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工程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德荣,刘永乾,蒋丽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52176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89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移动通信-通信系统-系统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工程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1
1.1移动通信发展简史1
1.1.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1
1.1.2移动通信基本技术3
1.1.3移动通信支撑网络5
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7
1.2.1概述7
1.2.2 GSM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7
1.2.3 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13
1.2.4 CDMA IS-95与GSM技术性能比较15
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15
1.3.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特点15
1.3.2IMT-2000家族16
1.3.3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17
1.3.4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20
1.3.5三个主流标准技术性能比较23
1.4移动通信技术演进路线24
1.4.1 GSM/GPRS演进路线24
1.4.2 CDMA演进路线28
1.4.3 TD-SCDMA演进路线31
第2章 电波传播模型校正33
2.1电波传播33
2.1.1无线通信环境33
2.1.2多径衰落及对移动通信的影响35
2.1.3信号衰落特性35
2.1.4无线多径信道参数36
2.2地形和地物分类37
2.2.1基本概念37
2.2.2地形分类38
2.2.3地物分类38
2.3电波传播模型39
2.3.1概述39
2.3.2陆地电波传播模型39
2.3.3近海海面电波传播模型45
2.3.4室内电波传播模型47
2.4传播模型的校正48
2.4.1校正原理48
2.4.2 CW测试49
2.4.3校正流程51
2.4.4校正案例51
第3章 无线网络仿真57
3.1概述57
3.1.1无线网络仿真的意义57
3.1.2基本流程57
3.1.3影响仿真准确性的因素58
3.2无线网规划及分析方法58
3.2.1无线网规划基本原则58
3.2.2无线网络分析方法58
3.3现网运行数据采集和分析59
3.4基站布局61
3.4.1链路预算61
3.4.2平均站距的选择61
3.4.3最佳基站布局的确定方法61
3.5数字地图62
3.5.1概述62
3.5.2数字地图的基本概念63
3.5.3移动通信规划用数字地图的格式及要求64
3.6电波传播模型65
3.6.1常用传播模型65
3.6.2传播模型选用66
3.6.3传播模型校正66
3.7仿真软件67
3.8仿真参数的导入67
3.8.1概述67
3.8.2规划区域的分类方法67
3.8.3系统参数68
3.8.4设备参数69
3.8.5工程参数69
3.8.6传播模型校正参数69
3.8.7业务参数69
3.8.8其他相关仿真参数69
3.9仿真输出格式69
3.9.1仿真图69
3.9.2网络仿真性能指标统计71
第4章 GSM/GPRS/R4核心网规划72
4.1概述72
4.1.1移动核心网的演进72
4.1.2核心网规划的重要性72
4.1.3规划原则73
4.1.4规划流程73
4.2基本概念74
4.2.1通信网74
4.2.2交换技术75
4.2.3话务理论76
4.2.4 No.7信令77
4.3核心网体系架构及接口79
4.3.1 R4核心网特点79
4.3.2网络等级结构79
4.3.3 R4核心网体系架构80
4.3.4主要网元基本功能80
4.3.5接口81
