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中兽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编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ISBN:16096·57
- 出版时间:1979
- 标注页数:531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5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中兽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言1
第一节 祖国兽医学的发展沿革及其成就1
第一篇 基础理论及诊法1
一、整体观念5
第二节 祖国兽医学的特点5
二、辨证论治7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8
第一节 阴阳学说8
第二章 阴阳和五行学说8
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上的运用9
二、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9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11
二、五行学说在祖国兽医学上的应用12
小结14
一、心与小肠(附:心包)15
第一节 脏腑的生理病理15
第三章 脏腑15
二、肝与胆17
三、脾与胃18
四、肺与大肠19
五、肾与膀胱21
附: 三焦23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24
第二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24
第三节 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25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5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25
一、气26
二、血27
小结28
四、津液28
三、精28
第一节 经络的含义和作用31
第四章 经络31
二、经络在诊断和治疗上的作用32
一、经络在生理和病理上的作用32
二、十二经脉33
一、经络的命名和分类33
第二节 经络的分类、分布和循行33
三、经别、奇经和络脉34
四、十二经筋和皮部36
一、六淫37
第一节 病因37
第五章 病因与病理37
三、饥、饱、劳、逸39
二、疫疠39
第二节 病理40
四、其他致病因素40
三、寒热进退41
二、上下升降41
一、表里出入41
五、气血失调42
四、邪正虚实42
小结43
六、阴阳盛表43
三、判断病证(辨证)的意义44
二、诊察病情的意义和方法44
第六章 诊法44
第一节 诊断概述44
一、中兽医诊断学的意义及其基本内容44
五、中西兽医在临床诊断、治疗原则上的特点45
四、由认识回到实践,判定疗效45
一、望诊46
第二节 马病四诊46
二、闻诊56
三、问诊57
四、切诊58
一、望诊63
第三节 牛病四诊63
四、切诊66
三、问诊66
二、闻诊66
一、望诊67
第四节 猪病四诊67
四、切诊70
三、问诊70
二、闻诊70
小结71
第一节 辨证的含义72
第七章 八纲辨证72
第二节 表证和里证73
第三节 寒证和热证74
第四节 虚证和实证75
第五节 阴证和阳证77
小结78
第一节 心与小肠证治79
第八章 脏腑辨证论治79
第二节 肝与胆证治81
第三节 脾与胃证治84
第四节 肺与大肠证治87
第五节 肾与膀胱证治90
小结92
第一节 卫气营血证治94
第九章 温热病的辨证论治94
第二节 六经证治98
小结100
一、强调整体,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102
第一节 总的治疗原则102
第十章 治则102
三、抓主要矛盾,正确处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103
二、重视内因,正确处理正与邪的关系103
第二节 常用治疗方法105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掌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105
