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课标高中政史地记忆理解词典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课标高中政史地记忆理解词典
  • 杨富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开明出版社
  • ISBN:978780205770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812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688页
  • 主题词:政治课-高中-教学参考资料;历史课-高中-教学参考资料;地理课-高中-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课标高中政史地记忆理解词典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政治4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4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4

一、神奇的货币5

二、多变的价格15

三、多彩的消费21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30

一、生产与经济制度31

二、企业与劳动者38

三、投资理财的选择46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54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55

二、财政与税收61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72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73

二、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78

三、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84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93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93

一、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94

二、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102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108

一、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109

二、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111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15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6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121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127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134

一、走近国际社会135

二、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139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148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148

一、文化与社会149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157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161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62

二、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66

三、文化创新170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74

一、我们的中华文化175

二、我们的民族精神177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80

一、走进文化生活181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86

三、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192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201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201

一、美好生活的向导202

二、百舸争流的思想203

三、时代精神的精华206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11

一、探究世界的本质212

二、把握思维的奥妙216

三、求索真理的历程219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224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25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228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30

四、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235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39

一、寻觅社会的真谛240

二、实现人生的价值244

历史252

第一部分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25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52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253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56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60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62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267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268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271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275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276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279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282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86

一、鸦片战争288

二、太平天国运动292

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296

四、辛亥革命303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306

六、国共的十年对峙309

七、抗日战争312

八、解放战争317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21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22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326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329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332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333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338

三、祖国统一大业341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346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347

二、开创外交新局面353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360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361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365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370

第二部分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377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77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378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382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387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390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394

一、开辟新航路395

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400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402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405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411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412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416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421

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422

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425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28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33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434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437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440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443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444

二、罗斯福新政447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51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55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456

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462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468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469

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473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476

第三部分 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史485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85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486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90

三、宋明理学493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497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502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503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505

三、启蒙运动509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514

一、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515

二、辉煌灿烂的文学519

三、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523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529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530

二、破解生命起源之谜532

三、从蒸汽机到互联网534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541

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542

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546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551

一、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552

二、毛泽东思想556

三、新时期的理论探索559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565

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566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69

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571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573

一、文学的繁荣574

二、美术的辉煌579

三、音乐与影视艺术583

地理591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591

第一单元 行星地球591

一、宇宙中的地球593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596

三、地球的运动598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612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617

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618

二、气压带和风带624

三、常见天气系统636

四、全球气候变化642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646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647

二、大规模的海水运动650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656

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661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662

二、山岳的形成667

三、河流地貌的发育672

第五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676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676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679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689

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689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689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694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697

第二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701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702

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707

三、城市化711

第三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717

一、农业的区位选择717

二、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722

三、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724

第四单元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728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729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733

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736

第五单元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739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739

二、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741

第六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746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746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752

第三部分 区域地理759

第一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759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759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764

第二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773

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773

二、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779

第三单元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788

一、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788

二、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793

第四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799

一、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799

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803

第五单元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808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808

二、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8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