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黎平县志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黎平县志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3243970.jpg)
- 贵州省黎平县地方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108496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98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668页
- 主题词:黎平县-地方志-1985~2005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黎平县志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凡例1
概述1
第一卷 地理 资源6
第一章 建置沿革6
第一节 1985年前主要建置6
第二节 1985年后建置8
第二章 自然地理23
第一节 地质23
第二节 地貌23
第三节 气候25
第四节 水文31
第五节 土壤33
第六节 自然灾害33
第三章 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41
第一节 土地资源41
第二节 森林资源51
第三节 矿产资源53
第四节 人口资源53
第四章 名胜古迹60
第一节 风景名胜60
第二节 历史文化古迹67
第三节 民族文化景观79
第四节 黎平国家森林公园80
第二卷 城镇乡村81
第一章 县城81
第一节 历史文化81
第二节 市政设施83
第三节 集市商贸84
第二章 镇及镇属村86
第一节 德凤镇86
第二节 高屯镇96
第三节 敖市镇105
第四节 中潮镇113
第五节 洪州镇119
第六节 水口镇126
第七节 岩洞镇137
第八节 九潮镇141
第九节 孟彦镇148
第十节 尚重镇155
第三章 乡及乡属村164
第一节 肇兴乡164
第二节 龙额乡170
第三节 地坪乡178
第四节 雷洞瑶族水族乡185
第五节 永从乡191
第六节 顺化瑶族乡198
第七节 德顺乡202
第八节 罗里乡207
第九节 茅贡乡213
第十节 坝寨乡220
第十一节 口江乡227
第十二节 双江乡232
第十三节 大稼乡237
第十四节 平寨乡245
第十五节 德化乡250
第三卷 经济综述256
第一章 经济管理机构256
第一节 县发展和改革局256
第二节 县统计局257
第三节 县审计局257
第四节 县工商行政管理局258
第五节 县物价局258
第六节 县质量技术监督局259
第七节 县招商引资局259
第二章 经济管理260
第一节 经济发展速度260
第二节 计划管理263
第三节 统计269
第四节 审计273
第五节 工商行政管理280
第六节 物价管理285
第七节 质量技术监督292
第八节 招商引资294
第三章 经济体制改革296
第一节 流通体制改革296
第二节 金融体制改革297
第三节 财税体制298
第四章 经济结构300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300
第二节 产业结构300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301
第四卷 农牧水利304
第一章 机构304
第一节 县农业办公室304
第二节 县农牧局及乡镇农牧站304
第三节 县水利局及乡镇水利站305
第四节 县国土局及乡镇国土所306
第五节 县农机局及乡镇农机站306
第六节 县气象局307
第七节 县农村抽样调查队307
第二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08
第一节 稳定完善土地承包308
第二节 个体户兴起309
第三节 劳务输出310
第四节 农村税费改革与减轻农民负担310
第三章 国土资源管理312
第一节 土地规划与利用312
第二节 土地资源保护313
第三节 土地开发整理315
第四节 土地市场管理317
第五节 土地权属及地籍测绘管理317
第六节 矿产资源管理318
第四章 农业开发319
第一节 农业综合开发319
第二节 以工代赈坡改梯320
第五章 种植业321
第一节 杂稻制种321
第二节 粮食作物323
第三节 经济作物325
第四节 植物保护及检疫328
第六章 养殖业334
第一节 畜禽养殖334
第二节 水产养殖335
第三节 品种改良336
第四节 饲草和饲料338
第五节 兽医卫生338
第七章 农技及农业气象服务341
第一节 农技培训与推广341
第二节 农业气象服务343
第八章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345
第一节 农村住户调查345
第二节 农产量抽样调查346
第三节 农村贫困监测348
第九章 农业机械349
第一节 农机技术推广及农机供应349