小结111
二、中药的保存112
一、中药的采集112
第二篇 中药与方剂112
第一章 基本知识112
第一节 中药的采集与保存112
一、炮制目的113
第二节 中药的炮制113
二、炮制方法114
第三节 中药的性能115
三、四气和五味的关系116
二、五味116
一、四气116
四、升降浮沉117
二、方剂的组成118
一、方剂的定义118
五、归经118
第四节 方剂的组成和应用118
三、方剂中药物的配合119
知母121
(一)清热降火药121
第二章 中药与方剂121
第一节 清热方药121
一、清热药121
夏枯草122
石膏122
栀子122
黄芩123
黄连123
芦根123
(二)清热燥湿药123
苦参124
茵陈124
黄柏124
龙胆草124
金银花125
白药子125
胡黄连125
(三)清热解毒药125
黄药子125
蒲公英126
连翘126
山豆根126
马齿苋127
青黛127
板蓝根127
槐花128
生地128
绿豆128
(四)清热凉血药128
犀角129
白头翁129
牡丹皮129
紫草129
银柴胡130
地骨皮130
(五)清虚热药130
玄参130
葛根芩连汤132
凉膈散132
二、清热方132
(一)清热泻火方132
石膏知母汤132
清咽利膈散133
消黄散133
三黄石膏汤133
泻心汤133
普济消毒饮134
清瘟败毒饮134
辛荑散134
(二)清热解毒方134
黄连解毒汤134
清营汤135
(四)清热凉血方135
(三)清热燥湿方135
白头翁汤135
芍药汤135
茵陈蒿汤135
清骨散136
增液汤136
犀角地黄汤136
化斑汤136
(五)清虚热方136
第二节 解表方药137
青蒿鳖甲汤137
秦艽鳖甲汤137
桂枝138
麻黄138
一、解表药138
(一)辛温解表药138
防风139
荆芥139
细辛139
白芷140
生姜140
紫苏140
升麻141
柴胡141
辛荑141
(二)辛凉解表药141
薄荷142
葛根142
菊花142
淡豆豉143
蔓京子143
牛蒡子143
蝉蜕143
麻黄汤144
桂枝汤144
二、解表方144
(一)辛温解表方144
解表除烦汤145
解表化饮汤145
荆防败毒散145
桑菊饮146
银翘散146
苍耳子散146
防风通圣散146
(二)辛凉解表方146
第三节 泻下和逐水方药147
小柴胡汤147
升麻葛根汤147
番泻叶148
朴硝148
一、泻下和逐水药148
(一)攻下药148
大黄148
火麻仁149
(二)润下药149
巴豆149
续随子149
牵牛子150
(三)逐水药150
郁李仁150
麻油150
蜂蜜150
甘遂151
芫花151
葶苈子151
大戟151
大承气汤152
(一)攻下方152
二、泻下和逐水方152
舟车丸153
十枣汤153
(二)润下方153
麻子仁丸153
(三)逐水方153
大戟散153
猪苓154
一、渗湿利水药154
逐水导滞散154
第四节 渗湿利水方药154
车前子155
泽泻155
茯苓155
通草156
木通156
滑石156
薏苡仁157
地肤子157
瞿麦157
篇蓄157
金钱草158
海金砂158
茵陈五苓散159
(二)清热利湿方159
二、渗湿利水方159
(一)利水消肿方159
五苓散159
五皮饮159
温阳利水汤159
清热渗湿汤160
滑石散160
八正散160
三仁汤160
桔梗161
(一)止咳平喘药161
加味茵陈散161
第五节 化痰止咳平喘方药161
一、化痰止咳平喘药161
白果162
马兜玲162
杏仁162
款冬花162
前胡163
蛤蚧163
旋复花163
天南星164
丰夏164
百部164
曼陀罗164
(二)化痰降气药164
枯矾165
紫苏子165
紫菀165
瓜萎166
天花粉166
(三)润肺化痰止咳药166
贝母166
百合167
麦门冬167
天门冬167
沙参168
枇杷叶168
(四)清肺化痰止咳药168
桑白皮168
定喘汤170
麻杏石甘汤170
二、化痰止咳平喘方170
(一)止咳平喘方170
止嗽散170
三子平喘汤170
养阴清肺汤171
补肺阿胶汤171
荆防散171
(二)化痰降气方171
苏子降气汤171
清金化痰汤171
(三)润肺化痰止咳方171
白芨枯矾散172
沙参散172
沙参麦冬汤172
百合固金汤172
双花清肺散173
清燥救肺汤173
(四)清肺化痰止咳方173
清肺散173
黄芩泻肺汤173
陈皮174
青皮174
第六节 理气与消食方药174
一、理气与消食药174
