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浙江通史 第10卷 清代卷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浙江通史 第10卷 清代卷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3217752.jpg)
- 汪林茂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721302787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87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503页
- 主题词:浙江省-地方史-明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浙江通史 第10卷 清代卷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20世纪初年的浙江资本主义经济6
一、浙江当局经济政策的转轨7
二、近代工业、矿业的进一步发展12
三、近代交通、通讯业的兴盛21
(一)轮船航运业21
(二)铁路25
(三)邮政和电信29
四、近代金融业的兴起32
(一)钱庄业的演变33
(二)近代金融企业的兴办35
(三)货币制度的演进38
五、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出现40
(一)农业生产的商品化40
(二)近代农业企业的产生42
第二章 浙江资产阶级及其反帝爱国运动48
一、浙江资产阶级的壮大和觉醒48
二、反帝爱国运动58
(一)拒俄运动59
(二)抵制美约运动63
(三)反对外国侵夺主权的斗争70
三、收回利权运动73
(一)反对外国窃夺矿权的斗争74
(二)浙路风潮77
第三章 新政、预备立宪在浙江84
一、新政的全面开展84
(一)兵制改革86
(二)新教育政策的推行89
(三)创办警政92
(四)政府机构的裁与建94
二、“预备立宪”96
(一)改革地方行政系统97
(二)建立谘议局100
(三)近代司法制度的建立108
(四)地方自治活动112
三、立宪派和立宪运动120
(一)浙江立宪派120
(二)立宪派的组织和宣传活动126
(三)借谘议局议政参政128
(四)立宪请愿活动131
第四章 资产阶级革命在浙江的兴起和开展134
一、危机四伏的浙江社会134
二、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产生及其革命化141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及光复会的成立154
四、光复会的革命活动及浙皖起义168
第五章 辛亥浙江举义与清朝统治的终结184
一、革命势力的重新组合184
二、武装起义的筹划和省城的光复193
三、各府城的光复204
四、各州县的光复217
第六章 晚清浙江教育和科学技术227
一、近代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227
(一)近代教育事业的初建228
(二)近代教育体制的形成232
二、教学内容的近代化242
(一)教学内容的改良242
(二)近代课程体系的建立244
(三)教材建设246
(四)教学方法的革新248
三、教会教育和出国留学251
(一)教会教育251
(二)留学教育255
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264
(一)“畴人之学”的新进展264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引进269
五、近代自然科学的普及和推广273
(一)科学知识的普及273
(二)科学技术的推广279
(三)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开展281
第七章 晚清浙江文化285
一、传统学术的衰微和嬗变285
(一)传统学术的衰微286
(二)传统学术的嬗变293
二、近代社会科学的创建及其研究的开展299
(一)哲学302
(二)法律学307
(三)社会学308
(四)语言文字学310
(五)史学313
三、文学的变革316
(一)传统文学的衰变316
(二)新文学运动321
四、艺术的创新331
(一)音乐331
(二)美术337
(三)戏曲344
(四)话剧和电影347
五、近代体育350
六、新闻、出版和图书馆事业356
(一)新闻357
(二)出版366
(三)图书馆370
第八章 晚清浙江社会的变迁374
一、人口数量的波动374
(一)1840—1859年:人口缓慢增长375
(二)1860—1866年:人口急剧衰减378
(三)1867—1911年:人口缓慢回升385
二、阶级、阶层的变动393
(一)阶级关系的演变393
(二)新的阶级关系的产生400
(三)社会阶层和等级的上下错动406
三、农村、市镇与城市413
(一)农村413
(二)市镇421
(三)城市430
四、社会生活的演变438
(一)婚姻与家庭的变动441
(二)物质生活的变化446
(三)精神生活的变迁449
附录452
一、大事记452
二、主要参考文献474
后记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