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气污染监测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气污染监测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2889946.jpg)
- 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15063·3579
- 出版时间:1984
- 标注页数:1023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10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气污染监测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理论与概念篇3
一、主要术语及其定义3
1.什么是“安全”的定义?3
2.什么是“文化”的定义?4
3.什么是“安全文化”的定义?6
4.“安全文化”的概念是何时提出的?7
二、基本概念9
5.什么是安全观念文化?9
6.什么是安全行为文化?10
7.什么是安全物质文化?12
8.什么是大众安全文化?14
9.什么是安全科学的概念?15
10.什么是安全科学研究的要素及范畴?16
11.为什么要研究人类的安全哲学和安全思维方法?18
12.为什么要进行大众的安全文化建设?20
13.为什么说安全文化是大众文化?22
14.为什么说安全文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24
15.为什么说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安全文化系统工程?25
16.为什么说安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影响着子孙万代?27
17.什么是企业安全文化?29
18.什么是安全教育原则?31
三、基本理论32
19.安全文化建设涉及哪些领域?32
20.安全文化涉及哪些领域?34
21.安全文化的层次和结构是怎样的?36
22.安全文化研究的对象是什么?37
23.安全文化的系统是怎样的?39
24.安全文化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40
25.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42
26.安全文化与环境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44
27.安全文化与减灾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46
28.安全文化与预防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47
29.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怎样的?49
30.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是怎样的?51
31.安全文化与安全经济的关系是怎样的?52
32.安全文化建设面临哪些主要问题?54
33.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6
34.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有哪些?58
35.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59
36.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61
37.企业安全文化的范畴是怎样的?62
38.企业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如何?64
39.企业安全文化涉及的对象有哪些?66
40.安全文化建设与事故预防的关系是什么?68
41.安全文化与质量文化的关系怎样?69
42.怎样着眼于21世纪发展安全文化?75
方法与原理篇75
一、应用原理及基础75
43.为什么说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应极为重视安全科技发展和生活领域的安全?76
44.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途径是什么?78
45.什么是安全文化的原则?80
46.如何进行安全文化的系统工程?82
47.怎样进行大众安全文化建设?82
48.如何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模式?85
49.建设产业安全文化应该考虑什么问题?85
50.如何建设环境文化?88
51.如何发展减灾文化?90
52.如何实施安全文化战略?92
53.政府官员(公务员)应建立怎样的安全哲学观(安全观)?95
54.企业法人代表应建立怎样的安全生产观?97
55.安全文化及其安全文化建设方法有哪些?99
二、方法和手段99
56.什么是安全文化的手段?101
57.什么是安全文化的评价?103
58.什么是安全的教育方法?105
59.什么是安全的管理手段?108
60.什么是企业的安全经济手段?110
61.什么是安全生产的行政手段?111
62.什么是企业的安全文化手段?113
63.企业安全文化的方法有哪些?115
64.企业安全文化的工具有哪些?117
65.企业安全文化的应用模式如何?119
实践与应用篇125
一、大众安全文化实践与应用125
66.如何进行社会公众的安全文化建设?125
67.如何应用安全的管理手段?127
68.如何实施质量文化战略?130
69.如何在家庭室内减灾方面建设安全文化?132
70.如何进行社会大众的安全教育?134
71.如何进行官员的安全教育?136
72.如何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事故预防?137
73.如何在城市景观方面建设安全文化?140
74.如何在减少社会生命风险方面建设安全文化?142
75.怎样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来提高应急避难自救行为?144
二、减灾文化、环境文化与预防文化的实践与应用146
76.如何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实现减灾目标?146
77.如何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来提高安全减灾意识?147
78.如何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人类环境保护?149
79.如何实施减灾安全文化战略?151
80.如何实施环境文化战略?152
81.如何实施预防文化战略?154
82.如何建设安全设计文化?157
83.如何从“国际减灾日”主题认识安全文化?160
三、企业安全文化实践与应用163
84.企业安全文化产生的作用是怎样的?163
85.如何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164
86.如何形成企业安全文化机制?167
87.如何实施企业安全文化战略?168
