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英语教学中二语习得问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二语习得问题研究
  • 李秀文,孙天南,李洪斌合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611763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94页
  • 文件大小:2MB
  • 文件页数:618页
  • 主题词:第二语言-研究;英语-教学研究-高等学校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学英语教学中二语习得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二语习得热点教育学习理论1

1.1 杜威的教育思想1

1.1.1 论教育本质1

1.1.1.1 “教育即生活”1

1.1.1.2 “学校即社会”1

1.1.2 教学论1

1.1.2.1 “从做中学”2

1.1.2.2 思维与教学2

1.1.3 论儿童与教师2

1.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3

1.2.1 论教育3

1.2.2 论教学5

1.2.3 论学校管理6

1.2.4 当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7

1.2.4.1 鲜明的人性化特征8

1.2.4.2 蕴涵着浓烈的生命意识,关照独特的生命主体9

1.2.4.3 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培养与生成11

1.2.4.4 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关照学生个人的幸福。11

1.2.4.5 注重教育的生态学意义。引入“生态伦理教育价值观”13

1.2.4.6 强调教育和人自身的完整性13

1.3 鲁迅的教育思想15

1.4 建构主义18

1.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9

1.4.1.1 关于学习的含义19

1.4.1.2 关于学习的方法20

1.4.2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21

1.4.2.1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21

1.4.2.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21

1.4.2.3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22

1.4.2.4 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22

1.4.2.4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23

1.4.2.5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24

1.4.3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24

1.4.3.1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25

1.4.3.2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26

1.4.3.3 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Instruction)27

1.4.4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28

1.4.4.1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28

1.4.5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30

1.4.6 建构主义理论特征的分析38

1.4.6.1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思想对比38

1.4.6.2 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观39

1.4.6.3 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观40

1.4.7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分析40

1.4.7.1 理论模式的特征分析40

1.4.7.2 学习环境的特征分析42

1.4.7.3 教学模式的组成分析43

1.5 行动研究法44

1.5.1 概念介绍44

1.5.2 行动研究的类型45

1.5.2.1 行动研究的三种类型:45

1.5.2.2 行动研究的四个阶段46

1.5.2.3 行动研究的其他分类47

1.5.2.4 行动研究的三种模式48

1.5.2.5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48

1.5.2.6 行动研究的特点49

1.5.3 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步骤和程序要点50

1.5.3.1 四环节(四阶段)模式:50

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循环阶段。50

1.5.3.2 六步骤模式50

1.5.3.3 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51

1.5.3.4 评价效果:两种误区。52

1.5.4 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原则52

1.5.4.1 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52

1.5.4.2 行动研究的原则53

1.5.5 行动研究法的特征及优缺点53

1.5.5.1 行动研究法的特征53

1.5.5.2 行动研究的优点54

1.5.5.3 行动研究法的局限性54

1.5.6 行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55

1.5.6.1 在行动研究中获得成长:55

第二章 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研究60

2.1 引言60

2.2 米契尔的生平与主要研究成果65

2.3 米契尔的主要研究与思想68

2.3.1 主要观点概述68

2.3.2 米契尔关于满足延宕的研究69

2.3.2.1 满足延宕研究的范例69

2.3.2.2 影响做出满足延宕选择的因素70

2.3.2.3 前期的相关性研究70

2.3.2.4 对影响延宕等待过程的因素的实验研究70

2.3.2.4.1 注意转移的作用70

2.3.2.4.2 认知的作用71

2.3.2.5 儿童对延宕规律的元认知72

2.3.2.6 早期延宕行为与后期应对能力的相关研究73

2.3.2.7 满足延宕的热/冷系统结构(hot/cool system framework)73

2.3.2.8 启示74

2.3.3 米契尔对传统人格研究方法的批判75

2.3.3.1 对心理动力理论的批判75

2.3.3.2 对传统特质理论的批判75

