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工程手册 环境监测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奚旦立主编(东华大学)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62011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1016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10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工程手册 环境监测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污染与污染源1
二、环境污染的特征1
Ⅰ内容目录1
第一章 概述1
§1.1 环境污染的特征1
§1.2 环境监测3
Ⅲ插图目录4
图1-1监测系统示意图4
一、监测目标5
二、监测对象5
三、监测的程序和技术5
四、监测机构6
主要参考文献6
第二章 环境监测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7
§2.1 随机变量的分布及数字特征7
一、随机事件及其数字特征7
表2-1常用的样本统计特征值7
Ⅱ表格目录7
二、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和特征值8
表2-3常用的分布函数及其数字特征9
表2-2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9
图2-2对数正态分布密度函数11
三、直方图和理论概率曲线的估算11
图2-1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11
频率比较12
一、区间估计12
图2-3直方图与近似理论概率曲线12
§2.2 环境参数的统计推断12
表24某地空气中TSP实测频率与理论12
图2-4置信区间与置信概率的关系13
二、统计假设检验16
表2-5氨氮浓度分布的正态性检验22
表2-6NO?的样本观测值23
一、真值与误差25
图2-5算术概率坐标纸上的累计频率曲线25
§2.3 误差运算和可疑数据取舍25
图2-6对数概率坐标纸上的累计频率曲线25
四、误差的运算26
二、准确度与精密度26
三、有效数字和数值修约26
五、可疑数据的取舍27
§2.4 方差分析29
一、名词和条件29
表2-7狄克逊检验统计量D的计算公式29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30
表2-8单因素方差分析汇总表31
三、双因素方差分析32
表2-9双因素方差分析汇总表33
§2.5 回归分析35
表2-10相关系数检验临界值(rc)表35
一、相关系数35
二、一元线性回归36
表2-1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计算表格37
三、二元线性回归38
表212例2-30的原始数据及二元回归计算表40
§2.6 聚类分析41
一、原始数据的均匀化和聚类统计量41
二、Q型聚类分析42
表2-15距离系数矩阵43
表2-13原始数据表43
表2-14数据正规化表43
表2-18第三次刷新后的距离系数矩阵44
表216第一次刷新后的距离系数矩阵44
表2-17第二次刷新后的距离系数矩阵44
三、非参数性聚类分析45
图2-7聚类树图45
表2-19聚类综合表45
表220小城镇卫生基础设施状况调查结果45
四、模糊聚类法46
图2-8模糊聚类树图49
五、主成分分析法49
§2.7 时间序列分析54
一、平稳时间序列与非平稳时间序列54
图2-9监测区域聚类图54
二、时间序列的分析55
表2-21用移动平均法求NH3-N变化趋势56
表2-22某水井年平均Ca2+浓度变化趋势57
图2-10实测值与趋势线拟合58
表2-23标准正态分布表62
表2-24t分布的双侧临界值表64
表2-25x2分布临界值表65
表2-26F检验的临界值(1)α=0.1066
表2-27F检验的临界值(2)α=0.0567
表2-28F检验的临界值(3)α=0.0168
表2-29柯尔莫哥洛夫-斯米尔诺夫检验的百分位点表69
表2-30格拉布斯检验的临界值(双侧检验)70
表2-31狄克逊检验的临界值(双侧检验)70
主要参考文献71
表2-32极差比值法方差齐次检验临界值表71
表3-1水污染源种类72
§3.1 水质监测系统72
一、污染源监测72
第三章 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的设计72
表3-4污染源监测的目标和对象73
表3-2水污染物的类型73
表3-5城市污水监测的项目73
表3-3水污染参数的层次及参数73
表3-6工业废水监测的项目74
表3-7污染源监测的采样频率和水样种类76
三、水体水质监测77
表3-8各种类型水样的采样方式及其适用77
情况77
二、用水水质的监测77
表3-9用水水质监测的对象和采样要求78
表3-10地表水常规监测项目80
表3-11水质监测系统矩阵81
表3-12不同水体所需收集的水文资料82
表3-14一般河流、感潮河流和河口的监测断面布设原则83
表3-13Pb值法确定的7大水系监测断面数83
表3-15湖泊监测控制的采样垂线数目84
表3-16水库监测控制的采样垂线数目84
图3-1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84
图3-3某水系的累计等标负荷和监测站位86
图3-2某水系的累计支流数和监测站位86
表3-18垂线上采样站数目和水深的规定88
表3-17水面宽度和垂线数的规定88
表3-19某水系11个监测站监测数据的统计92
表3-20按数据平均值大小分配采样次数93
表3-21按数据变异系数大小分配采样次数93
图3-4自相关函数[(τ)]与时间间隔(τ)的关系95
图3-5图解法选择采样周期95
图3-6某卫生填埋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网96
四、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监测97
图3-8多层地下水采样井组98
图3-7典型的采样井剖面98
表3-22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级判据99
表3-24各类水体在不同评价等级时的水质100
监测时期100
表3-23环境影响评价的地表水环境监测范围100
表3-25湖泊(水库)中每条垂线的控制面积和评价等级101
表3-26分层采样位置101
表3-28海湾环境监测的范围103
表3-27海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级判据103
表3-29海湾采样点的布设与评价等级104
五、水体沉积物监测105
表3-30废水测流技术106
六、测流和采样技术106
图3-9巴氏计量槽各部分尺寸(m)107
表3-31巴氏计量槽各部分尺寸107
图3-10带观测井的计量槽(喉宽为250mm)108
表3-32咽喉式计量槽的喉宽与流量关系式108
表3-33一般咽喉式计量槽流量109
图3-11倒梯形P-B槽110
图3-12倒梯形P-B槽透视图110
表3-35倒梯形P-B槽尺寸和最大流量111
图3-13倒梯形P-B槽的构造尺寸111
表3-34倒梯形P-B槽的各部分尺寸111
图3-16矩形堰和三角堰112
图3-14倒梯形P-B槽流量与上游水深关系112
图3-15P-B槽安装简图112
图3-17闸下出流装置示意图113
图3-18重力圆管的水位关系114
图3-19测杆及锥形头114
图3-20测杆法测流操作示意图114
图3-21过水断面与测量垂线115
表3-36常规测速垂线数目115
表3-37大断面的最少测深垂线数目115
表3-38流速测点的分布116
表3-39流速仪的型号和测速范围116
表3-40岸边流速系数(α)值117
图3-22浮标投放深度示意图117
表3-41国内常用的采样器118
图3-23自动水质采样器结构示意图119
图3-25改良的凯末尔(Kemmerer)采水器119
图3-24简易采水器119
图3-26单层采水瓶120
图3-27深层采水器120
表3-42水样的容器和保存方法121
表3-43水样标签126
表3-44地表水采样记录表126
表3-45地下水采样记录表126
图3-28手工直接采样操作127
图3-290.025m2掘式采泥器127
表3-48柱状样品送样单128
表3-46表层沉积物采样记录表128
表347柱状样品采样记录表128
表3-49空气污染源种类129
图3-30手动活塞式钻式沉积物采样器129
