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武术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武术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3030901.jpg)
- 温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ISBN:750092829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61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592页
- 主题词:武术-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武术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3
第一章 武术的概念及其演变3
第一节 明确武术概念的重要性3
一、明确武术的概念是展开论述的前提3
二、武术的概念是发展变化的5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武术是一种技击术6
第三节 对现代历史条件下武术概念的表述10
一、武术概念的内涵11
二、武术概念的外延及其划分15
三、武术概念的上位概念及武术的民族文化特点与体育性质18
四、武术的概念19
第四节 武术概念表述上的发展与变化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进步21
一、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对武术概念的不同表述22
二、辩证地、历史地对待武术的实践和武术的概念27
第二章 武术的特点和价值32
第一节 武术的特点32
一、武术的技击特点33
二、武术的民族文化特点35
(一)武术的运动形式既有对抗性练习,又有套路练习36
(二)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使武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36
(三)注重和谐的价值观42
(四)注重形神兼备的审美情趣46
(五)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48
(六)既重外练,又重内练51
(七)多种拳种并存51
第二节 武术的价值53
一、武术的健身价值54
二、武术的技击价值57
三、武术的观赏价值58
四、武术的教育价值63
五、武术的经济价值67
第三章 中国传统哲学对武术发展的影响70
第一节 “天人合一”与武术的拳理72
一、“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72
二、中国哲学对天人和谐的追求决定了武术对和谐的追求77
三、“天人合一”的观念使武术的创造强调师法自然79
第二节 “知行合一”与武术的技击特点85
一、“知行合一”的基本思想85
二、“知行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时代武术发展的价值取向88
三、“知行合一”的思想与现代武术的发展94
第三节 阴阳变化是武术拳理的理论基础96
一、阴阳变化思想的基本内容97
二、用阴阳变化来描述武术技术是运用阴阳观念最简单的方式100
三、阴阳变化是武术攻防转换的理论基础108
四、掌握了技击的“道”才能“阴阳不测之谓神”111
第四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114
一、“太极”一词的基本意义115
二、关于太极拳的名称117
三、“太极元气论”和“心为太极”与太极拳121
第五节 五行说在武术中的反映124
一、五行说的简单介绍125
二、中医中有关五行的理论与武术健身的拳理128
三、五行说与武术的技击技术129
第四章 传统武术技术、训练体系的形成与武术套路的产生136
第一节 武术的传统技术体系与传统训练体系的形成137
一、武术的传统技术体系是由套路和对抗性练习共同构成的137
二、武术的传统训练体系142
第二节 产生武术套路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146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程式性特征决定了武术套路的产生146
二、对“道”的追求是武术套路产生的思想基础149
三、崇礼是武术套路产生的伦理道德基础157
四、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促进了武术套路的流传和发展161
五、程式化的套路运动形式更有利于武术套路的创编168
第五章 武术的技法原理171
第一节 注重技击特点的原理172
一、武术中的“法”主要是指技击方法173
二、武术技击的原理在今天武术发展中的意义176
第二节 阴阳变化的原理179
一、攻防相互转换是武术阴阳变化的主要内容179
二、攻防相关的其他阴阳变化183
(一)关于刚柔183
(二)关于虚实185
(三)关于动静188
(四)关于快慢192
第三节 符合人体结构特点的原理195
一、利用身体不同部位的运动特点使动作顺势顺力196
二、在不同的情况下攻击和保护人体易受攻击与易受伤害的部位199
三、“人背我顺”的攻防取势203
第四节 符合器械形制特点的原理206
一、器械的形制决定了器械的主要技击方法207
二、器械的形制决定了器械的演练风格212
第五节 攻防趋时的原理213
一、“变通者,趣时者也”213
二、在攻防中对“时”的把握是取胜的关键215
第六节 注重内外兼修的原理219
一、形神兼备是武术演练的一个基本要求220
二、内外三合是武术技术对和谐追求的表现220
三、内练和外练并重使武术更有利于增进健康226
中卷233
第六章 冷兵器时代武术的发展233
一、自卫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需要234
第一节 自卫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之一234
二、武技是为满足人类的自卫需要而产生的237
第二节 冷兵器时代军事需要对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241
一、在古代武术主要是为满足军事的需要而存在和发展的241
二、“兵者,国之大事”244
三、军事对武术的需要决定了冷兵器时代武术技术发展的局限性249
第三节 冷兵器时代军事武术与民间武术的关系255
一、用于军事战争和用于民间争斗的技击技术没有本质的区别255
二、乡党争斗和战争的目的本质的区别造成二者在技术细节上的差异257
三、军事武术和民间武术的相互促进260
第七章 火器的进步对武术发展的影响263
第一节 火器在我国军事上的使用与对军事活动的影响264
一、火药的发明和最早火器的产生及对武术技击价值的影响265
二、火器的进步对军事中冷兵器技术的影响271
第二节 《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对研究武术发展的重要意义275
一、十四卷本《纪效新书》简介275
二、戚继光在十四卷本《纪效新书》中对“长兵”的重新认识276
