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政通鉴 3 通变卷、任贤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资政通鉴 3 通变卷、任贤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3132584.jpg)
- 徐颂陶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ISBN:780146639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89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420页
- 主题词:政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资政通鉴 3 通变卷、任贤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五卷 通变3
导论3
第一篇 顺应潮流7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7
当时顺俗为义之徒9
因于世而备适于事10
以近知远,从今知古12
周公能三变12
符合客观规律者为善13
更化则可善治14
异时各有所施15
识时务者为俊杰16
不以天下奉一人16
制度建设取决于形势18
不变招祸,知变得善20
势之轻重由人识22
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22
勿忘今日之大势24
不可马上治国25
鉴之往古,事诚可征26
不知变者不足以语日新之化28
自我改革,永保江山29
衰病当知止30
顺应形势而治31
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32
派遣学生通西学33
物各竞存,最宜者立35
处变局之中,岂能不思变革37
闭关之俗不可当竞长之时38
第二篇 锐意改革41
礼仪法度,应时而变41
世变则法亦变41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42
古法不足以制今43
凭借强力不如利用有利形势45
宇文泰以六条施政46
君臣一心,共定国是47
刘邦建规立制47
保邦之道有八审49
王者之政,变人心为上50
推行改革应能力排浮议51
兴利除弊,不为生事54
法先王之精神以治国55
怠情之气,天下将息56
抓住要领,革除弊害58
绝币迁都图强国59
刘秉忠勒定一代制度60
先除弊,后兴利61
水利为万世大计62
以开创之精神治天下64
废科举,兴学堂65
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67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67
第三篇 善待祖制67
尊从先王之善道71
不变古者,袭乱之迹73
先王之道不可当今世75
先王之法可损益76
不法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77
时势已然变化,不可蹈袭旧策78
杨终论对待祖宗之法81
分封之制不可复83
祖宗之法不足世守84
不可守祖制以待毙85
百年祖制能无变乎86
第四篇 权衡利弊89
利弊相随实可虑89
兴利除害在权衡90
因利察弊,官法可行91
楚庄王欲伐陈92
荣恩并济,于斯而著93
能克终者盖寡94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95
把握时机,事半功倍97
切不可以偏概全98
万事皆可一分为二99
万事不可过,过则反100
正确看待财利101
求治不可太急103
认清形势,不急于求成104
合则留,不合则去106
裁陋规要斟酌时机107
斟酌尽善,次第改革108
第五篇 因时制宜111
变法者因时而化111
制度要合乎时宜113
霸王之业,因时而成114
形势不同,对策各一116
文武并用,长久之术116
君主应根据形势调整政策118
审时度势去空言119
隆中定策三国立120
斟酌时宜,随方矫正122
因时制宜,政之上务123
房玄龄、魏征论创业守成123
居安思危则危不至125
戡乱以武,守成以文125
创业难,守成亦难127
因时因事因地制宜128
制度建设应兼顾公私129
移风易俗,因俗而治131
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132
为政宜相时因地而治132
因时制宜,随俗通变133
不能禁民趋利134
第六篇 通权达变136
圣人兴制,不事心焉136
顺势而行,弱可胜强137
虚实奇正,相生无穷139
指挥应敌,避实就虚141
大不逾矩,小可出入143
刻舟求剑,不亦惑乎144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144
