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技术创新实务全书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技术创新实务全书第1卷
  • 刘书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科多媒体电子
  • ISBN:790013065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55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技术创新实务全书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1

第一篇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制度与精品课程创新模式1

第一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内涵与课程改革3

第一节 专业课程的历史演变3

第二节 多种课程定义产生的历史原因10

第三节 现代课程概念的探析19

第四节 课程类型的划分25

第五节 课程改革36

第六节 课程的领域分析48

第二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构成要素87

第一节 课程思想资源构成要素87

第二节 课程知识资源构成要素99

第三节 课程经验资源构成要素112

第四节 课程财物资源构成要素137

第五节 课程人力资源构成要素149

第三章 高等院校网络课程设置与创新162

第一节 网络建设与网络课程资源162

第二节 网络系统与网络课程设置166

第三节 网络学校课程资源169

第四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原则与比较分析方法176

第一节 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设置的一般原理176

第二节 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一般原理186

第五章 高等院校现代专业课程开发方略192

第一节 现代课程开发的课题192

第二节 课程开发的方略195

第三节 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的课题198

第四节 学力与课程201

第六章 高等院校现代精品课程的核心构成与达标标准217

第一节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217

第二节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2003)221

第三节 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说明(高职高专课程适用)224

第四节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03)226

第五节 “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228

第七章 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制度与创新模式240

第一节 教师教育课程制度改革的背景240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241

第三节 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造245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模式的设计247

第五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250

第八章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制度及构成252

第九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案例探析273

第一节 建设高水平信号与系统课群的改革与实践273

第二节 杜克大学面向21世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报告284

第二篇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的构成与设置模式317

第一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目标与设计319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内涵320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创新设计327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陈述342

第二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资源构成354

第三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设置的核心内容372

第一节 专业课程内容的涵义372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构成375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取舍376

第四节 课程内容的组织381

第四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资源的调查与筛选机制385

第一节 专业(精品)课程资源的调查386

第二节 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400

第五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结构与创新模式408

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涵义408

第二节 专业(精品)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418

第三节 专业(精品)课程结构优化机制423

第四节 专业(精品)课程创新模式432

第六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资源交流机制439

第一节 课程资源的国际差异441

第二节 专业(精品)课程资源国际交流机制450

第二卷457

第三篇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与精品课程研制策略及设计方法457

第一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与精品课程研发的核心策略459

第一节 课程的定义和方法459

第二节 课程研制468

第三节 课程研制的组成476

第四节 课程工作者的作用482

第五节 国家专业(精品)课程开发策略487

第六节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494

第二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502

第一节 专业(精品)课程设计的概念与层次502

第二节 专业(精品)课程设计的认识途径505

第三节 专业(精品)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511

第四节 专业(精品)课程设计的思路517

第三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适应性设计522

第一节 对现代专业(精品)课程设计的透视522

第二节 镜式的课程设计532

第三节 “实证等级论”的课程设计538

第四节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课程设计539

第五节 把学科等同于科学的课程设计539

第六节 学习是“机械”累加的课程设计540

第七节 人文课程设计541

第四章 高等院校现代专业(精品)课程计划与标准设计544

第一节 培养目标的分析与架构545

第二节 课程设置547

第三节 课程的学时分配与编排策略554

第四节 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556

第五节 课程方案与地区差异的统一性与多样性560

第五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面向未来的弹性设计568

第一节 后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解构568

第二节 未来课程的设计579

第六章 高等院校校本专业课程研发策略598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多样化的理解598

第二节 课程开发中的矛盾运动与钟摆现象分析602

第三节 开发实践模式与过程模式611

第七章 高等院校校本专业课程研发的技巧与首要条件618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影响因素618