2.3.3.3 对传统行为主义观点的批判78

2.3.4 认知社会学习个体变量79

2.3.4.1 认知与行为建构能力79

2.3.4.2 编码策略与个人建构80

2.3.4.3 行为一结果与刺激一结果预期80

2.3.4.4 主观刺激价值81

2.3.4.5 自我调节系统和计划82

2.3.5 认知原型方法82

2.3.5.1 对人分类的实验研究83

2.3.5.2 对情境分类的实验研究84

2.3.5.3 人与情境的联系85

2.3.6 人格的认知一情感系统理论85

2.3.6.1 认知一情感单元86

2.3.6.2 认知一情感人格系统的实质87

2.3.6.3 认知一情感人格系统理论的假设88

2.3.6.4 人格系统稳定性的行为表现88

2.3.6.5 认知一情感人格理论中的人格系统、状态、特质与动力90

2.3.6.6 调和人格心理学领域的矛盾91

2.3.7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93

2.3.7.1 心理治疗观93

2.3.7.2 满足延宕范例的某些应用研究94

2.3.7.3 与拒绝敏感性有关的研究95

2.3.7.4 关于儿童的自我管理97

2.4 对米契尔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97

2.4.1 理论的积极意义99

2.4.2 理论的局限与不足107

参考文献109

第三章 二语习得动机及焦虑研究113

3.1 研究背景113

3.1.1 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状况113

3.1.1.1 国内外动机研究状况114

3.1.1.2 国内外焦虑研究状况114

3.1.2 情感过滤假说概述115

3.2 研究设计116

3.2.1 研究目的及预期收益116

3.2.2 研究被试117

3.2.3 研究方法117

3.2.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17

3.2.3.2 研究的测量方法和工具118

3.2.3.3 研究的重点119

3.2.3.4 研究的难点及特色120

3.2.4 研究结果120

3.2.4.1 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与分析120

3.2.4.2 学习焦虑的调查结果与分析122

3.2.5 研究参加人员及分工125

3.2.6 研究意义126

3.3 研究发现与讨论126

3.3.1 学习动机研究及相关讨论127

3.3.1.1 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分类127

3.3.1.2 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128

3.3.1.3 学习动机的现状及产生原因131

3.3.2 二语学习焦虑研究及相关讨论133

3.3.2.1 二语学习焦虑的定义与分类134

3.3.2.2 二语学习焦虑的形成原因136

3.4 本研究对高校外语教学的启示138

3.4.1 高校学生二语学习动机激发策略138

3.4.1.1 明确学习动机与目标138

3.4.1.2 及时反馈学习成绩139

3.4.1.3 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139

3.4.1.4 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140

3.4.1.5 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140

3.4.1.6 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40

3.4.1.7 打破传统评估标准,使学生享受学习过程141

3.4.1.8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41

3.4.2 高校学生二语学习焦虑消除策略142

3.4.2.1 自主学习策略消除外语学习焦虑142

3.4.2.2 合作学习策略消除外语学习焦虑142

3.4.2.3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142

3.4.2.4 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143

3.4.2.5 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143

3.4.2.6 尽量多地安排陌生学生间的交流144

3.4.2.7 在教学训一划中体现“创新”与“实训”的结合144

3.4.2.8 帮助学生建立模糊容忍度144

3.4.2.9 降低考试焦虑,改革考试方法145

3.4.2.10 对学生进行考试指导145

3.4.2.11 学会暂时放弃和大胆猜测145

3.5 结语146

参考文献:147

第四章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听说自主学习策略研究147

4.1 绪论148

4.1.1 研究的缘起148

4.1.1.1 国外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现状148

4.1.1.2 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现状149

4.1.2 研究的意义151

4.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53

4.2 理论概述154

4.2.1 概念界定154

4.2.2 自主学习157

4.2.3 非英语专业英语自主学习的特点158

4.2.4 理论依据159

4.3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说自主学习个案调查161

4.3.1 个案概述161

4.3.2 调查结果162

4.3.3 成因分析165

4.4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说自主学习的对策172

4.4.1 学生要制定合理的听说自主学习计划172

4.4.2 学生应养成自我评价和反思的习惯173

4.4.3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听说自主学习的策略174

4.4.4 教师创造有利于听说自主学习的环境176

4.4.5 教师激发学生听说自主学习的动机178

4.5 结语179

参考文献180

附录183

第五章 二语习得相关理论在教师话语模式中的应用186

5.1 国内教师话语的研究现状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学理意义187

5.1.1 国内教师话语研究现状及分析187

5.1.2 教师话语研究表现出的问题以及对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启示189

5.1.3 教师话语研究对二语习得的学理意义190

5.2 从二语习得角度看话语模式191

5.2.1 口、笔语原型特征191

5.2.2 影响话语模式的因素192

5.2.3 结论195

5.3 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模式与二语习得195

5.3.1 教师话语与二语习得195

5.3.2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师话语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6

