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先秦哲学的意蕴 中国哲学早期重要概念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孙熙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夏出版社
- ISBN:750804005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87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95页
- 主题词:先秦哲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先秦哲学的意蕴 中国哲学早期重要概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上篇 “道”的抽象与“道”的秘密11
第一章 “道”的哲学抽象历程11
一 “道”能够上升和抽象成为哲学范畴的内在根据11
二 以“道”喻事理——《诗经》中“道”与其本义的分离14
三 好恶、正直和法则、理义等含义向“道”的渗透——《尚书》中的“道”也有朴素哲学抽象的现象16
四 社会规律和人伦法则与“道”的融合——《左传》、《国语》中人之道的出现17
五 自然规律与“道”的融合——《左传》、《国语》中“天之道”的出现20
一 “道”的本体抽象何以可能22
第二章 老子对“道”的发现和提升22
二 老子对“道”的发现和“道”的本体抽象的完成28
三 老子“道”论的思维方式35
第三章 “道”的基本内涵40
一 “道”具有物质的属性,但它并不是纯粹的物质一般41
二 “道”无形体,但它并不是纯粹的虚无44
三 “道”具有精神的属性,但它并不是纯粹的精神一般46
第四章 “道”的互渗现象与古代哲学的基本形态50
一 中西哲学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的互渗现象51
二 物质与精神互渗现象的案例分析(一)55
三 物质与精神互渗现象的案例分析(二)66
四 物质与精神的互渗现象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72
第五章 “道”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和鉴赏78
一 “道”是中国艺术的灵魂79
二 山水艺术典型地表现了“道”81
三 山水艺术产生于“道”82
中篇 “德”的抽象与“德”的秘密89
第六章 “德”的本义与“德”的演变89
一 “德”的本义89
二 “德”是一个早于“道”而出现的关乎中国哲学全貌的重要概念95
三 “德”的含义的演变96
第七章 德的哲学义蕴的生成103
一 “德”的最高本体地位的确立:“天德”、“元德”与“德元”104
二 “德”的最高本体地位确立的另一佐证:“暴德”、“凶德”与“逸德”108
三 “德”的伦理内涵的出现:“惇德”、“迪德”与“经德”110
四 “德”向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敏德”、“秉德”与“明德”112
第八章 孔子德论与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117
一 “德”得于“道”,“人”“德”统一117
二 融“德”于“仁”,“人”“仁”统一121
三 “行”重于“德”,“德”“行”统一124
四 为政以德,富民教民128
五 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路131
第九章 孔子思想的实质与核心132
一 正确认识“仁”在孔子哲学中的地位133
二 正确认识“礼”在孔子哲学中的地位137
三 孔子思想的实质核心和最终归宿142
第十章 中国传统德论与社会主义新道德的构建150
一 中国传统道德的合理因素150
二 义利双行是儒家道德评价的基本特点155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德的科学构建159
下篇 “易”的抽象与“易”的秘密175
第十一章 《易经》作者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175
一 易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个本体范畴176
二 阴阳是中国哲学最早用来解释世界的基本概念177
三 类化意象是《易经》作者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179
四 《易经》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头183
第十二章 《易经》与儒家思想187
一 《易经》的比辅亲和思想与儒家合和思想之萌芽188
二 《易经》的敦知临民思想与儒家仁政思想之萌芽191
三 《易经》的观民知政思想与儒家民本思想之萌芽193
四 《易经》的求内与治外相统一的思想与儒家内圣外王品格之融通196
第十三章 《易经》与墨家思想200
一 墨家思想的基本特征200
二 《节》卦与墨家的尚节思想204
三 《颐》卦与墨家的“尚力”和“兴天下利”的思想210
第十四章 《易经》与道家思想219
一 《易经》作者为什么要推崇谦卦219
二 《易经》的贵柔处下和道德内求思想227
三 《易经》的信诚观念与道德内求思想231
四 《易经》中的清虚自守和法则自然的思想237
第十五章 《易经》的宇宙观与阴阳五行家思想239
一 《易经》作者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定与阴阳五行家的宇宙观239
二 《易经》作者的“因果联想”与阴阳五行家的认知方式245
三 《易经》的时空观念与阴阳五行家思想的理论基础247
第十六章 《易传》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253
一 《易传》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基本精神的塑造254
二 《易传》对中华民族革故去弊、开拓创新精神的塑造259
三 《易传》对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团结统一精神的塑造261
四 《易传》对中华民族顺时而动、居安思危精神的塑造262
第十七章 走出《易经》研究的误区266
一 撩开《易经》的神秘面纱266
二 追索《易经》的人文精神271
三 探究《易经》的时代精神276
参考文献278
后记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