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心理学
  • (美)斯蒂芬·弗兰佐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9032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75页
  • 文件大小:155MB
  • 文件页数:604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简介1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19

第一部分 感受人与事39

第三章 自我40

第四章 自我展示与社会知觉73

第五章 社会认知111

第二部分 评价我们的社会生活141

第六章 态度142

第七章 说服180

第八章 偏见与歧视215

第三部分 了解我们在群体中的位置255

第九章 社会影响256

第十章 群体行为296

第四部分 与他人互动335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336

第十二章 亲密关系374

第十三章 攻击行为414

第十四章 亲社会行为:帮助他人455

前言1

致谢1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简介1

导言2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3

社会心理学研究我们如何被他人影响3

社会心理学不仅仅是常识4

社会心理学被心理学与社会学所研究5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揭示其起源于美国6

社会心理学中解释的组织原则12

自我由社会环境塑造并塑造着社会环境12

渗透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热”视角与“冷”视角13

文化塑造社会行为13

进化塑造社会行为的普遍模式17

相关网站18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19

导言20

社会心理学研究设计20

研究进程应该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20

观察研究的目的是对现象的描述24

致力于变量间关系的方向和强度的相关研究27

实验研究可以发现因果关系31

元分析使用统计技术来分析和理解相似研究3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34

所有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必须提交研究伦理的评估34

社会心理学是否应该成为价值中立的科学—未结束的争论36

相关网站37

第一部分 感受人与事39

第三章 自我40

导言41

自我的本性41

自我是一种运用符号、可反省的社会存在41

当代自我理论以乔治·赫伯特·米德和威廉·詹姆斯的观点为基础42

作为注意目标和积极行动者的自我46

自我觉知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状态46

自我意识是一种人格特征48

自我调控是自我的最重要功能50

作为一种知识结构的自我52

自我图式是自我概念的成分53

性别身份和性别图式是自我概念的重要方面55

文化塑造自我概念的结构56

自我提高和自我确认60

自我提高和自我确认可以是相互冲突的动机60

自尊影响风险决策62

高自尊的阴暗面63

作为社会存在的自我63

社会身份确定了我们作为社会存在“是什么”和“归属哪里”63

在社会关系中,自尊通过社会反射和社会比较来维系66

应用69

你在通过暴饮暴食来逃避自己么?69

特色研究70

自我调控资源的损耗70

本章回顾72

相关网站72

第四章 自我展示与社会知觉73

导言74

社会互动的舞台75

人们通常是谨慎地塑造和监控自我展示75

自我展示失败后通常会出现尴尬和找借口78

高自我监控者是社交中的变色龙80

印象形成83

他人的非言语行为塑造了我们对他们的印象83

人格印象是基于核心特质而形成的87

人格判断常常建立在偏见性思维上90

归因93

因果归因的首要维度是因果根源94

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有做品质归因的倾向95

共变模式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归因97

归因中的偏差99

基本归因错误描述了人们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和低估外因的倾向100

行动者比观察者更加重视外因的影响102

自利归因能够增强或保护自尊104

应用106

你识别谎言的能力如何?106

特色研究108

谎言察觉能力的形成108

本章回顾110

相关网站110

第五章 社会认知111

导言112

分类与刻板印象113

我们是分类动物113

社会归类为刻板印象思维提供了条件114

性别知识通常基于刻板印象116

刻板印象常以错觉相关为基础117

刻板思维更多的是权力持有者的特征120

思维捷径和模拟121

启发式:节省时间的“经验法则”121

心理模拟事件可以改变我们的社会思维124

社会性世界观128

我们会夸大与他人的相似性和自己的独特性128

我们会寻求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129

我们的期望可能会变成自证预言130

公正世界的信念能够缓和与影响我们如何解读他人的不幸133

再三的失败常常导致习得性无助135

应用136

你如何解释生活中的消极事件?136

特色研究138

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能够改变以后的消极体验吗?138

本章回顾139

相关网站140

第二部分 评价我们的社会生活141

第六章 态度142

导言143

态度的属性144

态度是对事物的正性或负性评价144

人们的评价因需要而不同145

价值观通过态度间接影响行为146

态度如何形成和保持?148

简单暴露就可以带来积极的态度148

态度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形成149

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态度151

自我知觉理论赞同行为造成态度152

面部表情、头部运动和身体姿势的改变会影响态度153

功能取向认为态度的形成是为了当前需要的满足154

态度何时可以预测行为?157

决定态度一行为关系的若干因素158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态度通过形成意图影响行为160

外显态度之下可能还有内隐态度164

认知一致性是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吗?166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合理化形成态度166

