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06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06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98635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76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602页
  • 主题词:金融事业-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06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06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篇 总论3

1 中国金融开放的回顾与展望3

1.1 引言3

1.2 中国金融开放的历程4

1.2.1 以利用外资为主旨的初期开放阶段(1979~1985年)4

1.2.2 围绕乌拉圭回合的“按现状承诺”开放阶段(1986~1993年)6

1.2.3 加入WTO的准备阶段(1994~2000年)9

1.2.4 履行承诺逐步开放阶段(2001年至今)15

1.3 中国金融业发展前景展望18

1.3.1 近期目标——资本项目开放19

1.3.3 远期目标——世界金融强国和国际金融中心25

1.3.2 中期目标——人民币国际化25

2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举措27

2.1 引言27

2.2 银行业28

2.2.1 公布银行业对外开放时间表28

2.2.2 中银香港IPO上市29

2.2.3 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获准开办离岸银行业务30

2.2.4 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美元债券31

2.2.5 发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32

2.2.6 中国银行发行次级债券32

2.2.7 中国建设银行香港上市33

2.3.1 加入WTO后保险业的开放承诺34

2.3 保险业34

2.3.2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揭牌运营35

2.3.3 中国人寿在港、美两地成功上市35

2.4 证券业36

2.4.1 证券业对外开放承诺36

2.4.2 我国首家中外合作基金管理公司获准筹建37

2.4.3 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成立38

2.4.4 国内首只ETF推出38

2.5 非银行金融机构39

2.5.1 加入WTO的开放承诺39

2.5.2 中外合作资产管理公司获批准40

2.5.3 我国批准首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40

2.5.4 银监会批准首家货币经纪公司开业41

2.6 债券、货币及外汇市场42

2.6.1 央行授权中银(香港)为香港银行个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42

2.6.2 人民币升值42

2.6.3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首家境外机构投资者43

2.6.4 国际多边金融机构首次获准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44

2.6.5 中国进出口银行首次在境内发行美元浮息债券44

2.6.6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我国首只资产证券化项目评论报告45

2.6.7 利率市场化迈出实质性步伐46

2.7 资本市场47

2.7.1 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47

2.7.2 中资企业海外上市48

2.7.3 积极推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方式改革50

2.8 国际交流合作51

2.8.1 中国人民银行参与设计和筹备亚洲债券基金51

2.8.2 银监会与美国货币监理署签署双边监管合作文件52

2.8.3 中国与世界最大期货交易所开展合作53

2.8.4 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成立54

2.9 小结54

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经验的反思与借鉴56

3.1 概述56

3.2 国际经验的反思59

3.2.1 慎用新加坡、香港的经验59

3.2.2 伦敦、新加坡、巴林等资金供给推动模式不可移植到上海59

3.2.3 离岸金融中心并非必须跨越的门槛61

3.3 国际经验的借鉴63

3.3.1 以金融产品创新为抓手,推动人民币产品中心的建成63

3.3.2 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引导外资金融机构进驻65

3.3.3 以国内经济为依托,提高上海中心金融的辐射能力67

3.4 小结68

4 金融开放与我国金融安全问题69

4.1 金融开放下的金融安全理论70

4.1.1 金融安全的概念与表现70

4.1.2 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73

4.2 金融开放与我国的金融安全77

4.2.1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相关性77

4.2.2 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78

4.2.3 金融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分析82

4.3 金融开放过程中确保金融安全的对策建议87

4.3.1 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87

4.3.2 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87

4.3.3 完善金融监控制度,建立安全预警网络88

4.3.4 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加快法制建设进程88

4.3.5 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络89

第二篇 银行篇93

5 开放中的中国银行业:2005年回顾与2006年展望93

5.1 中国银行业2005年经营发展回顾93

5.1.1 银行盈利空间遭受多重挤压94

5.1.2 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日渐突出96

5.1.3 银行运行陷于多重风险压力之中97

5.1.4 加快推进经营战略转型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和一致行动100

5.1.5 银行股改上市工作稳步推进101

5.1.6 银行业市场对外开放纵深推进104

5.2 2006年中国银行业经营发展展望110

5.2.1 2006年我国银行业将面临的三大挑战110

5.2.2 2006年中国银行业经营发展的基本态势113

5.3 政策建议115

6 金融开放、金融管制与金融安全118

6.1 金融开放与金融管制119

6.1.1 中国对外资银行的开放120

6.1.2 金融安全现状分析121

6.1.3 金融危机传染机制与发展中国家123

6.1.4 国际规则与金融监管124

6.2 经济开放对中国金融管制的基本要求127

6.2.1 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对金融管制的要求127

6.2.2 金融全球化对金融管制的影响130

6.2.3 中国金融安全背景发生了制度性变迁132

6.3 保护金融主权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根本需要135

6.3.1 发展中国家正面对金融安全的严重压力135

6.3.2 中国原有的金融安全体系亟待提升136

6.3.3 应采取各种手段强化金融安全,维护金融主权139

7 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研究述评140

7.1 引言140

7.2.1 经济增长效应141

7.2 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理论研究141

7.2.2 经济稳定性效应143

7.3 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实证研究144

7.3.1 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业效率144

7.3.2 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信贷资金流向146

7.3.3 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经济稳定性148

7.3.4 国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研究148

7.4 结论与研究展望149

8 最后贷款人制度:香港经验及其启示150

8.1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LLR角色150

8.2 香港金融管理局行使LLR角色的情况157

8.3 内地地方政府动用公共资源对地方法人类金融机构风险的积极化解160

8.4 香港金融管理局LLR角色的有关安排对我们的借鉴意义163

9 开放条件下中国信贷人权利保护的法律评价171

9.1 信贷人权利保护法律规范综述171

9.2 法律政策层面上信贷人的权利差异172

9.2.1 二元化金融结构下民间信贷人权利保护现状172

9.2.2 正式信贷人之间的权利差异174

9.3 中国担保法律现状与动产抵押的发展175

9.3.1 动产抵押物范围太窄175

9.3.2 信贷实践普遍偏好不动产抵押,忽视动产担保融资功能178

9.3.3 所有权保留、让与担保、未来取得物抵押及集合抵押方面的立法空白180

9.3.4 担保创设、转让成本高,存在不完全契约现象181

9.3.5 动产抵押成立原则不统一182

9.3.6 抵押、质押登记机构多元化,登记程序繁琐184

9.3.7 优先权与有担保债权受偿顺序不明晰186

9.3.8 担保物执行成本高,效果差190

9.4 国外动产担保交易法律制度及立法模式191

9.4.1 动产担保立法模式选择191

9.4.2 统一动产担保法律制度的国际趋势192

9.5 有关建议与对策193

9.5.1 扩大担保物范围,打破对动产抵押的限制,适时出台《动产担保交易法》194

9.5.2 明确契约自由、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194

9.5.3 建立全国统一的动产抵押登记系统195

9.5.4 明确动产担保受偿顺位规则196

9.5.5 简化司法程序,提高动产抵押权实现效率196

10 效率、市场势力与我国银行并购问题研究——兼论中小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197

10.1 效率与市场势力之争198

10.2 威廉姆森并购福利权衡模型及关于并购绩效研究的新进展199

10.3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二重性与中小银行并购的市场势力效应202

10.3.1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二重性202

10.3.2 银行并购后的价格形成问题205

10.3.3 银行并购的帕累托改进绩效206

10.4 中小银行并购的效率改进型收益预期206

10.5 结论208

1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从“股东至上”到“共同治理”210

11.1 引言211

11.2 从“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至上”:现代企业理论与国际上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212

11.3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至上主义”传统:基于无限责任的逻辑及其绩效214

