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 李培林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190590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1

一 “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提出1

二 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原因6

三 为什么重提“人民内部矛盾”问题9

四 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三大社会矛盾12

五 人均GDP 1000~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20

六 发展战略的调整和转变23

第二章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26

一 注重研究新型社会矛盾的发展规律26

二 社会冲突、阶级意识与两种社会行动逻辑30

表2-1 你对下列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强度有什么看法?(英国)36

表目录36

三 三类阶级分析法和两类冲突原因41

图2-1 “中产阶级”在客观阶级、认同阶级与行动阶级之间分布的区别与重叠45

图目录45

表2-2 客观阶级、认同阶级和行动阶级之间的区别45

四 研究假设和调查方法说明51

表2-3 调查的基本变量分布情况52

图2-2 调查样本城市的地域分布情况53

表2-4 客观阶层分类框架说明54

一 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现状及国际比较55

第三章 城市公众的阶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55

表3-2 人们对自己所属阶层的主观认同情况(五层次)56

表3-1 人们对自己所属阶层的主观认同情况(七层次)56

表3-3 各国公众主观阶层认同情况的比较57

二 主观阶层意识与客观分层情况的关联61

表3-4 不同收入阶层者的主观阶层认同情况62

表3-5 不同教育阶层者的主观阶层认同情况64

表3-6 不同职业类别者的主观阶层认同情况65

表3-7 不同消费分层者的主观阶层认同情况68

表3-8 不同消费分层者的主观阶层认同情况68

表3-9 主观阶层认同与各种客观分层之间的关联系数(R与Gamma值)70

表3-10 以主观阶层认同为因变量,以教育、职业和收入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71

