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海洋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海洋志
  • 曾呈奎等主编;《中国海洋志》编纂委员会编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大象出版社
  • ISBN:753472716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320页
  • 文件大小:123MB
  • 文件页数:13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海洋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序言1

第一篇 中国海洋地理1

第一章 疆域及分区1

第一节 中国海分区1

第二节 大陆架3

第三节 大陆斜坡5

第四节 海槽5

第五节 深海盆地6

第六节 内水、内海6

第七节 领海及毗连区、专属经济区7

第二章 邻海及周边国家9

第一节 邻海9

第二节 周边国家11

第三章 海岸及河口12

第一节 海岸12

第二节 河口16

第三节 海湾20

第四章 海峡及岛屿28

第一节 海峡28

第二节 海岛30

第五章 沿海省、市、区37

第一节 行政区划与区位优势37

第二节 人口状况和经济特征38

第三节 沿海开放地带41

第一章 海底地形地貌45

第一节 海底地形45

第二篇 中国海洋地质45

第二节 海底地貌53

第二章 海底沉积物64

第一节 沉积物来源和输运过程64

第二节 沉积物类型及分布68

第三节 沉积物的矿物组合79

第四节 沉积物地球化学86

第三章 地球物理场与海底构造96

第一节 地球物理场96

第二节 海底构造105

第四章 第四纪地质与古海洋演变116

第一节 地层116

第二节 海平面变化126

第三节 古海洋演变133

第一章 渤海和黄海的水文与环流145

第一节 水团145

第三篇 中国海洋水文气象145

第二节 温跃层现象147

第三节 黄海的海洋锋150

第四节 黄海环流154

第五节 渤海环流158

第二章 东海的水文和环流161

第一节 陆架水文要素和水团分布的基本特征161

第二节 长江冲淡水163

第三节 东海黑潮167

东海渔业及其沿海资源的管理和开发 (1169

第四节 对马暖流174

第五节 台湾暖流176

第六节 涡旋与沿岸上升流179

第三章 南海的水文和环流181

第一节 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及其变化181

第二节 水团183

第三节 南海流系184

第四节 南海涡旋和南海上升流186

第五节 南海深层流187

第四章 潮汐与潮流188

第一节 中国海的潮汐与潮流188

第二节 渤、黄、东海的潮汐和潮流189

第三节 南海的潮汐和潮流192

第五章 海浪196

第一节 中国海波浪概况196

第二节 海浪特征197

第三节 波高198

第四节 波浪周期199

第六章 海冰200

第一节 海冰形成200

第二节 海冰类型201

第三节 海冰物理性质和力学特征201

第四节 中国海的冰情203

第七章 海气相互作用207

第一节 东亚大气环流及其季节变化207

第二节 季风气候208

第三节 中国近海气候要素209

第四节 温室效应218

第五节 海气相互作用219

第四篇 中国海洋声学、光学、电磁学223

第一章 海洋声学223

第一节 中国邻近海域的声传播条件224

第二节 浅海声传播230

第三节 深海声传播234

第四节 海洋中的噪声和混响238

第二章 海洋光学242

第一节 水下辐照度242

第二节 海水光束衰减系数243

第三节 海水的散射、吸收和荧光245

第四节 海面水色谱246

第三章 海洋电磁学248

第一节 海水的电磁参数248

第二节 海洋中的自然电磁场249

第三节 电磁波在海洋环境下的传播249

第四节 工程应用250

第五篇 中国海洋化学251

第一章 海水中的主要组分251

第一节 概述251

第二节 海水中的主要组分251

第三节 海水中主要组分的存在形式253

第二章 海水中的痕量金属和溶解气体254

第一节 海水中的痕量金属254

第二节 海水中的溶解气体259

第三章 海水中的营养成分263

第一节 渤海的营养成分263

第二节 黄海的营养成分265

第三节 东海的营养成分266

第四节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的营养成分270

第五节 南海的营养成分275

第四章 海水中的有机物质279

第一节 胶州湾279

第二节 渤海湾282

第三节 黄河口283

第四节 东海与长江口海域285

第五节 浙江沿海288

第六节 福建厦门港288

第七节 珠江口海域289

第八节 大亚湾289

第五章 海水中的放射性核素291

第一节 海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291

第二节 海水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297

第六章 海水颗粒物化学300

第一节 概述300

第二节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物中的重金属300

第三节 鸭绿江口、滦河口、珠江口、悬浮颗粒物化学301

第四节 台湾海峡悬浮颗粒物化学305

第五节 东海沉降颗粒物化学306

第六节 南海沉降颗粒物中的氨基酸308

第七节 南沙珊瑚礁潟湖中沉降颗粒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308

第七章 海洋金属腐蚀与防护315

第一节 海洋环境中金属腐蚀规律315

第二节 海洋腐蚀控制技术323

第六篇 中国海洋生物331

第一章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331

第一节 浮游生物331

第二节 底栖生物333

第三节 游泳动物334

第二章 海洋生物的分类类群339

第一节 海洋微生物339

第二节 海洋植物341

第三节 海洋无脊椎动物355

第四节 海洋脊椎动物408

第三章 海洋初级生产力422

第一节 海湾初级生产力422

第二节 沿岸和近海初级生产力423