第二节 农机技术培训及农机安全监理351
第三节 农机具发展351
第十章 水利建设353
第一节 蓄水灌溉工程353
第二节 引水灌溉工程357
第三节 提水灌溉工程362
第四节 河道堤防工程363
第五节 人畜饮水工程365
第六节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70
第七节 渠道防渗工程370
第八节 水利管理371
第十一章 农村能源建设372
第一节 传统能源372
第二节 新能源开发372
第三节 电能373
第五卷 林业 生态374
第一章 林业机构374
第一节 林业管理机构374
第二节 林业经营机构376
第三节 森工企业381
第四节 林业科技研究与推广机构381
第五节 林业职业教育学校382
第二章 森林资源培育及生态建设383
第一节 国社县社合作及林业专项贷款造林383
第二节 封山育林384
第三节 世界银行贷款造林385
第四节 “十年基本绿化黎平”工程386
第五节 天然林保护工程387
第六节 退耕还林工程389
第七节 防护林工程391
第八节 自然保护区建设391
第三章 林业产业建设395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业分类经营395
第二节 木竹采伐与加工396
第三节 林业化工398
第四节 药材培植与加工399
第五节 非木质森林资源加工400
第四章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402
第一节 林木良种繁育基地402
第二节 林业种苗培育与管理405
第三节 森林保护设施407
第四节 林区公路407
第五节 林业办公用房407
第六节 林业办公自动化建设409
第五章 林业科技研究与推广410
第一节 林业科技研究推广课题及成果410
第二节 林业科技研究与推广队伍建设412
第三节 产学研合作414
第四节 杉阴沉木的发掘与研究415
第六章 林政资源管理与保护416
第一节 林政资源管理416
第二节 林业费金征收418
第三节 森林防火420
第四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422
第五节 林业执法424
第六卷 工业 商贸426
第一章 主要机构426
第一节 县经济贸易局426
第二节 县商业局426
第三节 县物资局427
第四节 县乡镇企业局427
第五节 县烟草专卖局428
第六节 县粮食局428
第七节 县盐务局428
第八节 县供销合作社428
第九节 洪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428
第二章 工业429
第一节 工业结构429
第二节 工业生产与销售430
第三节 洪州工业园区硅冶业435
第三章 商贸436
第一节 商贸市场436
第二节 商品购销438
第三节 商贸企业运营443
第四章 粮食445
第一节 仓储与调运445
第二节 粮食财务445
第三节 市场管理446
第五章 乡镇企业447
第一节 企业结构447
第二节 主要企业及名优产品450
第六章 企业改革452
第一节 企业改制452
第二节 改制企业452
第三节 供销体制改革454
第四节 粮食购销体制改革457
第五节 食盐经营管理改革458
第七卷 财税 金融459
第一章 机构459
第一节 财政机构459
第二节 税务机构460
第三节 金融机构461
第二章 财政463
第一节 财政体制463
第二节 财政管理467
第三节 财源建设476
第四节 财政收入478
第五节 财政支出487
第三章 税务497
第一节 税务管理497
第二节 现行开征主要税种501
第四章 金融512
第一节 货币512
第二节 货币流通与管理512
第三节 存款512
第四节 信贷514
第五节 资金融通515
第六节 债券516
第七节 农村信用517
第八节 保险517
第八卷 城建 交通520
第一章 机构520
第一节 城建环保机构520
第二节 邮政电讯机构520
第三节 电力机构521
第四节 交通行政机构521
第五节 交通事业机构522
第六节 交通运输企业523
第七节 航空机构525
第二章 城镇规划527
第一节 县城规划527
第二节 乡镇规划528
第三节 “侗乡之都”策划529
第四节 城镇规划管理530
第三章 市政建设与管理531
第一节 县城建设与管理531
第二节 乡镇建设534
第四章 电力设施536
第一节 地方电力设施536
第二节 国家电网建设538
第五章 邮电 通讯539
第一节 电报539
第二节 农村电话542
第三节 移动通信544
第四节 光缆建设545
第五节 邮政546
第六章 环境保护547
第一节 环境状况547
第二节 环境保护规划548
第三节 环境污染防治548
第四节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施550
第五节 环境保护国际合作550
第七章 交通设施551
第一节 古道551
第二节 公路551
第三节 油路工程564
第四节 公路桥梁567
第五节 站点建设572
第六节 河流航道573
第八章 交通运输575
第一节 客运575