一、污染源监测129
§3.2 空气质量监测系统129
表3-51人为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130
表3-50天然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130
表3-54监测目标、对象和项目131
表3-52空气污染物分类131
表3-53颗粒物分类131
表3-55圆形烟道的分环数和各点距烟道内壁的距离132
图3-32矩形烟道采样点的布设133
图3-33拱形烟道采样点的布设133
图3-31圆形烟道采样点的布设133
二、空气质量监测133
表3-56矩形烟道的分块和测点数133
表3-57空气污染常规监测项目134
图3-35采样孔防喷装置134
图3-34采样孔结构134
表3-58空气监测范围的尺度135
表3-59监测目标和样品代表性范围之间的关系135
表3-60不同污染物的监测目标与空间范围特征135
表3-61我国空气采样站设置数目的原则136
表3-63USEPA按人口和污染物种类确定最少站数的准则(1975)137
表3-62WHO对设置空气质量趋势采样站137
数目的建议137
采样站数(1976)138
表3-64USEPA确定指定污染源周围的最少138
表3-66监测网调整后采样站的数目139
表3-65某监测网的5年监测数据139
列线图(α=0.10)140
图3-37扇形布点法140
图3-36在给定的误差限内估计采样站数的140
图3-38放射式布点法141
表3-67最大地面浓度的位置与气象条件、烟囱高度的关系141
表3-68频率聚类分析原始矩阵142
表3-69各采样站空气污染物平均浓度数据143
图3-39监测点位模糊聚类图144
图3-40识别点源下风向地面中心线最大浓度的潜在区域147
图3-42观察到地面最大浓度必需的覆盖比148
图3-41对应于图3-40中表示的一个潜在148
区域148
表3-70监测频率和时间149
三、空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监测150
表3-71空气质量影响评价的分级判据(一)150
表3-72空气质量影响评价的分级判据(二)151
四、污染源采样技术152
图3-43重量法测定烟气含湿量装置152
图3-45干湿球测量装置154
图3-44冷凝器154
图3-46标准皮托管与U形压力计连接方法155
图3-47测压连接方法155
图3-48普通型烟尘采样系统158
图3-49动压平衡烟尘采样系统158
图3-51注射器采样系统159
图3-50吸收瓶采样系统159
图3-52几种加热式采样管160
表3-73有害气体使用的采样管道材料和滤料160
五、空气质量监测和采样技术161
图3-53真空采气瓶的抽真空装置162
图3-54低温冷凝浓缩采样163
表3-74常用冷冻剂163
图3-56恒温恒流采样器工作原理165
图3-55携带式采样器工作原理165
图3-57大流量采样器结构示意图165
图3-61多段向心式采样器原理示意图166
图3-58旋风分尘器原理示意图166
图3-59撞击式切割器原理示意图166
图3-60向心式切割器原理示意图166
§3.3 固体废物监测167
一、监测目标、对象和项目167
表3-75监测目标和对象168
表3-76城市垃圾的监测项目168
二、监测网的设计168
图3-62某污泥填埋场的取样条件170
图3-63槽罐内的三维网格172
三、采样的设备和质量控制172
图3-64混合废液采样器173
图3-65重瓶采样器173
图3-66舀式采样器173
图3-67套管采样器174
图3-68长铲采样器174
表3-77适用于不同废物的采样设备175
图3-69沟槽式渗水计的结构175
§3.4 噪声监测系统176
一、噪声源及环境噪声的监测176
表3-78噪声的特征176
表3-81固定噪声源调查表177
表3-79噪声监测的目标和对象177
表3-82流动噪声源调查表177
表3-80我国已颁布的有关噪声测量的标准177
表3-83噪声源监测的设计要求178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噪声监测179
表3-84环境噪声监测的设计要求179
表3-85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及要求180
表3-86不同等级评价项目监测调查工作的180
要求180
表3-87采样站的布设原则及测量时间180
主要参考文献181
一、监测数据的整编183
第四章 监测信息处理与数据库系统183
§4.1 监测数据的整编与分析183
表4-2底部沉积物采样记录表184
表4-3废水采样记录表184
表4-1水质采样记录表184
表4-6河流(湖泊)监测断面和垂线记录表185
表4-4气象数据记录表185
表4-5河流监测断面基本情况记录表185
表4-9空气监测数据汇总表186
表47河流水样送检表186
表4-8底部沉积物送检表186
表4-10降水酸度数据汇总表187
表4-11河流水质监测结果汇总表188
表4-12湖泊(水库)水质监测结果表190
表4-14空气监测日报统计表191
表4-13空气监测日报表191
表4-16降水监测综合表192
表4-15降水监测值报表192
表4-17空气日均值月报表193
表4-19降尘监测数据年统计表193
表4-18空气监测数据月报表193
表4-20硫酸盐化速率监测数据表194
表4-21空气监测数据年报表194
表4-22河流水质监测结果年度统计表195
表4-23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年度统计表196
统计表197
表4-24湖泊(水库)水质监测结果年度197
表4-26重点污染源废水排放统计表198
表4-27河流特征、水文参数年度统计表198
表4-25入河(湖)废水排放统计表198
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199
图4-1某河流断面NH3-N浓度多年变化盒?图199
表4-28湖泊特征及主要参数统计表199
图4-21984年全国降水等pH值线分布201
变化201
图4-4长江重庆段氨氮浓度历年变化201
图4-31992年8月黄浦江BOD5平均值沿程201
图4-5某市空气污染分类202
图4-6区域性酸雨因果图202
一、任务与方法203
二、分项对照法203
§4.2 用监测数据解释环境状况203
表4-29用监测数据解释环境状况的任务和204
方法204
表4-30河流各河段水质功能和超标倍数评价205
表4-31河流各河段各类参数的水质类别统计206
三、环境质量指数法207
表4-32某市大气污染物年平均浓度209
表4-34某市大气指数变化209
四、环境质量的模糊评价法209
表4-33大气指数的评价标准及分级系统209
图4-7升半梯形隶属函数分布图210
表4-35某河流水质分级标准210
表436DO的隶属度211
一、统计法212
表4-37各因子的权值212
§4.3 环境污染的预测与预报212
图4-8风向数量化示意图213
二、数学模型法214
表4-38常用河流和湖泊的数学模型216
表440空气中污染物扩散模型分类220
表4-39某些河流水质模型k1、k2和kn参考值220
表4-41污染物在空气中扩散的数学模型221
§4.4 环境质量报告书226
一、工作程序226
二、基本内容227
图4-9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制工作程序227
§4.5 环境监测数据库(DB)系统228
图4-10数据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229
一、数据库的特点和结构229
二、环境监测数据库设计的系统分析230
图4-11网状模型的数据结构示意图230
图4-12污染预报功能树230
图4-14河流水质功能和类别评价231
图4-13水质监测数据树231
三、数据库的软硬件条件设计232
图4-15基本的局域网络拓扑结构232
四、总控系统设计233
图4-16环境监测数据库逻辑模型234
图4-17主模块与一级子系统逻辑关系235
表4-42四种用户界面特点比较235
图4-18总控功能树236
图4-19总控框图236
表4-43监测数据库数据的主要来源237
五、数据库结构设计237
图4-21工业污染源评价所需数据238
图4-20工业污染源监测数据库数据支持功能238
表4-46垂线和采样点基本情况编码239
表4-47采样点监测数据编码239
表4-45断面基本情况编码239
表4-44断面与垂线基本情况与监测数据混合编码239
表4-50空气环境质量标准示例240
表4-49空气常规监测布点编码240
表4-48空气监测布点编码与质量标准240
图4-22数据库的校对、修改和删除功能241
图4-23格式查询条件242
六、监测数据库的模块结构242
