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宪法人类学 基于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理论建构及实证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宪法人类学 基于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理论建构及实证分析
  • 陈云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8493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828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858页
  • 主题词:宪法-人类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宪法人类学 基于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理论建构及实证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第一编 基于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理论建构3

第一章 导论3

第一节 宪法和宪政的以个人为本的哲学基础的反思3

第二节 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1

一、关于人类学学科产生的背景性考察11

二、人类学的发展13

三、法律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学科优势与成就14

四、法律人类学对宪法人类学的启示36

第三节 民族学、种族学、文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人类学的关联37

一、民族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人类学的关联37

二、种族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人类学的关联41

三、文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人类学的关联42

第四节 关于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宪法手段和宪政安排54

一、关于“少数人集团”的概念54

二、关于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宪法手段(少数人集团的宪法手段)56

三、关于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宪政安排(少数人集团的宪政安排)67

第二章 民族及其相关问题85

第一节 民族概念85

第二节 民族性质87

第三节 民族特征92

一、民族语言92

二、民族地域93

三、民族经济生活或经济基础94

四、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素质94

五、民族文化98

六、民族血统和种98

七、民族宗教或信仰100

八、民族风俗习惯101

九、民族历史103

十、民族稳定性104

第四节 民族起源和历史形成109

第五节 现今世界上的民族及其地理分布116

一、民族的“语言谱系”分类及其地理分布116

二、民族的“经济文化”分类及其地理分布128

三、民族的“历史民族区”分类及其地理分布135

四、民族的“文化模式”分类及其地理分布136

五、几点概括性意见140

第六节 民族主义142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142

二、反动的、消极的民族主义150

三、进步的、积极的民族主义152

四、民族主义在当代的最新发展156

第七节 民族政策、制度及其类型化160

一、民族灭绝166

二、民族歧视177

三、民族压迫181

四、“以夷制夷”185

五、政治分权189

六、一国多制192

七、联邦制194

八、民族文化自治197

九、民族区域自治201

十、民族文化多元主义202

十一、土著民族保留地政策和制度202

十二、民族同化206

十三、民族一体化211

十四、民族和解和睦邻友好215

十五、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和繁荣的政策220

十六、民族自决222

第三章 种族及其相关问题229

第一节 种族概念232

第二节 种族性质和特征236

一、种族性质236

二、种族特征237

第三节 人类社会对种族的形成与演化的影响248

第四节 现今世界上的种族及其地理分布255

第五节 种族主义258

一、种族主义的概念258

二、反动的、消极的种族主义260

三、进步的、积极的种族主义263

第六节 种族政策、制度及其类型化274

一、种族灭绝275

二、种族隔离276

三、种族体质同化299

第四章 文化及其相关问题301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301

第二节 人——文化创造的主体和客体303

第三节 文化是人的集体创造及文化的社会性304

第四节 文化是人的集体在特定历史时空的创造物305

第五节 文化世界的独立性306

第六节 文化之于民族、种族的意义308

第七节 文化集团310

一、文化集团的概念310

二、“文化集团”与民族、种族的关系311

三、宪法和法律调整和规范“文化集团”之间相互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12

第五章 宪法人类学——一个值得创建的新学科314

第一节 中国民族学现状的基本分析314

第二节 中国民族法学的发展316

第三节 “宪法人类学”的创意与构想320

一、“宪法人类学”的创意320

二、“宪法人类学”的构想325

第四节 “人类宪法”的建构与制备329

第二编 实证分析335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335

第六章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和理论335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335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336

第七章 多元文化主义在加拿大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339

第一节 西方传统文化思想的一般影响339

第二节 加拿大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381

一、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382

二、联合主义和分离主义391

第三节 当代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和政治思潮的世界性背景432

一、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平等和宽容思潮的世界性发展432

二、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452

三、当代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旋律458

第八章 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62

第一节 作为观念形态的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62

第二节 作为政策、法制形态的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67

第九章 多元文化主义在加拿大的成就与社会反映478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主义在加拿大的成就478

一、促进各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和睦相处478

二、培养了宽容、人道和谦让的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精神480

三、各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共享文化成果483

四、有效地阻逆了民族分离活动,维护了联邦的统一484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主义在加拿大的反映485

一、加拿大特性与价值486

二、加拿大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多元化486

三、多元文化主义政策486

四、多元文化主义项目487

五、多元文化主义的效果487

六、偏见和民族、种族、文化集团歧视488

七、对待不同文化和集团的态度488

八、1974年和1991年态度的变化488

第十章 多元文化主义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和发展490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主义在澳大利亚的影响和发展490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主义在新西兰的影响和发展504

第三节 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的影响和发展506

第十一章 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议与不足514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议514

