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云南解决“三农”问题的科技支撑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云南解决“三农”问题的科技支撑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3004375.jpg)
- 赵俊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ISBN:750681320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32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农业技术-作用-农业经济-经济发展-研究-云南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云南解决“三农”问题的科技支撑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关于解决云南“三农”问题科技支撑的建议(咨询报告)1
一、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1
二、整合、重塑云南农科研发与推广体系2
三、把研发的指导思想定位在解决“三农”问题急需的科技上3
四、用新机制筹措大批农科资金4
五、在巩固现有农科园区的同时,高速发展新园区5
六、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技协5
七、吸引大批人才投入农科主战场6
八、进一步发挥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7
十、建立为农民科技需求等直接服务的快速反应系统8
九、像扶持研发一样,扶持一大批农科中介机构8
十一、试验并逐步推行农科推广与科普产业化9
十二、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统计监控体系9
上篇 总体报告13
第一章 “三农”命题的提出及内涵13
一、“三农”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13
二、新一届党和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三农”问题14
三、理论界关于“三农”的讨论及我们的看法15
四、云南“三农”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17
五、科技支撑落后是造成“三农”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21
一、“三农”问题科技支撑的结构(示意)23
第二章 云南解决“三农”问题的科技支撑的总体评价23
二、德尔菲法对云南农科支撑的评价汇总27
三、科技部对地(州、市)、县问卷统计调查手工汇总分析42
第三章 云南农科体系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49
一、研发成为农科支撑的基础49
二、推广已成为农科支撑的关键53
三、重大工程与计划构成了农科支撑的主要内容58
四、农业科普与培训工程提升了农民素质68
五、农技协成为带民致富的“土专家”72
六、农业信息化使农民直接进入市场76
七、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79
八、一批技术骨干成为农科研发与推广的带头人80
九、省院省校合作实现了省内需求与省外成果的对接81
十、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使云南农业初步国际化82
第四章 云南农业科技支撑存在的缺陷与困难86
一、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86
二、机构与力量急需整合88
三、研发与推广的“动力”不足89
四、传统观念使农科系统对农民缺乏“感情”91
五、处于起步阶段的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有待发挥95
六、农业信息化需要市场化运作97
七、不少地方的农业科普与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98
八、对外交流尚存在较大的差距100
九、农业科技统计与监控很不健全101
第五章 整合、重塑与加快发展云南农科体系的构想103
一、构想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与任务103
二、整合省级农科机构与力量106
三、重塑县、乡农科推广机构107
四、大力发展农科中介服务机构108
五、用新机制筹措体系资金108
六、吸引大批人才投入农科主战场109
七、建立为农民科技需求等直接服务的快速反应系统110
第六章 若干对策建议112
一、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112
二、下决心整合现有农业科技力量113
三、重提组建云南农林科技大学114
四、把研发的指导思想定位在解决“三农”问题急需的科技上115
五、试验并逐步推行农科推广与科普产业化116
六、充分发挥现有高层次农业科研人员的研发与推广的带头作用117
七、放胆放心放手,大力发展农技协118
八、进一步发挥农业信息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121
九、在巩固现有农科园区的同时高速发展新园区124
十、农业综合开发要以科技为依托127
十一、象扶持研发机构一样扶持农科中介机构129
十二、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统计监控体系130
中篇 专题报告141
第七章 云南农业科技研发研究141
一、云南农科研发取得了重大成就141
二、云南农业科技研发存在的问题155
三、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的对策建议158
第八章 涉农部门科技领导、组织与资金力量问题研究163
一、云南省级涉农部门科技领导、组织与资金使用现状163
二、云南省级部门科技、组织、资金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167
三、整合云南省级涉农部门科技领导组织与资金力量的构想172
第九章 整合与提升云南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175
一、云南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主要得益于农科的推广服务176
二、云南农村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182
三、云南农科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87
四、整合与提升云南农科推广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193
第十章 农业科普体系建设与云南“三农”问题204
一、云南农业科普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204
二、云南农业科普体系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211
三、云南农业科普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214
四、云南农业科普体系的存在问题216
五、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云南农业科普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217
第十一章 云南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220
一、云南农业信息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20
二、云南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226
三、若干对策建议228
第十二章 云南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234
一、云南农业科技园区的概念、建立、条件与组织管理235
二、云南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成效244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48
四、做多做大做强云南农业科技园区的若干建议252
第十三章 依靠科技进步把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成强有力的支柱产业258
一、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水平已成为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核心因素259
二、缺乏科技强有力科技支撑的云南优势特色产业261
三、依靠科技进步培育云南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强有力的支柱产业发展的新思路262
四、若干对策建议265
第十四章 云南解决“三农”问题科技支撑的资金保障271
一、云南财政中农业科技投入资金现状27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278
三、主要措施282
第十五章 云南农业科技统计监控工作研究285
一、云南农业科技统计监控工作适应不了改革的需要285
二、云南农业科技监控指标体系的内涵288
三、建立云南科技监控统计工作的方法步骤291
第十六章 国外农业科技发展经验研究295
一、国外农业科技发展概述295
二、国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比较301
三、云南省农业技术经济发展可借鉴的国外经验318
四、关于借鉴国外经验的建议330
下篇 案例研究341
第十七章 水稻专家蒋志农精心培育滇粳优系列良种并大面积推广341
一、研究过程及进展情况341
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344
一、研究过程及相关成果347
第十八章 朱有勇教授关于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理论与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347
二、该项目在国内外的影响348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350
第十九章 云南烟草科研体系的经验352
一、集中加强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352
二、狠抓烟草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推广352
三、卷烟研发成效明显353
四、完善研发机构354
五、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提升了全系统管理水平354
一、对人体无害的高效生物农药356
第二十章 除虫菊栽培与加工逐步形成全省一大农业优势产业356
二、云南引种与加工居全国领先水平358
三、云南已具备大力发展除虫菊的条件362
第二十一章 会泽县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366
一、科普工作取得的成绩367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370
三、今后打算371
第二十二章 玉溪市农科所研发与推广成效显著374
一、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概况374
二、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为科研所提供了发展平台375
三、在农业园区实施的项目379
四、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计划382
第二十三章 前进乳业与呈贡穆盛达乳业合作为搬迁农户提供技术支持386
一、前进乳业以科技支持农户发展养殖386
二、成效分析388
第二十四章 元谋县农技协带农增收致富391
一、重要特征392
二、主要类型395
三、重要作用396
四、取得的经验398
一、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成就402
第二十五章 适用农科技术已经普及的乡急需规模发展“名、特、优”农产品402
二、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405
三、若干对策建议407
第二十六章 后箐乡农民为什么不愿意种植高产杂交玉米409
一、过去试种新品种曾遭失败409
二、贫困农民没有能力接受新品种玉米410
三、地方政府和科技人员推广服务不到位412
四、当地无任何风险防范机制414
五、缺少有利于技术推广的社区组织414
一、成立时间短,建设单位级别没有杨凌高416
第二十七章 云南红河与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比较与分析416
二、共建的科研能力与高校合作能力没有杨凌强417
三、入驻的企业没有杨凌多419
四、园区建设目标没有杨凌实420
五、园区规模没有杨凌大421
六、融资能力没有杨凌强422
七、园区建设政策没有杨凌优惠423
八、经济效益没有杨凌大425
九、辐射能力没有杨凌广426
十、科研成果转化没有杨凌快428
后记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