(一)理气药174
莱菔子175
厚朴175
枳实(附:枳壳)175
香附子176
白豆蔻176
沉香176
木香176
乌药177
大腹皮177
砂仁177
山楂178
神曲178
代赭石178
(二)消食药178
醋179
鸡内金179
麦芽179
木香槟榔丸180
(一)理气方180
二、理气与消食方180
保和丸181
平胃散181
木香导滞丸181
旋复代赭汤181
丁香散181
(二)消食方181
青皮散182
健胃散182
枳实导滞丸182
曲芽散182
桃仁183
红花183
第七节 理血方药183
一、理血药183
(一)行血药183
荆三棱184
没药184
乳香184
延胡索185
郁金185
莪术185
血竭186
赤芍药186
川芎186
自然铜187
益母草187
蒲黄187
五灵脂187
牛膝188
丹参188
土鳖虫188
地榆189
(二)止血药189
穿山甲189
刘寄奴189
酒189
白芨190
三七190
茜草190
侧柏叶191
乌贼骨191
白茅根191
大蓟(附:小蓟)191
血余192
化生汤193
当归散193
二、理血方193
(一)行血方193
膈下逐瘀汤194
复元活血汤194
活络效灵丹194
消疮饮194
小蓟饮子195
(二)止血方195
失笑散195
瓜蒌散195
接骨丹195
白芨拔毒散195
第八节 祛寒方药196
槐花散196
地榆散丸196
秦艽散196
肉桂197
附子197
一、祛寒药197
草豆蔻198
吴茱萸198
干姜198
艾叶199
高良姜199
丁香199
茴香199
厚朴散200
附子理中汤200
二、祛寒方200
回阳救急汤201
四逆汤201
桂心散201
橘皮散201
香薷202
藿香202
加减桂心散202
第九节 祛暑方药202
一、祛暑药202
香薷散203
二、祛暑方203
青蒿203
白扁豆203
甘露消毒饮(丹)204
清暑益气汤204
藿香正气散204
独活205
羌活205
第十节 祛风止痛方药205
一、祛风止痛药205
苍术206
木瓜206
秦艽206
藁本206
桑寄生207
威灵仙207
五加皮207
木鳖子208
防己208
乌头208
独活寄生汤209
二、祛风止痛方209
菖蒲210
一、开窍药210
乌头汤210
羌活胜湿汤210
第十一节 开窍方药210
牛黄211
冰片211
麝香211
皂角(附:皂刺)211
神犀丹212
菖蒲郁金汤212
二、开窍方212
开窍通关散212
朱砂213
远志213
第十二节 安神镇痉方药213
一、安神镇痉药213
(一)安神定心药213
酸枣仁214
柏子仁214
茯神214
琥珀214
天麻215
白僵蚕215
天竺黄215
(二)镇痉熄风药215
钩藤216
乌梢蛇216
蜈蚣216
全蝎216
羚羊角217
蛇蜕217
地龙217
镇心散218
(一)安神镇心方218
二、安神镇痉方218
千金散219
(二)镇痉熄风方219
柏子仁丸219
养心汤219
竹黄泻心汤219
大定风珠220
天麻散220
羚羊钩藤汤220
牵正散220
夜明砂221
草决明221
第十三节 平肝明目方药221
一、平肝明目药221
石决明221
谷精草222
青箱子222
密蒙花222
木贼草222
泻肝散223
二、平肝明目方223
炉甘石223
蕤仁223
明目地黄汤224
龙胆泻肝汤224
决明散224
防风散224
党参225
(一)补气药225
第十四节 补养方药225
一、补养药225
白术226
黄芪226
大枣227
甘草227
山药227
白芍228
当归228
(二)补血药228
熟地229
何首乌229
阿胶229
鳖甲230
龟板230
(三)养阴药230
枸杞子230
菟丝子231
(四)助阳药231
山莱萸231
石斛231
杜仲232
益智仁232
骨碎补232
续断232
肉苁蓉233
巴戟天233
补骨脂233
四味汤234
(一)补气方234
二、补养方234
人参养荣汤235
升阳益胃汤235
补中益气汤235
参苓白术散235
六味地黄丸236
(三)养阴方236
(二)补血方236
四物汤236
炙甘草汤236
补心丹236
加减复脉汤237
杞菊地黄丸237
大补阴丸237
第十五节 固涩方药238
益智仁散238
(四)助阳方238
肾气丸238
乌梅239
诃子239
一、固涩药239
(一)涩肠止泻药239
天仙子240
伏龙肝240
肉豆蔻240
赤石脂240
龙骨241
(二)敛汗涩精药241
秦皮241
石榴皮241
五味子242
麻黄根242
牡蛎242
浮小麦242
金樱子243
健脾丸244
郁金散244
桑螵蛸244
