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南海中心城市广州的崛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南海中心城市广州的崛起](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0250894.jpg)
- 黄镇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 ISBN:780728499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05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环境保护-研究-广州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南海中心城市广州的崛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
第一节 广州市的行政区划1
第二节 广州市的经济地位6
第三节 经济的全面跨越式发展10
一、国内生产总值10
二、经济发展速度16
三、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18
四、第三产业的发展19
五、工业的发展21
六、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27
七、农业的发展33
第四节 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38
一、人口的发展38
二、人民生活41
三、人均寿命45
第五节 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46
一、大气环境47
二、水环境49
三、环境噪声53
四、生态景观53
五、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56
第二章 城市气候63
第一节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63
第二节 现代气候变化66
一、气温和雨量的地域分布66
二、近百年气温的变化67
第三节 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70
一、城市热岛效应70
二、城市高温72
三、城市干岛效应74
四、城市湿岛效应75
五、城市浊岛效应76
六、城市对风的影响78
第三章 城市大气环境79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79
一、大气污染状况79
二、大气污染的分区评价82
第二节 酸雨85
一、降水的pH值和酸雨频率85
二、酸雨的化学成分86
三、酸雨的时空分布87
第三节 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89
一、工业废气污染89
二、居民燃煤废气污染95
三、机动车尾气污染96
第四章 城市水环境98
第一节 水资源98
一、水量供不应求98
二、水源地100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的变化105
一、源水的污染105
二、珠江广州河段的污染108
第三节 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源112
一、工业废水112
二、工业固体废物116
三、生活污水119
四、生活垃圾120
五、禽畜养殖业污水122
六、咸潮123
第四节 水质污染的综合治理124
一、污水处理厂124
二、河涌截污125
三、污水处理的配套措施127
第五节 垃圾处理129
一、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129
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30
第五章 城市交通与环境噪声135
第一节 城市交通需求的变化135
一、城市形态与交通需求135
二、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136
三、交通设施与交通需求137
第二节 城市交通建设的发展138
一、20世纪80年代应对交通紧张局面138
二、20世纪90年代道路交通建设的新高潮139
三、交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41
第三节 区域噪声环境的改善142
第四节 城市交通噪声的影响因素146
一、机动车数量剧增146
二、道路长度和车流量增大147
三、交通堵塞149
四、建筑物的影响151
第五节 交通噪声的控制151
第六章 农业土壤污染155
第一节 广州市的农业环境条件155
第二节 土壤和农产品污染状况159
一、土壤污染159
二、农产品污染161
第三节 农业土壤污染的影响因素164
一、土壤母质的重金属164
二、灌溉污水165
三、固体废弃物166
四、农药和化肥残留167
五、大气微量元素168
第七章 城市发展与人口迁移169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169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城市郊区化176
一、人口分布郊区化177
二、工业郊区化178
三、居住郊区化179
第三节 居民出行与社会环境181
第四节 人口分布与社会空间分异187
第八章 城市土地利用190
第一节 城市建成区的扩展190
第二节 土地合理利用问题196
第三节 后备土地资源199
第九章 港口建设与航道整治202
第一节 广州出海水道概况202
第二节 动力条件与冲淤状况205
一、水动力条件205
二、河道冲淤状况206
第三节 港口布局208
第四节 航道整治211
一、广州水道的整治211
二、虎门水道的整治211
三、伶仃洋航道选线问题212
第十章 城市自然灾害215
第一节 寒害215
第二节 台风灾害218
第三节 水灾220
一、历史水灾记录220
二、江河水位升高222
三、防洪措施226
第四节 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229
一、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229
二、海平面上升对江河水位的影响程度231
三、提高堤围的防御能力233
第五节 地质灾害236
一、广州市地质基本特征236
二、广州市地貌基本特征239
三、软土地基的地面变形241
四、岩溶地面塌陷242
五、边坡失稳243
六、水土流失244
七、河渠淤塞246
第六节 防震减灾247
一、历史地震记录247
二、地震与断裂构造的关系251
三、地震预测254
第十一章 建设生态城市256
第一节 城市规划256
一、20世纪80年代前的城市规划256
二、20世纪80—90年代的城市规划258
三、新世纪的城市规划261
第二节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263
一、建设“山水城市”264
二、生态产业267
三、生态安全268
四、生态景观273
五、生态文化287
第十二章 城市旅游295
第一节 城市旅游的特点295
第二节 广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296
第三节 文化旅游300
一、城市风景线301
二、历史胜迹301
三、建筑文化302
第四节 民俗风情旅游304
一、食在广州304
二、主题公园306
第五节 商务旅游308
一、广州商务旅游的有利条件308
二、“老字号”的振兴310
第六节 节庆与会展旅游312
第七节 产业旅游314
一、工业旅游314
二、农业旅游316
第八节 生态旅游317
第十三章 城市社会建设321
第一节 社会建设的战略意义321
第二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323
一、节约水资源324
二、节约能源326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31
四、发展循环经济333
第三节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336
一、提高城市管理水平336
二、加强环境保护341
三、优化人居环境342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45
一、改善人民群众生活346
二、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351
第五节 建设文化名城352
一、历史文化名城353
二、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356
参考文献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