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
  • 赵馥洁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955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61页
  • 文件大小:185MB
  • 文件页数:476页
  • 主题词:价值(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价值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4

二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结构特征6

三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9

四 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意义14

价值原理篇19

一 价值本质论21

(一)从主体经验方面理解价值的本质21

(二)从客体特性方面理解价值的本质22

(三)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理解价值本质24

二 价值分类论27

(一)以“天”为本位的价值分类系列28

(二)以地为本位的价值分类系列28

(三)以人为本位的价值分类系列30

三 价值评价论35

(一)关于评价与认知的关系35

(二)关于价值评价的标准36

(三)关于价值评价的方式39

(四)关于价值评价的主体40

四 人类价值论42

五 自然价值论50

学派取向篇59

一 儒家的道德价值论61

(一)“天命”、“人性”的价值根据论61

(二)“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论66

(三)“义然后取”的价值选择论70

(四)“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的价值理想论74

(五)“人能弘道”的价值实现论82

二 墨家的功利价值论87

(一)“取法天志”的价值根据论87

(二)“为功”、“利民”的价值取向论90

(三)“利中取大,害中取小”的价值选择论102

(四)“兼士”人格与“尚同”社会的价值理想论110

(五)“赖力者生”的价值创造论120

三 法家的权力价值论128

(一)“因情”、“因道”、“因世”的价值根据论129

(二)“尊君”、“重权”的价值取向论135

(三)“功利尽举”的价值标准论148

(四)“法术之士”和“法治”社会的价值理想论155

(五)“尽力务功”的价值实现论166

四 道家的自然价值论173

(一)“道法自然”的价值根据论173

(二)“有生于无”的价值形成论178

(三)“物无贵贱”的价值标准论181

(四)“贵夫无为”的价值取向论184

(五)“至人”人格和“至德之世”的价值理想论189

(六)“为道日损”的价值实现论197

范畴系列篇203

一 义利论——道义与利益的选择205

(一)重义轻利论206

(二)崇义非利论208

(三)崇利简义论213

(四)义利兼重论216

(五)义利双弃论223

二 德力论——道德与实力的权衡227

(一)尚德轻力论227

(二)全力凝德论230

(三)义圣力暴论232

(四)务力废德论233

(五)德力具足论236

三 义生论——道义与生命的比值240

(一)舍生取义论240

(二)贵生持义论244

(三)义贵于生论245

(四)弃义全生论246

(五)轻义贵生论248

(六)珍生务义论251

四 德智论——道德与知识的评价254

(一)“既仁且智”论255

(二)“贤良圣智”论259

(三)“绝圣弃智”论261

(四)重智重才论264

(五)“德识才学”论267

五 理欲论——理性与物欲的取舍270

(一)以理制欲论271

(二)任理去欲论274

(三)明理灭欲论275

(四)理存于欲论280

(五)节欲说286

(六)无欲说287

(七)纵欲说288

六 公私论——公利与私利的估量291

(一)公正无私论291

(二)“道公不私”论294

(三)“公法废私”论296

(四)“天下为公”论298

(五)“天理无私”论300

(六)“合私成公”论303

七 群己论——群体与个人的位置308

(一)“群居和一”论309

(二)“尚同”、“齐一”论313

(三)“贵己”、“贵独”论314

(四)“必兼不独”论317

(五)“且任物情”论321

八 天人论——自然与人的关系324

(一)天人合一论325

(二)“人与天一”论331

(三)“天人之分”论333

(四)“天人交胜”论336

(五)“造天”“合天”论338

九 真善美论——理想境界的追求343

(一)“尽美尽善”论344

(二)“信言不美”论348

(三)“至美至乐”论352

(四)“诚仁乐”论357

价值思维篇363

一 中国哲学价值思维的融通性特征365

(一)价值至境与宇宙本体的融通365

(二)价值追求与历史规律的融通367

(三)价值意识与认识活动的融通369

(四)价值实现与生命历程的融通371

二 老子“道”的价值意蕴374

(一)“道”的价值品格374

(二)道的价值功能377

(三)道的价值局限381

三 张载“太虚”之气的价值意蕴385

(一)“太虚”的价值品性385

(二)“太虚”价值品性的人文意义389

(三)“太虚”价值理想的实现394

四 朱熹“理”的价值意蕴398

(一)“至善之理”是万物价值的本原399

(二)“当然之理”是人生价值的准则401

(三)“仁爱之理”是道德价值的总体403

(四)“穷理”“复理”是价值实现的途径404

五 中国哲学中认识论与价值论的融通407

(一)认识主体的价值规定407

(二)认识对象的价值选择409

(三)认识过程的价值参与410

(四)认识目标中的价值意蕴413

六 中国传统历史哲学中的价值意识417

(一)历史本体论中的价值本位意识417

(二)历史主体论中的圣人创价意识420

(三)历史规律论中的价值追求意识423

(四)历史发展论中的价值转换意识425

七 中国哲学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合意识430

(一)统合的形式430

(二)统合的特征435

(三)统合的意义及其局限439

八 中国传统“节欲”修养观的价值论意义442

(一)节欲是对主体价值需要的调适: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层次调适到高级层次442

(二)节欲是对主体评价标准的矫正:将个体的私利的评价标准矫正为群体的公利的评价标准444

(三)节欲是对价值取向的引导:将人的价值选择方向引导到超越性的追求上445

(四)节欲是对人格价值的升华:通过节欲养成圣人、至人、君子等高尚人格446

(五)节欲是对理想社会的建构:通过节欲缓和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争夺,形成和谐、有序的美好社会447

九 中国传统价值思维对解决全球问题的意义450

(一)“天人合一”价值思维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深远意义450

(二)“以和为贵”价值思维对形成共处竞争意识的积极功能452

(三)“见利思义”观念对矫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失衡的重要作用452

(四)“正德、利用、厚生”观念是统合科技力量与人文价值的有益借鉴453

(五)“生生之道”对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宝贵启示454

主要参考文献456

后记458

增订本后记4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