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篆刻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篆刻学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41/33274558.jpg)
- 李刚田,马士达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439376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22页
- 文件大小:202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印章学-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篆刻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 论 篆刻学学科构建及其方法1
导言2
第一节 古今篆刻教育的考察与比较3
一 实用印章的技能授受与篆刻流派的风格承传3
二 师徒传授式的篆刻教育6
三 古代篆刻家的自学途径9
四 社团形式的篆刻教育11
五 学校形式的篆刻教育现状13
第二节 建立篆刻学的现实必要性及其基础条件15
一 建设具有专业特征的篆刻家队伍的需要17
二 篆刻理论研究发展的需要18
三 推动篆刻创作的需要21
四 篆刻自身的历史发展是建立篆刻学的基础23
五 当代篆刻艺术的大繁荣是建立篆刻学的条件24
六 构建篆刻学的意义26
第三节 篆刻学学科体系的框架和基本内容28
一 篆刻艺术内涵的确定28
二 构建篆刻学学科体系框架的基本立场29
三 篆刻学的基本内容及分支学科间的关系32
第四节 篆刻学学科体系研究的基本方法35
一 从学科体系的视角看篆刻学的研究方法36
二 篆刻学分支学科层面的研究方法40
第一章 篆刻艺术的历史渊源47
导言48
第一节 印章形式的发生及其属性51
一 商玺的发现及论证51
二 商玺的氏族社会特征57
三 商玺的印章形式特征61
四 商玺作为印章的发生学意义65
第二节 实用印章的历史演变71
一 印章的萌生期71
二 印章的定型期76
三 印章的鼎盛期89
四 印章的变化期101
五 印章的式微期112
第三节 影响实用印章形式变化的直接因素120
一 印章制度与印章形式121
二 文字演变与印章形式125
三 印章材料及制作与印章形式130
四 印章使用与印章形式136
第四节 影响实用印章演变的间接因素142
一 社会形态与印章的关系143
二 政治经济与印章的关系146
三 思想文化与印章的关系151
第五节 实用原则对印章审美因素的制约155
一 实用原则与审美因素的关系156
二 求美的天性与审美的不自觉160
三 实用印章演变的必然趋势163
第二章 篆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171
导言172
第一节 从实用走向艺术的文人篆刻174
一 唐宋印章与书画结合的艺术意义174
二 唐宋以来集古印谱出现与发展的艺术价值181
三 文人篆印是篆刻艺术创作的雏形185
四 印材变革是篆刻艺术兴起的契机190
第二节 篆刻创作的历史发展195
一 吾衍、赵孟頫影响下的元代文人篆刻196
二 吴门篆刻的兴起与吴门篆刻家群体的出现203
三《顾氏集古印谱》的印行普及与明代后期的篆刻流派211
四 清初、中期印人与流派发展219
五 晚清各大家与近代篆刻艺术的发展238
第三节“印宗秦汉”对篆刻发展的影响245
一“印宗秦汉”思想的形成与篆刻形式语言的确立246
二“印宗秦汉”影响下的篆刻创作模式及其风格类型254
三“印宗秦汉”的历史局限性261
第四节“印外求印”对篆刻发展的作用265
一“印从书出”与书法对篆刻创作的渗透266
二 文人画对篆刻创作的影响271
三 学术对篆刻创作的支持279
四“印外求印”与篆刻形式语言的丰富283
第五节 篆刻流派的历史作用288
一 流派是元明清篆刻艺术的存在方式288
二 流派是篆刻家创作队伍的形成和延续292
三 流派与篆刻创作风格的形成及其深化295
四 流派对篆刻发展的负面影响300
第三章 篆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307
导言308
第一节 印论的产生及其理论来源310
一 伴随文人篆印而萌生的印论310
二 由古印品鉴而形成的印章审美观314
三 既有文艺理论及其思潮对印论的影响318
四 印论伴随着篆刻艺术的生成而发展323
第二节 印论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形式326
一 印论的萌生期326