表4-51数据字典的内容示例242
表4-52模块名称示例243
图4-24应用程序子系统模块结构244
图4-25环境污染现状评价模块结构244
七、制图与文档编制244
图4-26图形功能的逻辑关系245
图4-27城市空气监测点位显示246
图4-28城市TSP污染程度网格显示246
八、系统的运行和维护247
图4-29软件可维护性因素248
表4-53系统管理员界面的功能248
表4-54软件的维护工作249
主要参考文献249
表5-1有关水质的标准和规范250
第五章 水质监测250
§5.1 水质标准250
一、饮用水水质标准和其他生活用水标准252
二、工业用水水质标准和水质要求253
表5-3几个国家和组织的生活饮用水253
水质标准253
表5-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253
表5-4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水质标准255
表5-5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256
表5-7锅壳锅炉水质标准256
表5-6人工游泳池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56
表5-8水管锅炉、水火管组合锅炉水质标准257
表5-9热水锅炉水质标准257
表5-10直流锅炉水质要求258
表5-12冷却用水中碳酸盐硬度的最大258
允许值258
表5-13冷却用水水质要求(美国)258
表5-11冷却用水水质要求258
表5-15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用高纯水水质259
要求259
表5-14一些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259
表5-17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85)260
三、农业用水和渔业用水水质标准260
表5-16实验室用水水质标准(GB6682—86)260
四、水体污染控制标准261
表5-19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262
表5-18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262
表5-20地面水水质卫生要求264
表5-21地面水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264
表5-23河水水质标准(法国)265
表5-22地面水的用途分类和水质标准265
(美国)265
表5-24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266
表5-25用于制取饮用水的地面水水质要求(欧洲联盟)267
五、污水排放标准269
表5-26海水水质标准(GB3097—82)269
表5-27海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270
表5-28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71
表5-29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71
表5-30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定额及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72
表5-31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278
表5-32日本的废水排放标准278
表5-34日本的下水道接纳污水的水质标准279
表5-35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水质排放标准279
表5-33德国的废水排放标准279
表5-37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中有害物质280
允许浓度280
表5-36污水最终处理厂排放水标准(日本)280
§5.2 水的感官物理性状测定281
一、温度281
表5-38医院污水氯化消毒要求281
图5-1深水温度计281
二、臭282
表5-40臭和味强度等级282
表5-39臭气测定方法比较282
三、味283
四、肉眼可见物283
表5-41四种味觉的代表物质283
五、色283
表5-42各种色的测定方法比较284
表5-43各种主波长范围的色调284
图5-2色度图285
六、浑浊度286
图5-3烛光浊度计286
表5-44浑浊度测定方法的比较287
表5-45浑浊度读数精度288
图5-5塞氏盘289
七、透明度289
图5-4透明度计289
表5-46透明度测定方法的比较289
八、固体290
图5-6各种固体的关系291
图5-7易沉固体锥形筒291
表5-47不同浓度氯化钾的电导率(25℃)294
九、电导率294
表5-49pH值测定方法的比较295
§5.3 水的一般化学性能指标测定295
一、pH295
表5-48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295
表5-50国产酸度计的性能295
表5-52六种标准缓冲溶液在不同温度时的296
表5-51标准缓冲溶液的pH值296
pH值296
二、酸度296
表5-53酸度测定方法的比较297
图5-8游离二氧化碳含量诺模图298
三、碱度299
表5-54碱度测定方法的比较300
表5-55水中碱度的组成301
图5-9pH值与碱度离子存在的关系301
图5-10氢氧化物碱度诺模图303
四、硬度303
图5-11碳酸盐碱度诺模图304
图5-12重碳酸盐碱度诺模图305
表5-56硬度测定方法306
表5-57各种阳离子换算为硬度的系数306
表5-58几种硬度单位及其换算308
五、总含盐量(矿化度)308
六、氧化还原电位309
图5-13氧化还原电位测试装置示意图309
§5.4 水中溶解气体的测定310
表5-59不同温度下饱和甘汞电极电位表310
表5-61各种气体在水中的亨利定律常数311
表5-60溶解于水中普通气体的吸收系数311
一、溶解氧312
表5-62不同温度下氧在水中的溶解度312
(干空气含氧20.90%)313
图5-14溶解氧饱和百分率诺模图313
表5-63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汽压313
表5-64溶解氧测定方法的比较314
图5-15溶解氧瓶316
表5-65臭氧测定方法的比较318
二、臭氧318
三、二氧化碳320
表5-66游离二氧化碳的测定方法321
表5-67不同pH下总碳酸的浓度分布系数322
图5-16隔绝二氧化碳的碱滴定管装置323
图5-17隔绝二氧化碳的移液装置323
表5-68侵蚀性二氧化碳的测定方法324
二氧化碳理论值325
表5-69重碳酸盐二氧化碳所对应的游离325
表5-70侵蚀性二氧化碳计算表326
表5-71硫化氢系数327
四、硫化氢327
表5-72H2S的pK1值328
图5-18溶解的硫化物中H2S和HS-的百分比328
表5-73甲烷测定方法的比较329
五、甲烷329
图5-19可燃气体指示器330
六、污泥消化气体331
表5-74甲烷的亨利常数331
表5-75污泥消化气体测定方法的比较331
§5.5 水中金属和类金属的测定332
一、银332
表5-76银测定方法的比较333
二、砷334
表5-77砷测定方法的比较335
表5-78铍测定方法的比较337
三、铍337
表5-79石墨炉加热程序339
四、钙339
表5-80钙测定方法的比较339
五、镉341
表5-81镉测定方法的比较341
六、铬343
表5-82铬测定方法的比较344
七、铜346
表6-42铅标准系列(一)346
表5-83铜测定方法的比较347
八、铁349
表5-84铁测定方法的比较349
九、汞350
表5-85汞测定方法的比较351
图5-20测汞装置示意图353
十、钾355
表5-86钾及钠测定方法的比较355
十一、镁356
表5-87镁测定方法的比较357
表5-88锰测定方法的比较358
十二、锰358
十三、钠359
十四、镍360
表5-89镍测定方法的比较361
十五、铅363
表5-90铅测定方法的比较363
表5-91锑测定方法的比较365
十六、锑365
图5-21锑化氢发生吸收装置366
十七、硒367
表5-92硒测定方法的比较367
十八、锌369
表5-93锌测定方法的比较370
一、硫酸盐372
§5.6 水中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372