认知一致性并非普遍共有的动机172

挑战认知失调理论的几种理论173

应用176

参照团体如何塑造你的社会和政治态度?176

特色研究177

政治态度的持久性177

本章回顾179

相关网站179

第七章 说服180

导言181

说服的理论演变与研究181

信息学习观鉴别了增强和减弱说服性信息的因素182

认知反应观试图确定影响人们考虑说服性观点的因素182

说服性信息的来源:谁是信息传播者?184

缺乏可信度是一个折扣性线索185

吸引力有利于说服187

说服性信息本身的影响:信息的内容是什么?188

证据的生动性对说服有促进作用,但有时候也会削弱说服的效果189

在一定的条件下,激发恐惧能够增强说服的效果190

幽默能够增强人们对说服性信息的注意,但也可能会对信息加工造成干扰191

信息的双方面论据比单方面论据更有助于预防信息接收者受对立观点的影响193

说服性信息的呈现顺序会影响说服效果194

信息的重复可以增强说服效果195

说服方式的影响:信息是如何被传递的?197

语速快有利于说服的外周路径加工,但是常常会阻碍说服的中心路径加工197

强有力的表达风格通常比软弱的表达风格更有说服力198

说服对象的影响:说服的对象是谁?200

积极的情绪通常有促进作用,但有时候也会对说服造成阻碍200

对信息的精细化加工取决于问题卷入与印象卷入程度201

影响说服的个人差异因素202

自我在说服过程中的作用206

自我产生的说服最有效206

采用巧妙的贴标签技术能够促进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改变208

应用211

你会被阈下信息说服吗?211

特色研究212

验证阈下自助磁带的效应212

本章回顾213

相关网站213

第八章 偏见与歧视215

导言216

偏见和歧视的定义216

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217

刻板印象与偏见和歧视的相关如何?217

社会类化会导致曲解218

子范畴的刻板印象会促进整体刻板印象的保留218

身负污名的团体对消极刻板印象的对抗和忧虑219

引起偏见和歧视的社会原因是什么?223

偏见作为一种证明压迫正当的方式出现223

群际竞争导致偏见225

提高社会身份的愿望导致偏见增加227

权威主义与对外团体的敌意相关230

宗教信仰和偏见之间存在正相关231

偏见和歧视的历史表现233

种族主义是建立在公开的敌意和厌恶的基础之上233

既包含敌意也包含善意的性别主义237

被编织进文化“布”之中的异性恋主义241

抗击偏见245

社会科学家对于刻板印象是否能够改变的不同观点245

接触假说确认了可以减少群际冲突的四个条件248

应用250

学校如何既减少群际冲突又提高学习成绩呢?250

特色研究252

学生合作与偏见减少252

本章回顾253

相关网站254

第三部分 了解我们在群中的位置255

第九章 社会影响256

导言257

社会影响的定义258

社会影响涉及社会力量的运用258

经典从众研究259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分析了模糊情境中的从众259

阿希的线段判断研究分析了对多数派的从众261

信息性和规范性影响会导致从众264

沙克特的“约尼·罗科”研究分析了遭排斥的异议者265

影响从众的因素266

影响从众的情境因素266

影响从众的个人因素268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从众模式上的差异271

在特定情况下,少数派能够影响多数派271

从众有时候会无意识的产生274

顺从275

积极情绪、互惠和说明理由是促进顺从的三个因素276

两步实施的顺从策略278

服从282

米尔格拉姆的研究显示对伤害性命令的服从不是例外而是一种常规282

对受害者施加心理伤害的命令也可能被服从286

看到别人反抗权威会明显地降低服从287

对社会影响的统一解释289

社会影响理论认为影响取决于影响者的数量、实力和接近性289

应用291

你会在压力下屈打成招吗?291

特色研究292

屈打成招292

本章回顾294

相关网站295

第十章 群体行为296

导言297

群体的本质297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凝聚力298

群体结构形成快速,但难以改变299

群体成员资格的五阶段300

群体有助于实现工具性目标和满足社会性情绪的需要302

群体影响与个体行为304

社会促进对简单任务有促进作用而对复杂任务有抑制作用304

当个体努力淹没在人群中时则会出现社会懈怠306

去个体化会导致失去个人身份309

群体决策313

群体决策的阶段与决策规则313

群体讨论能够增强群体成员已有的态度316

当群体倾向于寻求共识而不是深入分析时就会出现群体迷思318

领导行为320

领导者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人320

变革型领导者会从事冒险与不合常规的行动321

权变模型强调个人与情境因素在领导效能中的作用322

性别与文化对领导风格的影响325

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326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冲突时就会出现社会困境326

