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石学敏针灸全集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石学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6583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050页
- 文件大小:156MB
- 文件页数:1071页
- 主题词:针灸疗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石学敏针灸全集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1
一、重经络辨证,赋经旨以新意——破译“是动”、“所生”内涵1
二、以脑府立论,辨病与辨证结合——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2
三、针刺手法量学的研究5
四、针灸抗衰老的研究6
五、刺络疗法的临床研究7
六、对中医急症医学的研究7
七、针灸治疗疑难病证的研究8
第一部分 针灸理论11
第一章 经络总论11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11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11
一、十二经脉12
二、奇经八脉12
三、十五络脉13
四、十二经别13
五、十二经筋14
六、十二皮部14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14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5
二、经络的病理反应15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16
一、诊断方面16
二、治疗方面16
第二章 腧穴总论18
第一节 腧穴概念的形成18
第二节 腧穴学的发展18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20
一、自然类20
二、物象类20
三、人体类20
第四节 腧穴的分类21
一、十四经穴21
二、经外奇穴21
三、阿是穴21
第五节 腧穴的作用21
一、输注气血21
二、反应病证22
三、防治疾病22
第六节 腧穴主治基本规律22
一、腧穴所在,主治所能22
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23
三、特定腧穴,特定主治24
四、同一腧穴,双向主治24
五、主治相同,疗效有别24
六、主治要领25
第七节 特定穴25
一、五输穴25
二、原穴25
三、络穴26
四、郄穴26
五、俞募穴26
六、交会穴26
七、八会穴26
八、八脉交会穴27
第三章 经络各论28
第一节 十二正经经脉28
一、手太阴肺经28
二、手阳明大肠经31
三、足阳明胃经33
四、足太阴脾经37
五、手少阴心经40
六、手太阳小肠经42
七、足太阳膀胱经44
八、足少阴肾经47
九、手厥阴心包经50
十、手少阳三焦经52
十一、足少阳胆经54
十二、足厥阴肝经57
第二节 奇经八脉经脉59
一、督脉59
二、任脉61
三、冲脉62
四、带脉64
五、阳跷脉65
六、阴跷脉65
七、阳维脉67
八、阴维脉67
第四章 腧穴各论69
第一节 十二正经腧穴69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69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78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89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114
五、手少阴心经腧穴125
六、手太阳小肠经腧穴131
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141
八、足少阴肾经腧穴171
九、手厥阴心包经腧穴184
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190
十一、足少阳胆经腧穴200
十二、足厥阴肝经腧穴220
第二节 奇经八脉腧穴227
一、督脉经穴227
二、任脉经穴243
三、冲脉255
四、带脉255
五、阳跷、阴跷脉255
六、阴维、阳维脉255
第三节 常用奇穴256
第五章 刺灸法263
第一节 《内经》针法263
一、针刺补泻的原则263
二、施行补泻的依据264
三、《内经》中的刺法264
四、针刺的得气266
五、针刺补泻法267
六、刺法灸法宜忌269
第二节 《难经》针法271
一、强调双手行针271
二、补泻分清营卫272
三、论述迎随与调气272
四、针法结合腧穴特性273
五、针法合于四时274
第三节 《金针赋》针法274
一、下针十四法274
二、调气与运气法274
三、飞经走气四法275
四、治病八法275
第四节 《针灸大成》针法278
一、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278
二、杨氏针刺补泻法279
三、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281
四、补泻“量”的论述281
第五节 现代针刺手法282
一、毫针刺法282
二、头针疗法287
三、耳针疗法292
四、电针疗法297
五、芒针疗法299
六、火针疗法301
七、皮肤针疗法302
八、皮内针疗法303
九、三棱针疗法304
十、腕踝针疗法305
十一、穴位注射疗法307
第六节 石氏针刺手法309
一、针刺手法量学309
二、刺络拔罐疗法318
三、经筋刺法321
四、针刺治神324
第七节 灸法326
一、灸法的操作326
二、具体灸法327
三、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328
第二部分 《灵枢·经脉》篇病候与临床333
第六章 十二经病候333
第一节 总论333
一、历代医家对“是动”、“所生”病的论述333
