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近现代中国思想史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近现代中国思想史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21719.jpg)
- 吕明灼著 著
- 出版社: 青岛:青岛出版社
- ISBN:754362723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9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近现代中国思想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特点1
第一节 社会变革与时代主题的演进1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入1
二、五四运动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发展8
第二节 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类型与特点16
一、四种类型的政治思想并存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胜利发展18
二、爱国主义是各革命阶级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30
三、封建主义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34
四、政治思想发展的五个时期42
第二章 孙中山的民主主义46
第一节 康有为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46
一、康有为对中国现代化的重大贡献46
二、康有为的历史局限性及其评价方法问题49
第二节 中国资产阶级的本质特点51
一、资产阶级的两面性51
二、参加反帝统一战线的社会政治原因54
三、资产阶级的逐渐右转与摇摆59
四、对资产阶级本质、特点认识不足的教训64
第三节 孙中山民主主义的历史特点66
一、理论上:完全的民主主义66
二、行动上:战斗的民主主义71
三、发展上:倾向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74
第四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82
一、同盟会时期: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82
二、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87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革新92
四、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民主主义发展方向96
一、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并举98
第五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民主主义本质98
二、社会主义的形式 民主主义的实质102
三、政治民主主义 经济社会主义109
四、民主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盟114
五、几点认识119
第六节 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120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同情与赞扬121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错误认识126
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反映132
第七节 宋庆龄和社会主义133
一、继承与发展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134
二、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137
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142
四、成为共产主义者后仍高举新三民主义旗帜的意义145
一、对传统文化的二分法认识147
第八节 宋庆龄与中西文化147
二、对儒学的批判与对蒋介石利用儒学的揭露150
三、对西方文化的区别对待154
第九节 孙中山与宋庆龄:双星并辉156
一、双子星座156
二、宋庆龄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理论贡献158
第三章 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163
第一节 走出困惑163
一、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追求与困惑163
二、对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与幻灭167
三、对社会主义出路的探索171
四、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的破灭174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发展180
一、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的认识181
二、准备社会主义时期的认识184
三、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认识193
第三节 对“五四”后革命性质认识上的两次转变201
一、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201
二、由社会主义向新的民主主义转变205
三、两次转变的区别与内在联系213
第四节 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关系的发展与特征217
一、两者并行发展历史地位转折218
二、两者发展的衔接与转化220
三、两者的不同结合类型与不同结果224
四、两者在又联合又斗争中发展229
第五节 社会主义者与民主主义者的特殊联盟232
一、为什么必须与可能建立“党内合作”233
二、围绕“党内合作”的斗争及后果240
第四章 李大钊论中国革命与唯物史观247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初期李大钊与陈独秀对爱国观的讨论247
一、二人在爱国观问题上的歧见248
二、对歧见原因的评析257
第二节 李大钊对人道主义的认识过程262
一、把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混为一谈263
二、把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作了初步区分267
三、抛弃抽象人道主义观点272
四、萌发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274
第三节 李大钊论中国革命与历史科学278
一、进化唯民史观及其转变278
二、开创与确立唯物史观思想体系281
三、提出新的历史研究的任务与方法288
第四节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294
一、革命民主主义与进化论思想29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310
三、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22
一、宏观方法论——定向与主攻330
第五节 李大钊思想研究与方法论330
二、微观方法论——研究的具体方法333
第五章 对帝国主义“侵华史观”的批判338
第一节 德占胶澳对近代中国的双重影响338
一、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论338
二、德占胶澳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双重影响339
三、运用“双重使命”论原则应注意的问题342
第二节 日本侵华残暴罪行——“治安强化运动”343
一、“治安强化运动”罪行累累343
二、“治安强化运动”中的政治战、思想战、经济战350
三、“治安强化运动”的本质是让中国与日本“合成一体”358
第三节 日本侵华的恶毒战略——“以战养战”359
一、掠夺资源361
二、开发物资363
三、倾销劣货………………………………………………(365)四、攫取外汇366
五、中国对日本帝国主义“以战养战”战略的反击369
第四节 日本侵略史观批判371
一、日本右翼势力仍坚持侵略史观371
二、日本右翼势力坚持侵略史观的原因373
结尾 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377
一、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377
二、以历史的偶然性代替并否定历史的必然性377
三、历史循环论的重现378
四、贬低社会革命抬高社会改良379
五、抬高资产阶级运动贬低农民运动380
六、否定帝国主义入侵所造成的恶果认为殖民地化能促进现代化380
七、贬低“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革命斗争382
八、所谓正确评价历史人物383
九、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想383
十、文化决定论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