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朱良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朱良春
  • 朱良春著;张文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156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中医临床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朱良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医家小传1

专病论治7

痹证治疗经验(附病案12则)7

一、对痹证分类及病理特点的看法7

二、痹证三大主证的辨证用药8

三、在痹证治疗中应解决的三个问题19

治疗顽痹的经验(附病案8则)30

一、顽痹的涵义30

二、益肾壮督是治本之道31

三、使用益肾蠲痹丸应注意之事项32

四、病案举例32

治疗痛风的经验(附病案3则)49

一、痛风病名之商榷49

三、辨证辨病,灵活用药50

二、主要治则是泄化浊瘀50

四、病案举例51

心痹(风心病)证治经验(附病案5则)56

一、咳喘57

二、咯血58

三、心悸59

四、痹痛59

五、水肿60

通利疗法在温热病中的应用(附病案6则)63

一、通利疗法在温热病中的重要作用63

二、运用通利疗法的几个原则64

三、应用举例65

慢性肝炎治疗经验(附病案3则)74

一、疏肝与养肝75

二、补虚与泻邪76

三、在气与在血79

四、病案举例80

肝硬化治疗经验(附病案6则)85

一、肝郁脾虚:重在疏肝益脾,扶正消癥86

二、肝胆湿热:急当清肝利胆,通腑泄浊87

三、脾肾阳虚:法宜温补脾肾,益气化瘀88

四、肝肾阴虚:治应滋养肝肾,凉营宁络89

五、对晚期肝硬化腹水的几点体会92

萎缩性胃炎治疗经验(附病案4则)95

一、病因病机95

二、分型论治96

三、经验方“胃安散”97

四、病案举例98

久泻治疗经验(附病案3则)102

一、脾肾为本,重在益火补土103

二、虚实夹杂,贵在补泻并施104

三、从证求因,墙在详察明辨105

培补肾阳法治疗慢性杂病(附病案3则)106

一、“肾中真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106

二、“培补肾阳”在慢性久病治疗上的作用108

三、“肾阳不振”的辨证论治109

四、“培补肾阳”法临床应用举例115

五、结语119

慢性肾炎证治经验(附病案8则)120

一、肾虚为本,湿热为标,治宜益肾清利120

二、肾精不固,邪毒久羁,通补开合为法121

三、久病多虚,气虚血滞,必须益气化瘀126

四、浊阴上逆,冒失和降,法当通腑泄浊128

淋证治疗经验(附病案3则)130

一、淋证急发,清淋须合凉血131

二、淋证迁绵,通利宜顾气阴132

三、淋证后期,益肾兼化瘀浊133

一、典型症状134

泌尿系结石治疗经验(附病案5则)134

二、立法施治136

三、病案举例136

紫癜治疗经验(附病案5例)143

一、内热炽盛,追血妄行型144

二、阴虚内热,血热失制型146

三、脾肾阳虚,气不摄血型147

治疗结节病的经验(附病案4则)149

一、结节病与痰注、痰核近似149

二、化痰软坚是主要治则150

三、病案举例150

虫类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体会154

一、虫类药的独特医疗作用155

二、疑难病诊治之技巧158

(一)神经系统疾病(16个病种)159

三、治疗疑难病应用虫类药的具体方药159

(二)循环系统疾病(9个病种)166

(三)呼吸系统疾病(6个病种)170

(四)消化系统疾病(11个病种)174

(五)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7个病种)178

(六)骨与关节疾病(6个病种)183

(七)肿瘤(12个病种)186

(八)外科疾病(11个病种)192

诊余漫话197

望诊新经验三则(附病案5则)197

一、肝炎患者的眼血管变化197

二、“人中”诊法198

三、“舌边白涎”诊法201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202

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利于深入发掘中医宝库,提供新的研究线索203

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206

1.明确诊断,防止误诊、误治208

2.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209

3.启发治疗思路209

4.无证可辨,有病可医210

5.借助生化指标,便于观察疗效210

三、病案举例211

1.浊瘀痹(痛风)211

2.痛风性肾炎212

3.阳亢头痛(高血压病)214

4.热淋(急性肾盂肾炎)214

5.肾虚气陷(慢性肾盂肾炎)215

6.胃脘痛(胃溃疡)218

7.呕吐(胃扭转)220

8.肺痈(肺脓肿)224

9.肌痿(肌营养不良症)225

10.肾炎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228

11.血痹(营养不良性神经炎)234

12.寒湿痹(筋痹、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痛)235

13.寒湿痹(筋痹、肩周炎)236

14.便血(慢性溃疡性结肠炎)238

15.腹痛(急性胃肠炎)241

21世纪中医的任务及展望242

一、任务243

1.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钥匙243

2.灵活运用中医固有的理论及辨治经验是基础244

3.实现中医现代化是21世纪中医的任务246

二、展望250

1.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迅速提高250

2.“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251

3.心身医学要向中医药学寻找智慧253

4.治疗模式向康复模式转换,中医药将发挥所长253

年谱2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