第三节 河口区初级生产力424

第四节 上升流区初级生产力424

第五节 中国四大海域初级生产力424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现状426

第四章 海洋生物多样性426

第二节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般特点427

第三节 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428

第七篇 中国海洋资源431

第一章 海洋石油与天然气431

第一节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历程431

第二节 主要含油气盆地433

第三节 油气成因与成藏地质条件438

第四节 油气资源量预测439

第五节 勘探开发前景440

第一节 铁锰结核与结壳441

第二章 海洋沉积矿产441

第二节 热水热液多金属矿444

第三节 砂矿446

第三章 海水化学资源449

第一节 概述449

第二节 海水淡化与食盐449

第三节 钾、溴、镁452

第四章 海洋能资源454

第一节 海洋能概述454

第二节 海洋能资源储量和分布455

第三节 潮汐能开发利用前期工作460

第四节 潮汐能开发利用的演进和现状461

第五节 海洋能开发利用计划和前景规划464

第五章 海洋渔业资源466

第一节 海洋渔业资源的组成和分布466

第二节 海洋渔业资源特点及现状471

第三节 海洋渔业资源综合评估473

第六章 海洋药用资源476

第一节 无机物质类476

第二节 海藻类477

第三节 动物类478

第七章 海洋旅游资源488

第一节 城市海滨488

第二节 海岛490

第三节 临海名山494

第四节 奇特的海岸景观495

第五节 滨海奇观495

第八篇 中国海洋产业(上)497

第一章 海洋捕捞业497

第一节 概述497

第二节 渔民 渔工498

第三节 渔船 渔机500

第四节 渔具 渔法504

第五节 渔场 渔期505

第六节 渔港508

第七节 远洋渔业510

第八节 渔业管理511

第二章 海水养殖增殖业519

第一节 概述519

第二节 藻类养殖520

第三节 贝类养殖523

第四节 对虾养殖527

第五节 鱼类养殖530

第六节 增殖业531

第三章 海产品保鲜加工业534

第一节 概述534

第二节 海产品冷藏保鲜537

第三节 海产食品加工539

第四节 海产品综合利用542

第九篇 中国海洋产业(中)547

第一章 航运业547

第一节 上古先民及秦汉时期的航运业547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航运业551

第三节 元代海运漕粮555

第四节 郑和下西洋557

第五节 明代中后期及清初的航运业562

第六节 中国近代航运业565

第七节 新中国的航运业580

第八节 香港、台湾地区航运概况590

第二章 海港594

第一节 古代海港594

第二节 近代海港598

第三节 现代海港603

第三章 造船业616

第一节 从筏、独木舟到木板船616

第二节 汉代的船617

第三节 由唐宋海船到郑和宝船618

第四节 机动船622

第五节 现代船舶工业625

第十篇 中国海洋产业(下)633

第一章 海洋盐业及海洋化工633

第一节 海盐生产633

第二节 主要海盐产区与盐场638

第三节 海洋化工645

第四节 海洋药业652

第二章 海洋矿业664

第一节 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664

第二节 大洋锰结核的开采670

第三节 滨海砂矿开采672

第四节 其他海底矿产的开采673

第三章 海洋旅游业674

第一节 海洋旅游的产生和发展674

第二节 海洋旅游分区及布局676

第三节 滨海旅游业678

第四节 海岛旅游业681

第十一篇 中国海洋调查与观测685

第一章 海洋调查685

第一节 概述685

第二节 综合调查686

第三节 专业调查693

第四节 太平洋调查701

第五节 极地考察709

第二章 海洋调查船716

第一节 海洋调查船的发展历程716

第二节 综合调查船718

第三节 专业调查船720

第四节 特种调查船724

第三章 海洋观测浮标725

第一节 海洋观测浮标的发展725

第二节 海洋资料浮标725

第三节 专用海洋浮标731

第四节 测流潜标733

第五节 漂流浮标734

第四章 海洋观测站735

第一节 海洋观测站的发展历史735

第二节 海洋观测站的观测工作及变革735

第三节 海洋观测站现状738

第四节 重点海洋观测站740

第五章 海洋遥感745

第一节 海洋遥感技术发展概况745

第二节 海洋遥感应用研究747

第三节 遥感器的研制750

第四节 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751

第六章 海洋调查监测仪器研制753

第一节 概况753

第二节 海洋水文测量仪器754

第三节 海洋气象观测仪器761

第四节 海洋物理、化学要素测量仪器761

第五节 海洋生物调查仪器763

第六节 海洋地质地貌、地球物理调查仪器764

第七节 海洋环境监测仪器766

第八节 海洋仪器的标准计量检定及机构767

第十二篇 中国海洋灾害769

第一章 海洋地震769

第一节 海洋地震构造769

第二节 海洋地震灾害770

第三节 海洋地震的观测与研究776

第二章 风暴潮780

第一节 引言780

第二节 风暴潮及其危害781

第二节 海浪毁损和翻沉船舶的灾害796

第一节 概述796

第三章 海浪灾害796

第三节 海浪破坏防波防潮坝的灾害797

第四节 海浪破坏岸滩的灾害797

第五节 海浪对港口造成的灾害798

第六节 减灾和防灾798

第四章 海冰和海啸799

第一节 冰情及其灾害799

第二节 海啸799

第五章 赤潮灾害802

第一节 概论802

第二节 中国沿海的赤潮生物807

第三节 中国赤潮发生及危害状况815

第四节 赤潮灾害形成机理819

第五节 赤潮灾害的防治823

第十三篇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827

第一章 海洋环境质量保护827

第一节 海洋污染源及干扰因素827

第二节 中国近海环境质量状况833

第三节 海洋环境质量评估851

第四节 海洋环境自净和环境容量861