二、固涩方244
(一)涩肠止泻方244
乌梅散244
猪苓散245
养脏汤245
四神丸245
痛泻要方245
玉屏风散246
当归六黄汤246
(二)敛汗涩精方246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246
牡蛎散246
圆精丸246
苦楝皮(附:苦楝子)247
使君子247
巩堤丸247
第十六节 驱虫杀虫方药247
一、驱虫杀虫药247
硫黄248
雷丸248
槟榔248
疥癣膏249
乌梅丸249
二、驱虫杀虫方249
胡芦巴250
淫羊藿250
第十七节 催情和催乳方药250
一、催情和催乳药250
阳起石250
生乳散251
二、催情和催乳方251
王不留行251
乳藤251
附:常用植物及有效化学成分名词解释252
通乳汤252
第一节 兽医针灸术的特点及补泻254
第一章 基本知识254
第三篇 针灸术254
第二节 兽医针灸俞穴255
第一节 针术259
一、针具的种类及附属用具259
第二章 兽医针灸术259
三、针刺角度、深浅和间隔261
二、针刺手法261
五、针治方法264
四、消毒及针后处理264
七、针治发生事故的处理272
六、针治一般注意事项272
八、针治病畜保定法273
一、灸法278
第二节 灸烙术278
二、烧烙术281
抽筋285
通堂285
第三章 针灸穴位285
第一节 马的常用穴位及其适应症285
一、头颈部285
大风门285
通天285
垂睛285
龙会285
太阳286
眼脉286
降温286
分水286
脑俞286
上关286
下关286
锁口286
开关286
抱腮286
喉门287
颈脉(鹘脉)287
三江287
血堂287
鼻俞287
开天288
骨眼288
睛俞288
睛明288
大眼角288
球后(盲俞)288
气海289
玉堂290
内唇阴290
姜牙290
承浆290
槽结290
耳尖290
挺耳290
风池291
天门291
通关(舌阴)291
膊尖292
二、前肢部292
风门(小风门)292
伏兔292
九委(上上委、上中委、上下委、中上委、中中委、中下委、下上委、下中委、下下委)292
颈中委292
冲天293
天宗293
膊中293
膊栏293
弓子293
肺门293
肺攀293
肩贞293
肩井293
抢风293
胸堂294
攒筋294
肩颙294
肩外颙294
肘俞294
乘重294
三阳络294
前三里294
过梁294
膝眼(腕眼)294
前臼(天平)295
前蹄门295
夹气(涅中)295
膝脉(腕脉)295
前缠腕295
前蹄头295
明堂295
督俞296
阳关296
三、躯干部296
大椎296
?甲296
三川296
命门296
气海俞297
脾俞297
厥阴俞297
肺俞297
膈俞297
胆俞297
胃俞297
肝俞297
三焦俞297
肾俞298
肾棚298
大肠俞298
关元俞298
小肠俞298
膀胱俞298
肺之俞298
肝之俞298
腰前298
腰中298
腰后298
尾尖299
尾本299
肾角299
百会299
八窖(上、次、中、下窖)299
肷俞299
尾根(追风)299
后海299
雁翅300
路股300
黄水300
云门300
阴俞(会阴)300
莲花300
前槽300
带脉300
五花300
四、后肢部300
巴山300
外膝眼301
阳陵301
丹田301
居憀301
环跳301
环中301
环后301
大胯301
小胯301
后伏兔301
阴市301
合子302
乌筋302
会阳302
邪气302
汗沟302
仰瓦302
牵肾302
掠草302
丰隆302
后三里302
后蹄头303
劳堂303
肾堂303
曲池303
鹿节303
后缠腕303
垂泉304
后臼(天臼)304
后蹄门304
骨眼310
睛朗(睛灵)310
第二节 牛的常用穴位及其适应症310
一、头颈部310
天门310
龙会310
山根(人中)310
鼻中(三关)310
承浆(命牙)310
太阳310
大眼角310
睛俞310
耳根311
通关(知甘)311
三江311
鼻俞(过梁)311
喉门(锁喉)311
颈脉(大脉)311
风门311
开关(牙关)311
抱腮311
顺气(垂津)311
胸堂312
肘俞(下腕)312
耳尖(血印)312
二、前肢部312
膊尖(雁翅、云头)312
膊栏312
肺门(滋元)312
肺攀312
肩井(中膊、撞膀)312
冲天312
肩外颙312
抢风(中腕)312
三川(天福)313
?甲(三台)313
腕后(追风、曲尺)313
膝眼(腕眼)313
膝脉(腕脉)313
前缠腕(前寸子)313
涌泉313
前蹄头(?子、前八字)313
前灯盏(背风)313