11.4 强化监管与“债权人至上主义”走不出的困境:身份冲突与有效监控的缺失217

11.5 问题的解决:“共同治理”模式与现有部分政策的重新检讨221

11.5.1 股东主体的明确与所有者结构的改善221

11.5.2 存款人利益的实现与监管机构的治理222

11.5.3 经营者及银行员工的激励约束与治理参与223

11.5.4 国家无限责任的退出与存款保险制度224

11.6 几点结论性综述225

12 认清外资进入的影响,加快我国金融改革226

12.1 外资进入我国的现状分析226

12.1.1 外资进入我国的直接投资渠道分析226

12.1.2 外资进入我国的金融投资渠道分析228

12.2 外资进入对我国金融改革的挑战229

12.1.3 外资进入我国的其他渠道分析229

12.3 关于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些想法230

13 寡头均衡、绩效改善与金融稳定——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政策取向233

13.1 相关文献及评述234

13.2 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微观绩效235

13.2.1 比较静态分析235

13.2.2 纵向动态分析237

13.3 存款货币银行机构数量与微观绩效238

13.3.1 法人机构数量与竞争程度238

13.3.2 分支机构增量与行业竞争态势240

13.4 “竞争程度提高与微观绩效恶化悖论”探源240

13.4.1 费用偏好侵蚀微观绩效241

13.4.2 竞争目标差异与绩效退化242

13.4.3 国有银行合谋性垄断与中小银行竞争并存的双轨格局243

13.4.4 利率管制问题243

13.5 银行业高集中度的合理性分析244

13.5.1 生产成本最小化的比较分析哲学244

13.5.2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支撑245

13.5.3 竞争程度与组织绩效之间正相关的其他干扰因素246

13.5.4 银行业业务经营特征与市场集中度247

13.6 寡头竞争与微观绩效关系的深入分析248

13.6.1 寡头竞争均衡界定及其微观绩效优势248

13.6.2 寡头竞争均衡理论的政策意义250

13.7 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政策导向252

13.7.1 寡头均衡与金融稳定:一个假说252

13.7.3 寡头竞争与稳定:中国银行业监管的目标聚合253

13.7.2 中国金融体系的寡头主导格局253

14 我国商业银行存差现象的经济学分析255

14.1 问题的提出255

14.2 国际银行业发展经验的启示258

14.2.1 从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理论的变化看存款功能定位的演进258

14.2.2 美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数据和经验:1934~2004年261

14.2.3 小结264

14.3 “存款多了”是我国商业银行特殊历史发展阶段的短期现象265

14.3.1 转型是“存款多了”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265

14.3.2 关注“存款多了”现象的直接原因267

14.4 认识存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经营的长期重要性269

15.1 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272

15 认清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加快我国金融创新步伐272

15.2 需要加快金融创新的几个方面274

15.2.1 体制创新274

15.2.2 市场创新275

15.2.3 加快金融工具创新277

15.3 关于如何促进我国金融创新的几点设想278

第三篇 资本市场篇283

16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体制改革283

16.1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必由之路284

16.1.1 资本市场开放的内涵284

16.1.2 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285

16.1.3 促使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外力——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287

16.1.4 资本市场开放的内因——资本扩张运动及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需求289

