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分册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分册 上
  • 张勇,刘振兴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88705086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54页
  • 文件大小:131MB
  • 文件页数:5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分册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概述1

第一节 有线电视系统1

一、初始阶段——共用天线系统1

二、成长阶段——有线电视系统1

三、成熟阶段——广播电视传输网2

第二节 我国有线电视技术发展3

一、今后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的出发点3

二、我国有线电视的展望4

第三节 在有线电视网上开展多媒体业务的经验与问题8

一、境外有线电视现状8

二、境外CATV多功能应用现状11

三、我国CATV多功能应用的现状15

四、我国CATV系统功能扩展应用实例18

第四节 我国有线电视系统与信息产业25

第二章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41

第一节 有线电视基础理论41

一、无线电波41

二、射频电视信号的传输特点46

三、噪声的理论基础52

四、非线性失真的理论基础57

五、反射的理论61

六、系统的性能参数64

第二节 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67

第三节 数字电视信号与信源编码技术85

一、模拟电视信号86

二、数字电视信号92

三、信源编码96

四、音频编码112

五、MPEG-2的复用114

第四节 有线电视的邻频道传输技术116

一、大型系统使用频率及邻频道的概念116

二、邻频道传输CATV系统组成119

第五节 有线电视的增补频道及接收技术120

一、增补频道120

二、接收增补频道的电视节目方式124

第六节 有线电视新技术125

一、微波多点分配系统(MMDS)125

二、调幅微波链路(AML)125

三、卫星电视125

四、“信息高速公路”126

五、电视加密与解密系统126

六、CATV自动寻址收费控制系统128

第三章 付费电视与有线电视管理信息系统129

第一节 付费电视及其基本功能129

一、电视节目的加解扰功能130

二、系统运行和操作功能130

三、授权管理功能130

第二节 有线电视加解扰技术131

一、有线电视加解扰必要性131

二、有线电视加解扰技术分类133

三、有线电视用户管理和授权技术方式分类134

四、各种加解扰技术的比较134

第三节 加解扰系统功能、技术性能评估和选型136

一、加解扰技术系统功能和技术性能评估136

二、对加解扰技术系统和设备的选型意见139

第四节 有线电视常用加解扰技术简介141

一、有线电机视加解扰141

二、模拟处理加扰方式141

三、数字处理加扰方式156

四、数字电视加扰方式167

第五节 视频倒相和同步抑制的加解扰实用系统167

第六节 射频载波相位反转和同步脉冲抑制加解扰实用系统169

一、系统的组成169

二、常见射频加解扰技术的工作原理170

三、PM加解扰技术系统工作过程173

四、PM加解扰系统的专用器件176

第七节 行分段切割旋转的加解扰实用系统177

第八节 行分段切割和行位移并用的加解扰实用系统179

第九节 行搅乱和行切割并用的加解扰实用系统181

一、授权控制信息182

二、授权管理信息182

三、钥匙个性化系统182

四、加扰插入器182

五、智能钥182

六、加扰器183

七、解扰器183

第十节 加解扰实用电路187

一、去同步脉冲加解扰实用电路187

二、叠加正弦波抑制同步脉冲的解扰器实用电路189

三、叠加门控脉冲来抑制同步脉冲的解扰器实用电路191

第十一节 加解扰技术实现方式192

一、模拟信号加扰方式193

二、模拟信号数字加扰方式196

三、数字信号加扰方式199

四、与加解扰系统相关的若干技术问题204

五、加解扰技术性能要求与方式比较205

第十二节 有线电视管理信息系统207

一、有线电视管理信息系统组成与功能207

二、用户管理与授权方式208

第四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质量评价与维修213

第一节 有线电视系统的质量评价213

一、有线电视系统的统调213

二、有线电视系统的验收215

第二节 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220

一、VHF/UHF接收天线的维护220

二、卫星接收天线的维护220

三、自办节目播出设备的维护220

四、前端设备的维护221

五、干线传输系统的维护221

六、分配系统的维护221

第三节 有线电视系统的检修222

一、有线电视系统故障判断方法222

二、有线电视系统检修实例228

第五章 有线电视系统常见故障的检修236