第二节 学校进行校本专业课程开发的首要条件628

第三节 校本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631

第八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与教学设计的相互制约机制634

第一节 专业课程设计634

第二节 教学设计640

第九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研制与教学运作流程653

第一节 专业课程研制653

第二节 教学运作流程659

第三节 教学环节667

第十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设计的核心依据670

第一节 课程理论化的经典理论依据675

第二节 理论的功能676

第三节 理论的架构678

第四节 课程理论681

第五节 隐喻与理论阵营687

第六节 未来的方向与平衡的理论方法696

第十一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700

第一节 课程设计模式700

第二节 教学模式712

第三节 国内外常用教学创新模式721

第四节 教学策略733

第十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精品)课程研发流程与评价体系737

第一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研发的现状分析737

第二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研发的过程分析741

第三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开发的条件评价748

第四篇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精品课程实施流程及操作技术755

第一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实施与教学原则及方法757

第一节 专业课程设置实施757

第二节 教学原则767

第三节 教学方法774

第二章 高等院校校本课程研发的运作方式781

第一节 研发类型构成781

第二节 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783

第三章 高等院校专业活动课程与教学组织形式789

第一节 专业活动课程789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803

第三节 专业活动课程与教学组织形式的相互关系810

第四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实施策略814

第一节 实施步骤814

第二节 作为一个创新过程的实施819

第五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内隐学习与无意识教学策略832

第一节 专业课程的内隐学习与无意识教学的发展历程832

第二节 专业课程内隐学习的内涵与运行机制835

第三节 专业课程内隐学习的原理与无意识教学理论的架构843

第六章 高等院校国家(精品)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战略850

第一节 国家(精品)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取向850

第二节 学校课程资源的全面建设853

第七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的实施流程与创新模式870

第一节 专业(精品)课程实施的本质871

第二节 作为一种变革过程的专业课程实施878

第三节 专业课程实施创新模式888

第四节 主要参与者的作用898

第三卷905

第八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运行机制905

第一节 专业(精品)课程系统的探析905

第二节 专业(精品)课程系统与教学系统的协同916

第三节 专业(精品)课程系统与考试系统的协同923

第四节 专业(精品)课程系统与教育管理系统的协同928

第五节 专业(精品)课程系统运行的协同性932

第九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运行的实验步骤与检验标准937

第一节 专业(精品)课程实验的首要目标937

第二节 专业(精品)课程实验的实施步骤942

第三节 专业(精品)课程实验的评价指标951

第十章 高等院校多元文化与开发教育的课程实施模式963

第一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实施模式963

第二节 世界学习的课程模式972

第三节 开发教育的课程模式983

第十一章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的课程实施模式989

第一节 环境教育的涵义989

第二节 环境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994

第三节 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模式1010

第十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地区经济技术相适应的原则1014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功能1014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科技的关系1017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地区经济技术的关系1024

第十三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制及选用标准1028

第一节 教材编制的历史分析1028

第二节 教材的含义和分类1031

第三节 教材编制的核心理论1037

第四节 教材的结构体系1041

第五节 教材编制的步骤和方法1046

第十四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设置案例探析1050

第五篇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精品课程评价机制1063

第一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评价的内涵1065

第一节 专业(精品)课程评价的性质与目的1065

第二节 评价取向1071

第三节 科学—实证主义评价模式1077

第四节 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评价模式1084

第五节 评价的实施问题1090

第六节 评价中各类人员的角色定位1101

第二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1106

第一节 评价模式的类型1106

第二节 泰勒评价模式1107

第三节 Metfessel—Michael评价模式1109

第四节 Provus的差异评价模式1110

第五节 Stake的符合—关联性模式1112

第六节 Stufflebeam的背景、输入、过程、产品模式1115

第七节 Eisner的鉴赏评价模式1118

第八节 Stake的应答评价模式1120

第九节 不受目标约束的评价模式1121

第三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评价的标准、过程与方法1124

第一节 专业(精品)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指标体系1124

第二节 专业(精品)课程评价的过程与方法1133

第四章 高等院校校本课程的评价框架1142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特殊性1142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基本框架1143

第五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与教学的评价1151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涵义1151