王孙满言秦师必败146
因地制宜,符合实际147
劝谏要看对象148
要明察国家政治风气150
势失则权倾151
下不安则上不可居152
因俗而治西南安153
静之则安,动之则乱154
以势处事,以术辅势156
时有不同,事有通变157
处利害外则所言公159
不以成败论英雄160
顺至者必当以逆观161
知时务,达事变162
迂腐守礼,终坏大事164
第六卷 任贤169
导论169
第一篇 政贵得人177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177
贤才辅则天下治178
舜命百官各司其职179
虎争天人,招致四方人才181
招揽贤才,中兴国家183
贤人之行,明主之政185
宠幸小人家国乱187
王者不却众庶189
君主不用贤而亡国191
圣王举贤而治193
不任贤则奸佞作乱194
招贤纳士,励精图治195
良臣佐君成大业196
士者为国之重器197
理国以得贤为本200
人才济济成鼎立201
先择佐后定民204
贤人用则政事通205
政贵得人,不贵多官206
报国莫如荐贤207
人法兼资而天下治209
为国入宝,不如献贤210
第二篇 礼贤下士213
礼贤下士则功成213
求贤如同雕璞玉215
遵贤礼贤,亦能得贤216
蔽贤者受罚216
养士以求贤才218
不举贤才当免职220
左雄荐贤遭“弹劾”221
进贤受上赏222
何代无贤,但患不知223
仁勇之士受尊重223
为官重礼贤下士225
不因无礼去贤才225
推荐贤士,让位能人228
第三篇 任人唯贤231
任力不如任人231
德才兼备方为贤232
齐王一日得七贤233
能者不蔽隐,不能者不当其职234
举士任官获大治236
鲁侯贤孝能治国238
三王举贤之道239
任贤有十难240
曹操能唯才是举240
吾任天下之智力242
得人在审取其实243
天下不乏贤才244
江东无卿比也245
选才要注重德才和功绩246
非贤不理,惟在得人247
任人唯贤慎所举248
德行为首才次之250
人才必有器识人品251
选任地方官应不拘资格252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253
论资排辈无生气253
第四篇 慧眼识才256
选贤任能应有道256
重品质,轻外表257
“八征”识人才258
尚贤使能重大节260
选贤要广泛甄选261
观察人才的八法263
不以身份论才能263
萧何慧眼识韩信264
要善于识别人才268
士必诚信而后求智269
蔡荆有知人之鉴270
独具慧眼能识人271
不以貌识人272
定考核而惟才是任273
层层推荐选拔人才274
选官重在甄别276
第五篇 虚怀荐贤278
孔子论荐贤278
鲍叔举荐管仲278
晏子举贤官能280
祁奚举贤不避亲281
谦让荐贤才282
赵衰三让荐贤才283
管仲举贤无私心285
臼季举冀缺286
王褒作《圣主得贤臣颂》287
晏殊喜荐士类290
李勣有知人之荐291
荐人唯才不徇情293
引擢多成名臣名将294
君子小人各尚其类296
咨访人才为宦游首务297
第六篇 知人善任299
没有比用贤更急迫的事299
用人要尽其才301
有功受重禄,有能处大官302
对待臣属要一视同仁304
不避前嫌敢用人305
用人要有原则306
千里马不能用来拉盐车307
尊贤在于用其才309
任能者责成而不劳309
选用人才,委任责成311
重实绩而轻言辞314
赏赐储偫,富拟其旧316
用人以情则能得其心317
其功名独不在我乎318
曹操善用人319
任用贤才,充分信任320
任贤使能,何有新旧321
用好谋臣猛将322
用贤不专,不如不用324
用人不避私325
知贤而任之不疑326
用人不可感情用事328
以事试才,情见于物329
用人重才干政绩330
才艺深浅在于用332
通艺明经堪为吏333
任贤不徇情335
用亲不如用友336
福吏为上,能吏次之337
第七篇 用人所长338
任人之长避其短338
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339
责人以人,自责以义340
用人宜取长舍短341
刘邦用人所长342
特殊人才可授大任344
举其英俊,随才授任345
量材授职担大任346
才能既殊,任政亦异347
要善于把握“个性”的优缺点348
人各有长短,要用其所长350
唐太宗论臣下短长351
人才各有其长352
不使细故谗人353
专长可以常为用355
为地择人,量材授任356
用人须知有短长358
量材器用,斯政无废358
贤者亦有其短长360
屏退浮华革陋习361
第八篇 依法用人364
国君进贤不可不慎364
任贤而有法度365
要善于运用奖赏367
有功者应赏赐368
明君慎于择士369
识人用人是取胜之根本370
识治之良才372
以政绩黜陟官吏373
考察在于得实375
不以恩宠坏国法377
任人不可废法378
任人得当可得治379
贤能不以爱憎坏法380
用贤不可示私恩381
地方官不可随便选用382
有法必选执法人383
用人与行政相扶持384
为官用人之策略385
荐举人才要全面考察387
后记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