一、有线电视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236

二、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方法236

第一节 天线与前端设备的故障检修237

一、前端设备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237

二、判断前端设备故障的常用方法238

三、天线与前端设备故障检修实例238

第二节 干线传输系统的故障检修259

第三节 终端分配网络的故障检修280

第四节 有线电视系统主要部件器件的检修290

第六章 有线电视维修技术精选331

第一节 有线电视同轴电缆传输网故障维修331

一、无信号、信号中断331

二、雪花点干扰、即载噪比变坏333

三、屏幕上出现上、下翻滚横条滚道干扰(载波交流声比变坏)336

四、雨刷干扰或负象干扰(交扰调制干扰)338

五、斜网纹干扰与网纹干扰(载波二次互调与载波三次互调干扰)338

六、图像出现严重的乱横网纹干扰339

七、某些频道出现网纹干扰,同时伴音受干扰。340

八、个别频道伴音干扰图像或伴音失真、伴音小341

九、图像对比度过强或过弱341

十、重影和同频干扰341

十一、停电处理(备份电源法)341

第二节 CATV系统的改造与干扰抑制344

一、CATV系统的改造344

二、CATV系统的干扰抑制347

第三节 有线电视系统的技术管理与维护352

一、有线电视系统的技术管理352

二、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354

三、加强管理的几项措施356

第四节 有线电视系统的维修357

一、有线电视系统维修概述357

二、维修方法和技巧357

三、故障的维修360

四、结束语365

五、附录365

第五节 CATV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技巧367

一、CATV系统常见故障概述367

二、主要检修方法与技巧368

三、常见故障实例分析与处理369

四、结束语381

附录一 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382

附录二 《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385

附录三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维护运行管理暂行规定391

附录四 有线电视系统常用图形符号394

附录五 中央电视台和省(区、市)卫星广播电视技术参数395

附录六 国内卫星电视频道集中统计表399

第七章 光纤CATV系统401

第一节 光纤传输系统401

一、光纤传输系统的组成401

二、光纤传输的特点402

三、光纤的损耗403

四、光器件403

五、调制方法及复用方法404

第二节 光纤CATV系统及设备406

一、光纤CATV系统406

二、光纤GATV网络拓扑结构及设计411

第三节 光缆传输系统的设计414

一、系统指标分配414

二、光缆的配纤与接续设计418

三、干线型系统的链路计算420

四、分配型系统的链路计算425

五、设备的选配与信号电平的确定427

第四节 光纤传输系统的安装、调试及维护430

一、光纤传输设备安装及调试430

二、光纤传输线路及传输系统测试431

三、光纤传输系统常见故障及防范措施433

四、光纤传输系统的维护433

第五节 光纤CATV网络设计举例436

一、光纤有线电视网436

二、光发射机与光接收机的估算436

第六节 有线电视系统的安装技术439

一、干线敷设工艺439

二、支线敷设技术448

三、分配系统设备的安装技术452

四、系统的防雷、接地及安全措施456

第七节 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的常用测试设备458

一、光时域反射计458

二、光功率计462

三、标准光源463

四、光衰减器465

第八节 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的测试466

一、光纤基本参数的测量概迷466

二、光功率的测量467

三、光传输链路损耗的测量468

四、单模光纤色散的测量470

五、光调制度的测量472

第八章 有线电视基本指标测量475

第一节 有线电视常用测试仪器475

一、多路射频信号发生器475

二、频谱分析仪478

三、场强仪483

四、有线电视分析仪487

五、其它常用测试仪器493

第二节 有线电视系统指标与测量495

一、有线电视系统组成495

二、有线电视系统性能指标简介498

三、载波电平测量500

四、载波频率测量506

五、载波噪声比(C/N)测量508

六、系统频率响应测量514

七、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C/CTB)516

八、交扰调制比测量521

九、电源交流声调制失真测量524

十、回波值测量528

十一、系统输出口的相互隔离度测量530

十二、微分增益(DG)和微分相位(DP)测量532

十三、色度/亮度时延差测量538

十四、有线电视中模拟电视信号加解扰系统测量541

十五、模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性能测量546