16.2 加入WTO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改革路径291

16.2.1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改革的路径291

16.2.2 中国资本市场对内开放和改革的路径294

16.3 与资本市场开放相配套的体制改革297

16.3.1 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改革297

16.3.2 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299

16.3.3 与资本市场开放配套的金融体制改革300

16.4 资本市场管制、开放与稳定的目标取向304

16.4.1 开放资本市场的风险304

16.4.2 资本市场严格管制的不良后果305

16.4.3 正确处理资本市场管制与开放的关系305

16.5 总结306

17 资本市场产品创新与微观机制变革307

17.1 2005年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成就与问题308

17.1.1 证券业产品创新情况308

17.1.2 债券市场产品创新情况309

17.1.3 银行业产品创新情况309

17.1.4 保险业产品创新情况311

17.1.5 信托业产品创新情况312

17.1.6 我国资本市场在产品创新方面所存在的问题314

17.2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微观机制变革的成就与问题316

17.2.1 近年来我国在微观机制变革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316

17.2.2 我国在微观机制变革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318

17.3.1 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展望319

17.3 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展望319

17.3.2 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微观机制变革的选择323

18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与市场稳定330

18.1 2005年是基金业竞争与分化的一年331

18.1.1 基金募集规模扩张,结构不均衡性增加,低风险基金产品盛行331

18.1.2 基金业绩分化明显——股票基金业绩波动大、债券基金普遍较好333

18.1.3 基金管理市场出现规模梯队分化、业绩聚集化特征,基金托管市场亦成大行垄断格局335

18.1.4 封闭式基金成为市场关注重点,小盘、大盘基金价格走势发生分化337

18.2 2005年基金业的创新进展338

18.3 影响目前我国基金市场安全、健康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340

18.3.1 基金经理频繁更换,基金业的人才稳定面临挑战340

18.3.3 基金契约到期日来临,封闭式基金将何去何从342

18.3.2 基金管理业出现三分格局,内资、非银行系基金公司的生存发展空间可能受到限制342

18.4 2006年基金市场展望343

18.4.1 基金业绩展望344

18.4.2 基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344

18.4.3 基金市场创新345

19 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与发展现状348

19.1 机构投资者的内涵与一般特征348

19.2 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现状350

19.2.1 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现状350

19.2.2 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现状357

19.3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稳定性分析365

19.3.1 机构投资者行为、证券市场效率与市场稳定365

19.3.2 机构投资者的委托代理问题与证券市场稳定368

19.3.3 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与市场稳定370

19.3.4 波动无关说373

19.3.5 波动加剧说374

19.3.6 波动稳定说375

19.4 中国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稳定性的实证检验376

19.4.1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取376

19.4.2 实证研究结果380

19.4.3 主要结论382

19.4.4 对结论的进一步分析与政策建议383

20 2005年中国保险市场回顾389

20.1 2005年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389

第四篇 保险篇389

20.1.1 保费收入继续增长390

20.1.2 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397

20.1.3 产品创新399

20.1.4 保险中介市场有序发展403

20.1.5 保险监管进一步强化406

20.2 我国保险业的“入世”承诺408

20.3 中国保险业的开放历程412

20.3.1 保险业开放的四个阶段412

20.3.2 保险业开放的特征414

21 中外保险公司的战略比较417

21.1 中资保险公司的战略分析417

21.1.1 保险集团化是大中型保险企业追逐的目标417

21.1.2 品牌战略逐步成长420

21.1.3 共保成为新的国际化战略422

21.1.4 中小型保险公司的战略423

21.1.5 中资保险公司成功个案425

21.2 外资保险公司的战略分析428

21.2.1 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进入分析431

21.2.2 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保险市场的发展特点433

21.2.3 外资保险公司2005年战略发展特点434

21.3 中资与外资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的比较438