第二节 货运578
第三节 水路运输580
第四节 运输服务581
第九章 交通管理582
第一节 公路养护582
第二节 路政管理587
第三节 运输管理588
第四节 征费稽查590
第五节 交通安全管理591
第十章 黎平机场594
第一节 机场立项594
第二节 机场建设594
第三节 机场通航597
第四节 机场管理与航空运营598
下册599
第九卷 党政军群599
第一章 机构599
第一节 县委组织机构599
第二节 人大机构603
第三节 政府机构605
第四节 政协机构608
第五节 武装机构610
第六节 群团组织611
第二章 中共黎平县委612
第一节 党员代表大会612
第二节 县委会议613
第三节 县委工作纪略613
第四节 县委办公室工作618
第五节 组织工作619
第六节 纪检监察624
第七节 宣传工作624
第八节 统战工作629
第九节 直属机关党委工作632
第十节 老干部工作634
第十一节 机构编制工作634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637
第一节 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637
第二节 县人大常委会640
第三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647
第四章 县人民政府650
第一节 施政方式650
第二节 施政举要651
第三节 综合政务654
第四节 人事管理655
第五节 劳动就业663
第六节 民族宗教事务664
第七节 计划生育工作665
第八节 扶贫开发669
第五章 人民政协672
第一节 政协会议672
第二节 参政议政679
第三节 主要活动681
第四节 文史编辑682
第六章 人民武装683
第一节 兵役登记683
第二节 义务兵征集683
第三节 民兵684
第四节 武警689
第七章 群众团体691
第一节 工会工作691
第二节 共青团工作693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工作694
第十卷 公安 司法696
第一章 机构696
第一节 政法委696
第二节 公安局696
第三节 检察院696
第四节 法院697
第五节 司法局697
第六节 县公证处697
第二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698
第一节 “平安工程”创建活动698
第二节 打击698
第三节 预防699
第四节 综治组织建设699
第三章 公安700
第一节 治安整治与管理700
第二节 打击刑事犯罪705
第三节 国保 内保706
第四节 出入境管理706
第五节 预审 看守707
第六节 公安法制707
第四章 检察708
第一节 刑事检察708
第二节 反贪污贿赂710
第三节 渎职侵权检察711
第四节 民事行政检察711
第五节 监所检察712
第六节 控告 申诉 检察713
第五章 审判715
第一节 刑事审判715
第二节 经济审判716
第三节 民事审判717
第四节 行政审判717
第五节 告诉 申诉718
第六节 审判监督718
第七节 案件执行718
第六章 司法720
第一节 法制宣传教育720
第二节 律师事务720
第三节 公证业务721
第四节 基层法律服务721
第五节 人民调解722
第六节 刑释解教和安置帮教722
第十一卷 民政 社保723
第一章 机构723
第一节 民政机构723
第二节 社会保障机构723
第三节 移民机构724
第四节 老龄组织724
第二章 地名 勘界725
第一节 地名普查及标志设置725
第二节 勘界726
第三章 基层自治组织727
第一节 村民委员会727
第二节 居民委员会与社区728
第四章 优抚安置730
第一节 拥军 褒扬730
第二节 优待 抚恤732
第三节 退伍安置736
第五章 救济扶贫738
第一节 社会救济738
第二节 自然灾害救济744
第三节 重大火灾救济746
第四节 民政扶贫开发748
第五节 移民搬迁750
第六章 民政事业经费752
第一节 经济来源752
第二节 经费管理754
第七章 民政事务管理755
第一节 弃婴收养755
第二节 收容遣送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755
第三节 婚姻登记755
第四节 丧葬管理756
第五节 社团管理757
第八章 老龄事业759
第一节 老人赡养759
第二节 老年活动759
第三节 老年维权760
第四节 敬老院 福利院建设760
第五节 百岁老人生活补助761
第六节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762
第九章 社会保障763
第一节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63
第二节 职工养老保险764
第十二卷 教育 科技767
第一章 机构767
第一节 府县教育行政机构767
第二节 区乡(镇)教育机构768
第三节 教育督导和专门委员会769
第四节 教研组织770
第五节 中共黎平县委党校770