5.3.3 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话语的实施197

5.4 英语课堂话语对二语习得影响的若干因素200

5.4.1 理论基础200

5.4.3 结论206

5.5 教师提问策略对英语专业学生课堂互动的影响206

5.5.1 研究现状207

5.5.1.1 关于“问题”的定义207

5.5.1.2 社会建构主义207

5.5.1.3 相关研究208

5.5.2 研究方法208

5.5.3 研究结果与讨论209

5.5.4 结论210

5.6 充分发挥教师话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上的作用210

5.6.1 定义210

5.6.2 二语习得课堂上教师话语的现状211

5.6.3 如何发挥教师话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上的作用214

5.6.4 结论216

5.7 “支架”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提问中的应用217

5.7.1 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220

5.7.2 注意把握好“度”220

5.7.3 注意差异善于“变”220

5.8 二语习得主流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221

5.8.1 二语习得主流理论221

5.8.1.1 二语习得先天论221

5.8.1.2 二语习得环境论222

5.8.1.3 二语习得相互作用论222

5.8.2 对教育的启示223

5.8.2.1 启示之一223

5.8.2.2 启示之二224

参考文献:226

第六章 母语对外语课堂影响230

6.1 引言230

6.1.1 选题缘由230

6.1.2 选题的意义232

6.1.3 论文的结构232

6.2 概念的界定233

6.2.1 母语233

6.2.2 二语VS外语234

6.2.3 母语习得VS外语教学234

6.3 文献综述237

6.3.1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一迁移作用237

6.3.2 反对使用母语的观点240

6.3.3 赞成使用母语的观点241

6.3.4 关于母语在外语课堂上使用情况的相关研究242

6.4 关于教师英语课堂母语使用情况的实验研究244

6.4.1 研究方法244

6.4.2 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发现245

6.4.2.1 对英语课堂上汉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反馈246

6.4.2.4 对适当使用汉语的优点的调查反馈247

6.4.2.5 对过多使用汉语的缺点的调查反馈248

6.4.2.6 对英语课堂上什么环节教师使用汉语较多的调查反馈249

6.4.2.7 对什么环节需要使用汉语的调查反馈249

6.4.2.8 对使用汉语的原因的调查反馈250

6.4.3 对英语教师访谈的描述250

6.5 讨论及建议252

6.5.1 分析和结论252

6.5.2 大学外语课堂上使用母语的原因254

6.5.3 建议255

6.6 结语258

附录259

参考文献:263

第七章 学生学术能力的认知发展研究268

7.1 绪论268

7.1.1 本研究的背景268

7.1.1.1 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269

7.1.1.2 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272

7.1.1.3 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的举措及所存在局限273

7.1.1.3.1 学术能力发展举措273

7.1.1.3.2 学术能力发展所存在的局限274

7.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275

7.1.2.1 本研究的目的275

7.1.2.2 本研究的意义275

7.1.2.3 本研究的方法276

7.1.3 本研究的结构277

7.2 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研究现状278

7.2.1 导言278

7.2.2 国外研究现状278

7.2.3 国内研究现状281

7.2.3.1 相关著述评析281

7.2.3.2 相关学术交流289

7.2.4 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研究的建议291

7.2.5 结语292

7.3 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相关理论解析293

7.3.1 导言293

7.3.2 学术和学术能力293

7.3.2.1 学术293

7.3.2.2 学术能力与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295

7.3.3 学术感与学术能力连续体298