4.4网元设置原则82
4.4.1网元设置需要考虑的问题82
4.4.2 MSC Server设置原则82
4.4.3 MGW设置原则82
4.4.4 HLR设置原则82
4.4.5关口局设置原则83
4.4.6 SGN设置原则83
4.4.7 DNS设置原则84
4.4.8 BG设置原则84
4.4.9 CG设置原则84
4.4.10 CE设置原则84
4.5网路组织85
4.5.1话路网承载方式85
4.5.2信令消息承载方式85
4.5.3 SCCP寻址方式86
4.5.4信令网的网路组织86
4.5.5信令互通86
4.5.6路由原则86
4.6 2G/3G核心网的融合87
4.7容灾设计88
4.7.1概述88
4.7.2核心网故障点分析88
4.7.3 MSC Server容灾设计方案88
4.7.4 HLR容灾设计方案89
4.8带宽需求计算90
4.8.1计算方法概述90
4.8.2话务容量计算方法90
4.8.3信令流量计算方法91
4.8.4接口带宽需求估算92
4.9核心网技术发展及2G核心网的优化93
4.10支撑网规划93
4.10.1数字同步网93
4.10.2 No.7信令网95
4.10.3移动网管100
4.11移动智能网规划103
4.11.1组网方式104
4.11.2节点功能105
4.11.3网元设置原则105
4.11.4网路组织原则106
4.11.5设备配置要求108
4.11.6中继电路和信令链路计算109
第5章 GSM/GPRS/EDGE无线网规划110
5.1引言110
5.2 GSM/GPRS无线网结构及接口110
5.2.1基站子系统组成110
5.2.2接口协议111
5.2.3接口功能111
5.2.4无线接口结构111
5.2.5 GSM信道类型111
5.3 GSM/GPRS无线网规划112
5.3.1规划特点112
5.3.2规划原则113
5.3.3规划流程114
5.4规划指标114
5.4.1概述114
5.4.2传输质量115
5.4.3接续质量116
5.5小区规划116
5.5.1规划目标116
5.5.2规划主要工作117
5.5.3规划方法117
5.6覆盖规划117
5.6.1 GSM无线网的蜂窝结构117
5.6.2系统均衡118
5.6.3基站选址与布局119
5.6.4基站天线选择120
5.6.5扩大基站覆盖技术121
5.6.6覆盖设计一般原则125
5.6.7网络仿真及覆盖预测125
5.7容量规划127
5.7.1话务密度分布127
5.7.2无线网容量和交换网容量的匹配128
5.7.3信道群和容量的关系128
5.7.4基站站型与容量129
5.7.5信道配置计算129
5.8频率规划130
5.8.1频率规划的目标130
5.8.2 GSM工作频段131
5.8.3频道干扰保护比和保护频带设置133
5.8.4频率规划的原则134
5.8.5规划案例134
5.8.6频率干扰预测135
5.9 GSM900/1800 MHz双频网规划137
5.9.1概述137
5.9.2组网方式137
5.9.3设计要点137
5.10 GPRS规划139
5.10.1 GPRS在GSM演进中的位置139
5.10.2 GPRS分组数据业务的特点139
5.10.3覆盖规划141
5.10.4频率规划142
5.10.5容量规划142
5.10.6无线资源管理规划142
5.10.7 GPRS网路组织原则143
5.11 EDGE规划143
5.11.1 EDGE网络构成143
5.11.2不同速率数据业务覆盖范围144
5.11.3频率规划144
5.11.4 EDGE规划要点145
5.12位置管理规划145
5.12.1移动台的位置管理145
5.12.2位置区LA规划146
5.12.3位置区编码LAC146
5.12.4路由区RA规划146
5.12.5路由区编码RAC147
5.13基站子系统网路组织147
5.13.1基站子系统设备设置地点147
5.13.2 BSC与BTS连接方式147
5.13.3 BSC分区原则148
5.13.4 BSS中继传输网路组织原则148
5.13.5工程案例148
5.14无线网扩容150
5.14.1无线网扩容的基本方法150
5.14.2蜂窝分裂法150
5.14.3多层网150
5.14.4室内分布系统和应急通信车分流法150
5.15编号规划151
5.15.1概述151
5.15.2移动用户的ISDN号码151
5.15.3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151
5.15.4移动用户漫游号码151
5.15.5 MSC/VLR、SGSN、GGSN号码152
5.15.6全球小区识别码152
5.15.7位置区识别码152