二 印论的突发期331
三 印论的发展期336
四 印论的集成期340
第三节 印论的学术内容与研究角度343
一 印史观分析343
二 流派论分析349
三 美学观分析356
四 技法论分析365
五 创作论分析375
六 印品论分析384
第四节 印论的历史性质与历史作用395
一 印论的发达标志着篆刻发展的艺术自觉395
二 元明清印论的历史性质397
三 印论对篆刻创作发展的历史作用409
四 关于元明清印论兴衰的历史思考419
第四章 篆刻美学原理423
导言424
第一节 篆刻形式的历史规定427
一 图案设计性428
二 文字书写性434
三 工艺制作性440
四 印面方寸性447
第二节 篆刻形式的艺术规定450
一 参差错综——章法美451
二 笔情墨韵——书法美457
三 浑融无迹——刀法美461
四 缩龙成寸——境界美465
第三节 篆刻艺术的形式分析468
一 微观分析之一:印文与边界468
二 微观分析之二:笔墨与刀痕474
三 宏观分析之一:篆刻审美风格的两极性476
四 宏观分析之二:篆刻审美风格的多样化480
第四节 篆刻艺术的金石气486
一 金石气的自然意味487
二 金石气的历史意味492
三 金石气的形式意味496
第五节 篆刻艺术的生命形式504
一 气性——篆刻生命形式的静态考察506
二 气势——篆刻生命形式的动态考察511
三 气象——篆刻生命形式的整体观照512
第五章 篆刻技法原理519
导言520
第一节 篆刻技法的存在与观念524
一 古代印章中的技法因素解析525
二篆刻技法产生并自成体系的原因532
三 篆刻技法观念的梳理545
第二节 篆刻技法的基本内容552
一 篆刻的字法554
二 篆刻的篆法561
三 篆刻的章法566
四 篆刻的刀法574
五 篆刻的润饰法579
六 篆刻的边款法583
七 篆刻的钤拓法590
第三节 篆刻技法的研究、训练与发挥594
一 篆刻技法的研究594
二 篆刻技法的训练595
三 篆刻技法的发挥601
第四节 篆刻技法的根本性质603
一 篆刻技法的技术性和审美性603
二 篆刻技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607
三 篆刻技法的共性和个性609
第六章 篆刻创作原理613
导言614
第一节 篆刻创作的前提616
一 篆刻创作是艺术家的创造616
二 篆刻创作与篆刻临摹的关系622
三 篆刻创作与篆刻技法的关系627
第二节 篆刻创作的一般模式630
一“印中求印”创作模式631
二“印外求印”创作模式638
第三节 篆刻创作的构思过程648
一 素材准备648
二 心理准备:虚静652
三 篆刻创作动机的触发656
四 篆刻意象的审美特点及构成661
五 篆刻意象生成的层面663
六 内觉与灵感667
七 篆刻构思中的形式思维670
第四节 篆刻的传达677
一 传达:创作与制作678
二 传达的情调与线条组合683
三 传达中的侧重与意境创造687
第五节 篆刻创作风格的形成694
一 时代地域背景、独特生活经历与个人风格695
二 审美经验、艺术理想、个性心理与个人风格699
三 推陈出新与个人风格的成熟709
第七章 篆刻批评原理717
导言718
第一节 篆刻批评与欣赏的关系722
一 艺术欣赏与篆刻欣赏723
二 艺术批评与篆刻批评729
三 篆刻批评与篆刻欣赏的关系731
四 篆刻批评过程的描述734
第二节 篆刻批评的主观条件与客观影响739
一 篆刻批评的主观条件分析739
二 篆刻批评的客观影响因素744
三 篆刻批评条件的综合性747
第三节 篆刻批评的标准及其性质751
一 标准的确立是篆刻批评的前提751
二 篆刻批评标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754
三 篆刻批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760
四 篆刻批评标准的相对权威性763
第四节 篆刻批评的方法及其功能768
一 篆刻批评家与篆刻创作家的思想沟通769
二 对篆刻作品的整体把握与深入分析773
三 篆刻批评家的主动阐释778
四 单件篆刻作品的批评方法784
五 篆刻家创作风格的批评方法791
六 篆刻流派的批评方法797
第五节 关于篆刻展览评审的思考802
一 篆刻展览评审是篆刻批评实践的特殊方式803
二 篆刻批评家应成为篆刻展览评审的主体806
三 篆刻展览评审的机制808
四 小结:篆刻展览及其评审对篆刻创作的影响811
结 语 篆刻学学科建设的展望815
一 高质量的篆刻教育是当代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816
二 多维视野中的篆刻艺术827
三 篆刻审美文化的当代转型843
附 录 主要参考文献851
编辑后记852