7.3.4 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原则299

7.3.4.1 学术规范性原则300

7.3.4.2 学术创新性原则301

7.3.4.3 学术多元性原则302

7.3.4.4 学术发展性原则302

7.3.5 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过程303

7.3.6 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原则304

7.3.7 结语307

7.4 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认知情感阐释307

7.4.1 导言307

7.4.2 认知风格与学术能力308

7.4.2.1 认知风格的界定308

7.4.2.2 认知风格的分类308

7.4.2.3 认知风格与学术能力发展310

7.4.3 学习策略与学术能力312

7.4.3.1 学习策略的定义312

7.4.3.2 学习策略的分类313

7.4.3.3 学习策略与学术能力发展314

7.4.4 动机与学术能力316

7.4.4.1 动机的定义316

7.4.4.2 动机的分类317

7.4.4.3 动机与学术能力发展318

7.4.5 性格与学术能力320

7.4.5.1 性格的定义与分类320

7.4.5.2 内向/外向与学术能力321

7.4.5.2.1 内向/外向的内涵321

7.4.5.2.2 内向/外向与学术能力发展322

7.4.5.3 焦虑与学术能力324

7.4.5.3.1 焦虑的界定与分类324

7.4.5.3.2 焦虑与学术能力发展325

7.4.6 结语326

7.5 内部因素与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327

7.5.1 导言327

7.5.2 自主学习理论与学术能力发展327

7.5.2.1 自主学习的内涵327

7.5.2.2 自主学习中的师生角色328

7.5.2.3 自主学习示意图329

7.5.2.4 自主学习理论在学术能力发展中的应用330

7.5.3 意义学习理论与学术能力发展332

7.5.3.1 意义学习理论评析332

7.5.3.2 认知情感意义学习的界定与应用334

7.5.3.2.1 认知情感意义学习的界定334

7.5.3.2.2 学术环境下的认知情感意义学习示意图336

7.5.3.2.3 学术环境下认知情感意义学习的具体应用337

7.5.4 目前与协作探究学习相关的研究339

7.5.4.1 协作探究理论评析339

7.5.4.2 协作探究式学术能力发展程序341

7.5.4.3 协作探究理论基础上的学术能力发展341

7.5.4.3.1 语言认知习得能力发展342

7.5.4.3.2 理论知识建构343

7.5.4.3.3 学术研究能力的发展344

7.5.4.4 协作探究式学术能力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345

7.5.5 知行观、修身观与学术能力发展346

7.5.5.1 儒学的知行观与学术能力发展346

7.5.5.2 儒学的修身观与学术能力发展348

7.5.6 结语350

7.6 外部因素与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350

7.6.1 导言350

7.6.2 课程设置与学术能力发展351

7.6.2.1 课程的界定与内涵351

7.6.2.2 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352

7.6.2.2.1 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352

7.6.2.2.2 具体课程设置354

7.6.3 教材与学术能力发展356

7.6.3.1 教材的内涵356

7.6.3.2 教材的评估与运用357

7.6.3.2.1 教材的评估357

7.6.3.2.2 教材的运用360

7.6.4 评估与学术能力发展361

7.6.4.1 评估内涵与原则361

7.6.4.2 不同阶段的评估362

7.6.4.2.1 入学考试362

7.6.4.2.2 课程评估366

7.6.4.2.3 学位论文评估369

7.6.4.3 全息动态评估体系371

7.6.5 导师与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发展371

7.6.5.1 研究生导师的内涵372

7.6.5.2 导师与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373

7.6.5.3 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376

7.6.5.3.1 导师研究能力的提升377

7.6.5.3.2 导师教学指导能力的提升377

7.6.5.3.3 导师元学术能力的提升379

7.6.6 学术环境与学术能力发展380

7.6.6.1 学术环境的界定380

7.6.6.2 学术客观环境与学术能力发展381

7.6.6.2.1 学术客观环境的现代性381

7.6.6.2.2 学术客观环境的建设382

7.6.6.3 学术软环境与学术能力发展384

7.6.6.3.1 研究性学术环境与学术能力发展384

7.6.6.3.2 和谐性学术环境与学术能力发展385