第二节 专业(精品)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对象及类型1157

第三节 专业(精品)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原则及方案1163

第六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评价的技术与方法1171

第一节 专业(精品)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信息采集方法1171

第二节 专业(精品)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信息分析和处理的方法1174

第三节 专业(精品)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实施1180

第七章 高等院校精品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1185

第一节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2003)1185

第二节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1188

第三节 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1190

第四节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03)1202

第六篇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精品课程规范管理1205

第一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管理制度1207

第一节 国外课程管理制度1207

第二节 我国课程管理制度的演变:从国定制到审定制1209

第三节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212

第二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管理方法1215

第一节 专业(精品)课程管理的方法体系1215

第二节 课程管理哲学方法的具体运用1216

第三节 专业(精品)课程管理的一般方法及其运用1219

第三章 高等院校校本课程的创新与管理1223

第一节 校本课程创新发展的内涵1223

第二节 校本课程创新发展模式1227

第三节 校本课程创新发展的类型结构1230

第四节 影响校本课程创新发展的因素1237

第四章 高等院校专业(精品)课程与教学管理1239

第一节 专业(精品)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内涵1239

第二节 专业(精品)课程与教学的管理流程1243

第三节 专业(精品)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原则1246

第四节 专业(精品)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内容1250

第五章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指导方案1263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1263

第二节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的启示1273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管理的指导方案1274

第七篇 高等院校国家精品课程规范化建设1297

第一章 高等院校国家精品课程资源规范化建设1299

第一节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意义与目标1300

第二节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1306

第三节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1312

第二章 高等院校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现状与对策1316

第一节 我国精品课程资源短缺的历史考察1318

第二节 我国精品课程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1321

第三节 我国精品课程资源短缺的对策1325

第三章 高等院校国家精品课程与教学创新1328

第一节 精品课程的开发1328

第二节 综合课程的开发1337

第三节 我国教学创新1338

第四卷1351

第四章 高等院校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模式1351

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1351

第二节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论1358

第三节 精品课程创新的动力机制1370

第五章 高等院校国家精品课程实例探析1379

第一节 “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1379

第二节 创新创业管理班课程设置1384

第八篇 高等院校教学技术创新应用模式1479

第一章 高等院校教学技术创新的途径1481

第一节 分析任务、目标与学生特点1481

第二节 概念与原理教学1485

第三节 问题解决教学1492

第四节 感知动作技能教学1497

第二章 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决策机制1501

第一节 教学目标决策的理论分析1501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范围1506

第三节 学习类型与教学目标类型1511

第四节 教学目标的表述1519

第三章 高等院校教学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性策略1524

第一节 教学技术创新模式——教学策略体系1524

第二节 以信息加工为主导策略的教学创新模式1528

第三节 以探究为主导策略的教学创新模式1536

第四节 以反馈为主导策略的教学创新模式1543

第五节 我国教学模式的创新1548

第四章 高等院校直接教学应用模式1554

第一节 直接教学策略内涵1554

第二节 适合进行直接教学的条件1556

第三节 呈现和组织1560

第四节 指导学生练习1563

第五节 反馈与纠正1569

第六节 独立练习1572

第七节 每周和每月的回顾1575

第八节 直接教学的其他形式1578

第九节 在多元文化课堂里促进直接教学的目标1578

第五章 高等院校信息加工教学创新模式1581

第一节 信息加工的内涵1581

第二节 培养信息接收能力1585

第三节 形成高效的知识特征1591

第四节 促进问题图式的形成1598

第五节 促进学习的主动调控机制1608

第六章 高等院校提问教学模式1616

第一节 提问的目标定位1616

第二节 提问应该使用的顺序1617

第三节 探询性问题的使用1627

第四节 提问的方法具有文化特殊性1630

第七章 高等院校课堂教学指导性应用模式1639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模式1639

第二节 课堂小组讨论模式1648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模式1658

第八章 高等院校间接教学模式1663

第一节 直接教学法和间接教学法的比较1663

第二节 概念活动——归纳和演绎1669

第三节 正例和反例的运用1672

第四节 利用问题指导探索和发现1674

第五节 学生自我评估与小组讨论1677

第六节 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的比较1680

第七节 在多元文化的班级里促进间接教学的目标1681

第九章 高等院校因材施教教学模式1683

第一节 学生差异与因材施教相匹配的原则1683

第二节 认知风格与教学模式1687

第三节 成就动机类型与教学模式1698

第十章 高等院校课堂教学管理模式1709

第一节 课堂问题与课堂管理模式1709

第二节 课堂管理的一般模式1713

第三节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机制1718

第四节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机制1721

第十一章 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应用1731

第一节 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1731

第二节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1745

第十二章 高等院校教学技术创新应用模式实例探析1805

第一节 大学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805

第二节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8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