第三节 有线电视常用设备与部件测量555

一、电视调制器指标的测量555

二、电视解调器指标的测量564

三、频道处理器指标的测量572

四、无源混合器指标的测量582

五、放大器指标的测量586

六、接收机变换器指标的测量592

第九章 光纤同轴混合网(HFC)性能指标测量604

第一节 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的常用测试设备604

一、光时域反射计604

二、光功率计607

三、标准光源609

四、光衰减器611

第二节 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的测试611

一、光纤基本参数的测量概述611

二、光功率的测量612

三、光传输链路损耗的测量613

四、单模光纤色散的测量615

五、光调制度的测量618

附录 有线电视测量相关技术标准620

有线电视系统测量方法620

有线电视系统调制器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635

有线电视系统频道处理器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648

有线电视系统干线放大器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659

有线电视系统接收机变换器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672

第十章 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687

第一节 用户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688

一、用户管理模式688

二、用户管理系统的含义689

三、用户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690

四、主要技术内容692

第二节 系统功能详细分析693

一、用户信息管理693

二、用户账户管理695

三、用户业务管理696

四、用户授权管理696

五、财务管理698

六、业务产品管理699

七、资源管理700

八、统计报表管理700

九、业务支援管理701

十、系统管理701

第三节 条件接收系统(CA)703

一、CA系统的概念703

二、CA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704

三、安全性分析707

四、加密算法的选用708

五、DVB对条件接受系统的要求709

六、DVB条件接收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710

第四节 用户管理系统的模型713

一、有线电视网络用户市场模型713

二、有线电视网络用户管理模型714

三、用户管理系统的一般结构716

第五节 用户管理系统的实例717

一、建立适应变化的用户管理系统717

二、有线工程718

三、可寻址程序模块720

四、民族语言支持程序模块721

五、现场支持722

六、“有线工程”的联网计价723

第十一章 有线电视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725

第一节 网络管理标准的现状及发展726

一、主要标准化组织介绍726

二、ATM的网络管理技术727

三、实施TMN标准的若干问题728

第二节 我国TMN网管的发展729

第三节 分布式网络管理729

一、分布式网管主要特点730

二、分布式网络管理的优势731

第四节 智能化拥塞控制731

一、拥塞控制的概念731

二、拥塞控制类型732

三、智能化拥塞控制技术的发展732

第五节 网络管理的新技术733

一、RMON技术733

二、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技术733

附录 缩略术语表735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电子工业部标准742

第十二章 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络典型实例748

第一节 广东省CATV宽带多媒体骨干网(IP over SDH)748

一、广东省CATV宽带IP网总体规划748

二、网络设计749

三、IP QOS实现机制754

第二节 武汉有线电视宽带IP城域网方案设计756

一、网络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756

二、网络中采用的关键技术758

第三节 青岛有线电视利用ATM和HFC网络提供的宽带数据服务及智能化社区服务758

一、青岛有线电视ATM网络建设和数据业务的开展情况简述758

二、利用ATM+HFC为个人用户提供的宽带数据服务760

三、利用ATM、ATM+HFC为集团用户解决宽带数据服务实例761

四、实例方案特点评述766

五、HFC是建设智能化社区的首选方案768

第四节 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的改造工程方案771