三 影响主观阶层认同的社会与个人因素73

表3-11 分析影响主观阶层认同的因素时使用的自变量情况76

表3-12 各自变量对“主观阶层认同”及“是否有中层以上阶层认同”的影响79

四 小结87

表3-13 不同主观阶层认同者的平均年龄分布87

第四章 社会各阶层的社会冲突意识89

一 社会各阶级阶层冲突意识的变化89

表4-1 城市居民对现在各个阶级阶层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程度的判断91

表4-2 城市居民对各个阶级阶层之间冲突将来激化可能性的判断92

二 不同职业阶层对社会状况的评价差异94

表4-3 公众现在的冲突感知决定着他们对未来的冲突感知94

表4-4 不同阶级阶层对当地经济形势的判断95

图4-1 不同阶级阶层对当地经济形势的评价97

表4-5 不同阶级阶层对当地社会形势的判断98

三 不同职业阶层在制度诉求上的冲突99

表4-6 不同职业阶层对政策诉求的冲突100

表4-7 一个人目前事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2

四 单位内部职工关系的紧张103

表4-8 在您工作单位中,主要负责人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关系如何104

五 冲突行动的可能105

表4-9 对待集体上访或游行的态度106

表4-10 不同经济区域被访问对象对待集体上访的态度107

表4-11 各阶级阶层的冲突意识对参加集体上访态度的影响108

六 小结108

第五章 社会冲突意识的决定因素110

一 冲突与关注的主要问题110

二 变量介绍111

三 阶级阶层的冲突意识113

表5-1 不同因素对“社会各阶级阶层存在冲突的严重程度”的影响115

表5-2 对各阶级阶层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程度感知的影响因素118

表5-3 认同阶层在客观阶级中的分布121

四 阶级阶层对争取物质利益的潜在行动意识123

表5-4 影响对待上访或游行的态度的因素(标准回归系数)123

五 结论与进一步的讨论127

第六章 阶级阶层间社会冲突感的差异131

一 体制变革与社会转型中的冲突131

二 研究方法与变量介绍135

表6-1 城市市民对各个不同阶层之间各种冲突程度的感知136

三 市民对不同阶层之间利益冲突程度的感知136

表6-2 不同的认同阶层对各种冲突严重性的感知139

图6-1 不同的认同阶层对“各种冲突严重性”感知的百分比分布趋势139

表6-3 不同客观职业阶层对各个阶层之间存在严重冲突的感知141

图6-2 不同职业阶层中认为“各个阶层”之间“有严重冲突”的百分比分布趋势141

四 阶层冲突感的形成142

表6-4 对各个阶层之间存在严重冲突的逻辑斯特回归(非标准系数)143

表6-5 合资企业劳资冲突严重146

表6-6 客观阶层与最近5年生活水平变化的交叉表157

五 结论与讨论160

第七章 贫富阶层和贫富矛盾分析163

表7-1 不同收入水平人员的职业分布164

一 贫富关系的总体社会评价164

表7-2 城市居民对城市主要社会问题的判断排序165

二 对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看法166

表7-3 城市居民对各种关系之间利益冲突的判断166

表7-4 不同阶层人员认为收入差距扩大是城市主要社会问题的人数比例167

图7-1 不同文化程度人员认为收入差距扩大是城市主要社会问题的人数比例168

图7-2 不同收入水平人员认为收入差距扩大是城市主要社会问题人数比例169

图7-3 不同住房面积人员认为收入差距扩大是城市主要社会问题人数比例169

三 贫富之间的矛盾冲突170

表7-5 不同地区人员认为收入差距扩大是城市主要社会问题的人数比例170

表7-6 不同阶层人员对贫富矛盾的看法171

表7-7 不同文化程度人员对贫富矛盾的看法172

表7-9 不同居住面积人员对贫富矛盾的看法173

表7-8 不同收入水平人员对贫富矛盾的看法173

表7-10 不同地区人员对贫富矛盾的看法174

四 贫富矛盾的有效解决途径174

表7-11 不同阶层人员对多征有钱人的税帮助穷人问题的看法175

表7-12 不同文化程度人员对多征有钱人的税帮助穷人的看法176

表7-14 不同居住面积人员对多征有钱人的税帮助穷人的看法177

表7-13 不同收入水平人员对多征有钱人的税帮助穷人的看法177

表7-15 不同地区人员对多征有钱人的税帮助穷人的看法178

五 小结178

图7-4 城市居民对少数人先富起来对社会有好处的判断179

第八章 劳动关系和劳资矛盾分析181

一 公众对当前劳资冲突的总体判断182

表8-1 城市公众对“劳资冲突问题日益严重”这一说法的同意程度182

表8-2 城市公众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劳资冲突强度的判断183

二 对劳资冲突判断的群体差异184

表8-4 不同教育程度者对各种类型企业劳资冲突强度的判断185

表8-3 不同教育程度者对“劳资冲突日益严重”的看法185

表8-5 从事不同职业者对“劳资冲突日益严重”的看法186

表8-7 不同阶层认同者对“劳资冲突日益严重”的看法187

表8-6 不同收入层次者对“劳资冲突日益严重”的看法187

表8-8 不同阶层认同者对各种类型企业劳资冲突强度的判断188

表8-9 在利益格局变动中处于不同位置者对“劳资冲突日益严重”的看法189

表8-10 不同年龄者对“劳资冲突日益严重”的看法190

表8-12 居住于不同区域者对“劳资冲突日益严重”的看法191

表8-11 不同政治身份者对各种类型企业劳资冲突强度的判断191

三 对劳资冲突判断的影响与后果192

表8-13 居住于不同区域者对各种类型企业劳资冲突强度的判断192

图8-1 对劳资冲突的看法与工作及生活满意度的关联193

表8-14 对不同类型企业劳资冲突强度的判断与工作及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积矩相关系数194

表8-15 对不同类型企业劳资冲突强度的判断与社会公平程度判断之间的积矩相关系数195

图8-2 对劳资冲突的看法与对社会公平程度判断的关联195

表8-16 对私企劳资冲突强度的判断与对私营企业主的态度之间的关联196

表8-17 公众对各种群体间冲突强度判断对于整体社会冲突强度判断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198

图8-3 对劳资冲突的看法与对整体社会冲突判断的关联198

表8-18 对“劳资冲突日益严重”的看法与冲突行为倾向之间的关联199

四 小结200

一 对党政干部的总体社会评价202

第九章 干群关系和干群矛盾分析202

表9-1 城市居民对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群体的判断203

表9-2 您认为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哪三种人最容易获得高收入(第一选择)204