表5-94水中硫酸盐的测定方法的比较373
表5-95水中硫化物的测定方法的比较375
二、硫化物375
三、氯化物378
表5-96水中氯化物的测定方法的比较378
四、氟化物379
表5-97水中氟化物的测定方法的比较380
五、碘化物381
表5-98水中碘化物的测定方法的比较382
六、氰化物382
表5-99水中氰化物的测定方法的比较383
七、氨氮385
表5-100水中氨氮测定方法的比较386
百分比388
八、非离子氨388
表5-101氨的水溶液中非离子氨的摩尔388
表5-102水中硝酸盐测定方法的比较389
九、硝酸盐389
十、亚硝酸盐390
表5-103水中亚硝酸盐测定方法的比较391
表5-104水中余氯测定方法的比较392
十一、余氯392
表5-105永久性余氯标准比色管配制表393
十二、需氯量395
图5-22需氯量曲线395
十三、磷酸盐和总磷396
图5-23各种形式磷测定的流程图396
表5-106水中磷酸盐测定方法的比较397
§5.7 水中有机物质的测定400
一、化学需氧量(COD)400
表5-107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需氧量401
表5-108COD测定方法比较402
图5-24加热回流装置403
表5-109水样取用量和试剂用量表404
二、高锰酸盐指数404
表5-110高锰酸盐指数测定方法的比较405
图5-25有机物质好氧生物分解的两个阶段407
三、生物化学需氧量(BOD)407
表5-111生化需氧量测定方法的比较408
表5-112BOD5与试验稀释比410
表5-113由高锰酸盐指数求BOD5测定的410
稀释倍数410
四、有机物生物降解的耗氧速度常数411
表5-114不同水样的k1值和La值(20℃)411
图5-26图解法求k1和L8值412
五、总有机碳(TOC)412
表5-115总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比较413
六、总需氧量(TOD)414
七、活性炭氯仿萃取物(CCE)415
图5-27活性炭吸附装置415
八、紫外吸收值(UVA)416
九、油416
表5-116水中油的测定方法的比较417
表5-117苯的测定方法比较420
十、苯420
图5-28苯系物的标准色谱图421
十一、酚类421
表5-118酚类的测定方法比较422
可能状况425
表5-119水中各种氮素化合物组合的425
十二、有机氮和凯氏氮425
图5-29污染水中各种形式氮的变化425
表5-120有机氮测定水样体积的选择426
图5-30凯氏烧瓶和蒸馏器426
表5-121含氮量转换因子427
十三、总氮427
表5-122总氮测定方法比较428
表5-123有机磷测定方法的比较429
十四、有机磷429
表5-124滴滴涕测定方法的比较431
十五、滴滴涕431
十六、六六六432
表5-125DDT-六六六混合标准液433
十七、苯并(α)芘[B(α)P]433
图5-31滴滴涕和六六六的气相色谱图433
表5-126苯并(α)芘测定方法的比较434
表5-127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方法的比较435
十八、表面活性剂435
表5-128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方法的比较438
十九、聚丙烯酰胺(PAM)439
§5.8 水中放射性的测定440
表5-129放射性检测器441
表5-130总α放射性测定方法的比较442
一、总α放射性442
二、总β放射性444
三、个别放射性核素的测量446
主要参考文献447
第六章 空气质量监测449
§6.1 空气质量标准449
表6-1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TJ36—79)450
(GB3095—96)451
表6-3大气中十三类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GBJ4—73)451
表6-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451
表6-4同我国卫生标准相对应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理化性质和毒性一览表454
表6-5同我国卫生标准相对应的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理化性质和毒性一览表459
一、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471
§6.2 空气中含硫化合物的测定471
表6-6常用二氧化硫手工分析方法及性能比较471
表6-7亚硫酸钠标准系列473
图6-1吸收瓶采样系统473
表6-8常用二氧化硫自动分析方法及性能比较475
图6-2紫外荧光法SO2分析仪结构图478
图6-3紫外荧光法SO2分析仪气路结构图479
图6-4气相色谱法监测仪器装置示意图480
二、空气中硫化氢的测定481
图6-5制备硫化锌胶体溶液的装置484
表6-9硫化氢标准系列485
图6-6气样捕集容器(真空瓶)485
图6-7低温浓缩装置流程486
图6-8试样导入气相色谱仪时的流程487
三、空气中二硫化碳的测定487
表6-10二硫化碳标准系列489
图6-9玻璃配气瓶491
图6-10反向单向玻璃阀示意图492
四、空气中硫酸雾的测定493
图6-11负压采样箱示意图493
表6-11硫酸雾分析方法及性能比较494
图6-12硫酸雾速测仪497
表6-12硫酸标准系列497
表6-13废气中氮氧化物的化学分析法498
§6.3 空气中含氮化合物的测定498
一、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498
表6-14废气中氮氧化物连续分析法499
图6-13双球玻璃管501
表6-15亚硝酸钠标准系列(一)502
二、空气中氨的测定504
表6-16亚硝酸钠标准系列(二)504
表6-17废气中氨的测定方法原理及性能505
比较505
一、空气中氟化物的测定507
表6-18氯化铵标准系列507
§6.4 空气中含卤素化合物的测定507
比较508
表6-19废气中氟化物的测定方法及性能508
表6-20氟化钠标准系列(一)509
表6-21氟化钠标准系列(二)511
二、空气中氯的测定512
表6-22溴酸钾标准系列514
三、空气中氯化氢的测定515
表6-23废气中氯化氢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15
表6-24氯化钾标准系列(一)516
§6.5 空气中其他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518
表6-25氯化钾标准系列(二)518
一、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518
表6-26废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方法及性能519
比较519
及性能比较521
表6-27环境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方法521
二、空气中氰化氢的测定522
表6-28废气中氰化氢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23
表6-29氰化钾标准系列(一)525
表6-30氰化钾标准系列(二)526
§6.6 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527
一、污染源排放烟尘的测定527
图6-14普通型烟尘采样系统528
二、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529
表6-31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校准记录530
图615大流量采样器校准示意图530
表6-32总悬浮颗粒物现场采样记录531
表6-33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分析记录531
三、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533
四、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533
图6-16干法采样示意图534
§6.7 空气中光化学氧化剂和臭氧的测定535
一、空气中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535