7.6.7 结语387

7.7 本研究的结论、创新与展望388

7.7.1 导言388

7.7.2 本研究内容回顾388

7.7.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392

7.7.4 本研究的展望394

参考文献395

第八章 英汉认知构式对比研究422

8.1 前言422

8.1.1 研究背景422

8.1.2 研究问题423

8.1.3 选题的意义424

8.1.3.1 对汉语字本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424

8.1.3.2 语言类型学意义426

8.1.4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427

8.2 文献综述430

8.2.1 语言结构理论的回顾与评述430

8.2.1.1 洪堡特语言结构理论430

8.2.1.2 结构主义句法理论431

8.2.1.3 转换生成语言结构理论433

8.2.1.4 经验现实主义语言结构理论434

8.2.1.5 汉语字本位理论436

8.2.2 汉语空间方位关系的研究437

8.2.2.1 研究的范围437

8.2.2.2 对古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439

8.2.2.3 对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440

8.2.3 英语空间关系的研究现状442

8.2.3.1 基于空间概念的语义研究442

8.2.3.2 基于空间概念的句法研究443

8.3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445

8.3.1 构式语法理论与汉语字本位理论的结合445

8.3.2 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和规约性448

8.3.3 汉语结构的规约化发展451

8.3.4 语法化与汉英空间构式研究454

8.3.5 形式空间化理论455

8.3.6 研究方法460

8.3.6.1 对汉语的研究460

8.3.6.1.1 基于词典的研究461

8.3.6.2 对英语的研究462

8.3.6.2.1 基于词典的研究462

8.3.6.3 对比研究462

8.4 汉英空间方位构式对比研究464

8.4.1 现代汉语表征“背景+方向”概念结构的方位构式464

8.4.1.1 “名字/字组+上”构式464

8.4.1.2 “名字/字组+之上”构式466

8.4.1.3 “名字/字组+以上”构式467

8.4.1.4 “名字/字组+上面/边/头/方”构式468

8.4.2 英语表征“方向+背景(Direction+Background)”概念结构的方位构式469

8.4.2.1 英语on+n构式469

8.4.2.2 英语above+n构式471

8.4.2.3 英语over+n构式473

8.4.3 现代汉语表征“区域+图形(Region+Figure)”概念结构的方位构式477

8.4.3.1 汉语“上+名字/字组”构式的形成477

8.4.3.2 “上+名字/字组”构式的隐喻延伸478

8.4.4 英语表征“区域+图形(Region+Figure)”概念结构的方位构式及语法手段482

8.5 汉英空间运动构式对比研究488

8.5.1 汉英“路径+方向+动作(Path+Direction+Action)”构式对比研究488

8.5.1.1 汉语“上+动”构式的形成及隐喻延伸488

8.5.1.2 英语“路径+方向+动作”构式的形成及隐喻延伸490

8.5.1.3 汉语“上+动”构式网络493

8.5.1.4 英语“路径+方向+动作”构式网络496

8.5.2 汉英表征“动作+路径+方向”概念结构的构式498

8.5.2.1 现代汉语“动+上”构式的形成498

8.5.2.2 “动+上”构式网络500

8.5.2.3 英语“动作+路径+方向”构式504

8.5.2.4 英语“动作+路径+方向”构式网络506

8.5.2.5 小结510

8.5.3 汉英表征“动作+路径+方向+区域/射体”概念结构的构式513

8.5.3.1 现代汉语“上(动)+名”构式513

8.5.3.2 英语“动作+路径+方向+区域/射体”构式524

8.6 关于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结构类型531

8.6.1 象似性与汉语语言结构的演变531

8.6.2 象征性、逻辑性与汉英语言结构类型539

8.6.2.1 语言结构的象征性与逻辑性539

8.6.2.2 关于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结构类型544

8.7 形式空间化假设的验证550

8.7.1 理论的简化与统一550

8.7.2 汉语形式的空间化553

8.7.3 英语形式的空间化556

8.7.4 小结560

8.8 结论561

8.8.1 对语言、认知和客观世界三者关系的再思考561

8.8.2 关于构式语法理论563

8.8.3 关于象征性和规约性565

8.8.4 关于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567

参考文献:568

附录5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