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捷,赵民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11207063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09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城市规划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目录1
上篇 新城思想和新城运动的早期发展4
第一章 新城思想的历史追溯4
第一节 乌托邦设想4
一、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5
二、托马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5
三、乌托邦小说6
一、公社7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7
二、工作社区和新协和村8
三、工业村/公司城10
第三节 田园城市13
一、田园城市的诠释14
二、城乡一体化原则16
三、田园城市的影响和实践17
二、卫星城的发展阶段20
一、卫星城的概念20
第四节 卫星城20
第五节 其他相关的城市设想22
一、线型城市22
二、现代城市24
三、广亩城市25
第六节 相关的理论发展26
一、“有机疏散”理论26
二、盖迪斯的区域学说29
三、城市—区域规划理论和实践31
第二章 早期的相关规划实践33
第一节 一战前后的英国城市建设34
一、城市建设的概况35
二、城市规划的立法36
三、区域规划的进步37
四、住宅建设的发展39
第二节 二战中的英国城市规划动态39
一、二战结束前的3份国家研究报告39
三、大伦敦规划41
二、城市规划机构的改革41
第三节 二战前的美国新城发展43
一、地区规划协会及规划理论43
二、雷德朋体系44
三、绿带城46
中篇 战后新城理论和新城规划的发展52
第三章 战后的城市发展趋势52
第一节 规划观念的演变52
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融入52
二、城市结构的新认识53
三、城市环境保护的新内容53
四、城市规划性质与方法论的演变53
第二节 大城市地区的城镇化和新城发展趋势54
一、集聚和分散55
二、双向城市化的“中和”现象55
三、新城和城镇郊区化55
一、战后发展的谋划57
第一节 新城建设的背景和推进57
第四章 英国的新城建设57
二、战后的城市规划立法58
三、战后新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59
第二节 新城建设的政策目标61
一、主要目标61
第三节 新城开发的运作机制62
一、中央政府的管辖62
三、建设规模62
二、主要原则62
二、新城开发公司63
三、新城委员会64
四、建设资金64
第四节 新城的住房和就业65
一、住房供应65
二、就业安排66
二、教育设施67
一、服务设施67
第五节 新城的公共设施和社会生活67
三、产业发展67
三、环境保护68
四、医疗保健68
五、社会活动68
第六节 新城的交通规划和管理69
一、私人交通69
二、公共交通70
三、步行交通70
四、用地布局和交通的关系71
第七节 新城的城市设计72
一、住区设计72
二、城市中心72
三、景观设计73
第八节 新城规划思想的演进75
一、第一代新城75
二、第二代新城77
三、第三代新城78
四、新城建设的发展趋势79
五、新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80
第九节 英国新城的发展和未来82
一、新城发展的重点82
二、斯蒂文乃奇新城的开发建设及其未来发展83
附:斯蒂文乃奇新城中心区更新计划87
三、哈尔顿(包括伦康新城)的开发建设及其未来发展98
附:哈尔顿中心区复兴战略规划100
四、密尔顿·凯恩斯的开发建设及其未来发展106
附:密尔顿·凯恩斯地方规划110
第五章 法国巴黎地区的新城建设116
第一节 新城建设计划的形成116
一、新城建设的背景116
二、新城建设计划的提出117
三、新城选址和建设的原则121
第二节 新城的规划布局122
一、总体规划结构122
二、中心区布局123
三、道路交通系统124
四、居住用地125
五、绿化景观126
第三节 新城建设的政策126
一、国家五年计划126
二、城市发展引导规划126
三、新城建设的机构127
四、新城建设的得失127
五、当前的“中心多极化”规划129
第四节 法国与英国的新城建设比较130
第六章 美国的新城建设132
第一节 大都市区结构演变与郊区化133
一、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133
二、城市郊区化发展134
三、郊区化过度发展带来的问题138
第二节 新城建设140
一、新城政策的产生140
三、新城建设的看法142
二、新城的发展阶段142
第三节 “新城市主义”143
一、基本概念和原则143
二、设计理念143
三、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区开发(TOD)144
四、传统的邻里区开发(TND)145
五、实践中的困难145
第四节 新城建设的案例146
一、哥伦比亚新城146
二、威灵顿新镇148
第七章 日本的新镇建设152
第一节 国土综合开发规划152
第二节 新镇建设153
一、概况153
二、新镇的立法154
三、新镇的开发机构154
四、新镇开发的推进154
五、新镇建设的特点155
第三节 东京都的发展及新镇开发157
一、东京都的城市发展157
六、私营铁路与新镇开发157
二、多摩新镇开发实例160
第八章 中国香港地区的新市镇建设168
第一节 新市镇发展的背景169
一、城市功能169
二、城市发展的沿革170
三、新市镇建设172
第二节 新市镇的发展阶段173
一、第一代新市镇173
二、第二代新市镇174
三、第三代新市镇174
附:香港新市镇开发简介175
