负领导责任248

中书宰相是三司的行政上级251

中书节制三司事务252

三、对三司独立倾向的矫正255

第八章 宰辅与台谏的关系257

第一节 台谏的渊源和建制257

一、隋唐以前的监察官吏258

二、隋唐台谏官体系259

三、宋代的御史台和谏院的设置260

御史台260

谏院261

台谏合一261

台谏作用的恢复和完善262

一、宰辅不可插手台谏的任免264

第二节 台谏对宰辅的制衡关系264

台谏官的荐举265

宰辅不可为台谏官举主266

宰辅不可罢免台谏官268

皇帝对台谏官任免权的控制268

宰辅与台谏之间的回避制度270

二、台谏对宰辅势力的遏制272

第三节 宰辅对台谏的控制273

一、台谏所处的不利位置274

二、执政插手台谏官的荐举275

三、台谏为宰相所用276

参考文献281

附录:宰辅拜罢表287

后记3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