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2004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编写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6301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1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生物技术-高技术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04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2004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发展战略篇3
第1章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陈竺 綦成元 任志武 王昌林 白京羽3
1.1 生物科技革命正在孕育新的产业革命3
1.1.1 生物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发达国家生物经济初露端倪3
目录3
1.1.2 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同时也给世界各国带来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4
1.1.3 加速生物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4
1.2 加速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5
1.2.1 生物产业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产业5
1.2.2 加速生物产业是中国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5
1.2.3 保障国家安全必须加快生物产业发展5
1.3.1 近20年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6
1.3.2 当前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制约因素6
1.3 中国生物产业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6
1.3.3 未来20年是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7
1.4 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战略目标与主要任务7
1.4.1 指导思想7
1.4.2 指导原则8
1.4.3 战略目标8
1.4.4 主要任务8
1.5 “一十百千万”战略行动9
1.5.1 产业基地行动9
1.5.2 企业集团行动9
1.5.3 知识产权行动9
1.5.4 优秀人才行动9
1.6.4 建立开放型生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10
1.6.3 出台支持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措施10
1.6.2 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投入10
1.6.1 成立国家生物产业领导小组10
1.5.5 创新创业行动10
1.6 保障措施10
1.6.5 建立良好的吸引培养人才机制11
作者简介11
第2章 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分析 张昌彩 李红宇 林中萍 张于喆12
2.1 国外生物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2
2.1.1 国外生物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12
2.1.2 国外生物产业发展现状12
2.2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13
2.3 中国与国外生物产业竞争优势比较13
2.3.1 优势13
2.4 世界生物产业发展趋势与中国面临的战略机遇14
2.4.1 世界生物产业发展趋势14
2.3.3 初步结论14
2.3.2 劣势14
2.4.2 中国面临的战略机遇15
2.5 若干结论性观点17
作者简介17
第3章 关于中国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思考 王春法18
3.1 生物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18
3.2 中国生物产业的技术创新状况20
3.2.1 中国生物产业的技术研究水平20
3.2.2 中国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的趋势21
3.2.3 中国生物产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严峻挑战22
3.3 关于国家生物产业创新体系的初步构想23
3.4 结论与政策建议25
参考文献26
作者简介27
第4章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思路研究 綦成元 任志武 王昌林 白京羽28
4.1 发达国家在知识、技术密集的区域逐步形成了一批生物技术产业基地28
4.2 建立中国生物产业基地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29
4.2.1 中国生物产业结构布局现状29
4.2.2 存在的主要问题31
4.2.3 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必要性32
4.3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32
4.3.1 指导思想32
4.3.4 区域布局与重点33
4.4 重点建设内容33
4.3.3 发展目标33
4.3.2 基本原则33
4.4.1 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34
4.4.2 创新服务体系建设34
4.5 政策措施建议35
作者简介35
第5章 中国生物产业融资政策和税收政策研究 李志军36
5.1 融资政策36
5.1.1 建立和完善全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36
5.1.2 对生物产业融资的建议37
5.2 税收政策37
5.2.1 全面推进国家税制改革37
5.2.2 对生物产业税收政策的建议40
作者简介41
6.1 生物经济是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42
6.1.1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正在推动新的科技革命的形成42
第6章 中国生物产业战略重点研究 王宏广42
6.1.2 生物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有望在15年左右率先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成为支柱产业44
6.1.3 许多国家政府领导人亲自关心、甚至亲自挂帅,加速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44