一、有线电视网双向改造771

二、Internet接入平台773

三、设备选型及综合应用软件的选择774

第五节 其他有线电视网综合业务例证775

一、重庆合川宽带综合信息网775

二、陕西杨凌综合业务网777

第十三章 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主要的应用技术779

第一节 互联网和IP协议779

一、互联网体系结构779

二、IP地址780

三、地址分辨协议和反向ARP787

四、互联网的路由选择790

五、IP分组格式798

六、在以太网上的IP808

七、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810

八、TP4和TCP的比较825

第二节 宽带IP网络技术826

一、宽带IP网络技术特征826

二、IP宽带网络技术种类827

三、IP被承载到不同网络中的技术特点829

四、宽带IP网络的分类服务(GOS)和服务质量(QOS)832

五、IP-VPN虚拟专用网络技术服务833

六、宽带IP网络关键设备——线速交换式路由器834

七、宽带IP网络设计指南835

八、在广电SDH网上架构宽带IP网841

九、未来宽带网络的演进844

十、“中国宽带城域网实验’2000”——解决新运营商发展的瓶颈简介848

第三节 ATM协议结构853

一、ATM逻辑连接854

二、ATM信元857

三、ATM层协议858

四、ATM适配层协议868

第四节 基于ATM的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890

一、ATM发展现状与趋势890

二、ATM应用898

三、满足QOS要求的ATM902

四、ATM的IP转换功能907

五、基于ATM/SDH的有线电视综合宽带网911

六、ATM宽带综合业务接入与连接(网)系统917

七、ATM光环——城域网干线解决方案929

八、架构于有线电视网的基于ATM信息城域网技术方案931

九、架构于广电光缆网上的基于ATM的杨陵综合信息网935

十、关于欧洲AMUSE项目在慕尼黑CATV网第一次测试的报告938

十一、建设青岛有线电视区光缆环形网942

第五节 ISDN的演变和ATM交换技术955

一、窄带ISDN955

二、宽带ISDN和ATM959

三、ATM交换机962

第六节 ITU-T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标准研究的进展967

一、B-ISDN968

二、接入网971

三、网络性能972

四、IP与ATM973

第七节 ATM与IP网络的发展与测试975

一、简介第二代Internet975

二、网络发展的关键问题976

三、测试工作977

第八节 基于ISDN的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981

一、传统电信部门对ISDN的看法与做法982

二、我国现有ISDN业务现状983

三、ISDN在山东广电的应用986

四、基于ISDN的HFC综合接入网988

五、电话与有线电视两网叠加的综合业务网解决方案993

六、可以支持HPC和DLC的Gablespan 2300系统1000

第九节 千兆以太网络技术(GE)1015

一、千兆以太网络技术特征1015

二、千兆以太网协议1017

三、千兆以太网的效率1019

四、千兆以太网可靠性1019

五、千兆以太网与其他承载IP的城域网技术比较1020

六、千兆以太网路由交换机1021

七、构筑千兆以太网应考虑的问题1026

第十节 DWDM密集光波分复用技术1028

一、密集光波分复用技术特征1028

二、DWDM系统构成1029

三、影响DWDM系统指标的主要因素1032

四、DWDM系统技术规范1035

五、DWDM在有线电视光纤网络的应用前景1041

六、基于DWDM技术的有线电视传输主干网络应用实例1043

第十一节 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1045

一、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原理及网络结构1045

二、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的优越特性1046

三、DPT产品简介1049

四、DPT技术应用领域1050

五、基于DPT技术的郑州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1051

第十二节 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采用的其他基本技术1057

一、基于DVB广播方式下行,电话系统上行的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1057

二、在有线电视网中提供单向广播式电脑互联网和帧中继能力1068

三、基于HFG网络的DDN系统1072

四、SDH网络上高质量的图像业务1074

五、中国图文电视1077

六、接入网的新发展——无线本地环路1078

七、广播电视会议系统1082

八、准视频点播(NVOD)1084

九、有线电视与其他信息网络互联10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