三、躯干部313
丹田313
脾俞(六脉)314
肝俞314
苏气314
安福(通筋)314
天平314
命门(肾门)314
安肾314
滴明314
海门(云门、天枢)314
肺俞314
肷俞(饿眼)315
中?315
胃俞(六脉)315
大肠俞(六脉)315
关元俞315
食胀315
百会(千金)315
肾俞(左归尾、右尾归)315
肾角315
肾棚315
腰中(腰带)315
环后316
环中316
尾根316
尾本316
尾尖(垂珠)316
带脉316
阳明316
后海(交巢)316
四、后肢部316
居髎316
环跳316
滴水317
后缠腕(后寸子)317
大胯317
小胯317
阳陵(后通膊)317
掠草(梳子骨)317
邪气(黄金)317
汗沟317
仰瓦(扯脚)317
肾堂317
曲池(承山)317
后灯盏318
后蹄头(后八字)318
承浆323
转脑(透脑)323
第三节 猪的常用穴位及其适应症323
一、头颈部323
天门323
大风门(顶门)323
山根(人中)323
鼻中(鼻梁)323
睛俞323
睛明(睛灵)323
太阳323
脑俞323
耳上筋(脑筋)324
耳门324
锁口(口角)324
开关(颊车)324
抱腮(牙关)324
风池324
风门324
玉堂324
耳尖(血印)324
卡耳324
耳根324
前结带325
抢风(肱俞)325
耳中筋(心筋)325
喉门(锁喉)325
颈黄325
刮喉325
二、前肢部325
膊尖(肩冲)325
膊栏(肩中)325
肺门325
肺攀325
三台326
大椎326
刮泽326
七星326
前灯盏326
前缠腕(前寸子)326
涌泉326
前蹄头(前八字)326
前蹄门326
前蹄叉326
三、躯干部326
带脉327
理中(膻中)327
?甲(身柱)327
苏气327
三川(灵台)327
肺俞327
肝俞327
脾俞(六脉)327
胃俞(六脉)327
大肠俞(六脉)327
关元俞327
中脘328
上脘328
刮肋328
肾门328
百会(千金)328
上窖、中窖、下窖(六眼)328
开风328
尾根328
尾本328
尾尖328
巨阙328
大胯329
环后329
下脘329
肚口329
海门(天枢)329
阳明329
莲花329
后海(交巢)329
乳基329
阴俞(会阴)329
四、后肢部329
环中329
后蹄门330
后灯盏330
小胯330
后结带330
掠草330
后三里330
曲池(追风)330
刮曲330
后缠腕(后寸子)330
滴水330
后蹄头(后八字)330
后蹄叉331
开关337
锁口(口角)337
第四节 骆驼的常用穴位及其适应症337
一、头颈部337
大风门337
龙会(顶门)337
鼻缺337
分水(命牙)337
脑顶337
三江337
血堂337
鼻俞337
颈脉(鹘脉)338
嗓黄338
眼脉338
大眼角338
骨眼338
睛明338
内唇阴338
通关338
耳尖338
耳姜牙338
风门338
伏兔338
胸堂339
肘俞339
九委(上上委、上中委、上下委、中上委、中中委、中下委、下上委、下中委、下下委)339
二、前肢部339
膊尖339
膊栏339
肩井339
肩颙339
肩外颙339
抢风339
冲天339
丹田340
峰尖340
夹气340
过梁340
前缠腕340
涌泉(蹄窝)340
蹄夹340
蹄门340
蹄沿(蹄掌)340
三、躯干部340
前峰340
尾根341
百会341
脊俞341
后峰341
带脉341
云门341
肺俞341
肝俞341
脾俞(六脉)341
胃俞(六脉)341
大肠俞(六脉)341
关元俞341
环后342
四、后肢部342
尾旁342
尾本342
尾尖342
腰后342
肾棚342
肾俞342
肾角342
次窖342
后海342
莲花342
后蹄门343
后蹄夹343
大胯343
小胯343
掠草343
阳陵343
汗沟343
仰瓦343
肾堂343
后缠腕343
滴水(后蹄窝)343
后蹄沿344
上关347
骨眼347
第五节 羊的常用穴位及其适应症347
一、头颈部347
天门347
龙会347
山根(水沟)347
外唇阴347
太阳347
大眼角347
睛俞347
睛明347
顺气(通气)348
内唇阴348
三江348
鼻俞(过梁)348
开关(牙关)348
抱腮348
耳尖(血印)348
耳根348
风门348
伏兔348
颈脉348
涌泉349
前缠腕(前寸子)349
玉堂349
通关(知廿)349
二、前肢部349
膊尖349
肩井(中膊、撞膀)349
抢风(中腕)349
肘俞(下腕)349
胸堂349
前三里349
膝眼(腕眼)349
关元俞350
大肠俞350
