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接受修辞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接受修辞学
  • 谭学纯等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2353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62页
  • 主题词:汉语-接受学:修辞学 接受学:修辞学-汉语 修辞学:接受学-汉语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接受修辞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引论1

一 变换一种研究视角:从表达到接受1

(一)修辞学:不平衡的研究格局1

(二)本书的认识基点和理论框架4

二 修辞活动的两极7

(一)重新定义:修辞信息修辞活动修辞过程7

(二)三个需要廓清的理论问题16

三 修辞活动中的角色关系21

(一)一对一的角色关系21

(二)一对二的角色关系22

(三)二对二的角色关系22

(四)角色关系混杂及其转换24

四 接受:修辞话语的意义实现28

(一)接受参与完整表达的意义生成28

(二)接受补足省略表达的修辞信息30

(三)表达正误和接受效应32

(四)接受:从颠覆意义到意义重建35

(五)未然表达的接受预期38

五 本书术语、取证和研究方法39

(一)本书提出的概念术语39

(二)本书取证和研究方法40

第二章 构成论(上)41

一 接受者41

(一)中国文化视野中的接受者42

(二)中国接受者的思维特征45

(三)接受者思维方式的互补53

二 接受对象——汉语的体验性55

(一)汉语是适于体验的审美化语言55

(二)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的体验性57

(三)汉语语音的体验性60

(四)汉语词汇的体验性62

(五)汉语语法的体验性70

(六)汉语文体的体验性75

第三章 构成论(下)80

三 接受渠道80

(一)口头渠道和书面渠道80

(二)单一渠道和复合渠道85

(三)官方渠道和民间渠道91

四 接受语境95

(一)文内接受语境和文外接受语境96

(二)主观接受语境和客观接受语境100

(三)偶然接受语境和必然接受语境104

(四)真实接受语境和虚拟接受语境106

(五)历史接受语境和当下接受语境110

(六)语境迁移和修辞接受113

(一)自我敞开的瞬间体悟119

一 修辞接受的开放性119

第四章 特征论119

(二)修辞接受的延时效应123

(三)秘响旁通:倾听众语喧哗127

(四)接受者的自我调整:一个开放的过程133

二 修辞接受的选择性138

(一)见仁见智:选择修辞信息139

(二)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接受角度141

(三)登堂入室:选择接受层面147

三 修辞接受的个体性152

(一)接受者言语经验的个体差异154

(二)接受者审美经验的个体差异162

(三)接受者文化经验的个体差异165

四 修辞接受的社会性171

(一)修辞话语:社会化通用代码171

(二)修辞接受:汇入社会性认同175

(三)主体意识碰撞的社会性178

第五章 类型论183

一 信息等值接受类型183

(一)信息等值接受的概念界说184

(二)模糊等值和清晰等值186

(三)局部等值和整体等值188

二 信息减值接受类型190

(一)表达意图的落空190

(二)语义信息接受减值191

(三)审美信息接受减值196

三 信息增值接受类型199

(一)形象大于思想:实践和理论199

(二)语义信息接受增值203

(三)审美信息接受增值205

(一)表达和接受错位的典型形式209

四 信息改值接受类型209

(二)误解性接受改值210

(三)曲解性接受改值213

(四)悖解性接受改值215

(五)别解性接受改值217

第六章 方法论219

一 正向接受和逆向接受219

(一)正向接受方法描述219

(二)逆向接受方法描述224

(三)正向接受和逆向接受的复合形态227

二 积极接受和消极接受231

(一)积极接受方法描述231

(二)消极接受方法描述237

三 离心接受和向心接受241

(一)离心接受方法描述242

(二)向心接受方法描述249

(一)姚斯的启示和局限253

四 静态接受和动态接受253

(二)静态接受方法描述254

(三)动态接受方法描述261

第七章 价值论(上)268

一 阐释学价值268

(一)阐释学和接受修辞学的理论结点268

(二)在意义阐释中走近表达者271

(三)阐释的空位和修辞接受的空间277

二 心理学价值283

(一)完形心理和修辞接受284

(二)想象心理和修辞接受285

(三)情绪心理和修辞接受287

(四)变态心理和修辞接受290

三 诗学价值292

(一)诗学和走向诗学的修辞接受292

(二)修辞接受:言意之辨和296

文本读解的诗意追寻305

(三)修辞接受:字体验和305

文体建构的诗学内容314

第八章 价值论(下)314

四 文化学价值314

(一)作为文化解码的修辞接受315

(二)追溯文化渊源的修辞接受319

(三)趣味无可争辩:修辞接受中的文化熏染322

(四)文化态度和修辞接受的价值取向329

五 动力学价值332

(一)表达:修辞接受动力学价值的参照坐标332

(二)修辞接受的受动性考察334

(三)修辞接受的施动性考察337

(四)表达?接受:双向互动模式340

主要参考文献343

后记3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