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地质学学科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0465031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地质学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地质学学科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中国地质学的学科前史11
第一节 人类最初对自然界(地质现象)的认识11
一、石器时代14
二、铜器时代15
三、铁器时代16
第二节 中国古代地学思想溯源17
一、“阴阳说”、“五行说”17
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演化说18
三、“元气说”18
四、“盖天说”18
五、“浑天说”18
六、“宣夜说”19
第三节 中国古代地学发展概述20
一、中国古代地学文献20
二、中国古代地学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28
第四节 中国古代地学思想形成的地域特征及文化背景33
一、地域特征33
二、文化背景34
第五节 古代地质知识对形成现代地质学学科的历史意义40
第二章 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孕育42
第一节 西学东渐催生中国地质科学42
一、开设新学堂兴办教育43
二、派遣留学生44
三、以自然科学内容为主的科技书籍的编译44
四、外国地质学家早期在中国的地质考察47
第二节 关于中国近代地质科学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思考48
一、文化的连续性与社会环境的培养49
二、科学构建的完整性、系统性需求50
第三章 近代地质学学科在中国的初创51
第一节 建立地质机构,开展地质调查和研究51
一、中央地质调查所51
二、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54
三、矿产测勘处56
四、专业性、地方性的地质机构57
第二节 兴办地质教育,培养地质人才60
一、京师大学堂设地质学门60
二、设立地质研究所,培养地质人才61
三、各大学相继建立地质学系64
第三节 成立学术共同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67
一、中国地学会67
二、中国地质学会69
三、与地质相关学科的学会77
第四节 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与分支学科的进展79
一、古生物学79
二、地层学85
三、构造地质学、区域地质调查与地质制图88
四、矿物学与岩石学91
五、地球化学94
六、矿床学94
七、煤地质学与石油、天然气地质学96
八、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99
第五节 地质学理论的创新与争鸣99
一、国际地质学界的理论创新与争鸣100
第六节 中国地质学者爱国与民主精神的凝结110
第七节 外国地质学者对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帮助115
第四章 中国地质学学科的发展120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地质科学快速发展奠定基础120
第二节 适应需要,调整机构,合力发展122
一、地质教育的发展122
二、地质科学研究体系的建设123
三、地质勘查行业的科学技术政策124
第三节 学术共同体搭建学术交流与学术繁荣的平台125
第四节 地质学学科建设全面发展127
一、区域地质调查与基础地质学科127
二、地球物质学科138
三、地球应用学科143
第五章 中国地质学学科的拓展与深化155
第一节 地质学的发展迎来了新时代155
一、改革开放以来地质教育的恢复与跨越发展155
二、科研院所恢复科研活动157
三、学术共同体建设快速发展158
四、学术期刊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159
五、地质科技项目和地质科技奖励161
六、中国科学院学部与中国工程院有关学部的建设162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交流162
一、国内学术交流162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164
第三节 地质学学科领域的拓展与深化168
一、古生物学169
二、地层学171
三、沉积学和古地理学173
四、矿物学174
五、岩石学175
六、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177
七、地震地质学179
八、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180
九、煤地质学181
十、矿床地质学181
十一、矿产勘查学182
十二、矿山地质学183
十三、前寒武纪地质学183
十四、第四纪地质学184
十五、海洋地质学186
十六、水文地质学186
十七、工程地质学186
十八、环境地质学187
十九、勘查地球化学188
二十、勘探地球物理学188
二十一、天体地质学189
二十二、数学地质学189
二十三、遥感地质学190
第四节 从板块构造到大陆动力学193
一、中国板块构造学研究的成就193
二、板块构造学说面临多方面的挑战194
三、“地体”概念的引进和应用195
四、大陆岩石圈研究的热潮195
五、大陆动力学的兴起197
六、造山带研究198
七、盆地研究199
第五节 全球变化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199
一、全球变化研究199
二、地球表层学与天地生相互关系研究201
三、地球系统科学的提出203
第六章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特点206
第一节 中国地质学学科起步晚、发展快206
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207
二、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探索地球奥秘的强烈愿望208
三、国际地质学界科技合作和交流的影响210
四、地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多元结构的形成210
五、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211
六、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地质科学领域的应用212
七、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地质科学的渗透和融合213
第二节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特殊地域背景214
一、中国独特的复杂的地质背景214
二、地壳物质组成和成矿条件的特点215
三、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形成215
四、处在地球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215
五、岩溶的多样性215
六、广泛分布的厚层黄土216
第七章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展望217
第一节 中国地质学学科的使命217
一、能源、资源的保障217
二、环境状况的改善218
三、自然灾害的防治218
第二节 中国地质学学科的发展趋势219
一、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充分发挥地质学科的优势219
二、人类活动的地质作用、地表过程和地质环境研究220
三、自然灾害的预警与防治220
四、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21
五、能源的勘查和保护,开发新能源221
六、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221
七、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222
八、学科的综合性和分支学科的深化222
第三节 开拓创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地学强国而奋斗223
一、关于建设地学强国的设想223
二、建设地学强国的措施建议224
参考文献226
大事记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