5.15.8基站识别码153
5.15.9分组域编码153
第6章 TD-SCDMA无线网规划154
6.1概述154
6.1.1 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特点154
6.1.2规划目标154
6.1.3规划流程155
6.2无线网子系统RNS157
6.2.1网络结构与接口157
6.2.2无线网子系统RNS157
6.3空中接口158
6.3.1空中接口体系结构158
6.3.2单载波无线帧结构159
6.3.3时隙结构159
6.3.4 TD-SCDMA信道160
6.3.5 TD-SCDMA多载波无线帧结构161
6.3.6多载波配置基本原则162
6.4 TD-SCDMA关键技术对网络规划的影响162
6.4.1智能天线162
6.4.2联合检测163
6.4.3时分双工164
6.4.4接力切换165
6.4.5动态信道分配165
6.4.6同步CDMA165
6.5覆盖规划166
6.5.1概述166
6.5.2 TD-SCDMA覆盖规划的基本原则166
6.5.3影响小区覆盖的主要因素167
6.5.4链路预算168
6.5.5基站布局171
6.5.6基站选址原则171
6.5.7站距的确定172
6.5.8居民小区覆盖172
6.5.9与GSM共站址规划172
6.5.10覆盖仿真图分析173
6.5.11切换区规划181
6.6容量规划182
6.6.1概述182
6.6.2 TD-SCDMA容量规划的特点和分析方法182
6.6.3 3G业务及其对应的承载方式183
6.6.4基于码资源受限容量分析183
6.6.5混合业务模型184
6.6.6混合业务容量计算方法185
6.6.7混合业务容量自动规划188
6.7 TD-HSDPA规划188
6.7.1 TD-HSDPA规划189
6.7.2 TD-HSUPA规划191
6.7.3载波时隙配置192
6.8 TD-MBMS规划192
6.8.1概述192
6.8.2 MBMS关键技术对网络规划的影响193
6.8.3组网方式193
6.8.4载波时隙配置193
6.9 TD-LTE规划194
6.9.1概述194
6.9.2 TD-LTE系统架构194
6.9.3接口194
6.9.4无线帧结构194
6.9.5覆盖能力195
6.9.6容量估算196
6.9.7 TD-LTE与TD-SCDMA及GSM系统间的干扰197
6.9.8频点及带宽配置198
6.10频率规划198
6.10.1 TD-SCDMA工作频段198
6.10.2小区的概念199
6.10.3 N频点技术199
6.10.4频率规划原则200
6.10.5室内覆盖频率规划200
6.10.6软频率复用技术201
6.11码组规划202
6.11.1 TD-SCDMA系统中使用的码202
6.11.2码组203
6.11.3码组规划203
6.11.4规划原则205
6.12时隙规划205
6.12.1概述205
6.12.2可变切换点带来的干扰205
6.12.3解决方法205
6.12.4规划原则206
6.13位置管理规划206
6.13.1概述206
6.13.2位置区规划207
6.13.3路由区规划207
6.13.4 UTRAN注册区规划207
6.14 TD-SCDMA与GSM协调规划208
6.15无线接入子系统网路组织209
6.15.1 RNS硬件结构及接口209
6.15.2 RNC主要功能及技术指标209
6.15.3 RNC配置模型210
6.15.4 RNC分区原则210
6.15.5网路组织210
6.15.6接口带宽需求计算210
6.16 OMC-R规划212
6.16.1 OMC-R物理结构212
6.16.2主要功能213
6.16.3处理能力估算213
6.16.4硬件配置模型214
6.17编号规划214
6.17.1概述214
6.17.2电路域编码214
6.17.3分组域编码215
6.17.4信令点编码216
6.17.5无线网编码216
第7章 CDMA2000 1x/EV-DO网络规划217
7.1引言217
7.2 CDMA无线网规划的特点和分析方法217
7.2.1扩频通信217
7.2.2 CDMA无线网规划的特点218
7.2.3 CDMA无线网络分析方法219
7.3 CDMA20001x网络结构及接口220
7.3.1网络组成及标准220
7.3.2网络结构220
7.3.3接口222
7.3.4 CDMA信道223
7.4设计指标224
7.4.1 CDMA20001x质量指标设计要求224
7.4.2 CDMA20001x/EV-DO(HRPD)质量指标设计要求224
7.4.3分组数据业务质量指标设计要求224
7.5核心网规划225