表9-3 城市居民对城市主要社会问题的判断205

表9-4 城市居民对各种关系之间利益冲突的判断206

图9-1 城市居民对干群之间利益冲突强度的判断206

二 对党政干部受益问题的看法207

表9-5 不同阶层人员认为党政干部是受益最多群体的人数比例207

图9-2 不同文化程度人员认为党政干部是受益最多群体的人数比例208

三 党政干部受益问题分析209

表9-6 不同地区人员认为党政干部是受益最多群体的人数比例209

图9-3 不同收入水平人员认为党政干部是受益最多人群的人数比例209

表9-7 不同阶层人员对政府官员提高待遇问题的看法211

表9-8 不同文化程度人员对政府官员提高待遇问题的看法211

表9-9 不同收入水平人员对政府官员提高待遇问题的看法212

表9-10 不同地区人员对政府官员提高待遇的看法213

表9-11 不同阶层将腐败问题列为城市主要问题的人数比例214

表9-12 不同阶层人员对腐败问题严重性的认知215

表9-13 两种阶层划分下的人数分布216

图9-4 不同文化程度将腐败问题列为城市主要问题的人数比例217

图9-5 不同收入水平人员将腐败问题列为城市主要问题的人数比例217

表9-14 不同地区人员将腐败问题列为城市主要问题的人数比例218

表9-15 不同地区人员对腐败问题严重性的认知218

四 干群关系问题218

表9-16 不同阶层人员对干群之间利益冲突问题的看法219

表9-17 不同阶层人员对改革开放以来干群关系是否好转问题的看法220

表9-18 不同文化程度人员对干群矛盾的看法221

表9-19 不同收入水平人员对干群矛盾的看法221

表9-20 不同地区人员对干群矛盾的看法222

五 干群矛盾的多元回归分析222

表9-21 各自变量的基本情况和积矩相关关系223

表9-22 对干群矛盾问题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224

表9-23 不同地区人员对干群关系比改革开放前好转的看法225

六 小结225

表9-24 同事或邻居因特殊事情邀请其参加集体上访时所持个人态度226

第十章 利益格局变动与社会冲突228

一 利益格局变动与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变动情况228

表10-1 城市公众对自己近5年来生活水平变化情况的判断229

图10-1 从事职业类别与近年来生活水平变化之间的对应分析结果231

表10-2 不同教育水平者对自己在近5年来生活水平变化情况的判断232

图10-2 教育水平与近年来生活水平变化之间的对应分析结果233

表10-3 不同收入水平者对自己在近5年来生活水平变化情况的判断234

图10-3 收入水平与近年来生活水平变化之间的对应分析结果235

图10-4 父辈社会地位与近年来生活水平变化之间的对应分析结果236

表10-4 不同家庭背景者对自己在近5年来生活水平变化情况的判断236

表10-5 不同年龄者对自己在近5年来生活水平变化情况的判断237

图10-5 年龄分组与近年来生活水平变化之间的对应分析结果238

二 利益格局变动与公众对社会问题和冲突的主观认知240

表10-6 不同政治身份者对自己在近5年来生活水平变化情况的判断240

图10-6 主观阶层认同与近年来生活水平变化之间的对应分析结果242

表10-7 城市公众对各种社会问题严重程度的总体看法243

表10-8 生活水平变化对于各种社会问题严重程度的看法差异244

表10-9 城市公众的总体社会公平感246

表10-10 城市公众对各方面社会公平程度的总体看法247

表10-11 生活水平变化和对于各方面社会公平程度的看法差异248

表10-12 城市公众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度249

表10-13 生活水平变动不同者的生活满意度得分250

表10-14 城市公众对各种社会问题严重程度的总体看法251

表10-15 生活水平变化和对于总体社会冲突强度的看法差异252

三 利益格局变动与人们的冲突行为倾向253

表10-16 城市公众在自身利益受损时所可能采取的行动255

图10-7 生活水平变动与对他人邀请自己参加集体上访态度的对应分析结果256

表10-17 生活水平有不同变化者在利益受损时所可能采取的行动257

四 影响冲突行为倾向的因素:一个路径分析模式258

图10-8 利益变动通过中介变量对冲突倾向影响的假设图259

图10-9 利益变动通过中介变量对冲突倾向的影响路径图260

表10-18 利益变动与冲突倾向关系的路径系数261

结语 研究的主要发现和政策建议263

一 研究的主要发现263

二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建议270

参考文献274

附录 中国城市居民社会观念调查(问卷)2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