第一节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866

第二章 海洋生物资源保护866

第二节 海洋渔业资源保护872

第三节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875

第四节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879

第三章 海洋环境质量管881

第一节 海洋环境质量监测881

第二节 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及规划888

第三节 海洋环境质量标准890

第四节 海洋环境保护法891

第一章 古代海军与海防893

第一节 海军兴衰与海防893

第十四篇 中国海洋防务893

第二节 古代的江河湖海之战896

第三节 戚继光和郑成功897

第二章 近代中国海军900

第一节 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900

第二节 中法甲申海战、中日甲午海战和甲午战后海军的重建913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海军922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军931

第三章 当代中国海军942

第一节 人民海军的发展历程942

第二节 人民海军的全面建设945

第三节 人民海军迈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949

第四节 写在碧海蓝天间的辉煌业绩952

第五节 台湾地区海军962

第十五篇 中国海洋教育965

第一章 高等教育968

第一节 概述968

第二节 理科高等教育969

第三节 工科高等教育974

第四节 水产高等教育978

第二节 教育部研究生教育982

第一节 概况982

第二章 研究生教育982

第三节 中科院研究生教育986

第四节 国家海洋局研究生教育989

第五节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及交通部研究生教育991

第三章 海军军事教育992

第一节 清末海军军事教育992

第二节 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海军军事教育994

第三节 人民海军军事教育的初创996

第四节 人民海军军事教育的全民发展与挫折998

第五节 新时期人民海军军事教育1000

第二节 船舶中专教育1003

第四章 其他海洋教育1003

第一节 海洋中专教育1003

第三节 航运中等教育1004

第四节 水产中等教育1004

第五节 成人教育1006

第十六篇 中国海洋科学研究1009

第一章 海洋生物研究1009

第一节 海洋生物调查1010

第二节 分类区系研究1010

第三节 生态研究1021

第四节 实验生物研究1030

第五节 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1036

第六节 生物技术研究1039

第一节 海洋声学研究1041

第二章 海洋声学、光学、电磁学研究1041

第二节 海洋光学研究1044

第三节 海洋电磁学研究1047

第一节 海浪研究1048

第三章 海洋水文气象研究1048

第二节 海流研究1053

第三节 海洋潮汐研究1056

第四节 海雾研究1060

第五节 海上大风研究与预报1062

第六节 中国海的温跃层、锋面和水团研究1063

第七节 海冰研究1066

第八节 风暴潮研究、预报与预报技术1068

第一节 海洋化学研究1071

第四章 海洋化学研究1071

第二节 海洋生物体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应用1085

第三节 其他化学资源利用研究1092

第四节 金属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与防护研究1099

第一节 海岸地貌与海底地形地貌研究1104

第五章 海洋地质研究1104

第二节 海洋沉积研究1109

第三节 海底矿物研究1113

第四节 海底地球化学研究1116

第五节 海洋地球物理研究1119

第六节 海底构造研究1124

第七节 海洋第四纪地质研究1127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研究1131

第二节 海洋污染物的形态、分布及迁移研究1132

第一节 海洋环境自净及其应用的研究1132

第一节 船舶技术研究1134

第七章 海洋工程技术研究1134

第二节 海洋能开发技术研究1138

第三节 中国海底电缆发展1144

第四节 潜水技术1147

第五节 救捞技术研究1150

第十七篇 国际合作与交流115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154

第一章 我国参加的主要国际海洋组织活动1154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1154

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1155

执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1155

国际海洋法法庭1156

国际海底管理局1156

伦敦倾废公约1157

国际海事组织1157

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1157

世界数据中心-D海洋学科中心1158

海洋气象学委员会1158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1159

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1159

世界大洋环流试验(WOCE)1160

第二章 主要国际海洋计划1160

全球大气试验(FGGE)1160

全球联合海洋通量研究计划(JGOFS)1160

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研究计划(TOGA)1161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1161