二、石学敏院士对“是动”、“所生”概念的理解334
三、“是动”与“所生”病之间的传变规律336
四、对十二经病候中六“厥”证的概念探讨336
第二节 手太阴肺经338
一、是动病338
二、所生病340
三、虚实辨证341
第三节 手阳明大肠经343
一、是动病343
二、所生病344
三、虚实辨证345
第四节 足阳明胃经346
一、是动病346
二、所生病348
三、虚实辨证349
第五节 足太阴脾经350
一、是动病350
二、所生病351
第六节 手少阴心经353
一、是动病353
二、所生病354
第七节 手太阳小肠经355
一、是动病355
二、所生病356
第八节 足太阳膀胱经357
一、是动病357
二、所生病358
第九节 足少阴肾经360
一、是动病360
二、所生病361
第十节 手厥阴心包经362
一、是动病362
二、所生病364
第十一节 手少阳三焦经365
一、是动病365
二、所生病366
第十二节 足少阳胆经367
一、是动病367
二、所生病368
第十三节 足厥阴肝经370
一、是动病370
二、所生病371
第三部分 常见病针灸治疗375
第七章 治疗总论375
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375
一、治神守气375
二、清热温寒376
三、补虚泻实377
四、整体观念378
五、治病求本378
六、三因制宜379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380
一、醒神开窍380
二、疏通经络380
三、扶正祛邪381
四、调和阴阳381
第三节 针灸配穴处方382
一、穴位的选择382
二、刺灸法的选择384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384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384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385
三、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386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387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387
六、下合穴的临床应用388
七、郄穴的临床应用388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388
第五节 醒脑开窍法389
一、中医学中的“神”389
二、中医辨病与辨证观391
三、“窍闭神匿”中风总病机的确立395
四、醒脑开窍针法的组成397
五、醒脑开窍针法的临床应用400
六、醒脑开窍针法的应用基础研究405
第八章 治疗各论420
第一节 内科疾病420
一、脑卒中420
二、吞咽困难424
三、头痛429
四、眩晕433
五、高血压438
六、痴呆440
七、癫痫443
八、瘛疭446
九、面神经麻痹452
十、三叉神经痛455
十一、痿证456
十二、雷诺病468
十三、大动脉炎469
十四、心悸471
十五、咳嗽476
十六、支气管哮喘479
十七、呃逆480
十八、功能性胃肠病482
十九、慢性胃炎483
二十、泄泻484
二十一、便秘488
二十二、胃下垂490
二十三、糖尿病491
二十四、泌尿系统感染493
二十五、神经性尿潴留495
第二节 骨伤、风湿免疫科疾病496
一、颈椎病496
二、落枕497
三、退行性脊柱炎498
四、臂丛神经痛500
五、肩关节周围炎501
六、肱骨外上髁炎502
七、腰痛504
八、坐骨神经痛510
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11
十、类风湿关节炎514
十一、强直性脊柱炎517
第三节 妇科疾病519
一、月经失调519
二、痛经521
三、绝经综合征523
四、多囊卵巢综合征524
五、卵巢早衰526
六、女性不孕527
七、子宫脱垂529
八、缺乳531
九、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532
第四节 男科疾病533
一、勃起功能障碍533
二、早泄536
三、男性不育537
第五节 儿科疾病539
一、脑性瘫痪539
二、多发性抽搐症541
三、儿童多动综合征543
四、再发性腹痛545
五、消化不良546
六、厌食症547
七、遗尿症549
第六节 皮肤科疾病550
一、网状淋巴管炎550
二、神经性皮炎552
三、荨麻疹554
四、湿疹556
五、痒疹557
六、带状疱疹559
七、寻常痤疮560
第七节 外科疾病562
一、急性淋巴管炎562
二、急性乳腺炎564
三、肠梗阻565
四、阑尾炎567
第八节 五官科疾病570
一、感音神经性耳聋570
二、急性鼻炎572
三、慢性鼻炎574
四、变应性鼻炎575
五、急慢性鼻窦炎578
六、萎缩性鼻炎580
七、急慢性咽炎581
八、急性扁桃体炎583
九、慢性扁桃体炎585
十、喉喑586
十一、梅核气588
十二、近视589
十三、麻痹性斜视590
十四、视神经萎缩591
十五、青光眼592
十六、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594
第九节 精神科疾病595
一、失眠症595
二、分离性障碍597
三、抑郁症599
四、焦虑症601
五、精神分裂症603
第十节 急症607
一、中枢性呼吸衰竭607
二、高热608
三、一氧化碳中毒609
四、脏腑痛证611
第十一节 其他病症616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616
二、戒断综合征618
三、肥胖症620
第四部分 临床医案625
第九章 内科疾病625
第一节 脑卒中625
一、脑梗死625
二、脑出血709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730
第二节 吞咽障碍735
一、进行性延髓麻痹735
二、鼻咽癌术后延髓性麻痹736
第三节 头痛737
一、偏头痛737
二、高颅压性头痛742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742
