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观点 2003·文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观点 2003·文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12898.jpg)
- 吉瑾主编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721104697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89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199页
- 主题词:当代文学-文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观点 2003·文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述 务实求新:2003年的文学研究 白烨1
文论走向 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15
文学理论要有民族文化精神的依托16
文学理论还能做什么?17
文学的意义和“意义剩余”18
日常生活审美化:当前文艺学的变革与出路19
小康社会需要怎样的文艺精神20
究竟有没有艺术这种东西21
文化观察 文化研究的可能23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24
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25
新大众已成为文化的中心26
视像与快感: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27
生态批评与文化生态28
东北风戏剧小品的负面文化影响29
现代作家与“文化偶像”30
专题研讨 重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32
想像的溃败与重铸33
文学的想像力与可信感34
时尚:文学的双刃剑35
消费社会的文学走向36
“消费社会”与文学走向质疑37
叙事也是一种权力38
语言生命观和语言本体观40
批评论坛 “大文化批评”的功与过42
批评界总在趋炎附势44
文学批评的位置45
文学批评仅在话语间变化是不够的46
文学批评堕落时代的批评立场47
当前文化批评的五大问题48
批评抛下文学享清福去了50
对学院派批评的批评51
“学院派”批评又有什么错?52
问题思考 三问当前大学体制54
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56
今日中国之文学教育57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58
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59
何为经典61
“大师”缺席与“经典”匮乏的原因63
当文学经典遭遇时尚网络64
对“茅盾文学奖”的质疑65
文学评奖怎样“实现公正”66
文学史论 以什么态度和方式对待文学学术史68
“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现代文学69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作品中心论”批判70
开拓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间72
文学研究要回到文学本身73
《问题与方法》:洪子诚对文学史的追问74
如何正确评价“十七年文学”75
“十七年文学”影响当代文学的叙述76
鸳鸯蝴蝶派与海派不是源与流的关系78
不应回避通俗小说79
延安文学并非左翼文学80
“民间”的现代价值81
文学视野 研究史料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观83
历史小说家应具备的修养84
文学艺术与科学具有同一性85
知青文学的历史书写86
女性主义批评面对的责难88
对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批评89
建立世界华文文学的整体观念90
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91
该把科幻文学的苗种在哪里?92
科幻小说的小说是“皮”,科学是“毛”93
审美复合是摄影文学的生命和灵魂94
数字化对文学艺术的警示95
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学策略96
拇指文化·短信文学98
电子游戏,艺术的终结者?99
文坛扫描 当代文学缺什么?101
当代小说的现状102
当下小说创作的病症103
重新讨论文学性105
2003年长篇小说一瞥106
犹疑不决的批评:2003年中篇小说107
当代作家挖掘自我缺乏深度108
当前文学创作底层意识匮乏109
历史小说中的历史观111
西部乡土小说是一种文学精神的体现112
习惯造就平庸作品113
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114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中的诗人115
新诗要表现汉语之美117
诗歌论争的分化和机遇118
重新建构良好的诗歌生态环境119
20世纪学者散文的演进规律120
散文的深度来自作家的生命意识121
当前中国散文文化选择的局限122
争鸣讨论 张爱玲政治身份的界定124
沦陷区文学不能遮蔽重要的史实125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新诗研究126
先锋诗歌整体缺失是新诗研究的最大遮蔽127
散文不必“清理门户”128
大散文应该如何界定?130
报告文学的枯竭131
一篇虚构的“讣闻”132
新诗现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传统133
新诗的传统不能否定134
新诗已形成自身传统135
新诗创作应对接传统137
对诗歌传统的三种姿态139
韵律与中国诗歌的繁荣140
不应忽视无韵诗的价值141
诗歌繁荣并不取决于韵律142
余秋雨谈“咬文嚼字”143
金文明先生纠错的价值不容轻视144
文史考辨何须“逗”146
小说《沙家浜》不合理不合法147
“样板戏”能代表“公序良俗”吗?148
《沙家浜》是“后现代”文本吗?149
网络文学:技术乎?艺术乎?150
网络文学不是游戏文学151
网络文学:无法忽略的“物质基因”152
作家作品 走进“鲁、郭、茅、巴、老、曹”154
回到巴金的作品里155
再谈正确理解钱钟书156
鹰的姿态:牛汉的诗157
鲁迅与王小波之比较158
王蒙与米兰·昆德拉的比较159
不冒险的和谐:王安忆的写作困境160
活在当代的张之洞162
《四十一炮》的“莫言叙述”163
残雪后期小说的“迷宫”164
《作女》的价值和批评的忽视165
《抒情年代》:一个年代的评传166
最高的诗是数学167
好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形式168
以低调写作贴近生活169
历史小说家用文学方式传递历史170
影视与小说171
艺术点击 电影的历史转型173
电影:文学的终结者?174
电影和文学的角色错位175
对影视批评现状的批判176
如何看待武侠电影中的暴力177
当代戏剧之命运178
戏剧危机的关键是什么?179
民族民间音乐应得到重视和保护180
索引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