6.1.4 发展生物产业为中国实现经济翻两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一次难得的机遇44
6.2 生物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方针及战略目标45
6.2.1 指导思想与方针45
6.2.2 战略目标45
6.3 重点领域与主导产品46
6.4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47
6.4.1 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47
6.4.2 切实落实十项重大措施47
作者简介48
7.1.1 中国生物产业人才储备不足51
7.1.2 中国生物产业人才质量不高51
7.1 中国生物产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51
第7章 中国生物产业人才战略设想 朱玉贤51
7.1.3 中国生物产业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52
7.1.4 中国生物产业人才的培养机制相对落后53
7.1.5 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尚未形成54
7.2 实现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需求54
7.2.1 中、美两国国民经济、生物产业规模及从业人数分析54
7.2.2 中国未来15~20年生物产业人才需求估计55
7.3 中国发展生物产业的人才战略和建议56
7.3.1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56
7.3.2 建议56
致谢57
作者简介57
8.1 生物产业发展的特征58
第8章 生物产业指标体系及动态检测研究 綦成元 察志敏 任志武 白京羽 谭邦佳 辛建58
8.2 生物产业的定义59
8.2.1 几大权威机构对生物技术的定义59
8.2.2 生物产业定义60
8.3 生物产业的细分行业划分61
8.3.1 关联度的定义61
8.3.2 生物产业细分行业划分方法62
8.4 生物产业的统计建议63
8.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64
8.5.1 关于产业定义64
8.5.2 关于细分行业划分64
8.5.3 关于统计实施64
致谢64
参考文献64
作者简介65
2 专家论坛篇69
第1章 医药产业是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凯先 戴志强69
1.1 小分子药物是医药产业的主体69
1.2 医药产业与生物技术互相渗透,密切相关70
1.3 建立“大生物产业”观念,有利于形成中国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宏观战略72
参考文献73
作者简介73
第2章 生物技术进步与传统生物产业的技术改造 孟广震74
2.1 传统生物产业的经济地位74
2.1.1 从规模看传统生物产业的地位74
2.1.2 从比较中看传统生物产业的地位75
2.1.3 传统生物产业的问题与出路75
2.2 传统生物产业的技术改造75
2.2.3 建立绿色工艺,保护生态环境76
2.2.1 改造生物性状,提高生产效率76
2.2.2 节约紧缺资源,打破发展瓶颈76
2.2.4 发掘生物资源,扩展应用范围77
2.2.5 适应市场需求,改善产品品质77
2.2.6 加快设备周转,减少建设投资77
作者简介78
3 重要产业篇81
第1章 中药现代化及中药产业 白根本 吴妍青 吉卯祉81
1.1 中药产业现代化的社会经济需求81
1.1.1 市场发展的需求81
1.1.2 中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求82
1.2 中药产业化的现状及发展前景85
1.2.1 中药产业现状85
1.1.3 中药产业现代化是中药商业贸易发展的需求85
1.2.2 中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及成长性87
参考文献88
作者简介88
第2章 小分子药物的产业状况 杜冠华89
2.1 医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89
2.2 药品生产水平全面提高,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市场竞争激烈90
2.3 药品市场的消费理性有待加强92
2.4 药品研发受到重视,创新能力明显不足93
2.5 医药产业蓬勃发展94
2.6 结语96
作者简介96
3.1.2 产业概况98
3.1.1 概况98
3.1 维生素C的产业状况98
第3章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的产业状况 洪琅 俞观文98
3.1.3 存在问题和对策100
3.2 维生素B12的产业状况101
3.2.1 概况101
3.2.2 生产概况101
3.3 维生素B2的产业状况103
3.3.1 概况103
3.3.2 产业概况103
3.3.3 存在问题和对策104
参考文献104
作者简介104
4.1 甾体激素药物概况106
4.1.1 分类及应用106
第4章 生物转化技术生产甾体激素药物的产业化现状 张宝文 孙亮 卢彦昌106
4.1.2 发展历程107
4.2 甾体激素类药的产业化现状以及市场分析109
4.2.1 国际产业化现状110
4.2.2 国内产业化现状112
4.2.3 国内甾体激素类药的市场分析114
4.3 甾体激素药物的前景展望116
4.3.1 新资源116
4.3.2 新药117
参考文献118
作者简介118
第5章 杂交水稻技术与产业化状况 袁隆平 邓启云 廖翠猛119
5.1 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状况119
5.1.3超级杂交稻技术发展120
5.1.1 三系杂交稻技术发展120
5.1.2 两系杂交稻技术发展120
5.1.4 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22
5.2 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状况122
5.2.1 杂交水稻产业的历史回顾(1976—2000)123
5.2.2 杂交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2001—2003)125
5.2.3 杂交水稻产业的发展趋势(2004—)127
5.3 杂交水稻国际发展状况128
作者简介129
第6章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及其产业化 辛志勇 马有志 李新海 邱丽娟 陈佩度 陆维忠131
6.1 育种产业现状131
6.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132
6.3 中国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产业化现状134
6.4.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将是解决育种中重大难题的有效手段137
6.4.3 新型分子标记的开发将拓宽植物新基因的发掘范围137
6.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应用前景与发展策略137
6.4.1 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将大大提高作物育种的整体水平,对于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137
