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讲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讲稿](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3263321.jpg)
- 刘燕池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2148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24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和内涵、形成与发展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和内涵1
(一)何谓理论体系1
(二)何谓中医学1
(三)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1
(四)何谓中医基础理论2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6
第二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研究方法10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0
(一)整体观10
(二)恒动观16
(三)辩证观18
(四)辨证论治20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研究方法22
第三讲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概述与精气学说30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概述30
二、精气学说31
(一)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31
(二)精气学说的形成、沿革与发展32
(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34
(四)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7
第四讲 阴阳学说40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40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概念40
(二)事物的相关性和阴阳属性的规定性41
(三)阴阳属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41
(四)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43
二、阴阳学说的形成、沿革与发展43
(一)阳光向背,正与反两方面的朴素认识43
(二)对阴阳运动的物质的理解44
(三)“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代辩证的哲学认识44
(四)中医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45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45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45
(二)阴阳的交感互藏46
(三)阴阳的互根互用47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48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49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0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50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51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52
(四)用于临床诊法辨证53
(五)指导临床治疗用药53
第五讲 五行学说54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54
二、五行学说的形成、沿革与发展54
(一)五方说与五时说54
(二)物质说与元素说55
(三)古代自然哲学的认识55
(四)中医学的系统结构说56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56
(一)五行的特性56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57
(三)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规律58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4
(一)归类人体组织结构,反映内外环境统一64
(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64
(三)概括脏腑病变的某些发病和传变规律66
(四)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67
五、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之关系70
(一)两者的不同侧重点70
(二)两者的综合应用70
第六讲 藏象学说、脏腑共同的功能特点、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71
一、藏象学说的概念和形成的基础71
(一)藏象的概念71
(二)形成的基础71
二、脏腑共同的功能特点与区别72
(一)五脏的功能特点72
(二)六腑的功能特点72
(三)脏与腑在形态上的区别73
(四)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的区别73
三、脏与腑的生理功能73
(一)心的生理功能73
[附]心包75
(二)肺的生理功能76
(三)脾的生理功能80
(四)肝的生理功能82
(五)肾的生理功能85
[附]命门89
(六)胆的生理功能89
(七)胃的生理功能91
(八)小肠的生理功能91
(九)大肠的生理功能92
(十)膀胱的生理功能93
(十一)三焦的生理功能94
四、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95
(一)心与形体官窍的关系95
(二)肺与形体官窍的关系96
(三)脾与形体官窍的关系96
(四)肝与形体官窍的关系97
(五)肾与形体官窍的关系98
五、脏腑的生理特性99
(一)心的生理特性99
(二)肺的生理特性99
(三)脾的生理特性99
(四)肝的生理特性100
(五)肾的生理特性100
(六)胆的生理特性100
(七)胃的生理特性100
(八)小肠的生理特性101
(九)大肠的生理特性101
(十)膀胱的生理特性101
(十一)三焦的生理特性101
六、奇恒之腑的概念和生理功能101
(一)奇恒之腑的概念101
(二)脑的生理功能102
(三)髓的生理功能102
(四)骨的生理功能102
(五)脉的生理功能103
(六)女子胞的生理功能103
第七讲 脏腑相关,脏腑与饮食物消化吸收、水液代谢及精神活动的相互关系105
一、脏腑的相互关系105
(一)脏与脏的关系105
(二)脏与腑的关系113
(三)腑与腑的关系115
二、脏腑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115
(一)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115
(二)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115
(三)水谷精微的转输布散116
(四)饮食物糟粕的传导和排泄116
三、脏腑与人体水液代谢117
(一)水液进入体内117
(二)水液的升降出入与调节117
(三)代谢后水液的排泄118
四、脏腑与精神活动119
第八讲 人体的精、气、血、津液122
一、人体之精122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122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122
(三)人体之精的生理功能123
二、人体之气124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124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124
(三)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125
(四)人体之气的运行与运行方式126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与分布127
三、血液130
(一)血液的基本概念130
(二)血液的生成130
(三)血液的功能131
(四)血液的循行132
四、津液133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133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133
(三)津液的功能134
五、人体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134
(一)气与血的关系134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135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136
(四)精、血、津液的关系136
第九讲 经络学说137
一、经络的概念137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37
(一)经脉138
(二)络脉138
(三)内属脏腑部分139
(四)外连体表部分140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141
(一)沟通联络作用141
(二)运输气血作用142
(三)感应传导作用142
(四)调节机能平衡作用142
四、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交接、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循行部位142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142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143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44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144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45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146
五、奇经八脉的概念、特点、循行部位和主要功能150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与特点150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50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与基本功能151
六、经别、别络、经筋和皮部的概念、特点、功能及循行部位153
(一)十二经别153
(二)十五别络155
(三)十二经筋155
(四)十二皮部156
七、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56
(一)阐释发病途径和病机传变156