表6-34臭氧标准系列(一)536
二、空气中臭氧的测定537
表6-35空气中臭氧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38
表6-36臭氧标准系列(二)539
一、空气中汞的测定540
§6.8 空气中金属及类金属元素的测定540
表6-37废气中汞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41
表6-38氯化汞标准系列542
表6-39环境空气中汞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42
图6-17汞蒸气测定气路流程图544
表6-40氯化汞标准系列544
二、空气中铅的测定544
表6-41废气中铅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45
表6-43环境空气中铅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47
表6-44铅标准系列(二)548
三、空气中铍的测定549
表6-45废气中铍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49
表6-47硫酸铍标准系列(二)550
表6-46硫酸铍标准系列(一)550
表6-48环境空气中铍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51
表6-50铍标准系列552
表6-49石墨炉工作条件552
四、空气中铬的测定553
表6-51废气中铬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53
表6-52三氧化铬标准系列554
表6-53环境空气中铬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55
表6-54铬标准系列556
表6-55空气中铁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56
五、空气中铁的测定556
表6-56铁标准系列557
六、空气中砷的测定558
图6-18砷化氢发生与吸收装置559
表6-57空气中砷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59
七、空气中硒的测定560
表6-58砷标准系列560
表6-59空气中硒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61
表6-60硒标准系列562
表6-61空气中锑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63
八、空气中锑的测定563
表6-62锑标准系列564
图6-19三氢化锑发生与吸收装置564
表6-63空气中铜、锌、镉、锰及镍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65
九、空气中铜、锌、镉、锰及镍的测定565
表6-64各元素测定范围(火焰原子吸收法)566
表6-65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工作条件566
条件567
表6-67五元素混合标准系列567
表6-66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工作567
图6-20色谱流程图568
一、空气中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568
§6.9 空气中有机物的测定568
图6-23总烃色谱图569
图6-21除烃净化空气装置569
图6-22甲烷与空气及其他烃的分离色谱图569
图6-24色谱流程图570
图6-25色谱峰图571
二、空气中甲醛的测定572
表6-68甲醛标准系列573
表6-69空气中甲醇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75
三、空气中甲醇的测定575
图6-26甲醇色谱图576
四、空气中丙酮的测定576
表6-70甲醇标准系列576
图6-27活性炭吸附采样管577
表6-71丙酮标准系列(一)577
五、空气中氯乙烯的测定579
表6-72丙酮标准系列(二)579
表6-73空气中氯乙烯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80
六、空气中丙烯醛的测定581
图6-28氯乙烯在二硫化碳中的色谱图581
表6-74丙烯醛标准系列582
图6-29接浓缩柱用的六通阀工作原理图583
七、空气中氯丁二烯的测定584
表6-75空气中氯丁二烯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84
图6-30活性炭采样管585
图6-31氯丁二烯在四氯化碳溶剂中的色谱图585
八、空气中丙烯腈的测定586
表6-76空气中丙烯腈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86
图6-32丙烯腈色谱图587
九、空气中吡啶的测定588
表6-77吡啶标准系列589
图6-33吡啶色谱图590
十、空气中环氧氯丙烷的测定591
图6-34吸附采样管591
图6-36环氧氯丙烷柱2色谱图592
图6-35环氧氯丙烷柱1色谱图592
表6-78环氧氯丙烷标准系列594
十一、空气中苯系物的测定595
表6-79废气中苯系物的各种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95
图6-37苯系物色谱图596
表6-80环境空气中苯系物各种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97
表6-81苯系物各品种不同浓度的配制表598
图6-38苯系物各组分色谱图598
表6-82各组分的比保留时间599
表6-83废气中挥发酚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599
十二、空气中挥发酚的测定599
表6-84酚标准系列601
表6-85环境空气中挥发酚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602
表6-86酚标准系列602
十三、空气中硝基苯的测定603
表6-87空气中硝基苯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603
十四、空气中苯胺的测定604
图6-39硝基苯等色谱图604
表6-88苯胺标准系列605
十五、空气中苯乙烯的测定606
十六、空气中苯并(α)芘的测定606
表6-89空气中苯并(α)芘的测定及性能比较606
十七、废气中有机硫化物的测定609
表6-90废气中有机硫化物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610
图6-40有机硫化物的色谱图611
§6.1 0空气中农药的测定612
表6-91空气中甲基对硫磷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612
一、空气中甲基对硫磷的测定612
图6-41甲基对硫磷气相色谱图613
图6-42水解管615
表6-92甲基对硫磷标准系列615
二、空气中敌百虫的测定615
表6-93敌百虫标准系列616
§6.1 1废气中沥青烟的测定617
表6-94废气中沥青烟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617
表6-95沥青烟标准系列618
一、废气中光气的测定619
§6.1 2空气中光气的测定619
表6-96废气中光气测定方法的原理及特性比较619
二、环境空气中光气的测定621
一、恶臭物质组分的测定622
§6.1 3空气中恶臭的测定622
表6-97光气标准系列622
图6-43草酸滤膜采集氨623
表6-98氨标准系列623
图6-44草酸玻璃珠采样管624
图6-45三甲胺采样装置624
表6-99空气中三甲胺的测定方法及性能比较625
图6-46试样分解回收装置626
图6-47气相色谱分析装置627
图6-49气路系统图627
图6-48样品浓缩装置627
表6-100官能实验方法及原理631
§6.1 4空气中石棉的测定631
二、官能实验631
二、氡的测定633
图6-50空气采样示意图633
§6.1 5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测定633
一、长寿命α放射性的测定633
表6-101空气中氡的测定方法634
图6-51双滤膜采样筒示意图634
主要参考文献635