88.企业职工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哪些?169
89.企业用什么教育形式进行职工安全教育?171
90.如何进行企业安全专职人员的学历教育?172
91.如何应用企业的安全经济手段?174
四、产业安全文化实践与应用177
92.如何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177
93.如何进行民航安全文化建设?180
94.如何进行铁路安全文化建设?184
95.如何进行军工安全文化建设?186
96.如何进行化工安全文化建设?189
97.如何进行建筑安全文化建设?191
98.如何进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193
99.如何进行乡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195
100.如何进行冶金工业安全文化建设?199
附录 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书581
后记581
第二十节 硝基苯581
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582
第二十一节硫醇586
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比色法587
第二十二节过氧乙酰硝酸酯590
气相色谱法591
第二十三节苯乙烯593
气相色谱法593
第八章 金属和砷600
第一节 铬(六价)604
一、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605
二、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10
第二节 铍614
一、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615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19
三、气相色谱法621
第三节 锰及其化合物625
一、高碘酸钾氧化比色法(氢氟酸-硫酸分解)626
二、高碘酸钾氧化比色法(焦磷酸分解)629
三、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32
第四节 镉636
一、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37
二、阳极溶出伏安法640
三、双硫腙比色法641
第五节 铅及其无机化合物645
一、双硫腙比色法646
二、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52
三、阳极溶出伏安法656
第六节 汞659
一、无火焰原子吸收法(高锰酸钾氧化)660
二、无火焰原子吸收法(金汞齐富集)664
三、沉淀比色法669
第七节 镍67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673
第八节 砷676
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677
第九章 无机含卤素化合物684
第一节 氟化氢和氟化物684
一、氟离子电极法(液体吸收采样)686
二、氟离子电极法(浸渍滤纸采样)692
三、氟试剂比色法696
第二节 氯703
一、甲基橙比色法705
二、联邻甲苯胺比色法708
第三节 氯化氢712
一、硫氰酸汞比色法712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715
第十章 无机含氮化合物和氧化剂719
第一节 氧化氮719
一、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溶液吸收采样)722
二、化学发光法728
三、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固体吸附采样)734
四、库仑原电池法739
第二节 氰化氢747
巴比妥酸比色法748
第三节 氨752
一、纳氏试剂比色法753
二、靛酚蓝比色法755
三、亚硝酸盐比色法760
第四节 臭氧和总氧化剂765
一、中性碘化钾比色法767
二、碱性碘化钾比色法771
三、硼酸碘化钾法778
四、改进的中性碘化钾法781
五、丁子香酚-甲醛比色法784
六、库仑原电池法788
七、化学发光法794
第十一章 无机含硫、含磷化合物801
第一节 二氧化硫801
一、副玫瑰苯胺比色法(四氯汞钠溶液吸收)803
二、库仑滴定法812
三、副玫瑰苯胺比色法(三乙醇胺溶液吸收)819
第二节 硫酸雾822
一、硫酸钡比浊法823
二、二乙胺比色法826
第三节 硫酸盐化速率832
二氧化铅法832
第四节 硫化氢836
一、亚甲基蓝比色法(锌氨络盐吸收)838
二、亚甲基蓝比色法(氢氧化镉-聚乙烯醇磷酸铵吸收)841
第五节 二硫化碳846
二乙胺比色法846
第六节 五氧化二磷851
钼蓝比色法851
第十二章 颗粒物质856
第一节 飘尘857
一、大流量采样法858
二、低流量采样法863
三、压电晶体差频法866
第二节 降尘874
一、灰尘自然沉降量(重量法)874
二、降尘的成分分析880
第十三章 气象参数888
第一节 风向和风速889
一、风向和风速测量意义889
二、风向和风速测量方法890
第二节 温度和湿度897
一、温度与湿度的测量意义897
二、温度与湿度的测量方法899
第三节 大气压力913
一、大气压力测量的意义913
二、气压测量方法914
一、降水量测量的意义920
第四节 降水920
二、降水量测量方法921
第五节 太阳辐射923
一、太阳辐射测量的意义923
二、太阳辐射测量方法925
第十四章 大气污染监测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932
第一节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933
一、基本概念933
二、总体平均值的估计940
三、显著性检验948
第二节 实验室质量控制952
一、实验室质量保证952
二、测试方法的选定955
三、标准参考物质958
四、工作曲线959
一、实验室内部的质量评价965
第三节 质量评价965
二、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972
第四节 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977
一、监测数据的处理977
二、监测数据的分析986
附录1001
附录一 中国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1001
附录二 苏联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1002
附录三 美国国家空气质量标准1004
附录四 常用酸碱溶液配制方法1005
附录五 空气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系数1006
附录六 不同温度下气体的摩尔体积1020
附录七 PPm与毫克/米3的换算关系1020
附录八 t分布表1022
附录九 95%置信度的F值表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