(二)反映内在病变的部位157
(三)指导临床的诊断157
(四)指导临床针灸、按摩及药物治疗158
第十讲 病因学说159
一、中医病因学的概念、源流和特点159
(一)中医病因学的基本概念159
(二)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沿革160
(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160
(四)关于内伤、外感与内因、外因的关系161
二、外感六淫、疠气的致病性质与特点162
(一)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162
(二)外感六淫病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163
(三)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和流行条件168
三、七情内伤的概念、致病特点和病理表现169
(一)七情内伤的概念169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70
(三)七情内伤的常见病理表现170
四、饮食所伤的概念、分类和病理表现173
(一)饮食所伤的概念173
(二)饮食所伤的分类及病理表现173
五、房室不节和劳逸所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176
(一)房室不节的概念和致病特点176
(二)过劳、过逸的概念和致病特点176
六、痰饮的概念、性质、形成和致病特点177
(一)痰饮的概念177
(二)痰饮的性质177
(三)痰饮的形成178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178
七、瘀血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179
(一)瘀血的概念和性质179
(二)瘀血的形成179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180
第十一讲 发病学说181
一、中医发病学的概念181
二、发病学说的基本原理181
(一)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结果181
(二)“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182
(三)致病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83
三、体质类型、精神状态、生活环境与疾病发生的关系183
(一)体质类型与疾病发生的关系183
(二)精神状态与疾病发生的关系184
(三)生活环境与疾病发生的关系184
四、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85
(一)发病途径及病变部位185
(二)疾病的发展与传变186
第十二讲 病机学说、基本病机、邪正盛衰病机188
一、中医病机学的概念与特点188
二、基本病机的概念与内涵189
三、邪正盛衰病机190
(一)邪正盛衰的概念190
(二)邪正盛衰与病机的虚实变化190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192
第十三讲 阴阳失调病机194
一、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194
二、阴阳偏盛病机194
(一)阴阳偏盛的概念194
(二)阳盛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95
(三)阴盛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95
三、阴阳偏衰病机197
(一)阴阳偏衰的概念197
(二)阳虚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97
(三)阴虚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98
四、阴阳互损病机199
(一)阴阳互损的概念199
(二)阴损及阳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99
(三)阳损及阴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99
五、阴阳格拒病机200
(一)阴阳格拒的概念200
(二)阴盛格阳(包括戴阳)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201
(三)阳盛格阴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201
六、阴阳亡失病机202
(一)阴阳亡失的概念202
(二)亡阳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202
(三)亡阴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203
七、阴阳失调病机的几种病理表现204
(一)发热的病理表现204
(二)恶寒的病理表现204
(三)厥逆的病理表现205
第十四讲 气血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病机206
一、气血失常病机206
(一)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206
(二)气失常病机206
(三)血失常病机211
(四)气血关系失调病机214
(五)气血失常病机的几种病理表现216
(六)气机升降失常病机的几种病理表现217
二、津液代谢失常病机218
(一)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218
(二)津液亏损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219
(三)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病机219
(四)津液与气血关系失常病机220
第十五讲 内生“五邪”病机222
一、内生“五邪”病机的概念222
二、风气内动病机222
(一)风气内动的概念222
(二)肝阳化风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223
(三)热极生风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223
(四)阴虚风动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223
(五)血虚生风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224
(六)血燥生风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224
三、寒从中生病机224
(一)概念224
(二)形成224
(三)病理表现224
四、湿浊内生病机225
(一)概念225
(二)形成225
(三)病理表现226
五、津伤化燥病机226
(一)概念226
(二)形成226
(三)病理表现227
六、火热内生病机227
(一)概念227
(二)形成227
(三)病理表现228
第十六讲 经络气血失常病机229
一、经络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229
二、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229
(一)概念229
(二)形成229
(三)病理表现230
三、经络气血运行逆乱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230
(一)概念230
(二)形成230
(三)病理表现230
四、经络气血运行阻滞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231
(一)概念231
(二)形成231
(三)病理表现231
五、经络气血衰竭病机的概念、形成及表现232
(一)概念232
(二)形成232
(三)病理表现232
第十七讲 脏腑病机234
一、脏腑病机的概念和源流234
二、五脏功能失调病机的内涵及其症状发生机制235
(一)心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机236
(二)肺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机240
(三)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机243
(四)肝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机245
(五)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机249
三、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内涵及其症状发生机制252
(一)胆功能失调病机252
(二)胃功能失调病机252
(三)小肠功能失调病机255
(四)大肠功能失调病机255
(五)膀胱功能失调病机256
(六)三焦功能失调病机256
四、奇恒之腑功能失调病机257
(一)脑的病机257
(二)髓与骨的病机257
(三)脉的病机257
(四)女子胞病机258
五、脏腑病机的相互影响259
(一)心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259
(二)肺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259
(三)脾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261
(四)肝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261
(五)肾病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262
第十八讲 防治原则264
一、预防为主的内涵与意义264
(一)未病先防的内涵与方法264
(二)既病防变的内涵与意义266
二、治疗原则的内涵与应用266
(一)治病求本,分清主次缓急267
(二)扶正祛邪,正确处理正与邪的关系270
(三)重视整体,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271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73
附一 试论气化学说的内涵、外延及应用276
一、气化学说的概念与渊源276
二、气化学说的形成与衍革277
三、人体气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278
(一)人体血气之气的特性279
(二)气化活动的动力280
(三)气化活动的形式和特点280
(四)气化活动的程序283
(五)人体整体气化和局部气化的相互关系286
四、气化作用的重要意义和生理效应288
(一)重要意义288
(二)生理效应289
附二 试论气机升降学说的内涵、外延及应用292
一、气机升降学说的概念和内涵292
二、升降运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294
(一)气化活动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特征294
(二)升降出入是气化活动的基本形式295
三、气机升降与脏腑的关系295
(一)脏腑气机升降的一般规律295
(二)脏腑气机升降的具体形式296
(三)脏腑气机升降的相互作用和协调297
(四)肾为脏腑气机升降之根本298
四、气机升降失常的病因和病机298
(一)气机升降失常的病因298
(二)气机升降失常的病机299
五、气机升降失常的治疗和用药299
(一)气机升降失常的治疗原则299
(二)气机升降失常病证的立方遣药300
(三)药物功效升降浮沉的归纳和整理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