第七章 固体废物监测636
§7.1 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636
二、危险废物的定义和鉴别636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636
表7-1美国危险废物的定义及鉴别标准637
§7.2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638
表7-2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浸出毒性638
鉴别标准638
一、样品的采集638
表7-3批量大小与最少份样数639
表7-4份样量和采样铲容量639
图7-1采样示意图639
表7-5所需最少的采样车数640
图7-2车厢中的采样布点640
图7-3废渣堆中采样点的分布640
二、样品的制备641
三、样品的水分测定641
五、样品的保存和记录641
四、样品pH值的测定641
§7.3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642
二、易燃性试验方法642
表7-6采样记录表642
三、腐蚀性试验方法642
一、急性毒性初筛试验642
图7-4固体废物反应器643
六、浸出毒性试验方法643
四、反应性试验方法643
五、遇水反应性试验方法643
一、重金属和类金属测定644
§7.4 浸出液中有害物质测定644
图7-5测汞装置示意图644
图7-6汞还原瓶示意图645
表7-8仪器工作条件647
表7-7五种元素的特征浓度、检测下限、最佳测定浓度范围647
图7-7锌、镉、铅、铜的极谱图649
表7-9各种支持电介质条件下部分金属离子的峰电位649
图7-8氢化物发生与吸收装置示意图651
图7-9锑化氢分离装置659
二、无机非金属测定663
图7-10铍量加入法曲线663
图7-11氟化物蒸馏装置示意图665
图7-12硫化氢吹气装置示意图669
三、有机化合物测定671
表7-12单标准中间液浓度672
表7-10单标准贮备液的配制672
表7-11单贮备液浓度表672
(SE-30)673
(OV-225)673
图7-14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分离谱图673
图7-13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分离谱图673
表7-13混合标样的浓度673
表7-14各组分保留时间674
§7.5 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675
表7-15混合标样中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及峰高675
一、生活垃圾及其分类675
二、生活垃圾特性分析676
三、热值的测定方法677
图7-15氧弹外形图678
图7-16氧弹剖面图678
图7-17绝热较差时雷诺校正图679
图7-20压片机679
图7-18绝热良好时的雷诺校正图679
图7-19铁丝穿在模板内679
图7-21压好的样品679
图7-22充气示意图680
图7-23卡计安装示意图680
四、渗沥水分析681
表7-16渗沥水与一般生活污水的组成681
表7-17渗沥水化学特性682
图7-24典型安全填埋场示意图及渗沥水683
采样点683
五、渗沥试验683
图7-25有害废物淋浸过程684
图7-26固体废物渗沥模型试验装置684
六、垃圾堆场蝇类孳生密度的测定684
图7-27生活垃圾渗沥柱简图685
七、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和处理686
表7-18蝇类密度调查表686
主要参考文献687
一、声音和噪声688
表8-1声音的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688
§8.1 噪声及其物理量度688
第八章 噪声监测688
二、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688
三、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690
图8-1两噪声源的叠加曲线690
图8-2背景噪声修正曲线690
图8-3等响曲线691
图8-4A、B、C、D计权特性曲线692
四、噪声的频谱分析693
图8-5噪声频谱图694
表8-2常用1倍频程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和694
截止频率694
§8.2 噪声测量仪器695
一、声级计695
图8-6声级计工作方框图695
一、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696
二、其他噪声测量仪器696
图8-7PSI-2型声级计696
§8.3 噪声标准696
表8-3城市各类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值697
表8-4我国工业企业噪声标准697
二、工业企业噪声标准697
四、海洋船舶噪声级规定698
表8-5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698
表8-6海洋船舶各舱室噪声级最大限制值698
三、机动车辆允许噪声标准698
六、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699
表8-8内河船舶不同舱室噪声级最大限制值699
五、内河船舶噪声级规定699
表8-7内河船舶分类表699
七、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700
限值700
§8.4 噪声测量方法700
一、城市环境噪声测量方法700
表8-9机场周围区域分类及噪声标准值700
表8-10建筑施工场界各不同施工阶段噪声700
表8-11城市环境噪声测量数据表702
附表A-1m(0—50)的对数值704
附表A-2△L与△L'值705
表8-12工业企业噪声测量记录表706
二、工业企业噪声测量方法706
表8-13工业企业等效连续声级记录表707
图8-8厂界噪声测点示意图707
三、内河航道及港口内船舶辐射噪声测量方法707
表8-14船舶噪声测量中背景噪声修正表708
表8-15船舶噪声测量中取近似整数的距离d所对应的△L值709
附录C-1船舶辐射噪声测量报告709
附录C-2船舶辐射噪声A声级测量记录711
附录C-3辐射噪声频谱测量记录712
四、水下噪声测量方法712
图8-9推荐使用的一种测声系统结构及714
布设方式714
表8-16水下噪声测量中干扰噪声修正715
五、机动车辆噪声测量方法716
图8-10车外噪声测量场地示意图717
表8-17车外噪声测量记录表718
表8-18车内噪声测量记录表719
图8-11驾驶室内噪声测量图719
六、摩托车噪声测量方法719
表8-19车内噪声频谱719
图8-12测量场地示意图720
表8-20摩托车行驶噪声测量记录和结果721
表8-21摩托车排气管后方噪声测量记录和结果722
七、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723
表8-22飞机噪声监测记录表724
表8-23飞机噪声计算噪度系数表727
表8-24城市各类区域铅垂向Z振级标准值729
一、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729
图8-13一次飞行的时间历程729
§8.5 振动及测量方法729
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730
表8-25环境振动测量中稳态或冲击振动测量记录表731
表8-26环境振动测量中无规则振动测量732
记录表732
表8-27环境振动测量中铁路振动记录表733
主要参考文献734
第九章 生物监测735
表9-1生物监测的方法735
§9.1 生物监测及监测方法735
表9-2部分生物的忍耐指标736
§9.2 空气污染的生物监测736
一、敏感生物、耐污生物和指示生物736
表9-5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华东、华中、西南部分地区以及河南、陕西、甘肃等省的南部地区)的抗污绿化树种737
表9-3我国北部地区(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的抗污染绿化树种737
表9-4我国北部地区净化空气的绿化树种737
表9-8我国南部地区净化空气的绿化树种738
表9-6我国中部地区净化空气的绿化树种738