四、脑外伤综合征743
第四节 眩晕747
一、后循环缺血747
二、高血压748
三、梅尼埃病752
四、颈椎病754
第五节 痴呆756
第六节 癫痫758
第七节 面瘫766
一、周围性面神经麻痹766
二、脑外伤综合症773
第八节 三叉神经痛774
第九节 舌咽神经痛778
第十节 瘈疭779
一、舞蹈病779
二、帕金森病784
三、肝豆状核变性788
四、原发性震颤789
第十一节 肋间神经痛790
第十二节 痿证791
一、急性脊髓炎791
二、格林-巴利综合征793
三、重症肌无力796
四、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799
五、周围神经损伤800
六、外伤性截瘫805
七、多发性硬化809
八、视神经脊髓炎811
九、脊髓蛛网膜炎813
十、脊髓空洞症814
十一、脊髓前角灰质炎815
十二、脊髓瘤术后818
十三、乙型脑炎后遗症819
十四、多发性肌炎820
十五、胫前肌间隔综合征821
十六、颈椎关节病(脊髓型)822
第十三节 大动脉炎823
第十四节 心悸827
一、心房颤动827
二、心动过速829
三、室性期前收缩830
四、风湿性心脏病832
第十五节 咳嗽833
一、慢性气管炎833
二、肺感染834
第十六节 哮喘835
一、支气管哮喘835
二、哮喘性支气管炎838
第十七节 呃逆839
第十八节 胃脘痛841
一、慢性胃炎841
二、胃下垂842
三、胰腺炎847
四、食管裂孔疝849
第十九节 泄泻851
一、细菌性痢疾851
二、急性胃肠炎853
三、慢性结肠炎855
四、溃疡性结肠炎857
第二十节 便秘860
第二十一节 糖尿病862
第二十二节 淋证864
一、泌尿系感染864
二、术后泌尿系感染866
三、急性前列腺炎867
四、慢性前列腺炎868
第二十三节 癃闭870
一、前列腺增生870
二、尿潴留874
第二十四节 乳糜尿874
第十章 骨伤、风湿免疫科疾病877
第一节 颈椎病877
一、颈型颈椎病877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878
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881
四、脊髓型颈椎病882
五、混合型颈椎病883
六、颈椎病伴共济失调综合征885
第二节 落枕886
第三节 腕管综合征887
第四节 臂丛神经痛887
第五节 肩关节周围炎890
第六节 肱骨外上髁炎892
第七节 腰痛893
一、急性腰扭伤893
二、腰椎间盘脱出症894
三、腰椎增生性关节炎897
第八节 腰腿痛899
一、坐骨神经痛899
二、股外侧皮神经痛904
三、臀上皮神经痛906
四、梨状肌损伤907
第九节 痹证909
一、产后痹证909
二、膝骨关节炎911
三、风湿性关节炎913
四、类风湿关节炎915
五、强直性脊柱炎919
六、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919
第十节 跖神经痛921
第十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921
第十一章 妇科疾病923
第一节 月经失调923
第二节 痛经924
一、原发性痛经924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926
第三节 继发性闭经927
第四节 功能性子宫出血929
第五节 绝经期综合征931
第六节 女性不孕934
一、输卵管阻塞934
二、多囊卵巢综合证934
三、不孕症935
第七节 子宫脱垂937
第八节 盆腔炎939
第九节 先兆流产940
第十节 妊娠恶阻940
第十一节 产后病941
第十二节 子宫肌瘤941
第十二章 男科疾病943
第一节 勃起功能障碍943
第二节 急性附睾炎944
第三节 睾丸炎945
第十三章 儿科疾病947
第一节 脑性瘫痪947
第二节 多发性抽搐症948
第三节 儿童多动综合征948
第四节 再发性腹痛949
第五节 厌食950
第六节 遗尿951
第十四章 皮肤科疾病953
第一节 网状淋巴管炎953
第二节 神经性皮炎955
第三节 荨麻疹956
第四节 湿疹958
第五节 痒疹960
第六节 带状疱疹961
第七节 斑秃966
第八节 寻常痤疮966
第九节 荨常疣968
第十节 毛囊炎969
第十一节 白癜风969
第十二节 酒渣鼻971
第十五章 外科疾病973
第一节 乳腺增生973
第二节 甲状腺肿大974
第三节 肠梗阻975
第四节 阑尾炎976
第五节 红斑性肢痛证978
第十六章 五官科疾病980
第一节 感音神经性耳聋980
第二节 急性鼻炎984
第三节 慢性鼻炎984
第四节 变应性鼻炎985
第五节 急慢性鼻窦炎987
第六节 萎缩性鼻炎987
第七节 急慢性咽炎988
第八节 急性扁桃体炎989
第九节 慢性扁桃体炎990
第十节 喉喑991
第十一节 梅核气992
第十二节 近视994
第十三节 麻痹性斜视994
第十四节 视神经萎缩996
第十五节 动眼神经麻痹997
第十六节 睑板腺阻塞998
第十七节 睑缘炎998
第十八节 先天性上睑下垂999
第十九节 结膜炎999
第二十节 泪溢症1000
第二十一节 牙痛1000
一、龋齿1000
二、拔牙后疼痛1001
三、根尖周围炎1001
第十七章 精神科疾病1003
第一节 失眠1003
第二节 百合病1006
一、分离性障碍1006
二、分离性瘫痪1007
三、分离性抽搐1008
四、分离性失语1010
五、分离性吞咽障碍1010
六、分离性晕厥1011
七、分离性截瘫1011
八、分离性呕吐1012
九、分离性疼痛1013
第三节 抑郁症1014
第四节 焦虑症1015
第五节 精神分裂症1016
第六节 脑血管病后精神障碍1017
第十八章 急症1018
第一节 中枢性呼吸衰竭1018
第二节 一过性昏厥1019
第三节 一氧化碳中毒1021
第四节 心脏绞痛1024
第五节 胆绞痛1033
第六节 肾绞痛1038
第十九章 其他病症1040
第一节 戒断综合征1040
一、阿片类毒品戒断综合征1040
二、戒烟综合征1040
第二节 肥胖症1041
第三节 发作性睡病1042
第四节 汗证1043
附醒脑开窍针法图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