前蹄头(前八字)350
前灯盏350
三、躯干部350
?甲(丹田)350
苏气350
肺俞350
肝俞350
脾俞350
胃俞350
脐前351
肷俞(肚角)351
腰椎351
百会(千金)351
尾根351
尾本351
尾尖351
腰中351
肾棚351
肾俞351
肾角351
仰瓦352
汗沟352
肚口(脐中)352
海门(天枢)352
脐后352
后海(交巢)352
四、后肢部352
环中352
环后352
大胯352
小胯352
邪气352
滴水353
后缠腕(后寸子)353
掠草353
后三里353
曲池353
太阳(眼角)359
垂髯(冠下)359
后蹄头(后八字)359
后灯盏359
肾堂359
第六节 家禽的常用穴位及其适应症359
一、头部359
冠项(朝阳、当头、风冠)359
冠基(后冠)359
鼻俞359
鼻隔(钻山)359
耳下(静脑)360
耳窝360
锁口360
虎门(嘴角)360
飞天361
羽?(主翼)361
承浆(?珠)361
舌筋(舌尖)361
二、躯翼部361
翼脉361
展翅(翅筋)361
嗉囊(放气)361
胸脉(开膛)361
钩后362
钩前(膝节)362
背脊362
尾脂(尾峰)362
后海(莲花、交巢)362
尾椎362
三、肢部362
股端362
膝盖362
膝弯362
胯外362
胯内362
土地(脚?)363
脚底(趾底)363
脚脉(活血)363
脚盘(内、外、中趾)363
舌疮366
第一节 心经病366
第四篇 治疗366
第一章 内科疾病366
木舌367
中暑368
心热风邪368
脑黄369
?症371
肝热传眼372
第二节 肝经病372
夜盲373
云翳遮睛373
黄疸374
月盲374
脾虚慢草376
第三节 脾经病376
脱肛378
宿水停脐379
感冒380
第四节 肺经病380
咳嗽382
流鼻384
鼻血386
气喘387
肺痈389
颡黄389
肺痛390
胸水391
异物呛肺392
肾虚腿肿393
肾痛393
第五节 肾经病393
垂缕不收394
外肾黄394
阳痿395
滑精396
草?398
第六节 胃肠膀胱病398
伤料400
胃寒401
肚胀402
胃热402
大肚结405
宿草不转406
翻胃吐草409
百叶干410
误食异物411
冷痛413
结症414
肠入阴423
肠绞痛424
泄泻426
便秘429
便血430
胞转431
尿血432
淋浊433
一、概述436
第一节 疮黄436
第二章 外科疾病436
项痈438
顶门疮438
二、常见疮症的证治438
肩痈439
腮黄441
耳黄441
三、常见黄症的证治441
肚底黄442
胸黄442
创伤443
第二节 外伤443
鞍伤444
烫火伤445
第三节 四肢病447
冻伤447
膊尖痛452
膊前痛453
膊上痛453
肩膊痛454
脱膊455
抢风痛455
乘重痛456
胪膝457
缠腕痛458
攒筋痛458
内夹气459
胯瓦痛460
腰胯痛460
迎风痛461
小胯痛461
合子骨肿痛462
痹症463
掌骨瘤463
蹄头痛(冠关节捻伤)466
漏蹄(蹄叉腐烂、白线裂)467
蹄伤(钉伤、蹈创)467
五攒痛(蹄叶炎)468
毛边漏(蹄冠尖、蹄球炎)468
败血凝蹄(慢性蹄炎)469
风蹄(裂蹄)470
筋毒(水疵病)471
第四节 骨折472
遍身黄480
第五节 皮肤病480
湿毒482
肺风毛燥482
第六节 畜禽阉割术483
马骡阉割术484
(一)公牛阉割术489
牛羊阉割术489
(一)小母猪阉割术(小挑花)491
猪阉割术491
(二)公羊阉割术491
(二)大母猪阉割术(大挑花)493
(三)公猪阉割术495
公鸡阉割术496
(四)隐睾和阴囊疝气猪的阉割术496
术后护理498
阴囊痿管499
内膜外翻和精索外露(吐穗)499
术后并发病的治疗499
术后出血499
阴囊肿胀499
肠粘连500
破伤风500
破伤风501
流行性感冒501
第三章 传染病501
喉骨胀503
锁喉风504
猪丹毒505
仔猪白痢506
猪羊痘疹507
疥癣509
虱509
第四章 寄生虫病509
马胃蝇幼虫病510
蛔虫病511
马蛲虫病513
绦虫病513
马混睛虫病514
第五章 胎产及幼畜病515
第一节 胎产病515
胎气515
胎动与流产516
难产517
胎衣不下517
产后腹痛518
阴道脱出及子宫脱出519
胎风521
乳痈521
缺乳523
不孕症523
第二节 幼畜病524
胎粪难下524
新驹奶泻525
幼驹尿血526
第六章 杂症528
跳肷528
虚劳529
歪嘴风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