21.3.1 不同的标新立异战略439

21.3.3 外资公司更注重成本战略440

21.3.2 战略的持久性和谨慎性440

22 我国保险业开放的影响分析442

22.1 开放前后中国保险市场的比较442

22.1.1 保险业务稳步增长442

22.1.2 产品设计与市场接轨444

22.1.3 营销渠道多样化444

22.1.4 投资渠道更加广泛447

22.1.5 保险经营理念转变、经营能力提高448

22.1.6 保险专业化运作凸现450

22.1.7 多元化市场格局形成451

22.1.8 保险股权多元化452

22.1.9 监管重心以偿付能力为中心453

22.2.1 保险业开放的有利影响455

22.2 我国保险业开放的利弊分析455

22.2.2 保险业开放带来的不利影响458

22.2.3 总结459

22.3 保险业开放的安全防范460

22.3.1 保险业开放所面临的安全问题460

22.3.2 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安全策略463

22.3.3 推进保险业开放的安全策略465

第五篇 汇率篇473

23 引子473

24 升值压力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与金融安全481

24.1.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482

24.1.2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最优的现实选择482

24.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现实的选择482

24.2 现行汇率制度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483

24.2.1 现行汇率制度的内涵484

24.2.2 现行汇率制度对金融安全的影响485

24.2.3 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与路径分析486

24.2.4 中国金融安全的现状491

24.3 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策略选择498

24.3.1 从银行层面来看应对汇率体制改革的措施499

24.3.2 从外汇管理层面来看应对汇率体制改革的措施500

25 中国的外汇管制能维持汇率稳定及金融安全吗?501

25.1 问题的由来501

25.2 涉及汇率制度维持的文献综述503

25.3.1 基本假设504

25.3.2 模型分析Ⅰ——高储备情形下的博弈分析504

25.3 模型分析504

25.3.3 模型分析Ⅱ——低储备情形下的博弈分析505

25.3.4 模型分析Ⅲ——投机商共同行动(联合投机)的博弈分析505

25.4 结论和建议509

26 中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误区及政策调整511

26.1 中国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的动因511

26.2 对我国外汇储备理论误区的评析514

26.2.1 误区之一:外汇储备等于经济实力514

26.2.2 误区之二:神化外汇储备功能515

26.2.3 误区之三:为储备而储备517

26.3.2 控制外汇储备规模518

26.3.1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518

26.3 政策调整取向518

26.3.3 加强外汇储备管理520

27 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521

27.1 从利率平价论实证来分析人民币汇率机制522

27.1.1 汇市的即期与远期的关系发展史523

27.1.2 抛补利率平价论与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527

27.1.3 外汇收益率的市场波动性检验530

27.1.4 各个汇市收益率与利率结构的协整关系532

27.1.5 远期汇率作为即期汇率风向标的探讨535

27.1.6 最后结论和思考537

27.2 新汇率机制下涉外企业如何应对汇率波动风险538

27.2.1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各涉外企业的影响及企业的生产调整539

27.2.2 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的防范——企业利用金融工具降低汇率风险540

28 资本项目有序开放与人民币区域性货币的职能543

28.1 中国放松资本账户的进程544

28.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546

28.2.1 逆向选择现象547

28.2.2 增加道德风险547

28.2.3 可能引起金融动荡547

28.2.4 增加中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548

28.3 资本账户开放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548

28.3.1 国际资本流动的压力有力地推动着资本账户开放548

28.3.2 中国资本管制的成本较高549

28.3.3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危机之间无必然联系549

28.4.2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550

28.4.1 提高信息透明度550

28.4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对策550

28.4.3 促进企业的发展551

28.4.4 完善银行体系551

28.4.5 判定更灵活的汇率政策551

28.4.6 采用渐进主义的做法551

28.4.7 合理安排资本账户开放的顺序552

28.5 人民币的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结算货币552

28.5.1 经济发展与时机的来临553

28.5.2 相关的前期研究553

28.5.3 人民币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结算货币的可行性研究554

28.5.4 有序扩大人民币作为区域货币的职能559

参考文献5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