一、多元文化主义削弱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向心力514

二、多元文化主义强化了文化的趋异515

三、多元文化主义葬送共同价值观516

四、多元文化主义滋生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516

五、多元文化主义导致新的社会不公正517

六、多元文化主义是移民问题的附随政策519

七、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含混”和“过时”520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主义的不足522

一、理论上的不足522

二、政策、法制实体上的不足523

第十二章 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前景526

第十三章 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蕴含528

第一节 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宽容与谦让528

一、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宽容528

二、民族、种族、文化集团谦让531

第二节 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多样性与国家一体化的统一535

一、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多样性535

二、国家一体化537

三、多元文化主义是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多样性和国家一体化的完美结合542

第三节 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平等和社会正义542

一、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平等543

二、社会正义544

第十四章 超越时空——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影响545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553

第十五章 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理论553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553

一、国家的宪法体制553

二、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554

三、民族区域自治本质上是民族内部事务和地方性事务的“行政自治”555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556

第十六章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55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559

一、民族的解放与独立560

二、民族自决权561

三、民族区域自治562

四、民族平等564

五、民族团结和互助565

六、民族共同进步和繁荣565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565

一、国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565

二、宗法的思想和制度572

三、“尚中”、“贵和”的传统观念574

第十七章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基础586

第一节 中国民族的历史形成586

一、中国民族的形成586

二、中国民族关系和民族格局的特点593

第二节 中国民族的人口状况597

一、中国民族人口概况597

二、中国人口的特点598

第三节 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600

一、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600

二、中国民族居住的特点602

第四节 中国民族的社会形态607

一、中国民族的社会形态的概况607

二、中国民族社会形态的特征609

第五节 中国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经验610

一、中国民族的政治制度611

二、中国民族的政权经验613

三、中国民族政治制度和政权经验的特点615

第六节 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619

一、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619

二、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621

第七节 中国民族的宗教信仰622

一、中国民族宗教信仰的概况622

二、中国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631

第八节 中国民族关系的总特点634

一、中国民族关系史源远流长634

二、中国民族具有平等的主体资格635

三、中国民族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637

四、中国民族的国家归属感639

五、中国民族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640

第九节 中国民族族情和特点的历史归宿643

第十八章 民族区域自治的现代抉择和最终确立64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革命政权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政治形式的探索644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国的确立654

第十九章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658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基本原则658

一、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658

二、在上级机关主持下,共同协商和依法办事660

三、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或者民族乡661

四、民族自治地方依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可以包括一部分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居民区和城镇662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行政地位及名称663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663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663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664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概况665

第二十章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及其自治权667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667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667

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668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669

一、政治法律方面的自治权670

二、经济建设方面的自治权672

三、财政方面的自治权676

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678

五、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体育等事业的自治权679

六、制定管理流动人口的办法和计划生育的办法682

七、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684

八、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684

第二十一章 正确处理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686

第一节 正确处理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的意义686

一、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的概况686

二、正确处理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的意义687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民族自治地方内民族关系的规定688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要保障本地方内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688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要团结各民族的干部和群众,充分调动其积极性689

三、教育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689

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要帮助本地方各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等事业690

五、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少数民族的自治权690

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处理涉及本地方各民族的特殊问题的时候,必须与他们的代表充分协商,尊重他们的意见691

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内各民族公民都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并且教育他们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691

八、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加强本地方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692

第二十二章 上级国家机关的职责693

第一节 上级国家机关领导和帮助的必要性693

第二节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认真履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领导和帮助的职责694

第二十三章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704

第一节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进程704

一、《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为民族区域自治打下了最初的、坚实的政策、制度基础704

二、历次《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确立了基本的原则和依据706

三、《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的历程及概念、主要调整对象、法律地位721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725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的必要性725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内容及其意义727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配套法规、条例的制定730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细则》730

二、《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31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732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733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740

第二十四章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的优越性746

第一节 以灵活的形式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少数民族的自治问题746

第二节 很好地调整了民族关系,实现了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748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独立749

第四节 各项民族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751

一、民族自治地方和其他民族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751

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等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753

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得到保护和发展756

第二十五章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的完善与发展759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本身的完善与发展759

一、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与制度政治地位的认识759

二、在少数民族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自立、自强精神761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以外的完善和发展764

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以外的完善和发展的必要性764

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以外的完善和发展的可能性772

三、完善和发展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的具体设想777

第二十六章 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蕴含781

第一节 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和谐统一781

一、热爱民族781

二、热爱祖国782

三、热爱祖国与热爱民族是统一的783

第二节 导引、规范进步的、积极的民族主义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785

第二十七章 魅力永恒——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影响792

第一节 直接的价值影响792

第二节 潜在的价值影响794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与多元文化主义价值蕴含的相通之处800

附录802

一 附表802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关文件809

(一)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80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814

参考书目823

后记8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