6.5 中国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发展策略138
作者简介138
第7章 中国微藻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胡鸿钧140
7.1 微藻生物技术的特点140
7.2 中国微藻生物产业现状140
7.2.1 螺旋藻的产业状况141
7.2.2 杜氏藻的产业状况142
7.2.3 小球藻的产业状况143
7.2.4 葛仙米的产业状况144
7.2.5 雨生红球藻的产业状况144
7.3 对中国微藻生物产业的展望145
参考文献147
作者简介148
第8章 跃居世界首席的中国啤酒产业 黄克兴 孙新平 张丽红149
8.1 中国啤酒行业发展基本状况149
8.1.1 行业规模149
8.1.2 行业布局149
8.1.3 啤酒行业经济效益指标150
8.2 中国啤酒行业发展特点151
8.2.1 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但不断提高151
8.2.2 行业内经营分散,尚未形成规模经济152
8.2.3 啤酒消费人均消费量较低,但不断提高152
8.3 中国啤酒行业市场竞争状况153
8.3.1 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格局153
8.2.4 外资不断涌入,掀起并购浪潮153
8.3.2 中国啤酒行业竞争现状154
8.4 中国啤酒行业发展趋势157
作者简介158
第9章 市场前景广阔的葡萄酒产业 高美书159
9.1 国外葡萄酒概况159
9.2 中国葡萄酒产业状况160
9.2.1 量160
9.2.2 生产区域分布161
9.2.3 技术经济指标情况162
9.2.4 进出口情况162
9.2.5 原料、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163
9.2.6 葡萄酒产业规范日趋完善165
9.3 葡萄酒产业发展前景165
作者简介166
10.1 废物生物处理产业现状167
10.1.1 废水生物处理产业现状167
第10章 潜力巨大的环境生物技术产业 刘和 陈坚167
10.1.2 废气生物处理产业现状168
10.1.3 固体废弃物生物处理产业169
10.2 环境友好材料170
10.2.1 生物可降解塑料170
10.2.2 环保用酶制剂172
10.2.3 环境微生物制剂173
10.2.4 生物能源174
10.3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175
10.3.1 水体生物修复175
10.3.2 土壤生物修复175
参考文献176
10.4 展望176
作者简介177
第11章 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发酵罐产业 洪厚胜 万红贵 杨志178
11.1 主要生物技术专用反应器概述178
11.1.1 机械搅拌式发酵罐178
11.1.2 鼓泡式发酵罐178
11.1.3 气升式发酵罐179
11.1.4 膜生物反应器179
11.1.5 自吸式发酵罐179
11.1.6 固态物料发酵罐180
11.2 国外生物技术专用反应器产业化状况180
11.3 中国生物技术专用反应器产业化状况181
11.3.1 中国生物反应器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181
11.3.2 中国主要专业化生物反应器制造企业183
11.4 中国生物反应器产业发展前景与策略184
11.4.1 发展前景展望184
11.4.2 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85
参考文献187
作者简介187
第12章 生物传感器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冯德荣188
12.1 生物传感器概述188
12.2 中国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过程189
12.3 中国生物传感器产业化的现状190
12.3.1 家用医疗保健类生物传感器191
12.3.2 用于环境检测的生物传感器194
12.3.3 SPR生物传感器194
12.3.4 固定化酶生物传感分析仪195
12.4 国内外差距的比较197
12.5 产业发展前景展望198
参考文献198
作者简介199
4 地方篇203
第1章 河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 姚科峰 杜斌 高智 王月霄 贺国帅203
1.1 发展现状203
1.1.1 发展成就203
1.1.2 面临的问题204
1.2 总体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205
1.2.1 总体思路205
1.2.2 发展目标206
1.3 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206
1.3.1 构建现代化流通贸易服务体系206
1.3.4 提升医药器械规模和产业地位207
1.3.2 巩固和提高化学制药优势地位207
1.3.3 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207
1.3.5 强化生物制药产业化能力208
1.4 发展措施建议208
1.4.1 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高效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208
1.4.2 制定产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208
1.4.3 建设服务体系,增强产业支撑能力209
1.4.4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保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209
1.4.5 拓展融资渠道,保障医药产业的投入209
1.4.6 强化产品和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医药产业创新体系209
1.4.7 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医药产业发展210
1.4.8 加大对外开放,加速企业群体的集聚210
作者简介210
2.1.1 生物医药产业211
2.1 现状211
第2章 吉林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贾广和 阎旭初 盛军 孙晓波 娄少华 岳德荣 佟毅211
2.1.2 现代中药产业212
2.1.3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215
2.1.4 工业生物技术产业218
2.1.5 生态环保生物技术产业221
2.2 进一步发展吉林生物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思路221
作者简介222
第3章 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报告 洪品杰 梁双陆224
3.1 优势和潜力224
3.1.1 资源优势224
3.1.2 区位优势225
3.1.3 人才和技术优势225
3.1.5 发展潜力226
3.1.4 不断改善的产业化环境226
3.2.1 烟草产业227
3.2.2 畜牧业227
3.2 业格局227
3.2.3 林业228
3.2.4 绿色食品产业228
3.2.5 花卉园艺产业228
3.2.6 “云药”产业229
3.2.7 生物科技研究与服务产业230
3.3.2 注重优势资源的分布合理,规划产业基础的地区布局231