7.5.1核心网网络结构225
7.5.2核心网电路域规划225
7.5.3核心网分组域规划229
7.5.4 1 x/ E V-DO核心网规划233
7.6无线网规划原则和内容235
7.6.1无线网网络结构235
7.6.2 CDMA无线网络规划原则235
7.6.3 CDMA无线网规划步骤及内容236
7.7覆盖规划236
7.7.1无线覆盖设计基本原则236
7.7.2功率规划236
7.7.3影响覆盖的主要参数237
7.7.4 1 x覆盖能力分析238
7.7.5 EV-DO覆盖能力分析242
7.7.6基站选址和布局246
7.7.7天线系统设计247
7.7.8多载波基站设计247
7.7.9覆盖仿真图分析248
7.7.10规划方案的优化250
7.8容量规划250
7.8.1概述250
7.8.2容量分析251
7.8.3业务模型251
7.8.4分组数据业务流量及接口带宽计算253
7.8.5基站扇载规划及信道配置253
7.8.6无线网扩容255
7.9无线网接口及BSC分区设计255
7.9.1无线网接口设计要求255
7.9.2 BSC分区及AN-AAA设置原则255
7.10软切换规划256
7.10.1概述256
7.10.2软切换过程分析256
7.10.3软切换因子的计算257
7.10.4软切换规划257
7.10.5软切换仿真图分析258
7.11频率规划258
7.11.1工作频段258
7.11.2载波配置及使用计划259
7.12 PN码规划260
7.12.1 PN码及其复用方式260
7.12.2规划原则260
7.12.3规划案例262
7.12.4导频污染263
7.13编号规划263
7.13.1电路域号码263
7.13.2与No.7信令有关的号码264
7.13.3信令点编码264
7.13.4分组域IP地址264
7.13.5智能网编码265
7.13.6无线网编码266
7.13.7系统识别码和网络识别码266
第8章 WCDMA无线网规划267
8.1 W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特点267
8.1.1 WCDMA技术特点267
8.1.2 WCDMA无线网络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267
8.2网络结构及接口268
8.2.1网络结构268
8.2.2无线接入网UTRAN269
8.2.3空中接口269
8.2.4无线信道270
8.3设计指标271
8.4无线网设计要求及原则272
8.4.1基本要求272
8.4.2设计原则272
8.5无线覆盖设计273
8.5.1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273
8.5.2反向链路预算274
8.5.3覆盖增强技术276
8.5.4基站选址279
8.5.5平均站距279
8.5.6覆盖预测279
8.5.7多系统共站干扰协调280
8.6容量规划281
8.6.1基本设计原则281
8.6.2系统容量分析281
8.6.3 WCDMA网络容量的限制282
8.6.4容量配置估算方法283
8.6.5无线网扩容方法283
8.7 HSDPA规划283
8.7.1 HSDPA技术发展283
8.7.2 HSDPA信道284
8.7.3 HSDPA对网络规划的影响284
8.7.4 HSDPA信道配置286
8.8切换规划286
8.8.1软切换对网络性能的影响286
8.8.2软切换规划287
8.8.3硬切换规划287
8.9扰码规划287
8.9.1扰码的作用288
8.9.2扰码分组及使用原则288
8.9.3扰码分组对小区搜索过程的影响288
8.9.4扰码分配原则289
8.9.5扰码规划原则289
8.9.6扰码自动分配289
8.9.7规划案例289
8.10频率规划290
8.10.1工作频段290
8.10.2频道间隔290
8.10.3使用原则291
8.11 RNC分区规划原则291
8.12位置区路由区规划291
8.13 Iub接口带宽计算292
8.13.1接口工作及承载方式292
8.13.2业务数据映射带宽292
8.13.3带宽需求计算方法293
8.14 OMC-R规划294
8.15不同制式移动网规划的内在联系294
8.16编号规划295
8.16.1与移动用户有关的编号296
8.16.2位置管理相关编号296
8.16.3网络编号298
8.16.4信令网编号299
8.16.5 ATM相关数据299
8.16.6 IP地址300
8.16.7与VPN有关的编号302
8.16.8 IuPS/Gn CE网路组织及相关编号302
第9章 室内覆盖设计303
9.1概述303
