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
  • 曲辰著 著
  • 出版社: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ISBN:722703254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10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30页
  • 主题词:文化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道学名义1

第一节 解“道”名1

第二节 释“太极”8

第三节 辨“阴阳”10

一、阴阳对立的普遍性11

二、阴阳共存的互依性13

三、阴阳异性的互感性17

四、阴阳相交的互渗性22

五、阴阳同性的排斥性27

六、阴阳消长的极反性30

七、阴阳异性的守恒性32

第四节 析“中庸”37

第五节 考“天人”40

一、“天人感应”论非董仲舒所创42

二、“天人感应”是科学命题43

三、董仲舒对“天人感应”的歪曲51

第六节 证“不变”54

第七节 议“无为”56

第八节 论“无形”61

第九节 说变革64

第十节 谈因果67

一、内因起主要作用的因果关系67

二、内因与外因的辩证互动及对事物变化结果的影响73

第十一节 究“道法”75

第十二节 明“道德”83

第二章 道学的产生与传承86

第一节 道学产生的时代86

一、古史料的记载89

二、《易》经独特形式的反映91

三、《易》经内容的印证92

四、道学名词术语及相关问题在古文字中的反映96

第二节 道学产生的地域99

一、古人类繁衍发展的主要地域100

二、古文化领先发展的地域104

三、上古重大史事的集中发生地域107

四、文化发达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108

第三节 中国道学的八卦传承方式114

一、浅议伏牺八卦117

二、《易》名三义125

三、解三《易》书名128

四、说《归藏》卦名137

五、谈《周易》瑕疵142

六、论《易》经传承道学的长短149

第四节 关于“河图”和“洛书”152

一、先秦时期——从史事到“神道设教”153

二、西汉至北宋——三种不同观点的猜测155

三、宋代——黑白点“河图”和“洛书”的伪造157

第五节 道书的道学传承163

一、关于《黄帝经》164

二、道书传道的优缺点169

第六节 论议式哲学传承的功过174

一、“论议传承”哲学之功175

二、“论议传承”哲学之过180

第三章 道学的发展、嬗变与民族兴衰183

第一节 道的发展、嬗变与民族兴衰的关系183

第二节 “五帝时期”的道学发展187

一、轩辕黄帝肇造民主国家制度的前因后果188

二、黄帝高度重视对道学思想的传播205

三、黄帝的道学观点与社会政治206

四、五帝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发展222

五、五帝时期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233

第三节 夏商时期的“神道设教”237

一、夏禹是个伪君子238

二、家天下的统治违背哲学基本原理247

三、夏商占卜与文王“演《易》”254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263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265

二、“百家争鸣”的本质作用及思想根源267

三、诸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271

四、孔子对中国道学发展的贡献278

第五节 秦汉封建神学理论的形成287

一、秦始皇的焚书坑儒288

二、汉武帝的敬事鬼神294

三、董仲舒歪曲道学理论构建神学思想体系294

四、光武帝的迷信谶纬300

五、道教对道学声誉的败坏302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的虚无玄谈之风304

一、扬雄不懂哲学理论305

二、扬雄不懂《易》经象术306

三、扬雄只迷恋于占卜307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文化移入和宗教泛滥311

一、主观唯心思想的泛滥312

二、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313

三、世界思想文化交流的影响316

第八节 宋明之际的“理、气”之说318

一、研究不深透321

二、义理阐述、解释不确切322

三、未摆脱封建理论的影响325

四、理论联系实际不够326

第四章 中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329

第一节 道学与中华文化329

第二节 伦理道德332

一、夫妇关系334

二、父子关系335

三、君臣上下关系337

四、兄弟关系338

第三节 政治理论339

一、民本思想340

二、法制理论340

三、交流思想,上下同志342

四、选贤任能344

五、缺乏以权制权的历史教训345

第四节 经济思想346

一、春秋及其以前的经济思想347

二、春秋时期以后的经济思想349

一、依道立法的观点351

第五节 法制观点351

二、刑德相养的观点352

三、执法有度的观点353

四、正名求实的观点354

五、执法守法的观点354

第六节 军事学说358

一、论则以天、地、人、时358

二、用则以《易》经八卦359

三、声明:治国、用兵,正奇不同360

四、好战必亡,忘战必危362

第七节 教育观念362

一、人性善恶混,修习可成圣363

二、科教兴国,道德为本364

三、有教无类,启发诱导365

四、积微成著,俗而为化366

第八节 语言文字367

一、道学专用字词367

二、文以载道368

三、极具规律性369

四、语言中充满了哲理典故370

五、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点370

六、中国文字对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371

第九节 文学艺术373

一、音乐373

二、诗歌375

三、小说378

四、绘画381

五、戏剧382

第十节 建筑风格384

一、八卦卦位对建筑布局的影响385

二、“天人合一”观点在建筑物上的体现390

三、其他哲理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392

第十一节 医药卫生395

一、以天人感应理论指导防病治病397

二、以人体为一元,以论疾病辨证施治397

四、建立传感神经的经络学说398

五、论证异病同治、同病异治398

三、以脏腑功能分析建立脏象学说398

六、对病症特点的论述399

七、诊断方法的论述399

八、辨证施治399

九、有关科学养生的论述399

第十二节 天文历法404

第十三节 史志文化409

一、述史的目的明确410

二、史籍所记载的内容411

三、吏官之职的特殊性412

四、史志文化的历史作用422

第十四节 风俗礼仪423

一、礼的起源424

二、礼制的形成427

三、礼的形式与本质427

四、礼的社会功能429

第十五节 交通通讯429

第十六节 生产技术433

一、农业生产技术434

二、陶瓷生产技术436

三、纺织印染技术436

四、采矿技术438

五、钢铁生产技术439

第十七节 饮食文化440

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440

第十八节 宗教巫卜444

一、巫卜445

二、宗教446

三、宗教巫卜对立于科技进步447

第五章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449

第一节 优秀的民族思想精神449

一、由唯物而知勤劳务实450

二、求变通而推动社会变革451

三、重内因而自强不息451

四、懂辩证便由家而爱国452

五、知量质之变而重团结奋斗454

六、“尊道贵德”是对哲学理论的重视462

第二节 危害民族的错误思想464

一、封建思想464

二、迷信思想473

三、小农经济思想476

四、均贫富思想477

第三节 民族复兴需要建设新文化487

一、民族兴衰在于民族思想的变革487

二、民族思想变革在于政治思想家的倡导490

三、社会制度与思想理论的关系491

四、“以农为本”依然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493

五、民族复兴需要建设新文化500

后记5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