3.3.3 强调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相结合231
3.4 加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231
3.3.1 实现优势生物技术与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231
3.3 主要经验231
作者简介232
第4章 安徽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沈忠林 周晓云 杨亚军233
4.1 发展概况233
4.2 产业特点233
4.2.1 区域特色比较明显233
4.2.2 骨干企业初步形成235
4.2.3 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235
4.3 优势和经验235
4.3.1 政府高度重视235
4.3.2 建成一批企业技术创新基地235
4.3.3 拥有较强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235
4.4.1 资金投入不够236
4.4 存在的问题236
4.3.4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236
4.3.5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236
4.4.2 核心技术储备不足237
4.4.3 缺乏高层次人才237
4.5 对策237
4.5.1 继续实施生物技术、新医药专项237
4.5.2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237
4.5.3 扩大人才引进渠道238
4.5.4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238
4.5.5 进行战略布局,形成产业聚集区238
作者简介238
第5章 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报告 周华富 陈涵 王立军 杨军239
5.1 基本情况239
5.2.1 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规模日益壮大241
5.2 主要特点241
5.2.2 高技术产业化成果显著,一批优势企业加速崛起242
5.2.3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环杭州湾生物产业基地”雏形初显244
5.2.4 科研发投入力度加大,产业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244
5.3 基础优势和发展战略245
5.3.1 资源、环境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浙江发展生物产业天然禀赋245
5.3.2 雄厚的民间资本和生物技术的结合,有利于催生生物产业快速成长246
5.3.3 区域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为浙江发展生物产业创造了人才、市场的相对优势246
5.3.4 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和政府高度重视为浙江生物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47
作者简介248
第6章 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发展报告 刘兆麟 孙越 刘安强 徐玫 熊泽军249
6.1 现状249
6.1.1 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249
6.1.2 生物制品与新医药产业251
6.1.3 工业生物技术产业现状253
6.2 政府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254
6.2.1 国家为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54
6.2.2 湖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255
6.3 存在的问题255
6.4 发展的思路、目标及重点256
6.4.1 指导思想256
6.4.2 发展目标256
6.4.3 发展重点256
6.5 促进发展的对策措施257
6.5.1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协调运行机制257
6.5.2 大力推进湖北地区生物医药企业的战略重组257
6.5.3 建立关键技术平台和基地,加强工程化研究能力257
作者简介258
6.5.5 建立健全生物技术产业支撑服务体系258
6.5.4 制定相关政策,推进技术创新258
第7章 四川省生物产业发展状况 陈放 兰利琼261
7.1 现状261
7.1.1 生物制药产业261
7.1.2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262
7.1.3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263
7.1.4 环境生物工程产业263
7.1.5 食品生物工程产业264
7.2 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措施265
7.2.1 努力营造高新技术发展的良好环境266
7.2.2 开辟多元投融资渠道266
7.2.3 统筹安排、突出重点266
作者简介267
7.2.5 大力培养高科技人才,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267
7.2.4 加强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加速高技术成果产业化267
5 企业篇271
第1章 华北制药集团271
1.1 集团现况271
1.2 集团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情况271
1.3 集团生物技术产业取得的成就272
第2章 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77
第3章 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277
3.1 集团现况277
3.2 发展历程277
3.3 取得的成就278
3.4 发展目标280
5.1 基本状况284
5.2 发展历程284
第5章 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84
第4章 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84
5.3 取得的成就285
5.4 发展目标287
第6章 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92
第7章 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292
7.1 开发核心技术292
7.2 推行技术集成293
7.3 酝酿新的革命294
第8章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305
第9章 湖北省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305
第10章 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305
2002~2004卷主题目录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