第六节 县老年大学771
第七节 科技机构771
第二章 书院 府学 义学 私塾772
第一节 书院 府学772
第二节 义学 私塾774
第三节 科举考试775
第三章 幼儿教育787
第一节 发展概况787
第二节 管理与课程788
第三节 教育活动789
第四章 小学教育790
第一节 发展概况790
第二节 民族小学792
第三节 行政管理792
第五章 中学教育794
第一节 发展概况794
第二节 民族中学796
第三节 行政管理797
第四节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799
第六章 特殊教育802
第一节 发展概况802
第二节 教育管理802
第七章 专业教育804
第一节 民族师范学校教育804
第二节 农业 林业 卫生学校教育806
第三节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808
第八章 成人教育811
第一节 民众学校与农民夜校教育811
第二节 职工业余学校教育814
第三节 农广校教育814
第四节 县委党校教育815
第五节 中函 电大 自学考试816
第六节 老年大学教育817
第九章 教师818
第一节 教师队伍818
第二节 师资培训819
第三节 教师待遇821
第十章 教学研究825
第一节 教研活动825
第二节 教研成果827
第十一章 教育经费829
第一节 经费来源与支出829
第二节 经费管理837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839
第一节 科技活动839
第二节 科技成果与推广成效840
第十三卷 医药 卫生842
第一章 机构842
第一节 行政 协调机构842
第二节 专业机构842
第三节 区乡(镇)村医疗机构844
第四节 卫生队伍结构844
第二章 公共卫生846
第一节 环境卫生846
第二节 饮水卫生848
第三节 食品卫生管理851
第四节 学校卫生855
第三章 疾病防治859
第一节 计划免疫859
第二节 传染病及其防治861
第三节 碘缺乏病与疟疾防治877
第四章 卫生保健879
第一节 初级卫生保健879
第二节 妇女儿童保健881
第五章 临床医疗885
第一节 西医885
第二节 中医889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890
第四节 民间医药891
第六章 卫生管理892
第一节 设施管理892
第二节 医政管理892
第三节 药政管理892
第四节 公费医疗892
第十四卷 文化 旅游893
第一章 机构893
第一节 文体广电机构893
第二节 档案管理机构893
第三节 党史研究机构894
第四节 县志编纂机构894
第五节 文联及文艺社团894
第六节 旅游管理机构895
第七节 旅游开发与服务机构896
第二章 文化艺术897
第一节 文艺创作897
第二节 民族文化900
第三节 民族民间文化搜集整理与研究900
第四节 文化活动及对外文化交流901
第五节 文化市场与管理904
第六节 文化保护904
第三章 新闻广播电视910
第一节 广播910
第二节 电视911
第三节 报刊914
第四节 影视914
第四章 档案图书915
第一节 档案管理915
第二节 档案利用917
第三节 图书收藏与阅览917
第四节 图书发行929
第五章 体育事业931
第一节 群众体育931
第二节 学校体育931
第三节 少儿体育932
第四节 民族传统体育935
第五节 体育竞技936
第六节 体育设施938
第六章 地方史志939
第一节 党史研究939
第二节 方志编纂940
第七章 旅游资源保护942
第一节 旅游资源分类942
第二节 旅游资源功能分区943
第三节 旅游资源保护与申报945
第八章 旅游兴县战略947
第一节 “旅游兴县战略”内容947
第二节 “旅游兴县”规划编制949
第三节 旅游线路规划949
第四节 旅游交通950
第九章 旅游开发952
第一节 景区景点建设952
第二节 景区景点建设资金投入952
第十章 旅游设施及服务954
第一节 服务设施954
第二节 行业管理和人员培训954
第三节 旅游宣传促销活动955
第十五卷 民族 风情957
第一章 侗族957
第一节 族称 族源957
第二节 婚姻家庭958
第三节 民间组织963
第四节 居住与建筑文化965
第五节 款文化971
第六节 图腾 崇拜975
第七节 节日文化978
第八节 礼仪文化988
第九节 饮食文化993
第十节 服饰文化996
第十一节 语言文字1001
第十二节 侗歌 侗戏1003
第十三节 侗族乐器1006
第十四节 《侗书》易理1008
第十五节 侗族神话传说1008
第二章 苗族1025
第一节 族称 族源1025
第二节 婚姻家庭1025
第三节 居住与建筑1032
第四节 图腾禁忌1032
第五节 节日文化1032
第六节 丧葬习俗1034
第七节 特色食品1035
第八节 服饰文化1036
第九节 语言文字1037
第十节 传说故事1038
第十一节 音乐舞蹈1039
第三章 汉族1040
第一节 族称 族源1040
第二节 婚姻家庭1040
第三节 居住习俗1043