全球海平面观测计划(GLOSS)1161

中美海洋和渔业科技合作与交流1162

第三章 双边科技合作与交流1162

中法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1163

中德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1163

中朝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1164

中日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1164

中韩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1164

中俄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1165

中加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1165

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1166

中西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1166

海洋渔业合作1167

第四章 经济合作与交流1167

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和管理项目1168

海洋油气合作1168

海洋交通国际合作与交流1168

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持续利用与保护1169

南中国海北部海岸带综合管理和能力建设1169

中美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洋沉积作用过程联合研究1170

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研究1170

第五章 重大海洋科技合作项目1170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1171

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1172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耦合响应试验合作1172

中日东海物质通量联合研究1173

中日东海特定海区河流入海环境负荷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的影响项目合作调查研究1173

中日副热带环流合作调查研究1173

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1174

中日南海北部海区合作综合考察1174

中德南海地球科学联合研究1175

中德南海深海沉积过程和地球化学研究1175

中法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合作调查研究1176

中加海洋生态系围隔实验技术合作研究1176

中法长江口及毗连水域污染物和营养盐生物地球化学合作研究1177

人民海军1179

第一章 海洋报1179

第十八篇 中国海洋报刊1179

中国海洋报1180

中国船舶报1181

中国海洋石油报1182

第一节 期刊1183

第二章 海洋刊物1183

第二节 不定期连续出版物1190

第一节 国家海洋局1191

第一章 政府机构1191

第十九篇 中国海洋机构与海洋法规1191

第二节 沿海省、市、区海洋局(厅)1192

第一节 国家海洋局所属海洋科研单位1195

第二章 海洋科研单位1195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所属海洋科研单位1199

第三节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1200

第五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1202

第四节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1202

第三章 海洋教育单位1203

第一节 海洋石油企业1204

第四章 海洋企业1204

第二节 海洋交通运输企业1205

第三节 海洋水产企业1207

第五节 海洋造船企业1208

第四节 海洋盐业企业1208

第七节 其他海洋企业1209

第六节 海洋药物企业1209

四、中国航海学会1210

三、中国水产学会1210

第五章 海洋群众团体1210

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1210

二、中国海洋学会1210

五、中国太平洋学会1212

七、中国海洋法学会1215

六、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1215

第二节 中国海洋法规的立法程序1216

第一节 中国海洋法规的立法历史1216

第六章 海洋法规1216

第三节 中国海洋法规的体系1217

宋春舫1223

屠本畯1223

第二十篇中国海洋科学家1223

窦叔蒙1223

燕肃1223

李四光1224

秉志1224

伍献文1225

马廷英1225

张玺1225

赫崇本1226

赵九章1226

童第周1226

汪德昭1226

郑重1227

张文佑1227

朱祖佑1227

曾呈奎1227

叶连俊1228

严恺1228

方宗熙1228

业治铮1229

刘东生1229

任美锷1229

武衡1229

杨槱1229

陶诗言1230

蒋丽金1230

吴传钧1230

毛汉礼1230

文圣常1231

陈吉余1231

陈述彭1231

谢鉴衡1232

许学彦1232

李德生1232

刘瑞玉1232

刘光鼎1233

刘筠1233

刘济舟1233

张福绥1233

陆建勋1233

马在田1234

沈闻孙1234

潘镜芙1234

邱大洪1234

杨士莪1235

郑守仪1235

何友声1235

巢纪平1236

周秀骥1236

梁栋材1236

金庆焕1237

秦蕴珊1237

窦国仁1237

汪顺亭1238

金翔龙1238

徐洵1238

张炳炎1238

苏纪兰1239

赵法箴1239

曾庆存1239

王颖1239

张仁和1240

侯朝焕1240

顾心怿1241

胡敦欣1241

汪品先1241

李启虎1242

袁业立1242

冯士笮1242

黄荣辉1243

吴中如1243

管华诗1243

曾恒一1243

潘德炉1244

唐启升1244

高从堦1244

古代海洋大事年表1245

第二十一篇 中国海洋大事记1245

近现代海洋大事年表1247

主要参考文献13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