表9-7我国南部地区(包括华南及西南部分地区)的抗污绿化树种738
二、空气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739
表9-9病原体在室内空气中生存的时间740
三、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测定740
表9-10前苏联居室空气微生物的卫生评价740
参考表740
表9-11日本评价居室空气清洁度的标准740
图9-1采样头(滤模架)741
图9-2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过程745
四、人体生物材料污染物含量的评价745
一、生物指数和生物种的多样性指数746
图9-3CO接触量与COHb的关系746
§9.3 水体污染的生物监测746
表9-12贝克生物指数值与污染程度的关系747
表9-13贝克-津田生物指数值与污染程度的关系747
表9-14特伦特生物指数748
二、污水生物系统749
表9-15污水生物系统各带的化学和生物特征749
图9-4流水式生物测试系统750
三、生物测试750
图9-5鱼类回避活动实验装置751
四、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法751
图9-7沉式PFU753
图9-8分散式PFU753
图9-9静态毒性试验盘中PFU的布放753
图9-10静态毒性试验试验区的布置753
图9-6漂浮式PFU753
图9-11动态毒性试验——流水、稀释系统754
表9-16PFU微型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参数754
图9-12污染物毒性和剂量的关系755
§9.4 生物毒理试验755
一、实验动物与毒性试验755
图9-13用曲线法求LD50756
图9-14静态染毒柜756
二、吸入毒性试验756
表9-17急性毒性分级表756
图9-15灌胃姿势示意图757
图9-16TLm的直线内插法757
三、口服毒性试验757
四、鱼类毒性试验757
表9-18某毒物实验结果758
五、利用发光细菌监测环境中有毒污染物759
(用于工业废水)760
表9-20测定发光强度的标准系列试管(用于气体)760
表9-19测定发光强度的标准系列试管760
表9-21工业废水生物毒性测定结果761
表9-22样品EC50值同生物毒性的关系761
六、用Ames法检测环境中致癌物761
表9-23气体生物毒性测试结果762
图9-17Ames试验763
表9-24亚硝基胍(NTG)致突变性初检结果764
§9.5 生物材料测定764
一、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的测定765
浓度(%)换算表767
表9-25肺泡中COb浓度(mg/m3)与COHb767
二、血中铅的测定767
图9-18COHb与COb的相关曲线767
三、尿中铅的测定769
四、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EP)测定770
表9-26尿中铅标准系列管的制备770
五、头发中总汞的测定771
表9-27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标准系列管的制备771
六、头发中砷化物测定773
七、头发中铅的测定774
§9.6 生态监测775
一、地面监测776
表9-28可用生态监测评估的生境属性776
图9-20飞行高度与采样有效宽度的关系777
二、航空监测777
图9-19覆盖研究区域的坐标和系统勘察的777
飞行轨迹777
图9-21生态监测流程图778
三、卫星监测778
主要参考文献779
表9-29从地球资源卫星视觉数据中可获得的结果779
四、生态监测方案779
第十章 自动监测780
§10.1自动监测系统780
一、自动监测的特点及分类780
表10-1部分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781
图10-1几种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781
图102连续流动分析(CFA)和流动注射分析(FIA)示意图782
图10-3连续流动和流动注射分析系统的功能782
图10-5自动监测系统方框图783
二、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和组成783
图10-4遥测系统示意图783
图10-6自动监测系统计算机网络框图784
图10-7自动监测无线通信系统框图784
图10-8分站组成方块图784
三、水质自动监测系统784
表10-3MKⅢ型鱼自动监测仪监测指标及786
响应时间786
表10-2水质自动监测项目及可选用的方法786
图10-9水质自动监测分站监测流程框图787
图10-10双路采水系统的水质自动监测流程示意图787
表10-4典型中央控制室和无线电中继站基本设备788
表10-5水质自动监测站分站的设备构成788
表10-6不同类型水质自动监测分站的比较789
表10-7各种型式取水口头部设计的比较790
表10-8WHO建议的监测点数量791
四、空气自动监测系统791
图10-11标准监测分站图792
表10-9Ⅰ类监测点的监测项目792
表10-10典型技术参数793
图10-12典型分站方框图793
表10-12空气监测仪器校准标样制取方法794
表10-11中、美、日空气自动监测仪器比较794
图10-13水温自动监测仪原理图795
§10.2自动监测仪器795
表10-13各种监测项目对采样材料的要求795
一、水质自动监测仪器795
图10-14电流法电导率监测仪工作原理796
图10-15pH连续自动监测仪原理图796
图10-16溶解氧测定仪原理图797
图10-17表面散射式浊度测定仪原理图797
图10-19微生物膜传感器BOD自动测定仪798
工作原理798
图10-18电位滴定式COD自动滴定仪798
工作原理798
图10-20TOC连续自动测定仪工作流程799
图10-21UV吸收自动测定仪工作原理799
表10-14空气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800
一、摄影遥测800
二、大气自动监测仪器800
§10.3遥测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800
图10-23胶片对电磁波的感光灵敏度801
图10-22土壤、植物和水体对电磁波的801
反射能力801
图10-24单镜头航空相机的结构802
二、热红外扫描技术802
图10-25热红外扫描系统工作过程803
图10-26NO、NO2、SO2的吸收光谱803
三、相关光谱技术803
图10-27相关光谱原理图804
图10-28相关光谱遥测仪组件804
四、激光雷达技术804
图10-29拉曼激光雷达示意图805
表10-15激光雷达的种类805
图10-30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原理图806
主要参考文献806
表10-16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对大气污染物的测定806
§11.1检气管807
一、检气管的制备807
第十一章 简易监测和事故应急监测807
表11-1常用检气管808
图11-1检气管标定的标准曲线809
二、检气管的标定及使用809
图11-2浓度标尺810
图11-5标准浓度表810
图11-3不同管径检气管变色柱长度校正表810
图11-4不同管径检气管的标准曲线810
§11.2简易比色法811
表11-2几种污染物的试纸比色表811
一、试纸比色法811
二、溶液比色法811
图11-6检气管的基本结构811
一、环炉技术的原理812
表11-3几种常见气体的溶液快速法测定812
三、人工标准色阶的制备812
§11.3环炉技术812
图11-7环炉法分离过程示意图813
二、环炉仪器813
图11-8金属质环炉813
图11-9玻璃环炉813
表11-4环炉法测定空气中铅的结果示例814
三、应用实例814
§11.4固体监测器814
§11.5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应急监测815
表11-5世界上95个国家化学事故资料统计815
图11-10两种固体监测器示意图815
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产生的原因与特征815
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对策816
四、化学毒品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817