9.1.1室内覆盖的重要性303
9.1.2设计原则303
9.1.3设计流程303
9.1.4技术要求303
9.2室内分布系统的构成305
9.2.1室内分布系统结构305
9.2.2室内分布系统主要器件306
9.3现场勘察309
9.3.1现场勘察意义309
9.3.2勘察前的准备工作310
9.3.3勘察测试工具310
9.3.4勘察测试内容310
9.4室内电波传播模型310
9.4.1视距传播模型311
9.4.2非视距传播模型311
9.5系统设计原则312
9.5.1信源设计312
9.5.2天线布局312
9.5.3分布系统设计312
9.6多系统合路分布系统设计313
9.6.1多系统合路需要考虑的问题313
9.6.2合路方式313
9.6.3多系统合路313
9.6.4边缘覆盖场强315
9.6.5功率分配原则317
9.6.6上、下行均衡317
9.6.7室内外信号泄漏控制318
9.6.8系统间的干扰318
9.6.9高速数据业务对室内覆盖的影响319
9.6.10电磁环境保护319
9.7 PWLAN规划320
9.7.1概述320
9.7.2网络结构及组网原则320
9.7.3信道特性及设计要点322
9.7.4 AP及其天线设置323
9.7.5覆盖设计323
9.7.6容量设计325
9.7.7频率规划325
9.7.8编号及IP地址分配325
9.7.9网络管理326
9.7.10网络安全326
9.7.11规划案例327
9.8容量估算328
9.8.1概述328
9.8.2室内分布场景分类328
9.8.3用户数量估算方法328
9.8.4 TD-HSPDA空分复用329
9.9已建分布系统改造330
9.9.1改造方向330
9.9.2工作流程331
9.9.3 3G信源引入331
第10章 工程设计332
10.1工程设计的重要性及内容332
10.1.1工程设计的重要性332
10.1.2工程设计主要内容332
10.2通信生产用房及环境要求332
10.2.1移动通信生产用房332
10.2.2移动交换局机房332
10.2.3基站机房333
10.2.4通信机房环境要求333
10.2.5机房维护走道要求334
10.3通信设备安装设计335
10.3.1移动交换设备安装设计335
10.3.2基站设备安装设计335
10.3.3 BBU设备挂装墙上工艺要求337
10.3.4设备安装工艺要求337
10.4基站天馈系统工程设计338
10.4.1基站天馈系统组成338
10.4.2基站天线主要技术指标338
10.4.3智能天线341
10.4.4基站天线选择与安装要求346
10.4.5天线系统工程设计347
10.4.6天线分集技术349
10.4.7天线下倾技术350
10.4.8天线安装环境要求351
10.4.9天线电磁辐射安全设计352
10.4.10 GPS天线安装设计355
10.4.11馈线布放设计355
10.5移动通信系统间的干扰357
10.5.1概述357
10.5.2分析方法358
10.5.3我国2G/3G系统的频谱分配358
10.5.4 CDMA系统的抗干扰能力359
10.5.5 GSM与TD-SCDMA、 WCDMA系统间的干扰分析359
10.5.6 GSM与CDMA2000系统间的干扰分析362
10.6机房线缆布放设计363
10.6.1信号线缆布放363
10.6.2电源线的布放363
10.7防雷接地设计363
10.7.1防雷接地的重要性363
10.7.2通信机房防雷接地设计364
10.7.3供电系统的防雷设计364
10.7.4基站铁塔的防雷接地365
10.7.5基站天馈系统防雷接地设计365
10.7.6信号线路的防雷接地366
10.7.7其他设施的防雷与接地366
第11章 移动网质量评估367
11.1概论367
11.1.1移动网质量评估意义367
11.1.2移动网质量评估方法367
11.1.3移动网质量评估内容368
11.2移动网质量评价体系369
11.2.1移动网络质量概念369
11.2.2移动网络的质量特性369
11.2.3移动网质量评估体系的层次结构370
11.3无线网质量评估内容370
11.3.1移动业务分类及其特点370
11.3.2无线网性能评估内容371
11.3.3网络性能371
11.3.4承载业务服务质量372
11.4移动网服务质量指标集373
11.4.1服务质量指标的定义373
11.4.2语音业务质量指标376
11.4.3数据业务质量指标376
11.4.4无线网质量指标376
11.5移动网质量指标管理378
附录A专业术语索引379
附录B Erlang B表382
参考文献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