附:香港市区大型新拓展区简介180
一、对人口的吸纳作用181
二、为市民提供住房181
第三节 新市镇的建设成就及面临的问题181
三、推动经济发展182
四、改变城市空间格局182
五、新市镇发展面临的问题183
六、小结183
第四节 新市镇建设的经验184
一、新市镇开发运作的特点184
二、新市镇成功开发的条件185
一、英国190
二、法国190
第九章 新城建设实践的国际比较190
第一节 新城建设的缘起190
三、美国191
四、日本191
五、中国香港192
第二节 新城的规模192
四、日本194
三、美国194
二、法国194
一、英国194
第三节 新城的住宅建设194
五、中国香港195
第四节 新城的投融资195
一、英国195
二、法国195
三、美国195
四、日本196
五、中国香港196
六、小结197
第五节 新城的开发管理机制197
一、伦敦模式——政府主导,开发公司独立运作197
二、东京模式——以民间开发为主,政府给予政策支持197
三、香港模式——政府主导,公私合作投资建设198
第六节 新城建设的经验归纳198
一、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建设新城,优化大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198
三、新城建设有法律保障和政策指引199
二、确定新城合理的开发规模199
四、公共建设先行,提升新城品质200
五、以大容量轨道为支撑架构区域交通网络,提倡公共交通优先200
六、创新理念,注重设计的人性化201
下篇 我国的新城规划和建设204
第十章 从卫星城建设到新城建设204
第一节 国内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204
一、社会经济转型204
二、城市发展205
第二节 北京的实践——从卫星城建设到新城规划206
一、规划沿革206
二、建设概况207
三、发展原因208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09
五、发展趋势210
六、新城规划211
第三节 上海的实践——从卫星城到新城建设213
一、发展过程213
二、历史经验的总结215
三、小结218
四、新一轮的新城建设219
第四节 广州郊区“居住城”的开发223
一、居住郊区化与新都市主义223
二、开发模式224
三、促成原因230
四、存在问题232
五、处理好政府、开发商和市民之间的关系234
第十一章 现阶段新城建设的总结与评价235
第一节 新城建设的动因和类型236
一、内城改造和城市发展战略升级相互联动形成的“新城”236
二、城市结构调整中形成的组团级“新城”238
三、城市向郊区拓展形成的郊区“新城”240
四、以一大型项目为中心的特定“新城”241
五、以传统小城镇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新城”242
一、我国新城建设的阶段特征244
二、中外新城建设的差异244
第二节 国内外新城建设的比较244
第三节 未来最有可能影响我国大城市空间及新城建设的若干因素245
一、社会性的影响因素245
二、交通条件的变化246
三、控制城市蔓延的措施和作用252
第十二章 我国新城建设的对策253
第一节 新城的定义和分类253
一、新城的定义253
二、新城的分类253
三、不同新城类型的比较254
第二节 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的借鉴256
一、新城开发是大城市整体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256
二、新城开发要有合适的规模257
三、保持新城建设区外围的生态缓冲地带257
四、营造优美而富有特色的人居环境和新城形象257
五、新城是规划创新的试验田258
第三节 我国新城建设的若干原则258
一、强化中心城市,完善城镇体系258
四、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259
二、促进城市化,统筹和协调区域发展259
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59
五、择优选址,交通工程先行260
六、合理控制建设指标,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261
七、均衡社会结构,保持社会健全261
八、尊重历史,弘扬和充实文化内涵262
案例1:厦门城市发展战略——新市镇空间拓展模式的研究263
一、城市发展概况263
二、新市镇发展社会经济背景263
三、影响城市空间拓展的动因分析264
四、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趋势分析270
五、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对策建议271
六、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总体格局274
七、海湾新市镇开发的策略275
案例2:广州新城概念规划277
一、新城的功能定位277
二、新城的城市性质279
三、新城开发模式及策略281
四、新城人口规模282
五、新城中心区规划283
案例3:上海临港新城概念规划——配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临港新城288
一、规划背景288
二、地理位置和现状290
三、规划分析290
四、规划定位和功能291
五、规划特征292
六、规划和管理293
七、交通规划294
八、信息化发展295
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临港新城规划方案296
一、德国GMP HPC方案296
二、上海地方方案300
参考文献304
网站资源307
后记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