三、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网络817
表11-6部分化学毒品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817
五、有毒气体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820
表11-7部分有毒气体污染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820
六、爆炸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822
表11-8常见有毒气体爆炸的污染物及应急822
监测和处置方法822
表11-9常见毒害品爆炸的污染物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824
表11-10常见农药急性中毒的急救方法826
七、农药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826
八、腐蚀性污染物质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及处置方法827
九、溢油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827
表11-13溢油应急监测、处置方法及比较828
表11-11酸、碱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828
表11-12溢油量的估算828
主要参考文献829
第十二章 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830
§12.1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830
§12.2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832
一、标准和标准分析方法832
表12-1国外水质分析方法833
二、分析方法标准化834
三、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835
图12-2国外方法标准化的组织机构835
图12-1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组织管理系统图835
四、环境标准物质838
表12-2国际上与水环境有关的标准物质840
技术院)841
表12-3标准水样SKM-1643的推荐浓度841
表12-4标准水样的稳定性试验(日本工业841
表12-5溶液中汞的损失842
1995年)843
表12-6液体标准样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843
表12-7标准溶液(中国环境监测总站844
1995年)844
表12-8有机标准溶液(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995年)845
测定系统847
图12-4以SI(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准确847
图12-3制备标准水样的一般程序847
表12-9美国NBS气体标准物质(SRM)848
表12-10日本工业规格(JIB)气体标准物质850
表12-11我国气体标准物质852
表12-12大气监测用液体标准样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995年)852
表12-13两种环境标准物质的组成853
表12-14固体标准样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995年)853
一、地面水采样854
§12.3水质监测质量保证854
表12-15采样记录表858
表12-16水质监测项目和水样保存方法858
表12-17样品登记表861
二、地下水采样862
表12-18地下水采样点基本情况863
表12-19地下水采样记录865
表12-20地下水水样送检单865
三、废水和污水采样865
四、特殊监测项目的采样867
五、沉积物采样867
表12-21沉积物送样单868
六、监测实验室基础869
表12-2315—30℃时水的密度871
表12-22水在10—40℃间的γ值871
图12-5用黑白板衬观察液面示意图872
表12-24滴定管校正值一例872
七、数据处理及名词解释872
图12-6乳白背蓝线量器的液面观察示意图872
八、实验室质量保证879
图12-7质量控制图的基本组成882
图12-8均数控制图883
图12-9空白试验值控制图883
表12-25SDDC法测砷的空白试验值883
表12-26双硫腙法测出的加标回收率884
图12-10准确度控制图884
图12-11均数极差控制图(?-R图)885
图12-12均数极差控制图(实例)885
表12-27控制图系数表885
表12-28镉试剂法测镉含量886
表12-29平行双样相对偏差表887
图12-13多样控制图887
表12-30标准溶液测量次数表889
图12-14双样图的基本图形890
图12-15磷酸盐分析互校实验示意图892
九、方法验证的步骤和数据汇总格式893
表12-31方法的检测限、浓度上限及相关系数的汇总893
表12-32精密度测试数据汇总表(原始数据,不作处理)894
表12-33统一样品测定数据汇总及检验结895
果表895
表12-35统一样品数据经检验剔除离群值后,重新计算的各项参数896
表12-34实际样品测定数据汇总表896
表12-36统一样品各项参数的计算结果897
图12-16数据处理流程图898
表12-37方法测试的最后特性参数值900
一、城市区域环境空气监测布点法901
三、环境空气监测采样的质量控制901
§12.4空气监测质量保证901
二、污染源对环境影响监测的布点法901
四、污染源监测的布点法902
五、污染源采样及采样点的布置902
图12-17污染源调查工作程序图903
图12-18采样系统的组成904
六、采样系统的组成904
七、颗粒物采样904
图12-19污染源采样系统示意图904
图12-20英国标准集尘器905
图12-21大流量采样器905
表12-38滤膜采样记录表格906
图12-23多级喷射冲击式采样器907
图12-22小流量滤膜采样夹907
图12-24台架试验用采样头908
图12-25整车试验用采样头909
八、气体采样909
表12-39气体采样记录表910
图12-27吸收瓶采样系统911
图12-26低温冷凝采样装置911
表12-40空气采样常用的致冷剂911
图12-29注射器采样系统(B)912
九、监测结果表示方法912
图12-28注射器采样系统(A)912
表12-41几种常规污染气体的mg/m3与mL/m3的换算结果913
表12-42常见的恶臭物质915
表12-43恶臭强度表示法915
十、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处理916
表12-44煤燃烧的排放因子917
表12-45油燃烧的排放因子917
表12-46天然气燃烧的排放因子917
十一、风向玫瑰图和污染玫瑰图920
表12-4716个等分点的风向和风频表920
图12-31某市分级风向频率图921
图12-30风向玫瑰图921
图12-33污染风频图922
图12-32风向玫瑰图922
表12-48风向分析表922
图12-34二氧化硫污染玫瑰图923
表12-49SO2污染与风向的关系923
表12-50某区四个监测点的P50、P90变化率924
图12-35监测区域SO2(0.5h平均浓度)污染玫瑰图924
表12-51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的临界值925
表12-52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计算表925
表12-53Fisher氏t值表926
图12-36皂膜流量计927
十二、实验室质量控制927
图12-37皂膜计体积标准示意图927
表12-54不同温度计下水的密度928
表12-55皂膜流量计体积校准记录表928
表12-56转子流量计校准数据表(用皂膜计校准)929
图12-38用皂膜计校准转子流量计装置图929
表12-57不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kPa)930
表12-58定时钟校准表932
图12-39定时钟校准装置图932
图12-40用气体定量管从钢瓶中取气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