第四节 饮食文化1043
第五节 服饰文化1044
第六节 节日文化1044
第七节 丧葬习俗1046
第八节 黎平汉语1049
第九节 戏剧1051
第十节 宗教禁忌1051
第四章 瑶族1053
第一节 族称 族源1053
第二节 婚姻家庭1053
第三节 居住与建筑1057
第四节 信仰与禁忌1057
第五节 节日文化1058
第六节 礼仪文化1059
第七节 特色食品1060
第八节 服饰文化1060
第九节 瑶族武术1061
第十节 语言1061
第十六卷 名村古寨1063
第一章 南江河流域村寨1063
千家侗寨——肇兴1063
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1066
鼓楼墨师的故乡——纪堂1068
侗族银匠村——己流1070
百里社堂——古邦1071
七背山上小山村——平善1073
瑶寨——金城1074
苗寨——高青1075
第二章 洪州河流域村寨1077
洪州琵琶歌的故乡——平架1077
花勾鞋的盛产地——仰冲1078
三省坡上的村寨——六爽1079
红军入黔第一村——草坪1079
世外桃源——平甫1080
腌鱼的故乡——佳所1081
“侗族歌窝”——三龙1082
第三章 双江河流域村寨1084
侗歌出国第一寨——岩洞1084
侗族摔跤场——四寨1085
石板桥最多的村寨——竹坪1085
民风古朴的侗寨——黄岗1087
独柱鼓楼的家乡——述洞1088
庞桶菜的产地——新洞1090
侗族龙衣的故乡——定八1090
木塔民居保存地——高寅1091
药浴闻名山寨——新寨瑶家1092
第四章 八舟河流域村寨1094
侗族回廊戏楼的家乡——高近1094
“千三”侗寨——地扪1094
侗戏发源地——腊洞1095
“坪土营盘”故地——青寨1096
古州故地——罗里1097
秀美山村——八舟1099
古式民居建筑保存完整的村寨——秦溪1100
第五章 育洞河等流域村寨1102
故岚琵琶歌的故乡——高孖1102
苗族牯脏村——邓蒙1103
筑有围墙的村寨——唐旧1104
规约保存完整的侗寨——高洋1105
短裙苗寨——俾翁1107
苗族婚改的故地——纪德1107
第十七卷 古今人物1109
第一章 人物传1109
第一节 人物传记1109
第二节 人物传略1140
第二章 人物专录1147
第一节 党政官员录1147
第二节 功臣劳模录1169
第三节 教育科技人士录1185
第四节 文化艺术人士录1198
第五节 民间名师名匠录1209
大事记1218
1985年1218
1986年1218
1987年1219
1988年1219
1989年1219
1990年1220
1991年1220
1992年1221
1993年1221
1994年1221
1995年1222
1996年1223
1997年1223
1998年1223
1999年1223
2000年1224
2001年1225
2002年1225
2003年1226
2004年1227
2005年1227
附录1229
一、新时期党政施政文件及资料1229
(一)中共黎平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要文件选录1229
(二)黎平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选录1232
(三)2006~2008年黎平县经济社会发展资料1254
2006年1254
2007年1257
2008年1261
二、夜郎与龙标县置文史选录1265
(一)清乾隆五十七年《镇远府志》摘录1265
(二) 1985年编《侗族简史》摘录1265
三、明清文史选录1268
(一)“明实录”选录1268
(二)“清实录”选录1285
四、黎平县部分姓氏谱牒研究资料辑录1307
(一)黎平县石氏谱牒1307
(二)黎平县龙氏谱牒1313
(三)黎平县刘氏谱牒1317
(四)黎平县杨氏谱牒1318
(五)黎平县吴氏谱牒1321
(六)黎平县张氏谱牒1323
(七)黎平县周氏谱牒1325
(八)黎平县赵氏谱牒1327
(九)黎平县蒋氏谱牒1330
五、碑记疏略1332
(一)碑记 祠志1332
(二)疏略 师旅1339
六、诗词散赋1342
(一)诗词选录1342
(二)散赋选录1353
七、侗歌选录1357
(一)侗族大歌选录1357
(二)侗族琵琶歌选录1371
(三)侗族祖先迁徙歌选录1376
八、府县志序跋1381
(一)旧志序跋选录1381
(二)新方志序录1387
九、戏剧 小说 报告文学1390
(一)戏剧作品选录1390
(二)小说作品选录1400
(三)报告文学作品选录1405
十、调研 通讯 科普1408
(一)调研文章选录1408
(二)通讯作品选录1414
(三)科普作品选录1418
十一、黎平红色文化史料1420
(一)“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文献选录1420
(二)“黎平会议”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录1421
《黎平县志》资料搜集整理人员名录1427
编后记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