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3128630.jpg)
- 徐崇温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753666613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67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690页
- 主题词:资本主义-研究-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2
二、不承认、不正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不行的10
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说成是资本主义在本质上的根本改变,是有害的14
四、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社会化举措以及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做法,并不意味着与社会主义的“趋同”22
(一)所有制趋同论24
(二)企业治理制度趋同论29
(三)分配制度趋同论31
(四)经济运行机制趋同论34
五、资本主义自行扬弃,并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会自行长入社会主义37
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性质、作用与限度41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与当代资本主义50
一、经济全球化的界定和发展历程50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56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63
四、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南北贫富差距69
(一)两种全球化71
(二)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及其原因73
(一)反全球化运动的掀起78
五、从经济全球化到反全球化运动78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人对全球化的认识82
(三)西方共产党人把反全球化当做左翼运动的基础85
六、世界政治格局发展中多极体制与单极体制的矛盾88
七、单极霸权与新帝国主义96
(一)新帝国主义表现之一:借口“人道主义干预”,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97
(二)新帝国主义表现之二:把先发制人的军事进攻合法化,用美式民主重组世界秩序102
八、单极霸权与单边主义105
九、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113
(一)新型恐怖主义的主要特征113
(二)恐怖袭击的性质和恐怖主义的根源115
(三)美国难以打赢反恐战争的原因121
第三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不同模式126
一、西方国家关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讨论126
二、各种模式不同的形成背景131
三、各种模式不同的指导理念和价值观念135
四、不同的模式在企业的性质、目标及其在社会中地位问题上的区别140
五、不同的模式在市场的社会地位问题上的区别148
六、不同的模式在储蓄和投资问题上的区别153
七、不同的模式在对不平等问题看法上的区别155
八、不同的模式在对待外来移民的态度问题上的区别156
九、不同模式的起伏变化:日本制造业在20世纪80—90年代超越美国157
十、不同模式的起伏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制造业再度超越日本171
(一)美国模式的自我调整172
(二)从提高日元对美元的比价到泡沫破裂,社会价值观面临崩溃173
(三)日本模式的缺陷175
(四)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问题176
(五)阻碍日本竞争力的陈规陋习178
(六)日本企业在信息经济中的失算179
(七)对日本未来的预测181
十一、不同模式的起伏变化:莱茵模式由盛到衰182
(一)德国人对德国经济的评估183
(二)媒体的质疑:《德国模式失败了吗?》184
(三)沃达丰公司对曼内斯曼公司成功的敌意收购186
(四)德国经济衰落源于过时的体制191
十二、不同模式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借鉴194
第四章 当代资本主义与科学技术革命198
一、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99
二、资本具有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的趋势202
三、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04
四、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208
五、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内容211
六、新的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推动217
七、悲观派和乐观派围绕科技发展的社会后果展开的辩论222
八、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围绕科技发展展开的竞争229
九、科学技术推动着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换233
十、科学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的“新文明”论240
(一)“后工业社会”论的理论准备240
(二)“后工业社会”论的主要内容244
(三)“后工业社会”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区别249
(四)对“后工业社会”论的讨论和评论251
十一、科学技术革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浪漫主义科技观257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科技进步的浪漫主义态度259
(二)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262
(三)马尔库塞和高兹:对科学技术中立论的否定263
第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267
一、迅猛发展的跨国公司268
二、交替出现的国有化和私有化浪潮274
三、股权分散情况下的有效控股281
四、雇员持股287
五、法人股东和机构持股者的崛起293
六、企业的“利害相关者”模式——“利益共享资本主义”298
(一)以安然、世通公司为代表的美国企业财务丑闻309
七、资本主义病变:经营者资本主义力图取代业主资本主义309
(二)“经营者资本主义”取代“业主资本主义”,大肆敛财和挥霍318
(三)出现企业财务丑闻的原因分析321
(四)以萨尔班纳斯—奥克斯利法为核心的医治资本主义病变的美国药方326
(五)对萨尔班纳斯—奥克斯利法反映种种332
八、私有制调整的限度333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企业中的雇员参与344
一、西方国家劳动力管理思想的演变344
二、德国企业中的雇员参与347
(一)雇员参与企业管理的特殊历史背景347
(二)从煤钢企业中的对等共决到一般企业中的共同决定350
(三)德国企业中职工委员会的构成和功能352
(四)德国企业中雇员参与制度带来的社会稳定效应355
三、美国企业中的雇员参与359
(一)经济技术背景360
(二)美国企业管理的新动向362
(三)雇员代表参与企业高层管理366
(四)共同决定的范例:通用汽车公司的萨顿工厂369
(五)雇员参与企业基层管理375
(六)雇员参与的经济效益382
四、英国企业中的雇员参与385
(一)勃洛克的工业民主调查委员会及其报386
告386
(二)英国企业中工人董事制的实验389
(三)雇员参与的其他形式395
五、西班牙蒙德拉贡企业集团的社员参与400
六、雇员参与管理和当代西方国家中的工业民主、经济民主、参与民主404
第七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福利制度412
一、在社会福利制度诞生前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状况412
二、当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414
三、西方福利经济学对社会福利制度的论证418
四、西方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它的基本内容、功能和实质422
五、西方国家实行社会福利制度中不同的指导思想和理念428
(一)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模式428
(二)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模式433
(三)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模式437
(四)瑞典的社会福利制度模式439
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遭遇的危机442
(一)经济方面的危机443
(二)人口和年龄方面的危机444
(三)由社会福利制度的缺陷和弊端所引发的危机445
(四)社会福利制度与新的历史条件不相适应引发的危机447
七、西方国家对于社会福利制度危机的因应性对策448
八、“第三条道路”改革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和实践453
第八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与国家调节464
一、20世纪以前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465
二、罗斯福的“新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实践468
三、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474
四、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范围、手段措施和内容形式479
五、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调节482
六、供应学派与货币主义力图复活经济放任主义488
七、“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失败和对于新的综合经济模式的呼唤496
八、美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503
九、英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506
十、德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509
十一、日本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517
十二、法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520
第九章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危机524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524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及其发展变化530
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新变化538
四、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中间阶层”545
五、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阶级斗争形势548
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554
七、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新特征560
八、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变形的原因569
九、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576
第十章 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584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思想的诞生和发展584
(一)以“两个必然”的形式提出的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思想,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主要标志之一584
(二)1848—1850年欧洲阶级斗争实践的检验,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提出588
本主义“自行扬弃的矛盾”的提出,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思想590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股份公司的分析,资590
二、伦理社会主义的冲击593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曲解597
四、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20世纪的实现情况602
五、人的自由选择论的冲击609
六、人的自由选择论和历史决定论612
七、工人阶级被融合和同化论的冲击618
八、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革命性问题630
九、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积累和加深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637
十、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要经历一个曲折发展的长过程647
参考书目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