三、从十四卷本《纪效新书》中删去了“拳经捷要篇”280
第三节 火器发展将武术推向了全新的发展方向281
第八章 在火器广泛使用的历史条件下武术发展的新特点284
第一节 武术技术由军事技击向对抗性体育比赛的方向发展284
一、“花法”在军队中的存在285
二、从“兵枪”向“游枪”的转变是武术从军事向体育转变的一个标志289
三、太极拳的“打手歌”反映了体育竞赛的特点294
第二节 武术门派的增多与民间武术活动的加强297
一、在武术主要作为技击技术的时代拳种的发展受到了限制298
二、明、清之际武术拳种的大量形成是武术脱离军事技能的结果300
第三节 武术健身价值的明确提出是武术从军事技能向体育转化的又一标志303
第九章 武术与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310
第一节 人类自卫的需要是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推动力311
第二节 与武术有关的文学创作313
一、涉及军事生活的诗文313
二、与个人习武生活有关的诗文316
三、关于古代武术拳谱的文学色彩319
四、武侠小说中有关武技的描写324
第三节 武术与表演艺术中武打技术的关系331
一、武术与表演艺术中的武打有本质的区别332
二、武技在表演艺术中的运用333
三、关于角抵的问题342
第一节 武术从整体上看是一种俗文化348
第十章 古代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348
一、武术在民间的流传多是以身传口授的形式进行349
二、武术拳谱中所表现的民间文学特征351
三、民间武术团体的结社特征352
四、武术与民俗活动相结合357
五、“仙传神授”的迷信色彩与因祖先崇拜而产生的“真传”思想359
第二节 关于“侠”和“武德”362
一、如何认识“侠”363
二、“侠”与武术368
三、所谓“武德”371
四、“侠”的道德标准375
第三节 宗教对武术发展的影响379
一、“近现代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宗教负担最小的民族”380
二、宗教思想对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术和理论并无深刻的影响383
三、关于“佛教有少林,道教有武当”385
(一)佛教与武术的联系385
(二)武术与道教的联系391
下卷397
第十一章 武术在西方先进火器大量进入中国条件下的发展397
第一节 西洋火器的使用与兵操的推广促使武术彻底地从军事中退出398
一、中国军队火器发展的滞后使武术最后退出军事领域推迟399
二、西式兵操的引入使武术最后退出了军事领域403
第二节 新式学堂的兴办使西方学校体育进入中国408
一、武举的废除彻底改变了中国军事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途径408
二、西方兵操进入中国武备学堂的课程410
三、新式学堂的建立使西方的体操进入中国近代学校教育412
四、“尚武”精神和“军国民主义”对学校体育的影响415
第三节 火器的大量使用改变了民间武术的存在方式420
一、在清代使用火器已被视为“技勇”421
二、火器的广泛使用与镖局的衰落423
三、武术新发展的前奏427
第十二章 武术在西方现代体育影响下的双向发展431
第一节 中国现代竞技武术的产生432
一、武术技击价值的消退使它有可能与西方体育融合433
二、武术与西方体育的融合使竞技武术的产生成为可能437
第二节 非竞技武术的发展445
一、从“中华新武术”的出现看“带数口令”在武术套路中的运用446
二、民间武术社团的新历史特点450
三、打破门户之见,推动武术的新发展453
第十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武术是武术发展的主流458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初,竞技体育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开始发展459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水平限制了竞技体育的发展459
二、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对武术的开展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461
第二节 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建立与竞技武术的发展463
一、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建立463
二、竞技武术在我国竞赛制度的推动下逐步发展467
三、《武术规则》是向西方竞技体育学习的结果471
四、“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和“竞赛规定套路”对竞技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475
五、竞技武术对抗性项目的新生478
第三节 竞技武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482
一、竞技武术套路中技击特点的逐渐消失483
二、竞技武术套路的比赛项目设置489
三、鼓励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出现新项目492
四、正确看待在国际武术比赛中武术套路的民族特点494
五、关于“打练结合”讨论的回顾495
第十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497
第一节 处于弱势的民间武术活动499
一、竞技武术的开展对民间武术的影响499
二、武术的挖掘整理就是对民间武术的挖掘整理504
第二节 民间武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508
一、民间武术的套路技击特点必然要有所减弱509
二、新的拳种在民间武术中必然产生513
三、民间武术的部分拳种不可避免地会消失519
四、不宜使民间武术都向竞技武术的方向转化520
五、武术人口正在逐渐减少522
第三节 学校武术与武术学校525
一、学校武术必须进行彻底改革526
二、武术学校的产生与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532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综合创造与武术运动的综合创造536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传统文化的发展536
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537
二、“传统就在你的脚下”540
三、过分地注重传承可能影响到对传统文化时代性的理解543
第二节 武术运动必须走综合创造的发展道路546
一、正确理解传统是当前武术发展面临的问题546
二、关于“综合创造论”550
三、武术必须走综合创造的道路552
后记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