合作是解决社会困境的必要手段327

应用329

陪审团是如何裁决的?329

特色研究331

陪审团的第一轮投票与最后裁决331

本章回顾332

相关网站333

第四部分 与他人互动335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336

导言337

亲密联系的需要337

亲密联系的两个起因是比较与交换337

很多因素影响我们建立紧密关系的愿望339

情境特征与吸引342

邻近培育好感342

熟悉产生好感343

我们建立紧密联系的愿望通常随着焦虑感增加344

他人特征与吸引346

我们被外表吸引347

美丽标准的跨文化差异和相同之处349

他人的容貌影响我们对自己外貌的知觉354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355

我们还会受到“互补”的人所吸引360

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363

当社会交往出现问题时364

社会焦虑会使得我们与他人隔绝364

孤独是社会孤立的结果365

应用369

社会技巧培训如何改善你的生活?369

特色研究371

社会交往之前的情绪调节371

本章回顾372

相关网站373

第十二章 亲密关系374

导言375

什么是亲密?376

亲密涉及你自我概念里的另一个人376

父母—孩子依恋与长大后的成人关系379

儿童发展出来的不同依恋风格379

童年时期的依恋风格会影响成年后的浪漫关系380

友谊381

自我暴露影响友谊的发展和维系382

在异性友谊中存在的性别差异384

异性友谊的中等亲密386

同性恋间的同性友谊不存在性别差异388

浪漫关系389

关于浪漫爱情的神话390

浪漫从暧昧开始393

社会科学家区别出浪漫之爱的不同类型394

在浪漫关系之初,激情之爱是最强烈的395

兴奋转移可以激发出激情之爱396

友情之爱比激情之爱更稳固持久399

女性和男性在爱的体验中有所不同400

爱情可以持久吗?402

尽可能积极地看待爱侣会带来满意的关系403

当两人的所得与付出之比相似时,爱侣会感到满意404

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关系满意度405

我们对爱人比对陌生人更吝啬405

人们使用不同的策略来应对麻烦的关系406

分手常常引起情绪困扰408

应用409

面对嫉妒,你会怎么办?409

特色研究411

嫉妒反应的性别差异411

本章回顾412

相关网站413

第十三章 攻击行为414

导言415

什么是攻击?415

社会心理学家把攻击定义为“故意的伤害”415

传统上“工具性”攻击和“敌对性”攻击的区别416

性别和人格对攻击行为表达的调节作用417

将外团体非合法化会增加攻击行为并为其提供正当理由420

攻击的生物基础421

生物进化可能形成攻击性行为模式421

影响攻击行为的生物因素422

攻击是对负面情感的一种反应423

挫折—攻击假设主张攻击行为是挫折的产物424

解释我们对刺激最初反应的认知—新联结模型426

饮酒提高攻击行为的可能性429

兴奋转移会增强敌对性攻击430

攻击的习得431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攻击行为的获得和保持431

媒体和视频暴力助长了攻击行为435

“荣辱文化”鼓励男性暴力436

性攻击438

色情作品助长了“强暴迷思”的信念并增加了男性对女性的暴力438

以文化为基础的性脚本使得熟人强奸更为可能442

性嫉妒常常导致家庭暴力444

减少攻击行为446

惩罚既能减少也能增加攻击行为447

引发不相容反应能抑制攻击行为447

学会对刺激做出非攻击性反应可以有效控制攻击行为448

应用450

如何预防熟人强奸?450

特色研究452

研究展示强奸预防教育项目的结果452

本章回顾453

相关网站453

第十四章 亲社会行为:帮助他人455

导言456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456

亲社会行为是自愿的并对他人有利的行为456

性别对助人行为的影响457

为什么我们会帮助别人?459

助人行为符合进化论观点459

社会规范界定了帮助他人的“规则”461

助人行为的习得需要观察和直接强化463

什么时候我们会帮助别人?467

旁观者介入包含一系列的决策468

结果与信息依赖导致了观众抑制效应471

责任分散效应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加而增加473

旁观者介入还受情绪唤醒和成本—收益评估的影响475

积极与消极情绪能够促进或降低助人行为478

有没有纯粹的利他主义呢?481

移情—利他主义假说认为移情能够产生利他动机481

移情反应存在个体差异483

我们会帮助什么样的人?485

我们倾向于帮助与我们相似的人486

我们常常帮助“值得”帮助的人,但是我们也会责备受害者487

受援助者需要付出潜在的代价吗?488

无法回报会导致应激488

接受援助会使自尊受到威胁489

应用490

社会心理学知识会促进亲社会行为吗?490

特色研究492

寻求援助者的性偏好会影响助人行为吗?492

本章回顾493

相关网站494

附录A批判思考练习的参考答案495

附录B社会心理学的职业之路510

术语表514

人名索引526

主题索引5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