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冯国瑞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32358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365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概况1

前言1

一 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2

二 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6

三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8

四 智力的放大和脑力劳动的部分解放9

第二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其他革命的相互关系12

一 关于科学技术革命等的种种见解12

二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的相互关系21

一 科教兴国战略的决策依据25

第三节 科教兴国是伟大的战略决策25

二 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30

三 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53

第一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诞生56

第一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6

一 提供了新的生产工具和动力源泉56

二 增强了智力因素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57

三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58

四 改善了劳动的社会过程59

一 由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引发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60

第二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60

二 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同时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61

三 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6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66

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根据66

二 资本主义的竞争与垄断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69

三 资本主义造就了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71

第二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74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4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的客观根据74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77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在实现工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80

一 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80

二 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工业的迅速发展85

第三节 科技体制改革及其成就86

一 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87

二 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91

第三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95

第一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民主政治建设95

一 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的素质和民主意识95

二 科学技术革命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孕育着发展民主政治的气氛96

三 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法制建设97

四 科学技术革命改善了民主政治建设所需要的物质条件98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协调发展99

一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100

二 社会主义制度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01

第三节 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对外关系104

一 科学技术革命是调整国际关系、推动国际格局变迁的重要因素104

二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加深了各国间的相互依赖106

三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我国对外战略和政策的调整107

第一节 教育发展历史转向的动因:科学技术革命112

一 简单的历史回顾112

第四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12

二 科学技术革命与现代教育113

三 社会主义与现代教育116

第二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变奏119

一 工业革命前的文学艺术发展120

二 科学技术革命与文学艺术的交互作用122

三 谱写中国风格的双重变奏124

第三节 冲突与融合:科学技术革命与传统文化126

一 科学技术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冲击126

二 冲突与融合128

三 社会主义新文化130

一 科学技术革命前的信息文化交流132

第四节 科学技术革命的人文成果:信息传播与国际文化交流132

二 科学技术革命与信息文化交流133

三 信息文化交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135

第五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国防现代化137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军事技术137

一 军事技术与一般科技关系的历史考察138

二 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规律140

三 军事技术先行发展的原因分析146

第二节 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高技术战争150

一 20世纪80、90年代几场带有高科技色彩的局部战争的特点150

二 未来高科技战争158

第三节 用高科技武装我国的国防163

一 积极防御国防战略的高科技内涵163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科技国防167

第六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人口优化控制172

第一节 人口因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72

一 人口数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73

二 人口质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76

三 人的主体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79

第二节 人口因素与科学技术现代化183

一 人口文化素质与科学技术现代化183

二 人的全面发展与科学技术现代化187

第三节 人口与社会的协调优化191

一 人口与社会协调优化的途径和对策——“系统总体人口论”191

二 科学技术革命与人口优化控制前景196

第七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生态环境202

第一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生态环境的变化202

一 工业革命以前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03

二 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严重的环境污染204

三 生态环境污染发展的趋势207

第二节 生态环境优化的途径209

一 自然生态环境系统210

二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212

三 生态环境优化途径的探求214

第三节 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新发展219

一 自然决定人和人决定自然的片面性220

二 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新发展222

第八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决策优化系统224

第一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224

一 科学技术革命对管理决策的影响224

二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和方法226

第二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决策方法、决策思维229

一 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人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的发展230

二 科学技术革命与决策思维231

三 决策的类型233

四 科学技术革命与决策方法233

第三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决策主体的综合优化235

一 什么是决策主体235

二 科学技术革命与决策主体优化236

三 管理决策系统和参谋系统的关系237

第九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管理系统优化239

第一节 管理系统是一种网络系统239

一 管理主体系统239

二 管理客体系统241

第二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管理系统优化244

一 管理主体优化应具备的条件244

二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使管理系统优化246

第三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城乡管理系统优化250

一 科学技术革命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251

二 城市化与城市管理系统优化251

三 市长与城市管理系统优化253

四 信息化社会与城市管理系统优化254

五 科学技术革命与农业管理优化25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257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257

第十章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社会网络系统257

二 三大文明建设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网络系统26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空前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264

一 社会主义社会在加速发展着科学技术265

二 社会主义社会更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266

第三节 协调优化社会主义社会的网络系统268

一 建设与改革的关系268

二 三大建设系统之间的关系269

三 国内与国际的关系270

四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271

一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应有之义272

第四节 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272

二 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274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重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276

第十一章 对当代西方种种相关理论观点的述评287

第一节 对科学主义的述评287

一 科学主义的主要情况和基本观点288

二 对科学主义的评析291

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论启示306

第二节 对反科学思潮的评析309

一 反科学思潮的理论结构和主要观点309

二 对反科学思潮的评析313

三 几点启示318

第三节 对“趋同论”的评析319

一 对“信息社会”究竟应当怎么看320

二 面向科技新革命,注意批判“趋同论”331

第十二章 方法与理论的启示336

第一节 如何观察与处置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336

一 局部与全局336

二 重点与一般336

三 目前与长远337

一 系统方法338

第二节 现代科学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338

二 信息方法340

三 反馈方法341

四 功能模拟方法343

五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345

第三节 唯物史观与科技史观的统一348

一 社会形态观点348

二 矛盾观点350

三 实践观点352

四 群众观点353

主要参考文献357

后记3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